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朋友劝我写一部中国公文史。思忖良久,难以动笔。我担心,一部专门史,只会在公文专家中浏览,很难引起公文写作者以至文学爱好者的兴趣。于是,想到了写一部公文名篇导读之类的书,使读者通过公文欣赏,从依次出现的名篇流、名笔流、治国理念流的叠加中,透视出一幅中国公文的演进图谱,一篇中国公文的信息索引,一帧才俊辈出的“鸿笔”“群像”这种见文、见人、见绩效的公文赏析,比静态的公文史,可读性也许好一些。
作者简介
苗枫林(1931.10.27~2013.01.12),男.汉族.原名苗丰麟,笔名林泉,山东省威海市人,相当大专学历。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山东省第七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主任、党组成员,第八届人民代衰大会常务委员会副主任、党组副书记,山东省委原常委,第五届山东省委委员,中国共产党第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中国公文学学科奠基人和中国公文写作研究会创始人。2013年1月12日,因病医治无效在北京逝世,享年81岁。
内页插图
目录
秦汉公文
1 谏逐客书
2 论楚汉得失疏
3 数项羽十罪
4 请都关中议
5 奏论淮南王长罪
6 治安策
7 论贵粟疏
8 求赎父刑书
9 谏吴王书
10 求茂材异等诏
11 谏起上林苑疏
12 报任安书
13 上变事
14 论神怪疏
15 自陈疏
16 谏信谶薄赏疏
17 请归疏
18 为兄超请归疏
19 黜图谶疏
20 政平吏良疏
21 驳察举限年议
22 谏曹操取徐州
23 呈《汉仪》疏
24 止肉刑议
魏晋公文
……
隋唐公文
宋元公文
明清公文
近现代公文
参考文献
跋
精彩书摘
开篇第一段,是以木之长、流之远,比对国家由德至治的关联,说明国家不以德治,如同“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求流长”一样,是不可以的。
第二段,破解历代“元首”善始者繁、克终者寡的原因,或者说,破解元首多不能善始善终的原因。这是一个重大的历史课题。作者总结和提炼出的只有两件颇为普通的东西,即忧患意识、竭诚待人未能由始至终。结论是:人民可以载舟,也可覆舟,“可畏惟人”!
第三段,为主述部分。正因为上述原因,“元首”要养成十大思虑模式。每一思虑模式,采用动机一思虑一目的形成的三连锁,加以排比,严整深邃,发人省悟。人们希望动机与目的一致,其实两者之间常常并不一致,这就看关键的思虑一环是否正确,正如文中开列,诸如“思知足”、“思知止”、“思谦冲”、“思江海”、“思三驱”、“思慎始”、“思虚心”、“思正身”、“思无因喜”、“思无因怒”,都是很不容易做到的思虑走向。更可贵的是,篇尾处作者讲了一番“元首”思虑的辩证法,即以主动的“十思”,免去被动的“劳神苦思”。这也是所有担负领导责任者应当懂得的哲理。
《论君子小人疏》,也是魏征所上二百余奏中的名篇。在奏疏主段,魏征直指太宗在“近君子,远小人”上存有缺陷:好善不择人,疾恶未远佞,出言无隐。太宗新登帝位,很要颜面,这些指摘,颇为触及灵魂,但谁要太宗偏偏拜了这个“知无不言”的谏议大夫?他也就只好硬着头皮听下去。疏文接下指出:君王“闻善或疑”,“闻恶必信”,这种看起来是接受信息的心理倾向,但作为领导者,这种习惯性就会诱使“小人之道长”,“君子之道消”。因为君子以扬善为风,小人以告讦为营。爱听“小报告”,宠信告密者,必使国家告讦风起,长奸邪,乱视听,使人君不知所信,臣下不得相安,君臣失序,国家何以求治?何况,“情在告讦,好言朋党”这种人情世俗,往往成为“清浊共流,善恶无别”的本源。可知,“朋党”自古就被人先掩其善恶之界,将“同德”、“朋党”混淆,从而使朝中官员交往失矩。什么是朋党?“以善相成谓之同德,以恶相济谓之朋党”。首先要从善恶上加以区分。因为以“朋党”加之,则“事无可信”,而以诚直视之,则“言皆可取”。帝王要以先哲为鉴,“进善黜恶”。
历史记载,《论君子小人疏》上,太宗亲览,手诏褒扬,以为《疏》中“前后讽谕,皆切至之意”,称赞魏征是航行中不可缺少的舟辑,调味中不可缺少的盐梅,赐绢300匹。
