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香人淡自庄严:周叔弢自庄严堪善本古籍展图录

书香人淡自庄严:周叔弢自庄严堪善本古籍展图录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国家图书馆,国家古籍保护中心 编
图书标签:
  • 周叔弢
  • 古籍
  • 善本
  • 书香人淡
  • 庄严堪善
  • 图书展
  • 图录
  • 传统文化
  • 版本研究
  • 收藏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国家图书馆出版社
ISBN:9787501347810
版次:1
商品编码:11095101
包装:精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2-08-01
页数:260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周叔弢先生是民国时期的收藏大家,收藏宏富而采择精严。先生之访书藏书,既遵循传统,重视宋元古椠、名钞精校,继承黄丕烈、海源阁等名家藏书;又自有异趣,兼顾手卷、活字,关注书籍之题跋、印章、纸墨等各个方面,一时自成一家。1952年,周叔弢先生将数十年来精心收藏的善本古籍726种一举捐赠北京图书馆(今国家图书馆)。在周叔弢先生捐赠善本60周年之际,特举办展览以表彰其对中国文化建设的巨大贡献,弘扬其化私为公的精神。国家图书馆、国家古籍保护中心编著的《书香人淡自庄严:周叔弢自庄严堪善本古籍展图录》选取此次展览的精品,展示书影的同时辅以提要,以此说明周叔弢藏书的价值和特点,并使更多的人了解周叔弢先生藏书及其贡献。

目录

序言
前言
宋刻本《监本纂图重言重意互注点校毛诗》
宋婺州市门巷唐宅刻本《周礼》
宋余仁仲万卷堂家塾刻本《礼记》
宋刻宋元递修本《经典释文》
宋绍兴十二年汀州宁化县学刻本《群经音辨》
宋绍兴十八年荆湖北路安抚使司刻递修本《建康实录》
宋刻本《新序》
宋绍兴九年临安府刻本《汉官仪》
宋刻本《东观余论》
宋刻本《册府元龟》
宋杭州朱绍安等刻本《大方广佛华严经》
宋刻本《五灯会元》
宋临安府贾官人经书铺刻本《妙法莲华经》
宋绍兴四年释思鉴刻本《景德传灯录》
宋刻本《南华真经》
宋刻本《分章标题南华真经》
宋刻递修本《陶渊明集》
宋刻本《陶靖节先生诗注》
宋刻本《寒山子诗集》
宋刻本《王摩诘文集》
宋刻本《孟东野文集》
宋嘉定六年淮东仓司刻本《注东坡先生诗》
宋刻本《后山诗注》
北宋刻递修本《文选》
宋嘉泰元年至四年周必大刻本《文苑英华》
宋刻递修公文纸印本《花间集》
元相台岳氏荆溪家塾刻本《春秋经传集解》
元相台岳氏荆溪家塾刻本《孝经》
蒙古宪宗三年至五年平阳张宅晦明轩刻本
《增节标目音注精议资治通鉴》
元抄本《简斋诗外集》
元至大刻本《梅花字字香》
元至正刻本《梅花百咏》
元延七年叶辰南阜书堂刻本《东坡乐府》
元大德三年广信书院刻本《稼轩长短句》
明正德十一年锡山华坚兰雪堂活字印本《春秋繁露》
明末祁氏澹生堂抄本《论语解》
明嘉靖四十三年杜思刻本《齐乘》
明钱毂抄本《游志续编》
明稿本《珊瑚木难》
明弘治碧云馆活字印本《鹖冠子解》
明抄本《墨庄漫录》
明建业张氏铜活字印本《开元天宝遗事》
明内府抄本《永乐大典》
明抄本《元氏长庆集》
明嘉靖十一年太原府刻本《重刊嘉佑集》
明崇祯六年赵均刻本《玉台新咏》
明嘉靖三十七年绍陶室刻本《杂剧十段锦》
清初席氏酿华草堂影宋抄本《五经文字》
清彭氏知圣道斋抄本《西洋番国志》
清乾隆四十八年桂馥家抄本《草木疏校正》
清抄本《王黄州小畜外集》
清咸丰七年劳权抄本《古梅遗稿》
清乾隆三十三年鲍氏知不足斋抄本《玉井樵唱》
清初毛氏汲古阁影宋抄本《酒边集》
展览目录
自庄严堪善本简目

