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革命的结构(第4版)/北京大学科技史与科技哲学丛书

科学革命的结构(第4版)/北京大学科技史与科技哲学丛书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金吾伦胡新和... 编
图书标签:
  • 科学史
  • 科学哲学
  • 科学革命
  • 托马斯·库恩
  • 知识论
  • 历史哲学
  • 科学方法论
  • 学术著作
  • 科技史
  • 北京大学出版社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博库网旗舰店
出版社: 北京大学
ISBN:9787301214268
商品编码:11120735883
开本:16
出版时间:2012-11-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 商品名称:科学革命的结构(第4版)/北京大学科技史与科技哲学丛书
  • 作者:(美)托马斯·库恩|译者:金吾伦//胡新和
  • 定价:35
  • 出版社:北京大学
  • ISBN号:9787301214268

其他参考信息(以实物为准)

  • 出版时间:2012-11-01
  • 印刷时间:2016-01-01
  • 版次:2
  • 印次:6
  • 开本:16开
  • 包装:平装
  • 页数:206
  • 字数:219千字

编辑推荐语

托马斯·库恩著金吾伦、胡新和编译的《科学革命的结构(第4版)/北京大学科技史与科技哲学丛书》是20世纪学术***有影响的著作之一,是科学史与科学哲学研究的学者们不可不读的基本文献。它引导了科学哲学界的一场认识论的大变革,成为科学哲学史上一道重要的分水岭。其影响不仅在于科学史、科学哲学、科学社会学等相关领域,而且延伸到社会学、文化人类学、文学史、艺术史、政治史、宗教史等人文和社会科学领域,甚至在社会公众领域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书中提出的“范式转换”一语如今已成为我们耳熟能详的一个重要词汇。

作者简介

托马斯·库恩(Thomas S. Kuhn,1922-1996),美国物理学家、科学哲学家、科学史家, 被誉为“二战后*具影响力的一位以英文写作的哲学家”(理查德·罗蒂语)。库恩于1949年获物理学博士,后执教于加州大学、麻省理工学院等,任麻省理工学院语言学哲学劳伦斯·洛克菲勒名誉教授。主要著作有:《哥白尼革命:西方思想发展中的行星天文学》、《必要的张力》、《黑体理论和量子的不连续性》等。

目录

《北京大学科技史与科技哲学丛书》总序
导读
**章 绪论:历史的作用
第二章 通向常规科学之路
第三章 常规科学的本质
第四章 常规科学既是解谜
第五章 范式的优先性
第六章 反常与科学发现的突现
第七章 危机与科学理论的突现
第八章 对危机的反应
第九章 科学革命的本质与必然性
第十章 革命是世界观的改变
第十一章 革命是无形的
第十二章 革命的解决
第十三章 通过革命而进步
第十四章 后记——1969
索引
译后记