魏征一生谨慎,从无“朋党”之嫌。谁曾料知,他生前密荐中书侍郎札正伦、吏部尚书侯君集有宰相之材,在他身后却发生了杜罪、侯诛事件,太宗始疑当年辩说朋党的魏征也有朋党。
……
前言/序言
朋友劝我写一部中国公文史。思忖良久,难以动笔。我担心,一部专门史,只会在公文专家中浏览,很难引起公文写作者以至文学爱好者的兴趣。于是,想到了写一部公文名篇导读之类的书,使读者通过公文欣赏,从依次出现的名篇流、名笔流、治国理念流的叠加中,透视出一幅中国公文的演进图谱,一篇中国公文的信息索引,一帧才俊辈出的”鸿笔“群像。这种见文、见人、见绩效的公文赏析,比静态的公文史,可读性也许好一些。
公文,指公务文书。汉代荀悦所著《汉纪·武帝纪一》中有:”苞苴盈于门庭,聘问交于道路,书记繁于公文,私务重于官事。“这里就把公务文书与私务书札分得一清二楚。《三国志·魏志·赵俨传》中有:”辄白曹公公文下郡,绵绢悉以还民。“这里的公文,是专指下行公务文书而言。不过,在几千年的历史沿革中,公文名称多有变迁,诸如公牍、公牒、文翰、文牒、文札、文书、文牍、案牍之称,不一而足。宋时,曾因公文限用安徽所产剡溪宣纸书写,公文一时俗称”剡牍“。公文在”大文学“家族中,早已受到特别的眷顾,如将公文冠以”群言之祖“、”经国之枢机“的头衔,把公文写作者视为”志深而笔长“,有”一朝综文,千年凝锦“的称许。由于公文不同于文学艺术作品,它的功能定位于社会治理,更接近人类使用文字的原点。不过,在我读过的多部文学史中,却难得对公文这个文学主脉的描述和论说。因为在现代人眼中的文学,已非魏晋以前的广义文学范畴,而步入欣赏文学走廊。
《中国公文学研究:中国公文名篇赏析》 导读: 在中国漫长的历史画卷中,公文以其独特的叙事方式和强大的影响力,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它们是权力机构的喉舌,是国家意志的载体,是社会发展的记录,更是中华文明传承的重要载体。从上古时代的盟誓刻符,到秦汉的律令奏章,再到唐宋的诏书表文,以及明清的公移、批牍,直至近现代的各类公文,每一种形式都凝结着特定时代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风貌,折射出中国古代治理智慧的演变轨迹。 本书《中国公文学研究:中国公文名篇赏析》正是这样一部旨在深度挖掘和系统梳理中国公文发展脉络,并对其精华篇章进行深入赏析的学术专著。它并非简单地罗列公文文本,而是试图通过对经典公文的细致解读,揭示其背后蕴含的深刻思想、精湛的写作技艺以及它们在中国历史进程中所发挥的实际作用。本书的研究范围广泛,但着重聚焦于那些在中国公文史上留下浓墨重彩印记的名篇,通过对其文本结构、语言风格、情感表达、逻辑论证以及文化意蕴的全面剖析,力求为读者展现一幅宏大而生动的中国公文图景。 内容梗概: 第一部分:中国公文溯源与发展演变 本部分将带领读者穿越时空的隧道,追溯中国公文的源头。我们将从先秦时期那些粗犷而充满力量的盟誓、册命、书契等早期公文形式开始,考察其与原始社会、部落联盟以及早期国家形态的紧密联系。通过对殷商甲骨文、西周金文中的相关铭刻进行考证,我们可以窥见早期文字在记录权力、约定俗成、维系社会秩序方面的雏形。 进入封建王朝时代,特别是秦汉以降,中央集权的巩固与官僚体系的建立,极大地推动了公文的规范化和专业化。我们将详细梳理秦朝的郡县制下各类文书的出现,如诏书、律令、书信等,以及汉代奏疏、表、檄文等在政治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这一时期,公文不仅仅是政令的传达,更是臣子表达忠诚、上陈政见、规谏君主的重要工具。 唐宋时期,科举制度的完善与文人政治的兴盛,使得公文写作进入了一个新的高峰。诏令的严谨,表章的恳切,以及宋代特有的“文以明道”思想在公文中得到体现,如范仲淹的《岳阳楼记》虽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奏章,但其蕴含的政治抱负和忧患意识,对后世公文写作产生了深远影响。元明清时期,随着国家治理的精细化,各类公文的体裁更加丰富,如公移、批牍、题本、奏折等,它们在处理国家日常事务、维系官场运作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我们将重点分析这一时期公文在法律、行政、财政、外交等各个领域的重要文献。 