周作人自編集:藥堂雜文

周作人自編集:藥堂雜文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周作人 著,止庵 校
圖書標籤:
  • 周作人
  • 雜文
  • 散文
  • 文學
  • 文化
  • 隨筆
  • 近代史
  • 舊金山
  • 藥堂
  • 迴憶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流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北京齣版集團公司 ,
ISBN:9787530212394
版次:1
商品編碼:11072377
包裝:平裝
開本:32開
齣版時間:2012-09-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182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編輯推薦

   作者周作人生前親自編定,學者止庵窮數年之力精心作校,增補從未齣版作品,為市場上全麵專業的周氏文集。
   魯迅評價,周作人的散文為中國第1。
   鬍適說,大陸可看的唯有周作人的作品。

內容簡介

   《周作人自編集:藥堂雜文》收入周作人一九四○年到一九四三年於淪陷的北平所寫文章二十八篇。不同於早期瓦屋紙窗下泡一杯清茶的閑適之談,亦不同於中期短篇筆記式的思想閃光,這裏是關於中國文學和思想的“正經文章”。從漢文學的傳統前途到中國的思想,從啓濛到道德、女學,從留學憶往到故人感懷,雖不為長篇大論,卻是身曆銅駝荊棘之痛、滯留淪陷區的周作人對自己思想的一次梳理。
   論述中國文學思想的文章,如《漢文學的前途》《中國的思想問題》,力圖追根溯源,尋齣中國民族前途希望;探討啓濛、道德、女學的文章,如《啓濛思想》《道德漫談》《女學一席話》,延續瞭一直以來對這幾方麵問題的關注探討;懷舊憶往之作,如《留學的迴憶》《懷廢名》,則因環境殊異添瞭些傢國身世之感。

作者簡介

周作人(1885-1967),現代作傢、翻譯傢,原名櫆壽,字星杓,後改名奎綬,自號起孟、啓明(又作豈明)、知堂等,筆名仲密、藥堂等。浙江紹興人。青年時代留學日本,與兄樹人(魯迅)一起翻譯介紹外國文學。五四時期任教北京大學,在《新青年》《語絲》《新潮》等多種刊物上發錶文章,論文《人的文學》《平民的文學》,詩《小河》等均為新文學運動振聾發聵之作。首倡美文,《喝茶》《北京的茶食》等創立瞭中國美文的典範。在外國文學藝術的翻譯介紹方麵,尤其鍾情希臘日本文學,貢獻巨大。著有自編集《藝術與生活》《自己的園地》《雨天的書》等三十多種,譯有《日本狂言選》《伊索寓言》等。

內頁插圖

目錄


第一分
漢文學的傳統
中國的思想問題
中國文學上的兩種思想
漢文學的前途
第二分
讀書的經驗
啓濛思想
新文字濛求
道德漫談
女學一席話
讀列女傳
觀世音與周姥
女人軼事
蔡文姬悲憤詩
流寇與女禍
釋子與儒生
辯解
宣傳
第三分
留學的迴憶
關於日本畫傢
關於祭神迎會
島崎藤村先生
懷廢名
讀初潭集
俞理初論莠書
畫鍾進士像題記
勤藝堂題跋抄
名人書簡抄存
甲 李越縵傢書
乙 潘伯寅與李越縵書
名人書簡抄存二
甲補 李越縵傢書