《星辰的轨迹:人类探索宇宙的史诗》 引言 自古以来,人类便仰望星空,追寻着那片深邃而神秘的宇宙。从最早的观星者到现代的太空探索者,这是一部波澜壮阔的史诗,充满了智慧的闪光、勇气的考验和无尽的求知欲。本书《星辰的轨迹:人类探索宇宙的史诗》将带领读者穿越时空的隧道,重温人类探索宇宙的辉煌历程,感受那份源源不断的激动与震撼。我们将一同见证那些伟大的发现、颠覆性的理论,以及那些为了揭开宇宙奥秘而付出的不懈努力。 第一章:仰望星辰的黎明——古代的宇宙图景 在文字尚未普及的蛮荒年代,人类就已经开始了对天空的观察。古老的文明,如巴比伦人、埃及人、玛雅人,都留下了他们对星空的记录和理解。他们利用肉眼观察到的月相、行星的运行轨迹,试图解释天体的规律,并将其与农业、宗教、神话联系起来。 巴比伦的占星术与早期天文学: 早期的巴比伦人是杰出的观测者,他们记录了太阳、月亮和五颗可见行星的运动,并发展出了一套复杂的计算系统,用于预测天象。他们的观测不仅服务于占星术,也为后来的天文学奠定了基础。 古埃及的太阳崇拜与天文观测: 埃及人对太阳的崇拜根深蒂固,尼罗河的定期泛滥与天狼星的出现密切相关,促使他们发展出精准的历法。金字塔的建造也展现出他们对天体方位的精确把握。 古希腊的理性思辨与宇宙模型: 希腊人将哲学与天文学相结合,开始了对宇宙本质的理性探讨。毕达哥拉斯学派提出了“地球中心说”的早期雏形;亚里士多德进一步完善了这一模型,认为宇宙是有限的、由一系列同心球层构成的,地球位于中心,恒星位于最外层。托勒密的《天文学大成》更是将地球中心说推向了顶峰,成为之后一千多年的标准宇宙模型,虽然其模型复杂且引入了本轮和均轮,但其预测能力在当时是无与伦比的。 中国古代的观星传统: 中国古代天文学家同样拥有悠久的观星传统,他们记录了大量的星图、星官,并对彗星、超新星等天象进行了详细记载,为后世研究留下了宝贵的资料。 第二章:地动山摇的变革——哥白尼的日心说 15世纪末16世纪初,欧洲正经历着一场深刻的思想变革。长期以来,亚里士多德和托勒密的地心说模型统治着人们的宇宙观,然而,一些天文学家开始注意到其模型在解释天体运动时的复杂性和不精确性。 尼古拉·哥白尼的挑战: 波兰天文学家尼古拉·哥白尼,经过多年的观测和计算,于1543年出版了划时代的著作《天体运行论》。他提出了大胆的日心说,将太阳置于宇宙的中心,地球和其他行星则围绕太阳运转。这一理论极大地简化了宇宙模型,并能更自然地解释行星的逆行现象。 日心说的巨大影响: 哥白尼的日心说并非立即被接受,它挑战了教会的权威和人们根深蒂固的观念,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遭到了抵制和质疑。然而,其科学的优越性逐渐显现,为后来的天文学发展打开了新的大门。 第三章:巨人肩上的远眺——开普勒、伽利略与牛顿 哥白尼的日心说如同一颗火种,点燃了天文学革命的烈焰。随后的几代科学家,在哥白尼的理论基础上,以前所未有的锐度深入探索宇宙的奥秘。 约翰内斯·开普勒的行星运动定律: 德国数学家和天文学家约翰内斯·开普勒,利用第谷·布拉赫精确的天文观测数据,发现了行星运动的三大定律。他证明了行星的轨道并非完美的圆形,而是椭圆形的;行星在轨道上运行时,其与太阳的连线在相等时间内扫过相等的面积;以及行星的公转周期与其轨道半长轴的立方成正比,与公转周期的平方成正比。这三大定律彻底推翻了古代“天体运行完美”的观念,揭示了宇宙运动的真实规律。 伽利略·伽利雷的望远镜观测与证据: 意大利物理学家和天文学家伽利略·伽利雷,是第一位系统性地使用望远镜观测天体的科学家。他观测到了月球表面的坑洼、金星的盈亏、木星的四颗卫星以及太阳黑子。这些观测直接支持了日心说,并打破了“天体是完美无瑕”的传统观念。伽利略的实验方法也为科学研究树立了新的典范。 艾萨克·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 英国物理学家和数学家艾萨克·牛顿,将前人的研究成果集大成,提出了划时代的万有引力定律。他解释了为什么行星会围绕太阳运转,为什么苹果会落地。牛顿的引力定律将地球上的力学原理推广到宇宙,统一了天体运动和地面物体运动的规律,建立了经典力学的宏伟体系,为人类理解宇宙的宏观结构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第四章:深邃的未知——恒星、星系与宇宙的尺度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人类的视野不断向更广阔的宇宙延伸。我们开始认识到,太阳系只是浩瀚宇宙中的一个微小角落,而银河系更是由亿万颗恒星组成的庞大星系。 恒星的本质与演化: 赫歇尔父子等人的观测揭示了恒星的距离远比想象中遥远,并且恒星也并非永恒不变,它们会经历诞生、演化和死亡的过程。光谱分析技术的出现,使我们能够了解恒星的化学成分、温度和运动状态。现代天文学更是对恒星的形成、主序星阶段、红巨星、白矮星、中子星乃至黑洞等终极命运有了深入的认识。 星系的发现与分类: 18世纪,梅西耶编纂了著名的星云星团表,为后来的星系研究奠定了基础。20世纪初,哈勃通过观测仙女座星系,证明了它是一个独立的星系,而非银河系的一部分,从而揭示了宇宙的浩瀚尺度。随后,星系的形态学分类(如旋涡星系、椭圆星系、不规则星系)得以建立,使我们对宇宙的结构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宇宙的膨胀与大爆炸理论: 20世纪初,埃德温·哈勃观测到遥远星系的光谱存在红移现象,并且红移的程度与星系的距离成正比,这表明宇宙正在膨胀。这一发现直接导致了大爆炸理论的诞生,该理论认为宇宙起源于一个极度炽热、致密的奇点,并在此后不断膨胀和冷却,形成了我们今天所见的宇宙。宇宙微波背景辐射的发现,更是为大爆炸理论提供了强有力的证据。 第五章:迈向太空的征途——现代宇宙探索 20世纪以来,人类终于有机会亲自踏足太空,以前所未有的方式探索宇宙。 火箭技术与人造卫星的诞生: 两次世界大战的催生了火箭技术的发展,为太空探索奠定了物质基础。1957年,苏联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斯普特尼克1号”,标志着人类进入太空时代。 载人航天与月球登陆: 20世纪60年代,美苏两国展开了激烈的太空竞赛。1961年,尤里·加加林成为第一个进入太空的人类;1969年,美国“阿波罗11号”飞船成功登陆月球,尼尔·阿姆斯特朗迈出了“个人的一小步,人类的一大步”。载人航天极大地拓展了人类的活动范围,也为科学研究提供了宝贵的实验平台。 深空探测器与天文望远镜: 无人探测器成为了我们探索遥远行星、小行星和彗星的重要工具。从“旅行者”号探测器飞掠外行星,到“火星探测器”对火星进行详细考察,再到“卡西尼-惠更斯”号深入土星环系统,这些探测器传回了海量的数据和精美的图像,极大地丰富了我们对太阳系的认知。地面和太空望远镜,如哈勃太空望远镜、詹姆斯·韦伯太空望远镜,更是让我们能够观测到宇宙中最遥远、最古老的景象,揭示了宇宙的演化规律和深层奥秘。 寻找地外生命: 随着对宇宙的深入了解,寻找地外生命成为了天文学领域一个激动人心且充满挑战的研究方向。通过分析系外行星的大气成分,搜寻宜居行星,以及监听可能来自地外文明的信号,人类正积极地探索我们是否是宇宙中唯一的智慧生命。 结语 《星辰的轨迹:人类探索宇宙的史诗》回顾了人类从对星空的朴素好奇到对宇宙奥秘的深度探求的漫长旅程。这是一段充满智慧、勇气与坚持的旅程。从古希腊哲人的理性思辨,到哥白尼的革命性大胆设想,再到牛顿的物理学统一,以及现代宇宙学对宇宙起源和演化的深刻揭示,每一步都凝聚着人类先辈们的心血和智慧。 未来的宇宙探索之路依然漫长而充满未知。暗物质、暗能量的本质是什么?宇宙的最终命运是怎样的?是否存在其他宇宙?这些问题等待着我们去解答。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我们有理由相信,人类将继续在这条星辰的轨迹上不断前行,去揭开更多宇宙的神秘面纱,去理解我们在浩瀚宇宙中的位置与意义。这不仅仅是科学的探索,更是人类永恒的求知欲和探索精神的体现。

