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主要经济体战后经济发展丛书:战后经济发展之路(美国篇) [The Development Way of Post-War Economic America]

世界主要经济体战后经济发展丛书:战后经济发展之路(美国篇) [The Development Way of Post-War Economic America]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董磊 著,李炜光 编
图书标签:
  • 经济学
  • 美国经济
  • 战后经济
  • 经济发展
  • 经济史
  • 历史
  • 社会科学
  • 冷战
  • 罗斯福新政
  • 凯恩斯主义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经济科学出版社
ISBN:9787514119602
版次:1
商品编码:11095392
包装:平装
外文名称:The Development Way of Post-War Economic America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2-08-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05
字数:22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对于计划经济,瑞典经济学家冈纳·缪尔达尔在其著作《亚洲的戏剧——对一些国家贫困问题的研究》中的概括是:“计划的整个综合思想,就本质而言,在方法上是理性主义的,结论上是国家干预主义的。”计划经济不相信自然演进,相反,它把各种资源和要素统统“置于政府的控制之下,以便经济体系能依照有目的的制定且合理协调的政府政策朝着其所要求的方向运动。”保罗·萨缪尔森甚至一再预言,苏联的计划经济将会超过美国的自由市场经济。然而,历史给出的结论却是,自由市场经济比计划经济更加有利于合理配置资源,促进经济增长,实现繁荣和自由。计划经济的两个大本营——苏联和中国也都先后放弃了这个过于理想化的体制,转而实行市场经济体制。这是人类深刻反省自己的发展道路而得出的经验和结论。

作者简介

董磊,1978年生,致公党党员,天津市青年联合会委员。2006年毕业于早稻田大学亚细亚太平洋研究所,现就职于天津财经大学经济学系。本人主要研究方向为国际经济学、经济发展史。

内页插图

精彩书评

   “二战中黑人在城市工业部门中就业人数的增加为之后美国发生的人权运动埋下了伏笔,二战成为美国黑人改变被歧视命运的又一个转折点。”
   ——1945年 布局
  
   “世界经济的发展已经被美元所绑架,所有国家都被美元‘绑在’了一起,美元的问题也就成为了世界的问题。”
   ——1960年 一次美元危机
  
   “高油价、货币学派产生一一高利率一一大规模美元贷款高利息回报一一债务国无力还债……债务国放松国内投资管制。如果说这一切是预谋的,那么预谋这一切的政治家无疑是具有极高国际视野和政治影响力的;如果这一切不是预谋的,那么我们只能问为什么美国(或美国企业)总是能够成为受益者。”
   ——1982年 衰退中的强势债权人
  
   “当一向以‘高瞻远瞩’和‘鼓励创新’为标榜的美国政府依赖不能创造新价值的房地产来拉动经济时,一场不可避免的经济灾难就成为了必然。与日本不同的是,‘美国房市’会成为将世界拉入泥潭的魔鬼,而“自娱自乐”的日本房市却没有这种力量。”
   ——2002年 美国房市
  
   “正因为有了争锋,世界才更精彩,我们也才会离“真相”更近。人为地限定某一种观点为真理只会让我们成为井底之蛙,而人为地消灭不同意见的人则更可能走上自我毁灭的道路。这场争锋还会继续,它的结果并不重要,而它的过程则体现了人类一同去追寻真理的努力。”
   ——2010 争锋
  
   “世界的未来会怎样,这个问题没有人能够给出正确的答案,但就已经发生的一切来看,美国政界利用手中各种‘武器’来阻碍竞争对手的崛起,进而保卫美国国家利益的能力也没有丧失。美国依然是世界中强大的经济体,这个事实今天还没有改变。”
   ——2012《2012》

目录

20世纪40年代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巨大需求不仅将美国的制造业水平提升到了令人恐怖的程度,更是刺激美国的科学家们成功研制出原子弹和计算机,这使得美国独自带领世界完成了第三次科技革命。而美国的政治家们,则依靠美国军事、经济的霸主地位为美国量身定做了帮助其继续“统治世界”的经济秩序。自此,这个“二战”中最大的获益者便以一种“超然”的姿态开始了其经济发展之路。

1945年布局
1946年摇摆的《就业法》
1947年第三次革命与创新之源泉
1948年第一次衰退与马歇尔计划
1949年北约建立

20世纪50年代
伴随着和平,美国迎来了“二战”后的第一批“婴儿潮”,“婴儿潮”的到来不仅改变了美国个人消费市场,而且还为世界带来了引领IT革命的诸多领袖人物另一方面,朝鲜战争的爆发和随之而来的战后萧条再度让“凯恩斯主义”在美国国内流行,政府由此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扮演起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但是,政府对经济的“管制”并没有将私营企业挤出市场,相反却成为了信息革命的助力器。

