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学术文丛:诗义会通(繁体版)

中西学术文丛:诗义会通(繁体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吴闿生 著,蒋天枢,章培恒 校
图书标签:
  • 诗学
  • 文学
  • 中国古典文学
  • 西方文学
  • 比较文学
  • 文化研究
  • 学术著作
  • 诗论
  • 文丛
  • 传统文化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西书局
ISBN:9787547503744
版次:1
商品编码:11085575
包装:平装
丛书名: 中西学术文丛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2-08-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16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中西学术文丛:诗义会通(繁体版)》四卷,是桐城昊闿生(北江)所著“经解”的三种著作之一。在这三种里面,《中西学术文丛:诗义会通(繁体版)》的成就,远在他所著的《周易大义》和《尚书大义》之上。这是因为:他在解释《诗》义方面,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发挥独立思考的精神,不为穿凿附会和繁琐考证的旧说所蔽囿,扩开思路,“以意逆志,察情得理”,去探索“诗经”的本来面目(当然,这祗是他的主观意图,事实上他很难达到这样的目的)。他这样做,还不是仅凭个人的体会与理解来做说明,而是周详地参考了大批材料,把汉、宋、清解《诗》的重要著作和三家《诗》的异同做过深刻的研究,细致地考虑了历史上对于这些诗篇的较突出的争论,做出自己的小结,这对于读者来说,可以有“驾约御博”的帮助,不祗能看到昊氏怎么来解《诗》,同时逞能简捷地了解历来有哪些聚讼纷纭的说法。

目录

《诗义会通》序
《诗义会通》后序
自序
诗义会通卷一 国风
周南
关雎
葛覃
卷耳
穋木
螽斯
桃天
兔置
芣莒
汉广
汝坟
麟之趾
召南
鹊巢
采蘩
草虫
采苹
甘棠
行露
羔羊
殷其露
揉有梅
小星
江有汜
野有死唐
何彼秾矣
绉虞

柏舟
绿衣
燕燕
日月
终风
击鼓
凯风
雄雉
匏有苦叶
谷风
式微
旄丘
简兮
泉水
北门
北风
静女
新台
二子乘舟

柏舟
墙有茨
君子偕老
桑中
鹑之奔奔
定之方中
虾竦
相鼠
干旄
载驰

淇奥
考盘
硕人

竹竿
芄兰
河广
伯兮
有狐
木瓜

黍离
君子于役
君子阳阳
扬之水
中谷有蓷
兔爰
葛藟
采葛
大车
丘中有麻

缁衣
将仲子
叔于田
大叔于田
清人
羔裘
遵大路
女日鸡鸣
有女同车
山有扶苏
……
诗义会通卷二 小雅
诗义会通卷三 大雅
诗义会通卷四 颂

精彩书摘

墙有茨,不可扫也!茨,蒺藜也。《说文》引作荠。中冓之言,不可道也!中冓,室中交积材木之处。《玉篇》引作。《韩诗》中冓,中夜也。所可道也,言之丑也!墙有茨,不可襄也。襄,除也。中冓之言,不可详也!详,审也。《韩诗》作扬。所可详也,言之长也!墙有茨,不可束也。束而去之。中冓之言,不可读也!读,抽也。谓抽绎而出之。所可读也,言之辱也!
阖生案:《序》:“《墙有茨》,卫人刺其上也。公子顽通乎君母,国人疾之,而不可道也。”诗意自明。
君子偕老君子偕老,旧评:起句当头棒喝。副笄六珈。能与君子偕老,乃宜居其坛尊位,服盛服也。副者,后夫人之首饰,编发为之。笄,衡笄也。珈,以玉加于笄为饰。委委佗佗,委委,行可委曲。佗佗,德平易也。如山如河,山无不容。河无不润。象服是宜。象服,即袆衣也。《说文》:橡,饰也。《礼注》:袆衣,画衣。子之不淑,云如之何!闿生案:《礼·杂记》:“如何不淑。”古人吊唁之词。子之不淑,谓夫死也。正与起句偕老相应。此章言夫死,则下二章之为刺意,不言自明矣。
砒兮玼兮!玼,鲜盛貌。其之翟也。揄翟,后服。画翟羽以为饰。鬒发如云,鬒,黑发。如云,美长也。鬒,《说文》引作。《左传》作膜。不屑髢也。髢,《周礼》注引作鬄。《说文》:鬄,发也。髲,益发也。假他人发为之。玉之填也,瑱,塞耳也。《说文》引也作兮。瑱或作期。象之揥也,揥,所以擿发也。亦作揞,又作擿。以象骨为之。扬且之皙也。扬,眉上广。且,语词。皙,白也。胡然而天也!胡然而帝也!尊之如天。审谛如帝。旧评:二句怳忽入妙。《高唐》、《洛神》不足读矣。
……