精彩書摘

懷廢名
“餘識廢名在民十以前,於今將二十年,其間可記事頗多,但細思之又空空洞洞一片,無從下筆處。廢名之貌奇古,其額如螳螂,聲音蒼啞,初見者每不知其雲何。所寫文章甚妙,但此是隱居西山前後事,《莫須有先生傳》與《橋》皆是,隻是不易讀耳。廢名曾寄住餘傢,常往來如親屬,次女若子亡十年矣,今日循俗例小作法事,廢名如在北平,亦必來赴,感念今昔,彌增悵觸。餘未能如廢名之悟道,寫此小文,他日如能覓路寄予一讀,恐或未必印可也。”以上是民國廿七年十一月末所寫,題曰“懷廢名”,但是留得底稿在,終於未曾抄瞭寄去。於今又已過瞭五年瞭,想起要寫一篇同名的文章,極自然的便把舊文抄上,預備拿來做個引子。可是重讀瞭一遍之後,覺得可說的話大都也就有瞭,不過或者稍為簡略一點,現在所能做的隻是加以補充,也可以說是作箋注罷瞭。關於認識廢名的年代,當然是在他進瞭北京大學之後,推算起來應當是民國十一年考進預科,兩年後升入本科,中間休學一年,至民國十八年纔畢業。但是在他來北京之前,我早已接到他的幾封信,其時當然隻是簡單的叫馮文炳,在武昌當小學教師,現在原信存在故紙堆中,日記查找也很費事,所以時日難以確知,不過推想起來這大概總是在民九民十之交吧,距今已是二十年以上瞭。廢名眉棱骨奇高,是最特彆處。在《莫須有先生傳》第四章中房東太太說,莫須有先生,你的脖子上怎麼那麼多的傷痕?這是他自己講到的一點,此蓋由於瘰癘,其聲音之低啞或者也是這個緣故吧。
廢名最初寫小說,登在鬍適之的《努力周報》上,後來結集為《竹林的故事》,為新潮社文藝叢書之一。這《竹林的故事》現在沒有瞭,無從查考年月,但我的序文抄存在《談龍集》裏,其時為民國十四年九月,中間說及一年多前答應他做序,所以至遲這也就是民國十二年的事吧。廢名在北京大學進的是英文學係,民國十六年張大元帥入京,改辦京師大學校,廢名失學一年餘,及北大恢復乃復入學。廢名當初不知是住公寓還是寄宿捨,總之在那失學的時代也就失所寄托,有一天寫信來說,近日幾乎沒得吃瞭。恰好章矛塵夫婦已經避難南下,兩間小屋正空著,便招廢名來住,後來在西門外一個私立中學走教國文,大約有半年之久,移住西山正黃旗村裏,至北大開學再迴城內。這一期間的經驗於他的寫作很有影響,村居,讀莎士比亞,我所推薦的《吉訶德先生》,李義山詩,這都是構成《莫須有先生傳》的分子。從西山下來的時候,也還寄住在我們傢裏,以後不知是那一年,他從故鄉把妻女接瞭齣來,在地安門裏租屋居住,其時在北京大學國文學係做講師,生活很是安定瞭,到瞭民國二十五六年,不知怎的忽然又將夫人和子女打發迴去,自己一個人住在雍和宮的喇嘛廟裏。當然大傢覺得他大可不必,及至蘆溝橋事件發生,又很羨慕他,雖然他未必真有先知。廢名於那年的鼕天南歸,因為故鄉是拉鋸之地,不能在大南門的老屋裏安住,但在附近一帶托跡,所以時常還可彼此通信,後來漸漸消息不通,但是我總相信他仍是在那一個小村莊裏隱居,教小學生念書,隻是多“靜坐深思”,未必再寫小說瞭吧。
翻閱舊日稿本,上邊抄存兩封給廢名的信,這可以算是極偶然的事,現在卻正好利用,重錄於下。其一雲:“石民君有信寄在寒齋,轉寄或恐失落,信封又頗大,故擬暫留存,俟見麵時交奉。星期日林公未來,想已南下矣。舊日友人各自上飄遊之途,迴想‘明珠’時代,深有今昔之感。自知如能將此種悵惘除去,可以近道,但一麵也不無珍惜之意,覺得有此悵惘,故對於人間世未能恝置,此雖亦是一種苦,目下卻尚不忍即捨去也。匆匆。九月十五日。”時為民國二十六年,其時廢名蓋尚在雍和宮。這裏提及“明珠”,順便想說明一下。廢名的文藝的活動大抵可以分幾個段落來說。甲是《努力周報》時代,其成績可以《竹林的故事》為代錶。乙是《語絲》時代,以《橋》為代錶。丙是《駱駝草》時代,以《莫須有先生》為代錶。以上都是小說。丁是《人間世》時代,以《讀論語》這一類文章為主。戊是“明珠”時代,所作都是短文。那時是民國二十五年鼕天,大傢深感到新的啓濛運動之必要,想再來辦一個小刊物,恰巧《世界日報》的副刊“明珠”要改編,便接受瞭來,由林庚編輯,平伯廢名和我幫助寫稿,雖然不知道讀者覺得如何,在寫的人則以為是頗有意義的事。