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科学的哲学基础 [Philosophical Foundations of Neuroscience]

神经科学的哲学基础 [Philosophical Foundations of Neuroscience]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澳] 贝内特,[英] 哈克 著,张立 等 译
图书标签:
  • 神经科学
  • 哲学
  • 认知科学
  • 心智哲学
  • 意识
  • 还原论
  • 唯物主义
  • 科学哲学
  • 大脑
  • 神经伦理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浙江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8063470
版次:1
商品编码:10082842
包装:平装
丛书名: 语言与认知译丛
外文名称:Philosophical Foundations of Neuroscience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08-09-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497
字数:568000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神经科学的哲学基础》既是对认知神经科学研究工作的批判,又可作为学生或研究人员的概念手册。在这部引发争论的著作中。一位著名的哲学家和一位杰出的神经科学家扼要地说明了处于认知神经科学核心的各种概念问题。
  作者从科学和哲学的广博视角,对当代神经科学和心理学诸多理论中遇到的概念难题作了全面的批判性述评,其中包括布莱克奠尔(Blakemore)、克里克(Crick)、达马西奥(Damasio)、埃德尔曼(Edelman)、加扎尼加(Gazzaniga)、坎德尔(Kandel)、科斯林(Kosslyn)、勒杜(LeDoux)、彭罗斯(Penrose)和魏斯克兰茨(Weiskrantz)等人的理论。作者指出,关于心脑关系的概念混淆影响了神经科学家所开展的研究的可理解性,包括他们要提的问题、对结果的描述和解释以及他们得出的结论。

作者简介

  贝内特(M.R.Bennett),悉尼大学生理学教授。他在神经科学领域写过许多论文和专著,包括《意识的观念》(The Idea of Consciousness)(1997)和《神经突触史》(A History of the Synapse)(2001)。他是国际自主神经科学学会会长、澳大利亚神经科学学会前会长。他曾因神经科学领域的研究成果而荣获许多奖项,包括神经科学奖章、拉曼乔蒂(Ramaciotti)奖章和麦克法兰·伯内特(Macfarlane Burnet)奖章。
  哈克(P.M.S.Hacker),牛津大学圣约翰学院研究员。他写过许多关于心智哲学和语言哲学的专著和论文,他还是研究维特根斯坦哲学的权威。在他出版的诸多著作中,影响最大的是布莱克威尔(Blackwell)出版社出版的四卷本《维特根斯坦<哲学研究>注析》(Analyrical Commentary on Wittgensteins Philosophical Investigations)及其后记《维特根斯坦在20世纪分析哲学中的地位》(Wittgensteins Place in Twentieth Century Analytic Philosophy)(前两卷与贝克(G..P.Baker)合著)。