前言/序言


《诗意流转:古代文人心境的深度探索》 本书是一部旨在深度挖掘中国古代文人心灵世界与诗歌创作之间奥秘的学术专著。作者以宏大的历史视野和细腻的文学触觉,通过对不同朝代、不同风格诗人的作品进行精细梳理与解读,力图揭示在创作的背后,那些促使他们挥毫泼墨、寄情于诗的情感涌流、思想光辉与生命体验。这不是一本简单的诗歌选集,也不是一般的文学史概论,而是对中国古典诗歌“何以成为诗”这一根本性问题的追问,是对隐藏在字里行间之下,那独属于中国文人的精神脉络的一次系统性梳理与阐释。 全书结构严谨,逻辑清晰,层层递进,由表及里,引领读者穿越时空的阻隔,走进古代文人心灵深处的那片幽静的庭院,与他们一同呼吸、一同感悟、一同思考。 第一篇:心之所向,情之所系——诗歌的灵魂之源 本篇是全书的基础与起点,着重探讨影响诗人创作的内在动力,即“心”与“情”。我们首先从中国古代“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谈起。这种思想认为,人类个体与自然万物是相互关联、息息相成的。因此,当诗人面对壮丽的山河、变幻的四季,或是渺小的一草一木时,他们的情感并非是孤立的,而是与外部世界的律动产生共鸣。这种共鸣,往往是诗人情感体验的触发器,也是其诗歌创作的最初灵感来源。《诗经》中的“风雅颂”,从最朴素的民歌到庄重的祭祀乐章,无不体现了对日常生活、社会现实和人生情感的直接反映。作者将分析《诗经》中那些质朴的情歌、对战争的哀叹、对农事的歌颂,如何将最真实的情感注入诗歌的血脉。 接着,我们将目光转向中国文化中独特的“情”的概念。在中国传统观念里,“情”不仅仅是喜怒哀乐,更包含着一种深刻的、弥漫于生命各个层面的感性认知与价值判断。诗人之所以写诗,往往是因为“情”的触动,是内心情感的喷薄而出。从屈原“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执着,到李白“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的豪放,再到杜甫“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沉郁,这些 iconic 的诗句背后,都蕴藏着诗人丰富而强烈的情感。本篇将深入剖析不同情感情绪,如爱国情怀、思乡之情、离愁别绪、人生感慨、山水之乐等,是如何在诗人的笔下转化为动人心魄的诗篇,并通过具体的诗歌范例,展示这些情感的深度与广度。 此外,作者还会探讨“志”在中国古代文人心境中的重要地位。“诗言志”是中国诗歌创作的重要原则,这里的“志”,既包括个人的政治抱负、人生理想,也包含着对社会道义的担当和对人生意义的追求。很多诗歌的诞生,是为了抒发作者的政治抱负,或是表达对时局的忧虑,或是寄托对未来的希望。曹操的《短歌行》中的“周公吐哺,天下归心”便是其政治雄心的直接体现;而白居易的《卖炭翁》则通过对底层人民疾苦的描摹,表达了他对社会不公的愤懑与批判。本篇将着重分析这些“志”的力量,如何驱动诗人将个人情感升华,使其诗歌具有更深远的社会意义和历史价值。 第二篇:形而上者,意之所凝——诗歌的思维与意境 如果说第一篇关注的是诗歌创作的“情”之根基,那么本篇则将视角转向诗歌的“意”之构建,即诗人如何运用思维和想象,将抽象的情感与理念,转化为具体可感的艺术意境。我们将深入探讨中国古代哲学,尤其是道家与儒家思想,对诗歌意境形成的深刻影响。 道家思想中的“道法自然”、“无为而治”、“返璞归真”等观念,深刻影响了中国山水诗的创作。诗人往往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摹,来寄寓自己对人生哲理的感悟,追求一种超脱于尘世的宁静与和谐。王维的“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表面上写的是山中幽静,实则暗含了对精神境界的追求;而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更是将对田园生活的向往与超然物外的生活态度融为一体。本篇将详细解析道家思想如何在山水诗中得到体现,如何营造出那种空灵、静谧、悠远的意境。 儒家思想则对诗歌的现实关怀、道德寄托以及人生态度的塑造产生了重要影响。