但是報館感覺得不大經濟,於二十六年元旦又斷行改組,所以林庚主編的“明珠”隻辦瞭三個月,共齣瞭九十二號,其中廢名寫瞭很不少,十月九篇,十一二月各五篇,裏邊頗有些好文章好意思。例如十月分的《三竿兩竿》,《陶淵明愛樹》,《陳亢》,十一月分的《中國文章》,《孔門之文》,我都覺得很好。《三竿兩竿》起首雲:“中國文章,以六朝人文章為最不可及。”《中國文章》也劈頭就說道:“中國文章裏簡直沒有厭世派的文章,這是很可惜的事。”後邊又說:“我嘗想,中國後來如果不是受瞭一點佛教影響,文藝裏的空氣恐怕更陳腐,文章裏恐怕更要損失好些好看的字麵。”這些話雖然說的太簡單,但意思極正確,是經過好多經驗思索而得的,裏邊有其顛撲不破的地方。廢名在北大讀莎士比亞,讀哈代,轉過來讀本國的杜甫李商隱,《詩經》,《論語》,《老子》《莊子》,漸及佛經,在這一時期我覺得他的思想最是圓滿,隻可惜不曾更多所述著,這以後似乎更轉入神秘不可解的一路去瞭。
我的第二封信已在廢名走後的次年,時為民國二十七年三月,其文雲:“偶寫小文,錄齣呈覽。此可題曰‘讀大學中庸’,題目甚正經,宜為世所喜,惜內容稍差,蓋太老實而平凡耳。唯亦正以此故,可以抄給朋友們一看,雖是在傢人亦不打誑語,此鄙人所得之一點滴的道也。日前寄一二信,想已達耶,匆匆不多贅。三月六日晨,知堂白。”所雲前寄一二信悉未存底,唯《讀大學中庸》一文係三月五日所寫,則抄在此信稿的前麵,今亦抄錄於後:
“近日想看《禮記》,因取郝蘭皋箋本讀之,取其簡潔明瞭也。讀《大學》《中庸》各一過,乃不覺驚異。文句甚順口,而意義皆如初會麵,一也。意義還是很難懂,懂得的地方也隻是些格言,二也。《中庸》簡直多是玄學,不佞蓋猶未能全瞭物理,何況物理後學乎。《大學》稍可解,卻亦無甚用處,平常人看看想要得點受用,不如《論語》多多矣。不知道世間何以如彼珍重,殊可驚詫,此其三也。從前書房裏念書,真虧得小孩們記得住這些。不佞讀下中時是十二歲瞭,愚鈍可想,卻也背誦過來,反覆思之,所以能成誦者,豈不正以其不可解故耶。”此文也就隻是“明珠”式的一種感想小篇,彆無深義,寄去後也不記得廢名覆信雲何,隻在筆記一頁之末錄有三月十四日黃梅發信中數語雲:
“學生在鄉下常無書可讀,寫字乃藉改男的筆硯,乃近來常覺得自己有學問,斯則奇也。”寥寥的幾句話,卻很可看齣他特殊的謙遜與自信。廢名常同我們談莎士比亞,庾信,杜甫李義山,《橋》下篇第十八章中有雲:
“今天的花實在很燦爛,—李義山詠牡丹詩有兩句我很喜歡,我是夢中傳彩筆,欲書花葉寄朝雲。你想,紅花綠葉,其實在夜裏都布置好瞭,—朝雲一刹那見。”此可為一例。隨後他又談《論語》,《莊子》,以及佛經,特彆是佩服《涅槃經》,不過講到這裏,我是不懂玄學的,所以就覺得不大能懂,不能有所評述瞭。廢名南歸後曾寄示所寫小文一二篇,均頗有佳處,可惜一時找不齣來,也有很長的信講到所謂道,我覺得不能贊一辭,所以迴信中隻說些彆的事情,關於道字瞭不提及。廢名見瞭大為失望,於緻平伯信中微露其意,但即是平伯亦未敢率爾與之論道也。
關於廢名的這一方麵的逸事,可以略記一二。廢名平常頗佩服其同鄉熊十力翁,常與談論儒道異同等事,等到他著手讀佛書以後,卻與專門學佛的熊翁意見不閤,而且多有不滿之意。有餘君與熊翁同住在二道橋,曾告訴我說,一日廢名與熊翁論僧肇,大聲爭論,忽而靜止,則二人已扭打在一處,鏇見廢名氣哄哄的走齣,但至次日,乃見廢名又來,與熊翁在討論彆的問題矣。餘君雲係親見,故當無錯誤。廢名自雲喜靜坐深思,不知何時乃忽得特殊的經驗,趺坐少頃,便兩手自動,作種種姿態,有如體操,不能自已,仿佛自成一套,演畢乃復能活動。鄙人少信,頗疑是一種自己催眠,而廢名則不以為然。其中學同窗有為僧者,甚加贊嘆,以為道行之果,自己坐禪修道若乾年,尚未能至,而廢名偶爾得之,可為幸矣。廢名雖不深信,然似亦不盡以為妄。假如是這樣,那麼這道便是於佛教之上又加瞭老莊以外的道教分子,於不佞更是不可解,照我個人的意見說來,廢名談中國文章與思想確有其好處,若捨而談道,殊為可惜。廢名曾撰聯語見贈雲,微言欣其知之為誨,道心惻於人不勝天。今日找齣來抄錄於此,廢名所贊雖是過量,但他實在是知道我的意思之一人,現在想起來,不但有今昔之感,亦覺得至可懷念也。三十二年三月十五日,記於北京。
……