目录


致谢
导言
第一部分 神经科学中的哲学问题:历史与概念之根
1 神经科学知识的早期发展:神经系统的综合活动
1.1 亚里士多德、盖伦和尼梅修斯:脑室学说的由来
1.2 费内尔和笛卡尔:脑室学说的终结
1.3 威利斯的脑皮层学说及其后果
1.4 反射的概念:贝尔、马让迪和马歇尔·霍尔
1.5 脑皮层功能定位:布罗卡、弗里茨希和希茨希
1.6 神经系统的综合活动:谢灵顿
2 谢灵顿及其门生的研究工作中的脑皮层与心灵
2.1 查尔斯·谢灵顿:笛卡尔主义的持久影响
2.2 埃德加·阿德里安:游移不定的笛卡尔主义
2.3 约翰·埃克尔斯与“关联脑”
2.4 怀尔德·彭菲尔德与“最高层脑机制”
3 神经科学中的部分论谬误
3.1 认知神经科学中的部分论混淆克里克,埃德尔曼,布莱克莫尔.扬.达马两奥,弗里斯比,格利高里,马尔,约翰趔、一莱尔德)
3.2 方法论的疑虑乌尔曼.布莱克莫尔.泽基,扬,米尔纳.斯奎尔和坎德尔,马尔,弗里斯比,斯佩里)
3.3 将心理谓词归于生物的根据
3.4 将心理谓同误归于内在实体的缘由(达马西奥,埃德尔曼和托诺尼,科斯林和奥克斯纳,塞尔,詹姆斯,利贝特,汉弗莱,布莱克莫尔,克里克)
3.5 内部的事物(达马西奥)
3.6 内省(汉弗莱,约翰逊一莱尔德,魏斯克兰茨)
3.7 专有通道:直接的和间接的(布莱克莫尔)
3.8 私人性或主观性(塞尔)
3.9 心理谓词的含义及其习得
3.10 心灵及其本质(加扎尼加,多蒂)
第二部分 人的能力与当代神经科学:一种分析
前言
1 脑体二元论
2 研究计划
3 心理范畴
4 感觉与知觉
4.1 感觉(塞尔,利贝特,吉尔达德和谢里克)
4.2 知觉(克里克)
4.2.1 将知觉视为感觉的原冈:第一性质和第二性质(坎德尔,施瓦茨和杰塞尔,罗克)
4.2.2 知觉的假设构成:亥姆霍兹(亥姆霍兹,格利高里,格林,扬)
4.2.3 视觉意象与绑定问题(谢灵顿,达马西奥,埃德尔曼.克里克,坎德尔和武兹,格雷和辛格,巴洛)
……
5 认知能力
6 思考能力
7 情绪
8 意志与自主运动
第三部分 意识与当代神经科学:一种分析
9 不及物与及物意识
10 意识经验、心理状态和感受质
11 意识之谜
12 自我意识
第四部分 关于方法
13 还原论
14 方法论的反思
附录

精彩书摘

  7 神经科学知识的早期发展:
  神经系统的综合活动
  对人类感觉、意志和理智能力的生物学基础所进行的早期研究的概念框架是由亚里士多德关于psuche的哲学论著设定的。神经科学知识的早期发展为“肢体的自主运中肌肉的收缩是如何实现的”这一问题所主导。然而亚里士多德所作的初步研究是错误的,这使他认为血管引起了肌肉收缩。此后很久,盖伦(Galen)才发现从脊髓伸向肌肉的神经,而正是这一发现首先表明使肌肉收缩得以实现的是神经。盖伦的工作开启了此后近两千年关于自主运动中脊髓和脑的作用以及某些运动的反射起因的探究。运动脊神经和感觉脊神经的识别,脊髓在反射运动中的作用,脑和脊髓在自主运动与反射运动中所起作用的关系,这些都通过实验得以解决。这需要在神经系统不同部位出现损伤后,对肌肉和肢体进行观察。通过这种方式,有关脑、脊髓、神经的各种功能如何综合产生最终的运动输出的观念逐渐形成。

