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戏一得:吴小如戏曲随笔

看戏一得:吴小如戏曲随笔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吴小如 著
图书标签:
  • 戏曲
  • 吴小如
  • 随笔
  • 文化
  • 艺术
  • 文学
  • 戏曲评论
  • 传统文化
  • 京剧
  • 表演艺术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1211908
版次:1
商品编码:11104212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2-09-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36
字数:24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看戏一得:吴小如戏曲随笔》选录了《鸟瞰富连成》及续、再续篇,以及作者近年来未结集的戏曲方面的文章,“看戏一得”乃先生自谦之词,正如他自己所说,这些文章“篇幅虽短,却非捧场文字,褒贬取舍,愿略存‘良史’遗风。知我罪我,惟俟来哲”。
这些文章,典雅端庄,炉火纯青,为文渐有潦水尽而寒潭清之意,读者当能体会。

作者简介

吴小如,一九二二年九月八日生于哈尔滨,原名吴同宝,号莎斋,曾用笔名少若,祖籍安徽泾县茂林。北京大学教授,当代著名学者、诗人、古典文学研究家、教育家、戏曲评论家,书法造诣堪称大家。是教育家、著名书法家、诗人吴玉如先生长予。一九四五年至一九四九年先后考入燕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文系,最后毕业于北大中文系。任教于天津津沽大学、燕京大学,一九五二年开始执教北京大学,一九九一年退休。主要著作有《读书丛札》、《莎斋笔记》、《中国文史工具资料书举要》、《吴小如戏曲文录》、《今昔文存》、《读书拊掌录》、《心影萍踪》等。译有《巴尔扎克传》。

内页插图

目录

出版说明
一、鸟瞰富连成
小引
一、从“喜”字科演员谈起
二、“连”和“富”字两科演员
附录1 重读《富连成三十年史》
附录2 善待戏曲文献——说《富连成三十年史》

二、鸟瞰富连成续
小引
一九三二年初入关时所看的三场戏
“盛”字科老生行述略
小生巨擘叶盛兰
“盛”字科的几位武生
“盛”字科旦行述略
孙盛文和裘盛戎
“盛”字科其他净行演员
王长林的衣钵传人叶盛章
“盛”字科丑行二怪杰
“盛”字科丑行纪盛
补遗
附录 钮骠同志来信(略有删节)

三、鸟瞰富连成再续
尚小云援手时期的富连成
两种要求和两种水平——一段题外闲话
李世芳和毛世来
“世”字科的老生群体
“世”字科的武生和小生
“世”字科的武旦和老旦
“世”字科的文武花脸
“世”字科的文武丑
略谈“元”字科的几位武生
结语
附录 刘新阳来信

四、《京剧老生流派综说》选
五、《吴小如戏曲随笔集补编》选
六、其他

精彩书摘

一、从“喜”字科演员谈起
富连成初名喜连成,故第一科学员皆以“喜”字排名,第二科学员则排“连”字。这时原来出资的老板牛子厚撤出,改由沈姓财东承办,于是科班改名为“富连成”,第三科学员乃以“富”字排名。其后“成”字科用“盛”字取代,故第四科排“盛”字。此后定“盛世元韵”为排辈名称。惟到了“韵”字科,科班已成强弩之末,终于报散。但此文所谈以演员为主,不论其出科与否。故我从“喜”字科演员谈起。
喜连成六大弟子
这是喜连成科班最早招收的六名幼小学员。按顺序是:赵喜奎(亦作“魁”)、赵喜贞(艺名云中凤)、陆喜明、陆喜才、雷喜福、武喜永。其中武喜永初学老生,后归里子老生,卒未成材。据钮骠兄谈,曾见武一剧照,扮《失印救火》门子,后不知所终。其他五人,都有相当成就。二赵短寿,知之者少。雷喜福于一九六八年卒于北京,享年七十四岁,成就与贡献较大,下文拟专节详述。
赵喜奎与弟喜贞同时入科。喜奎初由萧长华开蒙,习文丑;后改学花脸,受业于叶福海。先演铜锤,如《二进宫》之徐延昭,《洪羊洞》、《穆柯寨》之孟良,《打龙袍》之包拯等,均能上演。又从罗燕臣、韩乐卿学架子花。萧老为科班排《三国志》,赵喜奎能演其中的张飞。后兼演武=花,《长坂坡》之张邰,《金沙滩》之杨七郎,皆有独到处。出科后长期在东北搭班演出,后定居于佳木斯市,年三十六卒于佳市(以上据钮骠兄提供资料)。
……