前言/序言

   關於《藥堂雜文》

   止 庵

   一九四三年七月九日周作人日記雲:“擬編《藥堂雜文》,作目錄,凡十八篇。”八月六日雲:“擬編舊稿為二集,一曰‘藥堂雜文’,一曰‘風雨後談’。”一九四四年一月,《藥堂雜文》由北京新民印書館齣版。其中《中國的思想問題》曾有油印單行本,見周氏一九六三年五月十九日緻鮑耀明信:“知要看《中國的思想問題》,已另封寄上,此係單行油印,勝利後給國民黨官所看的。”除序外,《藥堂雜文》共二十八篇(原書《名人書簡抄存》和《名人書簡抄存二》閤算一篇,故作者在序中說是二十七篇),計一九四○年十五篇,一九四二年三篇,一九四三年一至八月十篇。一九四一、一九四二兩年,周氏著文極少,隻寫瞭一些筆記。據作者說《藥堂雜文》“最初擬名‘一蕢軒筆記’”,當時還曾撰序一篇,刊於《風雨談》一九四三年第四期,但未收入集內。

   在周作人散文創作中期,大略說來,自《夜讀抄》至《藥味集》是一體,《書房一角》和《藥堂語錄》是一體,《藥堂雜文》以後又是一體。一九四四年四月,作者編定《秉燭後談》後說:“我把本書的目錄覆看一遍,想起近兩年內所寫二十幾篇的文章來,比較一下,很有感慨,覺得年紀漸大,學無進益,閑適之趣反愈減退,所可嘆也。”正道著其間的顯著變化;《知堂迴想錄· 反動老作傢一》講“正經文章在那時候(按指淪陷時期)是特彆的多”,也是針對《藥堂雜文》等而言。周氏之“閑適”原有兩層意思,一是趣味,也就是某些題目,譬如吃茶喝酒等,這隻是一類文章罷瞭;一是態度,不那麼緊張,也不過分嚴肅。“正經文章”雖不緊張卻很嚴肅,當然更不見閑適趣味瞭,乃是大講道理,而文章到底還是隨筆,與早期論文有異。這不妨叫做理性隨筆,不同於《夜讀抄》那類知性隨筆,和《雨天的書》那類感性隨筆。當然其間亦有一貫之處,即如《一蕢軒筆記序》所說:“我在《雨天的書自序》裏承認自己是道德傢,……《一蕢軒筆記》寫得較晚,則其特色或者亦隻在此,即其色調或更較濃重而已。”正是“濃重”到嚴肅,到直接正麵地講理。多年後說:“大多數卻多是說理,因此不免於枯燥瞭。”(《知堂迴想錄· 反動老作傢一》)恐怕多少也有自我批評之意,“正經文章”的確並不以文章見長,至少和他自己同期彆種作品相比是這樣。作者在《夜讀抄》中曾將自己的讀書隨筆與此外文章分為“本文”和“雜文”,到瞭《藥堂雜文》(以及此後的《苦口甘口》),恐怕“正經文章”該算“本文”,而原來的“本文”和“雜文”都是“雜文”瞭罷。此期“雜文”寫作不在少數,其水準亦不亞於《藥味集》之前作品,譬如集中之第三分,無論憶舊、懷人,還是讀書,都是過去那種氣分。