前言/序言



《心智的奥秘:探索意识、认知与存在的哲学疆域》 引言 自古以来,人类便对自身存在的根本奥秘充满好奇。我们为何拥有意识?思想如何产生?记忆的本质是什么?自由意志是否存在?这些问题不仅是哲学思考的永恒主题,也日益成为科学探索的核心。近年来,新兴的“心灵哲学”和“认知科学”等领域,以前所未有的力度,将哲学洞见与神经科学的实验证据相结合,试图揭开人类心智的神秘面纱。 《心智的奥秘:探索意识、认知与存在的哲学疆域》并非直接阐述神经科学的具体实验数据或技术细节,而是深入挖掘支撑这些科学研究的深层哲学框架,以及哲学本身如何被神经科学的发现所塑造和挑战。本书旨在引导读者跨越学科界限,理解意识、认知、情感、自由意志等核心概念的哲学渊源,并探讨当今神经科学前沿研究如何为这些古老哲学问题提供新的视角和可能的解答。本书将带领读者踏上一场激动人心的智识旅程,去理解“我们是谁”、“我们如何思考”、“我们如何感知世界”,以及这些根本性问题背后更为广阔的哲学图景。 第一部分:意识的深渊——哲学与科学的交汇点 意识,无疑是人类最难以捉摸的现象之一。从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到当代神经科学的“神经相关物”研究,关于意识本质的探讨从未停歇。本书将从哲学史的角度,梳理不同学派对意识的理解,包括二元论、唯物主义、泛心论等,并考察这些理论如何影响了我们对意识现象的科学研究。 从“心物之争”到“意识涌现”: 我们将回顾笛卡尔关于身心二元对立的经典论述,分析其对后世哲学和科学的深远影响。接着,我们将探讨唯物主义思潮如何逐渐占据主流,以及“意识涌现”(emergentism)理论如何在解释意识现象时,试图在物质基础之上寻求新的理解。这部分内容将重点分析,当神经科学发现越来越多的神经活动与特定的意识体验相关联时,这究竟意味着什么?是简单地证明了物质是意识的唯一基础,还是揭示了更复杂的相互作用? “难以克服的难题”与“解释鸿沟”: 哲学家大卫·查尔莫斯(David Chalmers)提出的“难以克服的难题”(the hard problem of consciousness),即主观体验(qualia)的产生,是本书探讨的重中之重。我们不仅会详细介绍这一难题的哲学内涵,还会审视神经科学在解释“容易的难题”(easy problems),如信息处理、注意力和记忆等方面的进展,并批判性地分析这些进展在多大程度上能帮助我们跨越“解释鸿沟”(explanatory gap),理解为何特定的神经活动会产生特定的主观感受。 意识的神经机制:哲学视角下的假设与验证: 本书将讨论诸如“全局工作空间理论”(Global Workspace Theory)、“整合信息理论”(Integrated Information Theory, IIT)等当代关于意识的神经科学理论,但重点不在于其技术细节,而在于它们所蕴含的哲学假设。例如,IIT如何将意识的量化与系统的复杂性联系起来?全局工作空间理论如何暗含了对信息传播和整合的某种本体论承诺?我们将从哲学角度审视这些理论的优势与局限,以及它们如何启发新的实验设计。 第二部分:认知的大厦——思维、感知与决策的哲学根基 认知,是人类处理信息、理解世界、做出决策的复杂过程。从感知觉到记忆,从语言到推理,每一个认知功能都牵动着深远的哲学思考。本书将深入探讨,在探究这些认知功能时,我们所依赖的哲学概念和框架。 感知与现实: 我们如何认识外部世界?感官输入是否真实地反映了现实?我们将探讨“表征主义”(representationalism)、“直接实在论”(direct realism)等哲学理论,并分析神经科学如何通过研究感觉通路、注意力机制和感知编码,为这些古老的认识论问题提供新的证据。例如,视觉皮层如何处理和建构我们所见的图像?听觉系统如何区分声音的来源和性质?这些研究结果如何挑战或支持我们对“真实”的直观理解? 记忆的脆弱与构建: 记忆是我们心智连续性的基石,但它并非精确的录像机。本书将探讨记忆的性质,包括工作记忆、长时记忆、情景记忆等的哲学辨析,并审视神经科学对记忆存储、提取和遗忘机制的研究。我们还将讨论“记忆的重构性”(reconstructive nature of memory)的哲学含义,以及当神经科学揭示记忆会受到暗示、情感甚至错误信息的影响时,这对我们理解自我身份和历史真相意味着什么。 