前言/序言



《梨园撷英:名家访谈与舞台光影》 书名: 梨园撷英:名家访谈与舞台光影 作者: (此处可设想一位资深戏曲评论家或文化学者,例如:陈思远/张立群) 出版社: (此处可设想一家专注于传统文化或艺术领域的出版社,例如:燕京文汇出版社/岭南书坊) 开本: 16开(精装/平装) 页数: 约450页 定价: 人民币 88.00 元 --- 内容提要 《梨园撷英:名家访谈与舞台光影》是一部深度聚焦中国戏曲艺术发展脉络,通过对当代及近现代著名戏曲表演艺术家、编剧、导演及理论家的独家访谈与舞台观察,构建起的立体化艺术图景。本书摒弃了传统的剧目评论窠臼,转而从“人”的角度切入,探究艺术家的创作心路、技艺传承的艰难与欣慰,以及戏曲在时代变迁中的自我革新与坚守。 全书分为“宗师之路:薪火相传的口述史”、“舞台内外:导演与演员的二元对话”、“流派之辨:跨界融合的艺术探索”和“时代回响:戏曲与当代文化的交织”四个主要部分,汇集了对京剧、昆曲、越剧、川剧等多个剧种的重量级人物的深度对谈。 第一部分:宗师之路——薪火相传的口述史 本部分收录了对数位德高望重的“活化石”级艺术家的深度口述实录。他们不仅是舞台上的传奇,更是戏曲历史的亲历者。访谈内容深入探讨了早年戏校的艰苦训练、师徒之间的规矩与情感、特定历史时期艺术的断层与复苏,以及他们如何将前人的精髓融入个人演绎的独到之处。 例如,其中一篇对一位著名老生艺术家的访谈中,详细记录了其对“四功五法”的理解,他细致描述了如何通过对气息的控制,将一句简单的唱词赋予不同的情绪层次,并回忆了早年搭班演出时,如何在极简的舞台条件下,仅凭锣鼓经和眼神来支撑起庞大的历史场景。这些第一手的经验,为研究者和戏迷提供了珍贵的史料。 第二部分:舞台内外——导演与演员的二元对话 戏曲的呈现离不开导演的构思与演员的执行。本部分着重剖析了两者之间的张力与默契。收录了多位在当代戏曲导演界具有开创性思维的导演的创作理念。他们讨论了如何平衡传统戏的“原貌”与现代观众的审美需求,如何运用灯光、舞美等现代技术手段来提升传统戏的意境表达,而非仅仅是视觉的堆砌。 同时,书中也呈现了青年一代中流砥柱演员的视角。他们坦诚地分享了在继承经典角色时所面临的压力——如何在模仿前人神韵的基础上,注入符合自身阅历的理解。书中收录了关于“声腔的个性化处理”的讨论,例如一位旦角艺术家如何解读并演绎不同流派的“水袖”处理技巧,并阐述了她对于“以情带声”的终极追求。 第三部分:流派之辨——跨界融合的艺术探索 戏曲艺术的生命力在于其适应性和创新性。本部分聚焦于那些勇于突破既有藩篱的艺术实践者。书中收录了对几位致力于“戏曲现代化”的作曲家和编剧的专访。他们讨论了在保持戏曲“板式结构”和“韵白特点”的前提下,如何引入西方交响乐的配器、现代戏剧的叙事结构,甚至探讨了电子音乐在某些实验性剧目中的可能性。 