   周氏說:“近年寫《漢文學的傳統》小文數篇,多似老生常談,而都以中國人立場說話,尚不失為平實。”(《過去的工作》)又說:“我所寫的關於中國文學和思想的文章,較為重要的有這四篇。”(《知堂迴想錄· 反動老作傢一》)即本書之第一分,可以作為“正經文章”的代錶。其最大特點,在於與現實的關係由間離轉為切近,轉為緻用。因為這一態度,關注點和說法也就有些變化,如一度宣布“文學小店”關門,現在又重新談論文學;過去以“載道”和“言誌”,而現在以“誠”和“不誠”來區分文學等。作者尤其強調《中國的思想問題》“可以錶示我近五六年所用心的地方”(《怠工之辯》),又說是“離開文學的範圍,關心國傢治亂之源,生民根本之計”(《立春以前後記》),與其他幾篇一樣,都不外乎一種現實性的人道主義考慮。文章說:“人……與生物同樣的要求生存,但最初覺得單獨不能達到目的,須與彆個聯絡,互相扶助,纔能好好的生存,隨後又感到彆人也與自己同樣的有好惡,設法圓滿的相處,前者是生存的方法,動物中也有能夠做到的,後者乃是人所獨有的生存道德,古人雲人之所以異於禽獸者幾希,蓋即此也。”周氏的人道主義亦即“個人主義的人間本位主義”,自從在《人的文學》中揭蘖以來,從未得到如此清晰透徹的錶述。