从《诗经》的“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力”,到杜甫“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政治理想,都体现了儒家“兼济天下”的精神。诗人往往将个人命运与国家兴衰紧密相连,将对社会现实的观察与反思,融入到诗歌之中。本篇将分析儒家思想如何促使诗人关注民生疾苦,如何塑造其担当精神,以及如何让诗歌具有教化人心的力量。 此外,本篇还将探讨“意境”的形成机制。意境并非简单的景物描写,而是情、景、理的有机融合。诗人通过精炼的语言,巧妙的构思,将主观情感投射到客观景物之中,使景物具有了情感的色彩,也使情感获得了具体的载体。例如,李清照的“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寥寥数语,便营造出一种极度孤寂、凄凉的氛围,将词人的内心痛苦烘托得淋漓尽致。作者将通过对大量经典诗歌的分析,阐释意境的构成要素,如象征、比兴、留白、烘托等手法的运用,以及这些手法如何共同作用,最终形成令人回味无穷的艺术境界。 第三篇:声律与形体——诗歌的艺术之美 诗歌作为一种高度凝练的语言艺术,其魅力不仅在于思想内容的深刻,更在于其音乐性和形式美。本篇将聚焦于诗歌的声律、格律以及其他形式要素,探讨它们如何与诗歌的内容相互作用,共同构成诗歌的独特艺术魅力。 中国古代诗歌,尤其是近体诗,对声律有着极其严苛的要求。平仄、对仗、押韵等格律,并非是为了限制创作,而是为了通过有规律的声响变化,增强诗歌的音乐感和节奏感,使其更易于吟诵和记忆。作者将详细介绍格律诗的基本规则,并深入分析这些规则如何影响诗人的遣词造句,如何创造出抑扬顿挫、错落有致的音韵美。我们将以唐诗中的绝句和律诗为例,具体分析其声律之美,以及这些声律如何与诗歌的情感和意境相得益彰。例如,五言绝句的精炼与留白,七言律诗的铺陈与跌宕,都与不同的情感表达和意境营造有着紧密的联系。 除了格律之外,诗歌的炼字、炼句也是艺术表现的重要手段。一个字、一个词的恰当选择,可以极大地提升诗歌的感染力。杜甫“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其中“溅”和“惊”两个字,用得极为传神,将诗人内心深处的悲痛与感慨,通过景物描写,形象地表现出来。作者将分析诗人是如何通过精妙的炼字,使诗歌语言达到“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效果。 同时,本篇还将探讨诗歌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排比、反问等,以及它们在诗歌中的作用。这些修辞手法的运用,能够使抽象的概念形象化,使平凡的景物生动化,从而增强诗歌的感染力和表现力。例如,李白“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用宏大的比喻,将瀑布的壮观景象表现得淋漓尽致,充分体现了诗人的浪漫主义情怀。 最后,本篇还将触及不同诗体(如古体诗、近体诗、词、曲等)在形式上的差异,以及这些差异如何影响诗歌的表达方式和艺术风格。通过对不同诗体的比较分析,读者将能更深刻地理解中国古代诗歌形式的多样性与丰富性,以及它们在不同历史时期所扮演的角色。 结语:诗意永恒,文脉流长 《诗意流转:古代文人心境的深度探索》并非要为古代文人写一本流水账式的传记,而是希望通过对他们诗歌创作背后的心境、思想和艺术技巧的深入剖析,展现中国古代文人丰富而独特的精神世界。在他们的诗歌中,我们看到了对人生哲理的探索,对社会道义的担当,对自然万物的热爱,以及对个体生命价值的追寻。 本书认为,诗歌不仅仅是文字的组合,更是诗人生命体验与精神世界的凝结。每一次吟诵,都是一次穿越时空的对话;每一次品读,都是一次与古人心灵的碰撞。通过本书,读者将能更深刻地理解中国古代诗歌的魅力所在,更能体悟到中国传统文化中那些超越时代的精神价值。诗歌所承载的文脉,历经千年而不衰,依然能触动我们内心最柔软的部分,引发我们对自身生命、对社会、对世界的深刻思考。本书希望能成为一座桥梁,连接古今,让更多的人走进中国古代诗歌的深邃世界,感受那份永恒的诗意之美。