1950年韩战
1951年意味深远的一年
1952年“婴儿潮”
1953年萨缪尔森
1954年布朗判决
1955年萧条、景气与危机
1956年《全国州际和国防公路法》
1957年衰退与艾森豪威尔主义
1958年《小企业投资法》
1959年疲弱的制造业与贸易变局

20世纪60年代
伴随着欧洲、日本经济的复苏,美国制造业的霸主地位遭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美国的贸易赤字也随之不断恶化;与此同时,越战和“伟大的社会”计划的执行导致政府支出激增,美国的财政赤字越来越无法弥补。在贸易、财政双赤字的压力下,美元的统治地位遭受到了质疑,一场“世界货币”的争夺战由此拉开了帷幕。

1960年第一次美元危机
1961年减税与新西部
1962年沃尔玛登场
1963年我有一个梦
1964年越战
1965年伟大的社会
1966年金融新疆界
1967年战时景气
1968年英特尔元年
1969年倒下的“挑战者”

20世纪70年代
两次石油危机的发生将世界拖入了“滞胀”的泥潭,但是借助“迷雾重重的石油危机,美国稳固了美元“世界货币”的霸主地位。与此同时,在IBM、微软、苹果、甲骨文等一批高科技企业的带领下,信息革命已经走进了普通人们的生活,一场新的变革正在发生之中

1970年另一个“挑战者”
1971年特里芬难题与尼克松危机
1972年“外交家”与东方
1973年第二次美国革命
……
20世纪80年代
20世纪90年代
21世纪
参考文献
致谢

精彩书摘

第三个影响美国房地产泡沫的因素是美联储的态度和政策。作为美国货币政策的决策和执行机构,美联储拥有几乎完全独立的制定货币政策的权力,而此时格林斯潘所率领的美联储表现出对已经明显出现的泡沫坐视不管的态度。2002年11月,在美联储的一次闭门会议上,格林斯潘指出已经出现了“非比寻常的房地产泡沫”,“迅速增长的房地产抵押贷款不可能永远持续到未来。”但是,这些言论直到泡沫破裂的2007年才被公开披露,而格林斯潘在公开场合中则转身变为房地产市场的坚实鼓吹者。同样是在2002年11月,在国会听证会上,格林斯潘解释了就经济的角度看,新生的房地产泡沫是如何帮助化解股市泡沫和扭转美国经济的:“抵押市场在过去的一两年中一直为不景气的经济起到稳定作用,它为房主利用多年来积累的住房净资产进行再融资提供了便利……当其他资产的价格急剧下跌时,住房净值再贷款对消费发挥了积极的支持作用。”对美国而言,此时的房地产成为全新的、神奇的经济推手,房地产泡沫蒸蒸日上时带动经济和股市缓慢复苏,这种复苏又反过来拉动房地产市场,如此往复。以泡沫化解经济萧条,以低利率政策来维持泡沫成为此时美联储刺激美国经济的最主要手段。甚至在2002年11月,美联储又一次将基准利率调低了0. 5%,此时美国的利率水平已经仅为1%。
最后一个助推美国房地产泡沫的因素是美国投资环境的“恶化”。2000年网络泡沫的崩盘和2001年安然公司财务丑闻的曝光让美国股票市场遭遇了自20世纪90年代新经济以来最严重的危机。从2000年3月到2002年10月,高科技股票的价格降低了78%。同时,在安然事件曝光后,美国于2002年通过了《公众公司会计改革和投资者保护法案》(又称《索克斯法案》)。该法案主要从加强信息披露和财务会计处理的准确性、确保审计师的独立性以及改善公司治理等主要方面加强了对上市企业的监管。
……