   此次據新民印書館一九四五年二月再版本整理齣版。原書序二頁,目錄四頁,正文一百五十九頁。目錄中“名人書簡抄存二”未予列齣。
閑敲棋子落燈花:一個文人心靈深處的草木與蟲魚 在喧囂塵世的一隅,有一方靜謐的精神天地,那裏沒有激昂的口號,沒有宏大的敘事,隻有細緻入微的觀察,和溫潤如玉的性情。我所介紹的這部著作,便是這樣一位文人,以他獨特的視角,為我們一一呈現瞭那些被時光遺忘,卻又蘊藏著無窮韻味的日常片段。這並非一本描繪波瀾壯闊曆史風雲的史書,也不是一部探討深邃哲學思辨的巨著,它更像是一幅淡雅的水墨畫,勾勒齣生命中最柔軟、最細微的紋理。 翻開這本書,仿佛走進瞭一個古樸而雅緻的書房,空氣中彌漫著淡淡的書香和木質的溫潤。作者並非急於拋齣驚世駭俗的論點,他更像是一位虔誠的拾荒者,將那些散落在生活角落裏的珍寶一一拾起。他關注的,並非國傢民族的命運,也不是社會變革的潮湧,而是那些與他生命氣息息息相關的微小事物:庭院裏的一草一木,案幾上的一盞茶,窗外的一聲鳥鳴,甚至街頭巷尾一個尋常的物件。然而,正是對這些“不重要”事物的關注,纔得以窺見一個真實而豐盈的精神世界。 書的開篇,便是一係列關於庭院花木的細膩描摹。他寫臘梅,不是簡單地贊美其淩寒獨放的堅韌,而是細緻地描繪瞭花瓣的形態,嗅覺到那股暗香浮動,甚至聯想到梅花在古代文人詩詞中的種種意象,將其與自身的某種心境悄然對接。他寫竹子,不厭其煩地講述竹子的生長習性,竹葉的姿態,以及不同季節竹子帶給人的不同感受。在這些文字裏,我們看不到生硬的植物學知識,隻有一顆敏感的心靈,與自然界進行著無聲的對話。這些植物,在作者筆下,不再是冰冷的生命體,而是有瞭溫度,有瞭情緒,甚至有瞭人格。它們沉默地生長,卻在作者的觀察中,綻放齣屬於生命的獨特光彩。 接著,視野便從庭院延伸到更廣闊的生活場域。作者對美食的描寫,更是充滿瞭生活情趣。他談到各種食材的搭配,烹飪的技巧,但更重要的是,他寫齣瞭食物背後所蘊含的人情味和時代印記。他會迴憶兒時吃過的某種點心,那味道裏裹挾著童年的記憶和親人的關懷;他會感嘆某種時令蔬菜的鮮美,那鮮美裏蘊含著自然的饋贈和歲月的輪迴。這些美食的描寫,並非是為瞭炫耀口腹之欲,而是通過味蕾的觸動,牽引齣更深層次的情感共鳴。他筆下的食物,不僅僅是果腹之物,更承載著一段段故事,一種種文化,一種種情懷。 除瞭自然景物和人間煙火,作者的目光還落在那些容易被忽略的“雜物”上。他會細緻地審視一把舊扇子,從扇骨的材質,扇麵的繪製,到扇柄的磨損,都可能引發一段饒有興緻的講述。這把扇子,可能曾陪伴他度過多少個炎熱的夏日,可能曾見證過多少次推心置腹的交談,可能曾承載過多少份不為人知的思緒。在作者的筆下,這些“雜物”仿佛都有瞭生命,都有瞭自己的故事。它們安靜地存在於生活的某個角落,默默地見證著歲月的流逝和人間的變遷。這種對尋常事物的眷戀,恰恰體現瞭作者內心深處對生活的熱愛和對過往的珍視。 更值得一提的是,作者在對這些外在事物的描寫中,常常會自然而然地流露齣他內在的精神世界。他談論一隻鳥的叫聲,可能就會聯想到人生的孤獨;他描寫一盞昏黃的燈光,可能就會抒發對時光易逝的感慨。這種遊走於物象與心象之間的過渡,顯得尤為自然而又深沉。他不是刻意地去說教,去闡釋某種道理,而是通過對生活細節的描摹,讓讀者自己去體悟。他的文字,如同一麵鏡子,映照齣的是讀者自身可能曾有過的,卻又未能言說的某些感受。 他對“閑適”的推崇,也是貫穿全書的一個重要主題。在那個風雲變幻的時代,他卻能守護住一方心靈的淨土,不為外界的喧囂所擾。他筆下的“閑”,並非無所事事,而是一種精神上的從容與安然。他提倡“閑敲棋子落燈花”,這種閑適,是一種對生命的珍視,一種對內心寜靜的追求。他在這本書中所展現的,恰恰是這種“閑適”的生活態度和精神境界。它提醒我們,在快節奏的現代生活中,不應忘記停下腳步,去感受生命中的美好,去體味那些細微的幸福。 這本書的魅力,還在於其語言的溫潤與雅緻。沒有華麗的辭藻,沒有矯揉造作的修飾,卻字字珠璣,耐人尋味。他的語言,如同他筆下的花草,自然生長,散發齣淡淡的清香。他的句子,流暢而富有韻律,讀起來讓人心生愉悅。這種語言的魅力,是經過長年纍月對文學的熱愛與沉澱,纔得以達到的境界。 總而言之,這部著作並非一本信息量爆炸的“乾貨”集,也不是一本追求速度和效率的“工具書”。它更像是一位溫厚的長者,坐在你身旁,用他飽經風霜卻依然澄澈的目光,為你講述那些關於生命、關於自然、關於生活最質樸動人的故事。它所帶來的,不是知識的增長,而是心靈的慰藉,是情感的共鳴,是某種久違瞭的,對生活本真麵貌的迴歸。閱讀這本書,仿佛是在進行一次精神的洗禮,一次靈魂的漫步,最終,你會發現,那些被遺忘的尋常,原來是如此的豐富與動人。它教會我們,在忙碌的生活中,如何放慢腳步,如何發現身邊的美好,如何珍視生命中的每一個細微的瞬間。這是一種淡泊而又深沉的智慧,一種潤物細無聲的啓示,足以在浮躁的塵世中,為我們找到一方心靈的棲息之地。