第二部分:中国公文名篇赏析 这一部分是本书的核心,我们将选取一系列具有代表性的中国公文名篇,进行深入的文本解读与赏析。每一篇名篇的赏析都将遵循一定的逻辑框架,力求做到既有宏观的时代背景分析,又有微观的语言技巧探究。 政治宣言与号召类: 《尚书》中的部分篇章:例如《尧典》、《舜典》,探讨其作为早期政治理想的蓝图,以及如何通过叙事和道德化语言来确立政治合法性。 《讨伐檄文》:如曹操的《讨伐檄文》,分析其如何运用激昂的语言、清晰的逻辑和强烈的号召力,动员民众、凝聚力量,为军事行动奠定舆论基础。 《陈涉世家》中的起义宣言:分析其如何借“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朴素而震撼的口号,迅速点燃民众的反抗热情。 臣子劝谏与抒情类: 《谏太宗十思疏》:深入剖析魏徵如何以“触龙触魏征”的勇气,通过“十思”这一严谨的结构,既表达对君主的规谏,又展现了自身作为臣子的责任感和政治智慧。 《出师表》:品读诸葛亮在国家危难之际,既有雄心壮志,又有深情嘱托的《出师表》,分析其如何通过对往昔的回顾、对现状的分析以及对未来的期盼,将个人的忠诚与国家的命运紧密相连。 《滕王阁序》:虽然表面上是宴游之作,但王勃《滕王阁序》中对人生际遇、仕途坎坷的抒发,以及其中蕴含的积极进取的精神,都使其成为一篇具有独特人文价值的公文。 法律条文与政令类: 《唐律疏议》中的关键条文:选择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条文,分析其语言的精准性、逻辑的严密性以及所体现的法律思想和治国理念。 明清时期重要的诏令:例如某项重要的禁令或政令,分析其颁布的背景、具体内容、以及在执行过程中可能遇到的挑战和效果。 外交与往来类: 汉朝的《匈奴和亲诏》:分析其在国家外交策略下的语言选择和策略运用。 唐朝的《玄奘西行奏疏》:考察其在维护国家利益、拓展文化交流方面的作用。 其他重要公文形式: 《兰亭集序》:分析其如何在一次文人雅集中,通过对人生哲思的抒发,展现了东晋文人的精神风貌。 奏折、批复等:选择一些具有典型意义的奏折与批复,揭示君臣之间、上下级之间沟通的艺术和政治博弈。 在每一篇名篇的赏析中,我们将着重探讨以下几个方面: 1. 时代背景与创作意图:深入分析公文产生的具体历史环境、社会背景以及作者的创作目的。 2. 文本结构与逻辑安排:剖析文章的谋篇布局、段落划分、论点提出与论证过程,理解其严谨的逻辑性。 3. 语言风格与艺术特色:鉴赏公文中使用的词语、句式、修辞手法,分析其语言的精练、准确、生动以及情感的表达。 4. 文化内涵与思想价值:挖掘公文所蕴含的中华传统文化精神、政治哲学、道德观念以及其对后世的启示意义。 5. 历史作用与现实意义:评价公文在当时历史条件下所发挥的作用,以及其对我们理解中国历史、借鉴古代治理经验的现实价值。 第三部分:中国公文研究的理论与方法 本部分将对中国公文学的研究进行理论层面的梳理和方法的探讨。我们将简要回顾历代学者对公文的研究成果,介绍公文学研究的主要理论视角,如历史学、文学史学、语言学、政治学等,并探讨在进行公文赏析时应遵循的基本原则和方法。我们将强调,对公文的研究不应止于文本的欣赏,而应将其置于广阔的历史和社会语境中,理解其功能、效用以及与时代精神的互动。 结论: 《中国公文学研究:中国公文名篇赏析》旨在通过对中国公文名篇的系统梳理和深度解读,为读者呈现一部兼具学术深度与人文魅力的中国公文史。本书不仅是对中国古代政治文明和文化遗产的一次深刻回顾,更是一次对汉语言文字驾驭能力、逻辑思维和政治智慧的集中展现。希望通过本书,读者能够更深刻地理解中国历史发展的脉络,领略中华民族独特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追求,并在现代社会中汲取古人智慧,提升自身的文字表达和沟通能力。本书的研究成果,将为公文研究、中国古代史研究、文学史研究等相关领域提供重要的参考价值,同时也将为广大历史文化爱好者提供一次难得的深度阅读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