用户评价

评分

读到这本书的部分章节,我着实被其独特的视角所吸引。作者并没有拘泥于传统的框架,而是大胆地从一些意想不到的角度切入,为我们展现了以往未曾关注到的学术侧面。这种“出乎意料”的解读,往往能带来豁然开朗的顿悟之感。比如,在分析某个经典理论时,作者并非直接重复前人的观点,而是将其置于更广阔的历史文化背景下,挖掘其潜在的社会动因与文化影响,这种“跨界”的分析方法,使得原本枯燥的理论焕发出生机,也让我对该理论有了全新的认识。更令人称道的是,作者在论述中,时常会穿插一些生动形象的例子,或是引述鲜为人知的史料,这些细节的引入,不仅丰富了文章的内容,也使得抽象的学术概念变得具体可感,更容易被读者所理解和接受。这种既有深度又不失趣味性的写作风格,让我在阅读中时常会心一笑,或陷入沉思,感受到知识的魅力。

评分

每一次接触到一本优秀的学术著作,我都会不由自主地思考其对于当下学术研究的意义。这本书,无疑是具有重要启示作用的。它所提出的某些观点,或者说是一种思考问题的方式,对于我们如何理解当今社会面临的诸多复杂挑战,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框架。它鼓励我们跳出固有的思维定势,用更加多元和宏观的眼光去审视问题,认识到不同知识体系之间的内在联系与相互影响。这不仅仅是学术层面的精进,更是对我们认知能力的一种提升。在阅读的过程中,我常常会联想到自己所处的现实环境,并试图将书中探讨的理念运用到实际的思考中。这种知识与现实的连接,让阅读不再是单纯的知识积累,而成为一种解决问题、认识世界的实践。可以说,这本书不仅丰富了我的学术储备,更在一定程度上塑造了我看待世界的方式。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着实让人眼前一亮,封面选用的材质温润,触感极佳,仿佛捧在手中的是件艺术品而非寻常书籍。整体配色沉静内敛,却又不失雅致,暗红与金色的搭配,勾勒出一种古朴而又尊贵的韵味。字体印刷清晰,排版疏朗得当,即使是繁体字,阅读起来也毫无压力,反而增添了几分阅读古籍般的仪式感。打开书页,纸张的质感更是令人惊喜,厚实而富有韧性,散发着淡淡的油墨香,瞬间将人带入一种宁静的阅读氛围。每一个细节都透露出出版方对品质的极致追求,让人在翻阅之际,便已感受到一种文化的厚重与深邃。这样的书籍,不仅是知识的载体,更是值得珍藏的工艺品,无论是摆放在书架上,还是作为一份特别的礼物赠予他人,都能彰显出赠送者不俗的品味与心意。它的存在本身,就已经是一种美的享受,让人在尚未深入内容之前,便已被其外在的精致所折服,充满了对内在精彩的期待。

评分

这本书所呈现的学术气度,让我印象深刻。作者在探讨问题时,始终保持着一种开放包容的心态,既不回避不同观点的存在,也善于从不同的学派中汲取营养,并在此基础上形成自己的独立见解。在批判性地审视现有学术成果的同时,又能以一种尊重的姿态去理解和借鉴,这种“融汇”而非“排斥”的态度,是真正学术大家所应具备的品质。读来让人感到一股清流,在当下一些过于激进或狭隘的学术论调中,显得尤为可贵。作者在行文中,语言精准而考究,既有学术论文的严谨,又不失文章的流畅与可读性。没有华而不实的辞藻,也没有故弄玄虚的空谈,一切都围绕着思想的深度与清晰的表达而展开。这种沉静而厚重的学术风格,让人在阅读中,能感受到一种真正的智慧与学养。

评分

在如今信息爆炸的时代,能静下心来阅读一本厚重的学术著作,本身就是一种奢侈。而这本书,恰恰提供了这样一个绝佳的机会。它的内容深度,远超我的预期,每一次翻阅,都仿佛是在进行一场智力上的冒险,不断挑战着我既有的认知边界。作者的论述逻辑严谨,论据充分,即便是在探讨一些颇为晦涩的学术议题时,也能通过层层递进的分析,将复杂的概念梳理得井井有条。我尤其欣赏其在思想的辨析与融合方面所展现出的高超技巧,将看似疏离的学术传统,通过精妙的笔触连接起来,形成了一幅宏大的知识图景。阅读过程中,我不时会停下来,反复咀嚼其中的观点,思考其背后蕴含的深意。这种沉浸式的阅读体验,让我在不知不觉中,拓展了视野,深化了理解,并且激发了我对相关领域更深入的探索欲望。每一次合上书本,都感觉大脑仿佛经过了一场洗礼,焕发出新的活力,对世界的认知也因此变得更加立体和 nuanced。

评分

书的内容还没看,外观和纸质可以接受

评分

活动价购得,专业书籍,值得研习。

评分

意外发现了中西书局,书非常好,幸福

评分

穋木

评分

目录《中西学术文丛:诗经通解(繁体版)》是书疏解《诗经》,取前人成说之可信者从之,其未惬者,乃博征群书,兼及钟鼎铭文,以丰厚的文字、音韵、训诂学识,研精覃思,慎下裁断,言之凿凿,发人所未发,胜义皇皇,洵为近世《诗经》研究之力作。

评分

京东好书,双十一实惠,质量不错,发货快,服务好

评分

卷耳

评分

书的内容还没看,外观和纸质可以接受

评分

葛覃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