前言/序言


世界主要经济体战后经济发展丛书:战后经济发展之路(美国篇) 本书导读: 本书旨在深入剖析二战后美国经济的演变轨迹、结构转型及其在全球经济格局中的地位变迁。它并非对战后美国经济史的全面叙事,而是聚焦于理解驱动美国经济增长、面临挑战与最终实现结构性调整的关键要素。我们致力于提供一种多维度、有层次的分析框架,以揭示“美国模式”如何在历史的洪流中被塑造、巩固、以及最终不得不进行适应性重构的过程。 第一部分:战后繁荣的基石与结构重塑(1945-1960s) 战后初期,美国凭借其未受战争破坏的工业基础和技术优势,迅速成为全球无可争议的经济霸主。然而,这种繁荣并非自然结果,而是建立在一系列精心设计的政策和结构性转变之上。 一、消费驱动的再平衡与中产阶级的崛起: 本书将详细考察“镀金时代”的遗产如何被战时积累的储蓄和政府政策(如《退伍军人权利法案》的普及教育和住房补贴)转化为巨大的国内消费需求。重点分析福特主义(大规模标准化生产)与凯恩斯主义需求管理的结合,如何支撑了战后二十年的高增长率。我们不仅关注GDP的增长,更深入探讨了收入分配的相对公平性——一个塑造了美国社会结构的关键特征。 二、全球体系的构建与美元霸权的确立: 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是美国经济战略的顶峰。本书将分析美国如何利用其黄金储备和全球贸易体系的设计权,确立了美元作为世界储备货币的地位。这部分内容会细致阐述马歇尔计划的作用——它既是欧洲重建的援助,也是为美国商品打开市场的战略举措。同时,我们将审视冷战背景下,军事工业复合体(MIC)如何成为持续的研发投入和技术溢出的重要引擎。 三、城市化、郊区化与基础设施的飞跃: 《联邦资助公路法案》(Federal-Aid Highway Act of 1956)的通过,是理解战后美国地理经济分布的关键。本书将探讨州际高速公路系统如何重塑了工业布局、物流效率以及居住模式。郊区化浪潮不仅影响了房地产和建筑业,更催生了全新的零售业态(如购物中心),并深刻改变了劳动力市场的结构。 第二部分:滞胀的冲击与范式的动摇(1970s-1980s) 1970年代标志着战后经济共识的瓦解。本书将聚焦于如何从结构性角度解读这场“滞胀”危机——即高通胀与高失业率并存的矛盾现象。 一、供给侧的脆弱性暴露: 我们认为,仅仅用货币政策来解释滞胀是不足的。本书将着重分析结构性因素:石油冲击对高度依赖化石能源的工业基础带来的成本刚性;生产率增长的放缓(“生产率悖论”的初现);以及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瓦解后,汇率波动对美国制造业成本控制构成的压力。 二、新自由主义思潮的兴起与监管松绑: 面对失控的通胀,传统的凯恩斯主义工具箱效果不彰。本书将追踪保罗·沃尔克领导下的美联储如何采取激进的紧缩政策,以及里根政府推行的供给侧经济学(Supply-Side Economics)的理论基础和初期实践。重点分析对金融、航空、电信等行业的放松管制,如何为后续的金融化浪潮埋下伏笔。 三、制造业的初步外流与去工业化(Deindustrialization)的开端: 在日元和德国马克升值、以及全球供应链开始萌芽的背景下,美国传统“锈带”地区的竞争力开始下滑。本书将分析这些地区如何从就业中心转变为结构性失业的高发区,以及这一过程对美国工会力量和政治版图产生的深远影响。 第三部分:金融化、全球化与信息革命(1990s至今) 90年代是美国经济实现“软着陆”并进入一个新增长周期的阶段。本书将分析科技进步与金融创新如何共同定义了这一时期的经济特征,并探讨其遗留下的结构性风险。 一、信息技术革命的溢出效应与“新经济”: 本书将细致研究互联网、半导体和软件技术如何渗透到传统产业,极大提升了全要素生产率(TFP)。重点探讨从传统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和数字经济转型的路径,特别是风险投资(VC)生态系统在美国的技术创新中扮演的核心角色。 二、金融创新的双刃剑:资本市场的深化与系统性风险: 《格拉斯-斯蒂格尔法案》的废除、衍生品市场的爆炸性增长,以及抵押贷款证券化(MBS)的普及,被视为金融深化的标志。本书将侧重于分析金融业对实体经济的日益增长的支配力,以及这种深度融合如何导致2008年金融危机前资产泡沫的积累过程。我们关注金融监管哲学从“管制”向“市场自我约束”转变的逻辑。 三、全球价值链的重构与不平等加剧: 全球化进程加速,美国经济更加专注于高附加值的服务业和知识产权的输出。本书将对比分析技术进步和全球化对不同技能群体的收入影响。探讨“超级明星”企业(Superstar Firms)的出现如何导致市场集中度上升,以及劳动收入占国民收入比重下降的长期趋势。 结论:适应性与持续的挑战 本书的最终目标是提供一个框架,用以理解美国战后经济发展并非一条平坦的道路,而是一系列对内外部冲击的适应性反应。战后繁荣建立的内部平衡(如强大的工会、受控的金融体系)逐渐被新的力量(技术变革、全球竞争、金融创新)所侵蚀。理解这些转折点,是理解当代美国经济复杂性的关键所在。本书对后续全球经济体(如欧洲与日本)的战后发展将提供必要的参照和对比基础。

用户评价

评分

读到这本书的名称,我脑海中立刻浮现出一个宏大的叙事框架,关于一个国家如何在历史的关键时刻,抓住时代脉搏,实现经济的浴火重生。我期待这本书能深入挖掘美国战后经济发展的“秘诀”,它是否仅仅是依托于其强大的工业基础和技术优势,还是有更深层次的社会、文化和制度层面的原因?我希望能看到书中对那个时代美国社会的精神面貌进行一番描摹,例如那种蓬勃向上的创新精神,以及消费者需求的快速增长如何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我更希望它能提供一些关于如何构建一个持续创新、充满活力的经济体的思考,即便年代久远,也可能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这本书是否会触及那些在战后经济发展过程中,隐藏在数据和图表背后的故事,比如那些伟大的企业家、科学家以及普通劳动者的贡献?