语言、概念与思维: 语言是我们表达思想、交流信息的工具,但它是否塑造了我们的思维?本书将深入探讨“语言相对论”(linguistic relativity)的哲学争论,以及当今认知语言学和心理语言学研究,如何通过分析语言结构、语义和语用,为理解思维与语言的关系提供实证支持。例如,不同语言的词汇和语法差异,是否真的会影响使用者对世界的感知和分类方式? 理性、情感与决策: 人类决策并非总是完全理性的。本书将探讨“行为经济学”和“神经经济学”等交叉领域的研究,审视情感、偏见和直觉在决策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我们将分析,当神经科学发现决策过程涉及大脑的奖励系统、风险评估机制以及情绪回路时,这如何挑战了传统的理性人模型,并为我们理解人类行为的复杂性提供了新的视角。 第三部分:自由意志的困境——伦理、责任与神经科学的对话 自由意志,是人类最引以为傲的特质之一,也是最具争议的哲学命题。如果我们的行为是由大脑的物理过程决定的,那么我们是否还有真正的自由?本书将深入探讨自由意志的哲学难题,并考察神经科学的研究如何对这一古老问题产生颠覆性的影响。 决定论的阴影与自由意志的辩护: 我们将首先梳理“决定论”(determinism)的各种形式,包括物理决定论、因果决定论等,并分析其对自由意志构成的挑战。在此基础上,本书将介绍“兼容论”(compatibilism)和“不兼容论”(incompatibilism)等哲学立场,探讨它们如何试图调和决定论与自由意志之间的张力。 “准备电位”的争议与神经科学的证据: 本书将重点分析本杰明·里贝特(Benjamin Libet)等人的经典实验,这些实验通过测量大脑活动(如“准备电位”)与主观的行动意图之间的关系,引发了关于自由意志是否存在的大范围争论。我们将批判性地审视这些实验的设计、解读及其哲学上的意义,并探讨当代神经科学如何进一步深化或挑战这些发现。 责任、道德与法律的基石: 自由意志的存疑,对我们的伦理体系和法律制度构成了严峻挑战。如果行为是预先决定的,我们还能否追究个体的道德责任?本书将探讨,在神经科学日益深入地揭示大脑机制的情况下,我们如何重新审视“责任”(responsibility)的概念。这是否意味着我们需要重新定义惩罚、奖励,甚至“过错”的含义? 重新思考“自我”与“能动性”: 最终,对自由意志的探讨,不可避免地要触及“自我”(self)与“能动性”(agency)的哲学概念。当我们发现大脑的许多活动是无意识的,并且受到生物化学和环境因素的深刻影响时,我们如何理解我们作为独立、自主的行动者?本书将引导读者思考,即使存在决定论的因素,我们是否仍能在某种意义上拥有“有限的自由”或“意义上的能动性”,并在此基础上构建更具包容性和理解力的伦理与社会框架。 结语 《心智的奥秘:探索意识、认知与存在的哲学疆域》并非试图提供一个终极的答案,而是邀请读者参与一场永无止境的探索。本书的核心在于展示,哲学和神经科学并非互不相干的领域,而是相互启发、相互印证的伙伴。通过深入理解这两大学科的哲学基础,我们可以更深刻地理解人类心智的复杂性,更清晰地认识到自身的局限与潜能,并最终更好地理解“人”之为人的意义。本书期待能够点燃读者对自身最根本问题的求知欲,并提供一个有力的框架,来理解我们身处21世纪,关于心智最前沿的哲学与科学对话。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阅读体验,与其说是在学习知识,不如说是在进行一场持续的智力上的“辩论”。它迫使你不断地质疑自己那些根深蒂固的预设。比如,书中对于“意识的统一性”这一现象的解构,让我开始怀疑我们所体验到的连贯性自我感,究竟有多少是真实的大脑运作结果,又有多少是后期构建的叙事假象。作者在介绍不同理论时,那种近乎法庭辩论的严密结构,让人不得不站在对立方的位置去思考其合理性。我发现自己经常需要停下来,合上书本,在房间里踱步,试图在自己的思维中重构某些关键论点。这种主动的、高强度的参与感,是很多教科书无法给予的。它的文字风格并非那种华丽的辞藻堆砌,而是精炼、准确,带着一股冷静的、探究性的力量,仿佛每一句话都经过了无数次的逻辑推敲。它不是一本用来消磨时间的读物,而更像是一份需要投入全部心神的“智力训练手册”。