一个引人深思的章节是关于“戏曲与非遗的连接”。书中记录了一次关于如何将濒临失传的剧种(如湘西傩戏的唱腔元素)“转译”并融入主流舞台剧的研讨会实录。这部分内容展现了当代艺术家在抢救与发展传统艺术中所做的艰难抉择和大胆尝试。 第四部分:时代回响——戏曲与当代文化的交织 戏曲不再是“象牙塔”中的艺术,它如何与大众文化、教育体系和社会思潮产生关联?本部分探讨了戏曲在当下的社会角色。书中包含了对几位致力于戏曲普及教育的教育工作者的访谈,他们讲述了如何在中小学推广戏曲审美,如何利用新媒体平台(如短视频、直播)来吸引“Z世代”的目光。 此外,本书还探讨了戏曲的“文化符号价值”。例如,一篇评论性文章分析了当代影视作品中戏曲元素(如戏服、脸谱、身段)的运用,指出这种运用是致敬还是符号的浅薄挪用。通过这些多元视角的审视,读者可以更全面地理解戏曲艺术的广阔生存空间及其面临的挑战。 --- 核心价值与阅读体验 《梨园撷英:名家访谈与舞台光影》不仅仅是一本艺术评论集,它更像是一本戏曲界的“人物志”。阅读本书,如同获得了一张进入中国传统舞台背后的珍贵“通行证”。作者以高度的专业素养和饱含敬意的笔触,挖掘了艺术创作背后的汗水、灵感与哲学思辨。 本书语言流畅、叙事生动,既有理论的深度,又不乏故事的趣味性。它适合戏曲专业的学生、研究人员,以及所有对中国传统文化、艺术史、口述史感兴趣的普通读者。通过这些鲜活的个体生命故事,读者将能更深刻地体会到:戏曲,这门古老的综合艺术,依然在时代的洪流中,以其独特的韵律和神韵,发出震撼人心的光芒。它展示的,是艺术的永恒魅力,而非对某一特定风格或流派的局限性阐释。 (本书将帮助读者理解:什么是优秀的舞台呈现?如何在新旧交替中保持艺术的纯粹性?以及,一位艺术家如何将一生奉献给舞台上的那一方天地。)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带给我一种返璞归真的阅读体验,笔调极其朴实,却蕴含着不容小觑的内力。它没有华丽辞藻的堆砌,语言简练而精准,直击戏曲艺术的核心要害。我原以为戏曲评论大多会陷入对剧目历史渊源的考据,然而这本书的焦点显然更偏向于“当下性”和“实践性”。它关注的是戏曲如何在现代环境中保持其生命力,关注的是那些老艺术家们在有限的舞台空间里如何创造出无限的意境。这种“就事论事、以小见大”的叙事方式,让人在轻松的阅读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接受了作者多年积累的专业见解。特别是书中提及的一些关于剧目改编的讨论,观点独到,既尊重传统的神圣性,又展现出对艺术革新勇气的赞赏,读起来让人深思:传统艺术的传承,究竟应该如何把握“守”与“破”的微妙平衡。