评分

这本书的题目,特别是“战后经济发展之路”这个副标题,立刻吸引了我,它预示着一种对历史进程的深度梳理和解析。我想了解,这本书会如何呈现美国经济从战争阴影中走出,逐步走向繁荣的过程。是会着重于宏观经济政策的分析,例如凯恩斯主义的影响,还是会深入到具体产业的发展,比如汽车工业、航空航天以及信息技术产业的萌芽与壮大?我尤其关注书中是否会探讨美国在全球经济体系中扮演的角色变化,从一个受益者转变为一个规则的制定者,以及这种转变是如何发生的。我期望它能提供一种新的视角,帮助我理解在冷战背景下,美国经济的扩张与政治、军事战略之间存在的复杂互动关系。我相信,这本书能提供一个关于国家经济发展战略的经典案例研究,让我能够更好地理解不同时期经济发展的挑战与机遇。

评分

作为一名对历史与经济交叉领域颇感兴趣的读者,我一直对战后美国经济的崛起充满好奇。这本书的书名,尤其是“美国篇”的指向,让我觉得它可能不仅仅是一本枯燥的经济史论著,而是会包含更多人文关怀和故事性的叙述。我特别想了解,在那段波澜壮阔的岁月里,普通美国人的生活是如何被经济发展所改变的?那些曾经塑造了美国社会面貌的消费主义浪潮、郊区化的扩张、以及新兴产业的诞生,它们背后的驱动力是什么?这本书会否深入探讨这些社会变迁与经济政策之间的微妙联系?我希望它能描绘出一幅生动的图景,让我能够“看见”那个时代的美国,感受经济发展的脉搏,理解科技创新、产业升级以及国际贸易如何共同作用,最终成就了美国的经济奇迹。我想知道,在那些宏大的经济指标背后,是否隐藏着普通民众的奋斗与梦想,以及那些决定国家命运的政治与商业决策是如何诞生的。

评分

这本书的书名着实吸引人,尤其是“世界主要经济体战后经济发展丛书”这个宏大的定位,一下子就勾起了我对全球经济格局演变的兴趣。单看“战后经济发展之路(美国篇)”,我脑海中便浮现出无数个想象的画面:从二战的废墟中崛起的美国,如何凭借其强大的工业基础、创新的科技力量以及灵活的市场机制,一跃成为世界经济的火车头?我期待这本书能深入剖析那个年代美国经济腾飞的内在逻辑,不仅仅是罗列数据和事件,更希望能挖掘出那些塑造了美国经济模式的关键性转折点,比如战后大规模的基建投资、对科研的持续投入、以及那些影响深远的经济政策的出台。我相信,通过对美国经济发展历程的细致描绘,我们能窥见一个国家如何在历史的洪流中抓住机遇,实现经济的飞跃,甚至能从中汲取一些适用于当下经济发展的宝贵经验。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那些在教科书里一笔带过的历史事件,在这本书里会被赋予怎样的生命力和深度。

评分

“世界主要经济体战后经济发展丛书”这个系列的设定,为我打开了一扇通往全球经济版图的大门,而“战后经济发展之路(美国篇)”则将焦点精准地锁定在了我一直颇为关注的美国身上。我猜想,这本书或许会像抽丝剥茧般,为我们揭示美国经济在二战后是如何从一个战争时期的生产机器,转变为一个全球性的经济引擎。我特别好奇,书中会如何阐述美国在战后国际经济秩序重建中的角色,以及它是如何通过马歇尔计划等举措,巩固其经济霸权的。此外,我也期待书中能探讨一些关于美国经济发展模式的独特性,比如其高度发达的资本市场、灵活的劳动力市场,以及对自由市场经济的推崇。我希望这本书能带给我一种“身临其境”的阅读体验,让我能够理解那些看似遥远的历史事件,是如何共同塑造了今日我们所熟知的美国经济格局,并从中获得一些关于经济发展普遍性规律的洞察。

评分

一如既往支持京东,希望精益求精。

评分

送货很快。价格不错。

评分

还是不错的!还是不错的!

评分

支持正版,就是价钱定的高了

评分

支持正版,就是价钱定的高了

评分

最后在好评一下京东客服服务态度好,送货相当快,包装仔细!这个也值得赞美下 希望京东这样保持下去,越做越好

评分

恍恍惚惚回家

评分

哈哈哈,物美价廉,好东西,就是快递有点慢!

评分

哈哈哈,物美价廉,好东西,就是快递有点慢!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