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马斯·库恩著金吾伦、胡新和编译的《科学革命的结构(第4版)/北京大学科技史与科技哲学丛书》是20世纪学术***有影响的著作之一,是科学史与科学哲学研究的学者们不可不读的基本文献。它引导了科学哲学界的一场认识论的大变革,成为科学哲学史上一道重要的分水岭。其影响不仅在于科学史、科学哲学、科学社会学等相关领域,而且延伸到社会学、文化人类学、文学史、艺术史、政治史、宗教史等人文和社会科学领域,甚至在社会公众领域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书中提出的“范式转换”一语如今已成为我们耳熟能详的一个重要词汇。
托马斯·库恩(Thomas S. Kuhn,1922-1996),美国物理学家、科学哲学家、科学史家, 被誉为“二战后*具影响力的一位以英文写作的哲学家”(理查德·罗蒂语)。库恩于1949年获物理学博士,后执教于加州大学、麻省理工学院等,任麻省理工学院语言学哲学劳伦斯·洛克菲勒名誉教授。主要著作有:《哥白尼革命:西方思想发展中的行星天文学》、《必要的张力》、《黑体理论和量子的不连续性》等。
《北京大学科技史与科技哲学丛书》总序
导读
**章 绪论:历史的作用
第二章 通向常规科学之路
第三章 常规科学的本质
第四章 常规科学既是解谜
第五章 范式的优先性
第六章 反常与科学发现的突现
第七章 危机与科学理论的突现
第八章 对危机的反应
第九章 科学革命的本质与必然性
第十章 革命是世界观的改变
第十一章 革命是无形的
第十二章 革命的解决
第十三章 通过革命而进步
第十四章 后记——1969
索引
译后记
我对那种企图用单一、宏大的叙事来解释复杂历史进程的书籍一向抱持警惕,但这本书却以一种近乎解构主义的姿态,将“科学革命”这个概念拆解成了无数细小的、相互关联的社会、文化和认识论的碎片。它让我意识到,我们今天习以为常的“科学范式”,其实是建立在一系列脆弱的、充满偶然性的断裂之上的。它不是一个线性的进步故事,而更像是一场充满悖论和张力的复杂舞蹈。书中对知识生产网络的细致描绘,尤其是在印刷术普及和知识社群形成方面的论述,让我对“权威”是如何被建构和挑战有了全新的认识。作者的笔力之老辣,在于他能够从看似无关的哲学思辨、宗教争论甚至政治权力结构中,捕捉到驱动科学转向的核心动力。这种多维度、多层次的剖析,避免了将科学史简化为天才的独白,而是将其置于整个欧洲文明的熔炉中进行煅烧和重塑,读起来酣畅淋漓,让人不得不重新审视我们自己所处的知识环境。
评分读完这本厚厚的论著,我最大的感受是“敬畏”,不是对那些科学家的敬畏,而是对“历史进程”本身的敬畏。作者似乎拥有一种魔力,能将时间轴拉长,让我们看到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日常实践,是如何慢慢积累,最终汇聚成足以冲垮旧有世界的思想堤坝。它对中世纪晚期到早期现代的知识流通渠道的描述,尤其让我感到新奇——那些沙龙、咖啡馆、私人信件网络,这些“非正式”的交流空间,在塑造新科学语言方面,竟然比官方的大学讲堂更为关键。这种对边缘化知识来源的挖掘,使得整个叙事充满了活力和张力。它不是在告诉我们“发生了什么”,而是在细致地解剖“为什么偏偏是现在发生,为什么是以这种方式发生”。它要求读者付出专注的注意力,但回报是极其丰厚的——一种对知识生成机制的深刻洞察力,以及一种面对未来变革时不再感到茫然的自信。
评分这本书简直是思维的体操馆,每一次翻阅都像是在攀登一座知识的珠穆朗玛峰。它不仅仅是一本关于历史事件的记录,更像是一份详尽的“思维转变”操作手册。作者没有满足于简单地罗列伽利略、牛顿这些名字,而是深入挖掘了他们是如何“看待”世界的,那种认知框架的颠覆性是令人震撼的。我记得有一章详细分析了“观测”这个行为本身是如何从一种被动的接受,变成了一种主动的建构,这彻底改变了我对科学方法论的理解。它没有用那些晦涩难懂的术语来故弄玄虚,而是用一种近乎侦探小说般的笔触,层层剥开那些被历史定格的瞬间,让我们看到,那些“真理”是如何在激烈的思想碰撞和文化背景的张力中艰难诞生的。读完后,你不会觉得你只是“知道”了科学史,而是感觉自己仿佛参与了那场漫长而曲折的、关于世界本质的辩论。那种清晰的逻辑推演和对时代精神的敏锐捕捉,使得即便是对科学史不甚了解的读者,也能被这种思想的洪流所裹挟,体会到人类理性是如何挣脱束缚,迈向更广阔的疆域。
评分这本书像是一把精准的外科手术刀,剖开了我们习惯性认知的肌肉和筋膜,直抵骨骼深处——那些支撑我们理解世界的底层假设。它没有回避科学革命中的矛盾、妥协和不彻底性,恰恰相反,正是这些“不完美”构成了历史的真实面貌。我特别欣赏作者在处理宗教与科学关系时的平衡感,没有采用二元对立的简单化处理,而是深入展示了信仰体系如何既是思想的枷锁,又是某些关键突破的内在驱动力。这种复杂的辩证关系,使得全书的论述显得厚重而可信。它迫使我思考,我们今天引以为傲的“客观性”和“实证精神”,究竟在哪些方面仍然是时代局限的产物?这本书的价值,不在于提供答案,而在于提供了一套无比强大的“提问框架”,让读者能够以一种更具批判性和历史深度的视角,去审视我们脚下的每一步思想轨迹。
评分这本书的阅读体验,与其说是在学习知识,不如说是在经历一场深刻的“心智重塑”。我原以为科学史无非就是一些定律和实验的堆砌,但这本书彻底颠覆了我的预期。它极其细腻地捕捉了那些“范式转换”发生时的心理侧写和语言陷阱。比如,书中对“实在性”和“观察者”之间关系演变的分析,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精彩。它探讨了为什么某些观点能够被当时的社会语境所接受,而另一些同样深刻的洞见却被埋没了数百年。这种对“被接受性”的探讨,远超出了传统科学史的范畴,直接触及了社会学和认知心理学的核心议题。文字行文间那种沉稳而又不失锐利的研究态度,让人感觉不是在读一本大众科普读物,而是在审阅一份顶尖学者几十年心血的结晶。读完后,你可能会发现,自己看待日常生活中遇到的信息和论断的方式,都变得更加审慎和结构化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