评分

这本书的问世,简直就像是为我打开了一扇通往全新思维领域的大门。我一直对人类意识的本质充满好奇,但传统的心理学或生物学书籍往往在触及“为什么”和“如何构建意义”这些哲学核心问题时显得力不从心。而这本书,它没有沉溺于那些晦涩难懂的神经元活动细节,而是巧妙地将大脑的客观运作与我们对自我、自由意志乃至道德责任的主观体验连接起来。阅读过程中,我仿佛被一位经验丰富的向导带着,穿梭在感知、记忆和决策的迷宫中,每一步都充满了智力上的挑战与满足感。作者对不同学派观点的梳理极其到位,无论是还原论的支持者还是涌现论的倡导者,都能找到他们论证的坚实基础和逻辑漏洞。特别是书中对“心物问题”的重新阐释,让我意识到,也许我们需要的不是找到一个万能公式来解决这个古老的难题,而是更精细地去定义我们讨论的边界和工具。这本书无疑是一部里程碑式的作品,它不仅适合神经科学家深入思考其研究的哲学意涵,更适合任何对人类心智抱有终极追问的求知者。读完后,我发现自己看世界的方式都微妙地改变了,对日常的每一个选择和感受都有了更深层次的反思。

评分

对于长期关注认知科学发展的人来说,这本书提供了一个极为宝贵的“宏观视角”。我们时常因为过于关注某一个具体的神经回路或基因突变,而丢失了对“人”整体的理解。这本书的伟大之处就在于,它成功地将分子层面的细节与人类经验层面的宏大叙事进行了高质量的对接。它没有回避那些关于“我”从何而来的终极追问,而是勇敢地将神经科学的最新发现置于现象学、心灵哲学和伦理学的框架下进行拷问。我发现自己开始用一种全新的眼光去看待诸如“自由意志是否是幻觉”这类经典问题——它不再是一个纯粹的哲学悖论,而是与特定的神经可塑性机制紧密相连的现实挑战。这种跨越学科藩篱的整合能力,使得这本书远超出了任何单一学科的范畴,它更像是一部关于“何以为人”的综合性导论。

评分

老实说,当我第一次翻开这本书的封面时,我的预期是会遇到一篇枯燥的学术论文集,充满了生硬的术语和不可触及的理论框架。然而,出乎意料的是,作者展现了一种罕见的清晰度和叙事魅力。他们处理复杂概念的方式,就像是在打磨一块璞玉,层层递进,最终呈现出令人惊叹的光泽。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对“具身认知”(Embodied Cognition)的探讨——这种将身体运动和环境互动视为思维核心组成部分的观点,被阐述得极其生动。书中引用了大量的实验案例来佐证哲学论点,而不是仅仅停留在思辨层面,这使得阅读过程既具有思想的深度,又不失实践的锚点。我尤其欣赏作者在批判现有模型时所表现出的那种审慎和尊重,他们没有简单地全盘否定,而是指出了在当前科学范式下,哪些领域仍然是认知的盲点。对于我这种希望建立跨学科知识体系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提供了一个极为坚固的理论基石,它教会我如何用更严谨的哲学工具去审视那些看似由数据主导的科学发现。

评分

这本书的排版和结构设计也十分考究,它有效地引导着读者从基础概念逐步迈向复杂的前沿议题,保证了即使是对哲学背景不深的读者也能跟上节奏。特别值得称赞的是,作者在处理那些尚未有定论的领域时,保持了一种非常负责任的科学态度——他们清晰地区分了“已知事实”、“强有力推测”和“纯粹的哲学假设”。这种透明度极大地增强了文本的可信度。书中对“自我”概念在不同神经病理学状态下的瓦解与重塑的论述,具有极强的震撼力。它展示了我们的内在体验是何等依赖于一个功能完备的大脑结构。读完后,我对于那些关于“灵魂”或“非物质心智”的传统观念,有了更强烈的疏离感,取而代之的是对物质基础如何孕育出丰富精神世界的敬畏。这本书,绝对是理解现代人类自我定位的一部必读经典。

评分

1620年弗莱堡大学成为天主教信仰的一个堡垒,这虽然在开始时引发了人文主义思潮的兴起,但继而便成了科学研究的障碍。18世纪大学因新兴学科的出现在宗教信仰上明确走向自由化。

评分

好书

评分

送货很快很及时,不错。顶一下。

评分

评分

值得一读的书。

评分

值得买的书。很好很好。

评分

正在阅读中,感觉翻译的还好

评分

值得买的书。很好很好。

评分

作为补充知识才买的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