前言/序言




书香人淡自庄严:周叔弢先生藏善本古籍展图录 前言 在浩瀚的中华文明长河中,古籍是承载历史、传承智慧的珍贵载体。而善本古籍,更是历代学人珍视、藏家搜集、印刷精良、版本珍稀的瑰宝。它们不仅是文献资料,更是见证历史变迁、艺术风格演进的重要实物。值此之际,我们荣幸地推出《书香人淡自庄严:周叔弢先生藏善本古籍展图录》,以飨同好,共赏中华古籍之美。 本次展览精选了已故著名收藏家、版本学家、教育家周叔弢先生(1907-1994)所藏的数十件善本古籍。周叔弢先生一生致力于古籍收藏与研究,其藏书宏富,尤以精善本为著,涵盖经、史、子、集等各个门类,其中不乏传世孤本、稀见之品。先生一生秉持“书香人淡自庄严”的治学理念,对古籍倾注了毕生心血,其收藏不仅体现了其深厚的学术造诣,更彰显了他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敬畏与热爱。 本图录旨在通过对展出善本的图文并茂的呈现,向广大读者和研究者系统地介绍周叔弢先生藏书的风貌,展示中国古代书籍的卓越成就,并追溯古籍的版本流传与学术价值。每一件展品都承载着一段历史,一部古籍就是一条知识的河流,而周叔弢先生的收藏,则汇聚了这条河流中最璀璨的明珠。 一、 版本之辨:窥探古籍的生命历程 古籍的版本,犹如人生的年轮,记录着书籍的诞生、流传、修订与损毁。善本古籍之所以“善”,在于其在版本演变过程中所处的优越位置。它们可能是最早的抄本,保存了作者初稿的痕迹;也可能是最早的刻本,代表了当时最精湛的雕版印刷技艺;又或者是经过名家校勘、增订的权威版本,具备极高的学术价值。 在本次展览中,我们精选了一批具有代表性的善本古籍,力图从版本学角度,引导读者深入理解古籍的价值所在。 宋元刻本的遗韵 宋代是中国雕版印刷技术发展的高峰时期,其刻本以用纸精良、墨色浓郁、字体秀美、刻工精细而著称。元代继承了宋代的刻书传统,但部分元刻本在纸质和装帧上有所不同,也别具特色。本次展出的宋元刻本,如某某(此处可根据实际情况填充具体书名,例如:《论语集注》(宋刻)、《资治通鉴》(元刻)等),其笔画的清晰可见,纸张的温润触感,无不诉说着千年的时光。这些刻本不仅是研究宋元时期社会、文化、学术的重要史料,更是研究中国古代印刷史、版式、字体演变的宝贵实物。通过观察这些刻本的字体风格、版框、行款、避讳字等细节,我们可以窥见当时的书写习惯、雕刻技艺以及当时的社会文化背景。例如,某些宋刻本的字体娟秀,被认为是当时士大夫阶层的审美趣味的体现;而某些元刻本则可能字形更为奔放,反映了当时社会文化融合的特点。 明清精刻本的典范 明清两代,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和文化传播的需求,刻书业更加兴盛,涌现出大量精美的刻本。尤其是明代的“坊刻本”,其中不乏官府刊刻、文人主编、名家校订的精品。清代的刻书更是集大成,不仅在刻印技术上达到新的高度,在书籍的装帧、插图等方面也颇有创新。本次展出的明清精刻本,例如某某(此处可根据实际情况填充具体书名,例如:《永乐大典》残卷(明初抄本)、《古文苑》(明汲古阁刻本)、《钦定古籍考》(清内府刻本)等),其纸墨精良,装帧考究,甚至可能带有精美的插图,展现了明清时期书籍制作的巅峰水平。这些刻本不仅在学术研究上具有重要价值,也是研究明清时期版刻艺术、插图艺术、装帧艺术的绝佳范本。我们可以通过对比不同时期、不同刻工、不同出版机构的刻本,来了解刻书技术的演变、市场需求的变迁以及不同地域的刻书特色。 稀见与孤本的价值 古籍的稀见程度与孤本的出现,往往使其价值倍增。它们可能是因为年代久远、战乱毁坏、损毁严重等原因而数量极少,甚至仅存一本。这类书籍一旦出现,便成为学术界关注的焦点,其文献价值和历史价值不可估量。本次展览中,我们也安排了若干稀见之品,希望能让观众感受到“一书难求”的珍贵。例如某某(此处可根据实际情况填充具体书名,例如:《蜀本草》(唐抄本残卷)、《太平御览》(宋淳化阁本残本)等),这些书籍的流传历程本身就充满了传奇色彩。它们的存在,为我们填补了历史的空白,提供了研究前人难以企及的史料。 二、 学术之光:解读古籍的智慧结晶 善本古籍之所以被珍视,不仅仅在于其物质形态的珍贵,更在于其所蕴含的深厚学术内涵。它们是历代学者思想的载体,是中华文明智慧的结晶。周叔弢先生本人即是著名的版本学家和教育家,他对古籍的研究与鉴赏,使其收藏的每一件善本都具备了非凡的学术意义。 经学经典的传承与发展 经学是中国古代学术的基石,历代学者对儒家经典的诠释与研究,构成了庞大的经学体系。本次展览中的经学善本,如某某(此处可根据实际情况填充具体书名,例如:《诗经》(宋刻本)、《尚书》(元刻本)等),不仅展示了不同时期学者对经典的理解,也反映了经学思想的流变。通过对这些刻本的校勘、注释、引文等方面的研究,我们可以深入了解古代学者治学的方法,以及他们是如何解读和传承先贤智慧的。