用戶評價

評分

翻開《藥堂雜文》,就如同走進一個充滿懷舊氣息的庭院,空氣中彌漫著淡淡的書捲香和生活的氣息。周作人先生的文字,有著一種“古道照顔色”的韻味,它不迎閤潮流,不追逐熱點,而是忠實地記錄著他對生活、對文化、對人性的獨特感悟。他對於“閑”的闡釋,並非是無所事事,而是將“閑”視為一種精神的棲息地,一種對生命本真的迴歸。他的文章,如同散落的珍珠,每一顆都閃爍著獨特的光芒,當你將它們串聯起來,便能看到一個完整而豐滿的精神世界。他所描繪的那些生活細節,那些平凡的人物,在他筆下都栩栩如生,充滿瞭人情味和生命力。讀他的書,你會發現,原來真正有趣的生活,並不需要多麼轟轟烈烈,而是藏在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點滴之中。他就像一位溫情的記錄者,將那些容易被遺忘的美好,定格在紙頁之上,留給我們細細品味。

評分

這本《藥堂雜文》,與其說是一本書,不如說是一扇窗,讓我得以窺見一個與眾不同的精神世界。周作人先生的文字,有一種“不拘一格降人纔”的灑脫,他不受傳統文體的束縛,也不追求華麗的辭藻,而是以一種最為自然、最為真摯的方式,錶達自己的思想和情感。他對於人生的看法,充滿瞭辯證的智慧,既看到瞭生活的無奈和殘酷,也發現瞭其中的樂趣和詩意。他對於“雜”的理解,並非是零散和無序,而是將各種碎片化的生活體驗和思考,巧妙地編織在一起,形成一種獨特的個人風格。我尤其欣賞他那種“幽默”的筆觸,即使在談論一些嚴肅的話題時,也常常帶著一絲戲謔和自嘲,這種態度,讓你在閱讀時感到輕鬆,卻又能在輕鬆之餘,體會到他話語中蘊含的深刻哲理。他就像一位智者,用最樸素的語言,道齣瞭最深刻的人生真諦。

評分

初次翻開這本《藥堂雜文》,便被那股淡淡的、帶著些許舊時光味道的筆觸深深吸引。周作人先生的文字,總有一種奇妙的魔力,能輕易地將你拉入他所構建的世界。他不是那種激昂慷慨的呐喊者,也不是那種刻意賣弄學識的先生,而是像一個溫和的老友,坐在你對麵,慢悠悠地講述著他的人生感悟、他對事物的觀察,以及那些被歲月沉澱下來的生活哲思。書中的每一個篇章,仿佛都凝聚瞭他漫長生命中的點點滴滴,那些瑣碎的日常,在他筆下變得耐人尋味,那些平凡的觀察,卻能引發讀者深沉的思考。我尤其喜歡他對於自然景物的描繪,無論是窗外飄過的落葉,還是院子裏悄然盛開的小花,他都能捕捉到其中蘊含的詩意和哲理。這種看似不經意的敘述,卻充滿瞭東方哲學式的智慧,讓你在輕鬆閱讀的同時,不知不覺間被一種寜靜的力量所浸潤。讀他的文章,不似在求取知識,更像是在進行一場心靈的洗滌,讓浮躁的心漸漸沉靜下來,去感受生活本身的溫度和質感。

評分

這本書就像一壇陳年的老酒,越品越有滋味。周作人先生的文字,有一種不動聲色的力量,它不張揚,不強迫,卻能在你心中種下一顆種子,然後慢慢生根發芽。他對於中國傳統文化的理解和運用,簡直是信手拈來,卻又恰到好處,絕不會讓人覺得生硬或賣弄。那些引用的典故、詩詞,都自然而然地融入到他的敘述中,成為他思想的載體,也讓整篇文章充滿瞭文化的厚度和底蘊。我尤其欣賞他那種“平淡而有味”的寫作風格,很多時候,他隻是在談論一些生活中的小事,比如吃食、衣物、或者是一些生活習慣,但通過他的觀察和思考,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事物,卻被賦予瞭新的生命和意義。他仿佛是一位細心的生活傢,將自己對生活的熱愛和理解,融入到筆尖的每一次揮灑之中。讀他的文字,你會發現,原來生活可以如此有趣,如此值得玩味,那些被我們忽略的細微之處,原來都藏著不為人知的精彩。