评分

深入品读后,我发觉这本书的价值远超一本普通评论集。它更像是一部关于“匠人精神”的侧写。作者对吴小如先生的文字的品鉴,从侧面反映出一种对艺术本体的坚守。文字中流露出的对“真善美”的追求,以及对粗制滥造的毫不留情的批判,让人肃然起敬。这种对艺术纯粹性的捍卫,在当今这个快节奏的时代显得尤为珍贵。虽然我无法描述书中的具体戏段或具体观点,但我能明确感受到,读完这本书,我对传统艺术的敬畏感被极大地强化了,它促使我反思自己对待文化遗产应有的态度——不仅是欣赏,更应是保护和理解其内在逻辑的努力。这是一次精神上的滋养,令人回味无穷。

评分

这本书的结构安排很有趣,它没有严格的时间线或流派划分,更像是一组散落的珍珠,随意拾起一颗,都能闪耀出动人的光芒。我尤其喜欢那种带有强烈个人情感色彩的片段,它们没有太多理论包装,直抒胸臆地表达了作者在某个特定时刻、面对某个特定演出时的真实触动。这种真诚是极具感染力的,它拉近了作者与读者之间的距离,让我们感觉像是与一位老友围炉夜话,听他分享那些珍贵的剧场记忆。阅读过程非常流畅,几乎没有遇到任何阅读障碍,即便是对某些专业术语不太熟悉的读者,也能通过上下文的语境自然领会其意。它成功地做到了普及性与专业性的完美结合,拓展了戏曲审美的边界。

评分

与其说这是一本随笔集,不如说它是一本“戏痴的日记”。文字中透露出的那种对艺术的痴迷与执着,是任何公式化的批评都无法比拟的。作者的文字风格非常具有画面感,仿佛他不是在用笔书写,而是在用镜头记录。比如他描述某位名家的眼神处理,那种层次感和情绪的流动,读起来简直就像在看慢镜头回放。这种描述,对于提升普通观众的审美阈值非常有帮助,它教会我们如何去“看”戏,而不是仅仅“听”戏或“看热闹”。我感觉作者对传统戏曲的每一个细节都抱有一种近乎虔诚的敬畏之心,但这种敬畏并非僵硬的保守,而是内化于心后的一种自然流露,让读者在感受艺术魅力的同时,也能体会到创作者背后的艰辛与不易。

评分

翻开这本《看戏一得:吴小如戏曲随笔》,我立刻被那种扑面而来的醇厚气息所吸引。它不像那些堆砌理论的学术专著,倒更像一位资深戏曲家的私房话,字里行间流淌着对舞台艺术的真挚热爱与深刻洞察。作者似乎并不急于给出什么高屋建瓴的结论,而是娓娓道来那些舞台内外的人生况味。我特别欣赏其中对“手眼身法步”的细致描摹,那种对演员表演细节的捕捉,精微到令人拍案叫绝。读着读着,我仿佛真的置身于那个光影交错的戏台上,能清晰地感受到旦角水袖的起落、生角的亮相的沉稳。这种描述的功力,绝非纸上谈兵可得,其中必然浸润着无数个夜晚在剧场角落默默观摩、反复揣摩的时光。读完之后,对戏曲表演的理解,不再停留在“好看”的层面,而是多了一层对“为什么好看”的探究,收获甚丰,非常值得戏迷和专业人士共同品味。

评分

吴小如先生业余爱好之一就是欣赏京戏,2000年以来,已经结集出版了70万字的戏曲随笔,我们选录了其中的部分内容,这些文章虽然篇幅短小,却非捧场文字,褒贬取舍,多存良史遗风。对戏曲的研究,一仍吴小如先生的治学风格。吴小如,1922年生于哈尔滨,号莎斋,祖籍安徽泾县茂林。当代著名学者、古典文学研究家、书法家、戏曲评论家,北京大学中文系、历史系教授,中央文史馆馆员。先后出版《读书丛札》、《戏曲文录》、《莎斋随笔》等十余部著作。出版说明/

评分

——纪念贯老逝世十三周年

评分

——记香港几处京剧票房

评分

吴先生的书有保障,本身又是戏迷,这本必买。

评分

“世”字科的文武花脸/

评分

轶闻掌故不宜信口开河/

评分

轶闻掌故不宜信口开河/

评分

“吴小如先生九十高寿,学生们想到了为之祝寿,北大中文系居然毫无感觉,这只能说明那些动不动拿蔡元培来夸夸其谈的人,其大学精神已经酣睡如泥。我作这篇文章,除了有意于把钱学森之问的讨论加以深化之外,还有一种系友的奢望,把我的母系狠狠摇醒。”

评分

礼失而求诸“港”/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