例如,某本《诗经》的宋刻本,可能带有详细的注文,这些注文本身就汇集了宋代多位学者的研究成果,为我们理解《诗经》的原意提供了重要线索。 史学著作的信史印证 史书是认识历史的窗口,善本史籍则为我们提供了更直接、更权威的历史信息。本次展览中的史学善本,如某某(此处可根据实际情况填充具体书名,例如:《史记》(明抄本)、《汉书》(清刻本)等),它们可能是最早的抄本,保留了原始的记录,也可能是经过名家校订的权威版本,纠正了后世的讹误。通过对这些史籍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加准确地还原历史真相,了解古代社会制度、政治变迁、人物事迹。例如,某本《史记》的明代抄本,其用字、句式可能与现代流传的刻本有所不同,这对于研究《史记》的版本流传、文字演变具有重要意义。 子部思想的博大精深 子部书籍涵盖了诸子百家、哲学、科学、艺术、文学等各个领域,展现了中国古代思想的多元与博大。本次展览中的子部善本,如某某(此处可根据实际情况填充具体书名,例如:《庄子》(宋刻本)、《墨子》(元刻本)、《本草纲目》(明万历刻本)等),每一部都代表了一个思想流派,或是一门学科的早期发展。它们为我们研究中国古代哲学、科技、医学、艺术等提供了宝贵的原始资料。例如,一本保存完好的《本草纲目》明刻本,其插图的精细程度,药物记载的准确性,都足以证明其在当时医学界的领先地位。 集部文学的韵味悠长 集部书籍汇集了历代诗文作品,是中国文学史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次展览中的集部善本,如某某(此处可根据实际情况填充具体书名,例如:《唐诗三百首》(明早期刻本)、《古诗源》(清刻本)等),它们不仅是欣赏文学作品的载体,更是研究文学思潮、风格演变、创作技法的重要依据。通过阅读这些善本,我们可以领略古代文人的才情与风骨,感受中华古典文学的独特魅力。例如,一本精美的唐诗刻本,其字体、纸张、装帧都可能体现了当时的审美情趣,其选录的诗歌也可能比后世流传的版本有所不同,为研究唐诗的传播与接受提供了新的视角。 三、 收藏之德:周叔弢先生的翰墨情缘 周叔弢先生一生钟爱古籍,其收藏历程充满了艰辛与乐趣。他秉持“不唯版本,但重其精”的原则,既追求版本的权威性、稀有性,也注重书籍的品相、装帧。他对于古籍的珍爱,不仅仅是物质上的占有,更是对其中蕴含的文化价值的尊重和传承。 “藏书”与“爱书”的辩证 周叔弢先生的收藏,并非仅仅是为了“藏”,更是为了“爱”。他深入研究每一本藏书,了解其前世今生,并致力于其保护与整理。他曾言:“吾于古籍,每感其内容之精深,制作之良善,每欲与之亲近,以求其间蕴藏之学问。”这种对古籍的深厚感情,贯穿了他一生的收藏生涯。他不仅珍藏,更慷慨地将自己的藏书用于学术研究,支持后学。 捐献与传承的无私 周叔弢先生深谙“藏之于己,不如传之后人”的道理。他一生多次将自己的珍贵藏书捐献给国家、学校和图书馆,为保护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做出了杰出贡献。本次展览中的展品,正是他收藏精华的一部分,而这些精华,也最终将回归社会,服务于更广泛的学术研究与文化传播。先生的无私奉献精神,是对“书香人淡自庄严”最好的诠释。 结语 《书香人淡自庄严:周叔弢先生藏善本古籍展图录》不仅是一次展览的记录,更是对一段文化历史的回顾,对一位杰出学者的致敬,对中华古籍传承的呼唤。每一页泛黄的书页,每一笔古朴的文字,都凝聚着前人的智慧与心血。希望通过本次展览与图录,能让更多的人走进古籍的世界,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体会“书香人淡自庄严”的永恒魅力。 这批珍贵的善本古籍,宛如一颗颗璀璨的明珠,在周叔弢先生的悉心呵护下,历经风雨,终得重现光彩。它们静静地躺在那里,等待着有缘人去翻阅,去解读,去传承。让我们一同走进这场书香的盛宴,在墨香中感受历史的回响,在文字间品味智慧的甘醇,在庄严的氛围中,与先贤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简直让人眼前一亮,那种内敛而又不失厚重的质感,仿佛隔着书页都能感受到古籍的温度。扉页上的字体选择考究,排版疏密有致,看得出设计者在每一个细节上都下了不少功夫。尤其是那些高清的图版印刷,色彩还原度极高,细节的纹理、纸张的陈旧感都栩栩如生,让人忍不住想上手触摸。对于我们这些常年与古籍打交道的人来说,这种视觉上的享受是阅读体验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它不仅仅是一本图录,更像是一件精美的艺术品,收藏价值不言而喻。每一次翻阅,都像是在进行一场穿越时空的对话,能感受到那个时代工匠们对手抄本和刻本倾注的心血,那份对知识的敬畏与珍视,在如今这个快节奏的时代显得尤为珍贵和令人动容。