評分

在喧囂的時代背景下,捧讀《藥堂雜文》無疑是一種難得的慰藉。周作人先生的文字,就像一處靜謐的港灣,讓你暫時逃離現實的紛擾,尋迴內心的平和。他筆下的世界,充斥著一種淡淡的憂傷,卻又帶著一種達觀的智慧。他不像許多作傢那樣,一味地批判社會或抒發悲憤,而是選擇瞭一種更加內斂、更加個人化的視角,去審視生活和人性。他對於“閑適”的生活態度,以及對生命本質的探求,在字裏行間流淌,讓人不禁思考,在這個飛速發展的時代,我們是否正在失去一些更為寶貴的東西?他的文字,有著一種獨特的節奏感,不急不緩,娓娓道來,仿佛一位長者在嚮你講述他的人生故事,讓你在不知不覺中,被他的思想所感染,被他的情懷所打動。讀他的書,就像是在品味一杯清茶,初嘗微苦,再品甘醇,最終留下的是滿口餘香和心靈的寜靜。

評分

展開書,首先可從兩位先生的相互稱呼開始欣賞:俞平伯對周作人的稱呼一直是“啓明師”、“啓明先生”、“知堂師”落款為“學生平伯”;周作人迴復卻是“平伯兄”,落款是“作人”,或者“豈明”,甚至“苦翁”等,語氣裏,一個很恭敬尊師,一個很平易待友,這樣的交流有一種傳統文人之間融疏離和親密於一體的矛盾之美,同時,也是一個時代裏文人修養之美,風度之美。

評分

周作人幼年在傢鄉的私塾書屋(三味書屋)裏接受傳統的漢學教育,後來在國內新學的風潮中,於1901年到南京進入江南水師學堂(民國後改海軍軍官學校),在管輪班(輪機專業;輪機科)讀瞭6年,當時專業科目都用英文書,他因此有瞭相當的英文基礎,後來考取官費生,和哥哥魯迅、好友許壽裳(季茀)等人留學日本。

評分

周作人還廣泛參與社會活動,1919年起任中華民國教育部國語統一籌備會會員,與馬裕藻、硃希祖、錢玄同、劉復、鬍適5位北大教員兼國語會會員在會上聯名提齣《請頒行新式標點符號議案》,經大會通過後頒行全國。1922年與錢玄同、陸基、黎錦熙、楊樹達、鬍適、瀋兼士等會員任國語統一籌備會漢字省體委員會委員(共16人)。

評分

淺談周作人的散文風格(海裏有魚)周作人是我國現代文學史上著名的散文傢之一。他一生的創作,除瞭三十幾首新詩和二百來首舊體詩外,全部都是散文。它的散文有雜感、文藝短評、隨筆等類。其中,影響較大,藝術成就較高,風格也較成熟的,還是他那些以衝淡平易見稱於世的美文小品。他這些美文小品,不僅顯示瞭散文大傢周作人精湛的藝術造詣。同時,也形成瞭周作人獨特而成熟的藝術風格。

評分

書之第一分,可以作為“正經文章”的代錶。其最大特點,

評分

1922年,在“非基督教運動”高潮中,他和錢玄同、瀋士遠、瀋兼士及馬裕藻發錶《信仰自由宣言》,重申信仰自由的精神。

評分

不外乎一種現實性的人道主義考慮。文章說:“人……與生

評分

另:很想看周作人譯本的《枕草子》,一直沒有找到,不知道哪位仙人有可以藉我?

評分

他以學“造房子”(土木工程)的名目齣國,抵日後先讀法政大學預科,後入東京立教大學修希臘文,研讀《遠徵記》(蘇格拉底的學生色諾芬的著作)等文學經典,課後也到神學院學福音書的希臘原文,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