评分

我对书中某些特定主题的聚焦安排印象深刻,它似乎有意引导读者去关注一些常被忽略的细节。比如,对某些特定时期装订工艺的对比分析,或者是对某几部书在不同刻本间的细微差异的比较,这些都体现了编纂团队非凡的洞察力。这种“以小见大”的叙事策略,让原本可能显得单调的图录形式变得富有张力和探索性。读者在跟随图版逐一审视时,会不自觉地被引导着去思考“为什么会是这样?”而不是仅仅满足于“它是什么?”这种引导式的阅读过程,极大地激发了读者自身的研究兴趣和对传统工艺的探究欲望,使得这本书的价值链得到极大的延伸,它不再止步于记录,而是成为了一个知识活水的源头。

评分

翻开内页,那些对所收录古籍的考证和著录文字,清晰而又不失学术的严谨性,读起来令人心悦诚服。不同于市面上一些过于晦涩难懂的目录学著作,这里的信息组织得非常得体,既保证了专业深度,又兼顾了一般爱好者的阅读体验。作者(或编纂者)的功力可见一斑,对每一件藏品的流传脉络、版本特征的辨识,都描述得深入浅出,逻辑性极强。我特别欣赏他们对“善本”标准背后所蕴含的文化意义的解读,这绝非简单的物理状态评判,而是深入到了文本传承的历史价值层面。这种细致入微的文字梳理,极大地拓宽了我们对这些珍贵文献的认知边界,让人在赞叹古物之美的同时,也能领悟到学术研究的精髓所在。

评分

这本书所展现出的那种对文化传承的虔诚态度,深深地触动了我。它不仅仅是罗列了一批精美的书页,更是在无声地讲述一个个关于“保存”与“延续”的故事。从装帧的坚固性,到墨色的历久弥新,再到内容的完整无损,背后是无数保护者和整理者的默默付出。在快速迭代的数字时代,实体文献的脆弱性愈发凸显,而这本书如同一个强有力的宣言,提醒着我们实体文献的不可替代性。它成功地将一份学术成果转化为一种充满人文关怀的媒介,让人在欣赏这些“旧物”时,能油然而生一种对历史的责任感和对文化遗产的敬畏之情。这种深层次的情感共鸣,远超一般图录所能达到的高度。

评分

从阅读体验的角度来看,这本书的章节划分和逻辑推进非常流畅,仿佛有一位学识渊博的向导,牵引着读者的目光在浩如烟海的古籍世界中徜徉。它成功地构建了一种沉浸式的体验,让你在欣赏版式设计之余,还能对每件展品的独特之处——无论是稀有的题跋,还是独特的校勘记——留下深刻印象。书中的许多旁征博引,虽然涉及专业术语,但配以适宜的注释和图示说明,使得即便是初涉古籍鉴赏的读者也能轻松跟上思路,不会感到迷茫或压力。这种平衡掌握得恰到好处,使得这本书的受众面非常广,从资深学者到刚刚入门的爱好者,都能从中获益匪浅,找到了与自己知识水平相匹配的阅读深度。

评分

周叔弢开始接触马克思主义, 阅读进步书籍, 开阔了眼界, 他不满蒋介石卖国、 独裁的反动统治, 倾向中共和平民主的建国方针。 解放战争时期, 他欣然接受了中共地下工作人员的帮助, 以自己的威望拥护并宣传中共的城市工商业政策, 为争取民族资产阶级的上层人士加入爱国反蒋统一战线, 迎接天津解放做了很多工作。

评分

年代后期

评分

周叔弢以民族工商业者的身份, 积极参加国家的政治生活和经济建设1949 年, 他担任全国政协委员, 翌年任天津市副市长, 后历任天津市工商联主任委员、 天津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 全国工商联副主任委员, 第二届全国政协常务委员、 第六届全国政协副主席, 第一、 二、 三、 四、 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周叔弢还是文物古籍收藏家, 民族文化的保护者。 从1952 年到1972 年, 他先后4 次将几十年收藏的宋、 元、 明抄本、 清代善本及其他中外珍贵图书计 3.6 万余册和历史文物 1200 余件全部献给国家, 人们赞誉周叔弢为“忠诚的爱国主义者, 中国共产党的亲密朋友” 。早期成就

评分

中国古籍收藏家,文物鉴藏家。原名暹,字叔弢,以字为行。1891年生于安徽东至,1984年2月14日卒于天津。曾任唐山华新纱厂、天津华新纱厂经理,启新洋灰公司总经理。1936年拒绝与日本人合作,愤然离职。是中国北方民族工商业代表人物。解放战争时期,赞同中共和平建国、召开新政协的主张,出席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1954年率先将所经营的企业实行公私合营,任公私合营启新洋灰公司董事长。历任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财经委员会委员、天津市副市长、天津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天津市工商联主任委员、中国佛教协会常务理事、天津市国际信托投资公司董事长、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全国工商联副主席、全国政协副主席等职。

评分

定价忒高,趁活动买下,还是不觉便宜。

评分

周叔弢从民国 8 年起, 随叔父周学熙 (两任袁世凯政府财政总长) 在青岛创办华新纱厂, 任专务董事。 后历任青岛、 唐山、 天津华新纱厂董事、 经理, 启新洋灰公司董事、 协理、 总经理、 董事长, 成为我国北方民族工业代表人物。 他辛苦经营, 对抵制各国列强, 尤其是日本帝国主义的经济侵略, 建立和维护我国的民族独立, 作出了贡献。

评分

年代后期

评分

新中国成立后

评分

周叔弢以民族工商业者的身份, 积极参加国家的政治生活和经济建设1949 年, 他担任全国政协委员, 翌年任天津市副市长, 后历任天津市工商联主任委员、 天津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 全国工商联副主任委员, 第二届全国政协常务委员、 第六届全国政协副主席, 第一、 二、 三、 四、 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周叔弢还是文物古籍收藏家, 民族文化的保护者。 从1952 年到1972 年, 他先后4 次将几十年收藏的宋、 元、 明抄本、 清代善本及其他中外珍贵图书计 3.6 万余册和历史文物 1200 余件全部献给国家, 人们赞誉周叔弢为“忠诚的爱国主义者, 中国共产党的亲密朋友” 。早期成就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