用户评价

评分

我对那种企图用单一、宏大的叙事来解释复杂历史进程的书籍一向抱持警惕,但这本书却以一种近乎解构主义的姿态,将“科学革命”这个概念拆解成了无数细小的、相互关联的社会、文化和认识论的碎片。它让我意识到,我们今天习以为常的“科学范式”,其实是建立在一系列脆弱的、充满偶然性的断裂之上的。它不是一个线性的进步故事,而更像是一场充满悖论和张力的复杂舞蹈。书中对知识生产网络的细致描绘,尤其是在印刷术普及和知识社群形成方面的论述,让我对“权威”是如何被建构和挑战有了全新的认识。作者的笔力之老辣,在于他能够从看似无关的哲学思辨、宗教争论甚至政治权力结构中,捕捉到驱动科学转向的核心动力。这种多维度、多层次的剖析,避免了将科学史简化为天才的独白,而是将其置于整个欧洲文明的熔炉中进行煅烧和重塑,读起来酣畅淋漓,让人不得不重新审视我们自己所处的知识环境。

评分

读完这本厚厚的论著,我最大的感受是“敬畏”,不是对那些科学家的敬畏,而是对“历史进程”本身的敬畏。作者似乎拥有一种魔力,能将时间轴拉长,让我们看到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日常实践,是如何慢慢积累,最终汇聚成足以冲垮旧有世界的思想堤坝。它对中世纪晚期到早期现代的知识流通渠道的描述,尤其让我感到新奇——那些沙龙、咖啡馆、私人信件网络,这些“非正式”的交流空间,在塑造新科学语言方面,竟然比官方的大学讲堂更为关键。这种对边缘化知识来源的挖掘,使得整个叙事充满了活力和张力。它不是在告诉我们“发生了什么”,而是在细致地解剖“为什么偏偏是现在发生,为什么是以这种方式发生”。它要求读者付出专注的注意力,但回报是极其丰厚的——一种对知识生成机制的深刻洞察力,以及一种面对未来变革时不再感到茫然的自信。

评分

这本书简直是思维的体操馆,每一次翻阅都像是在攀登一座知识的珠穆朗玛峰。它不仅仅是一本关于历史事件的记录,更像是一份详尽的“思维转变”操作手册。作者没有满足于简单地罗列伽利略、牛顿这些名字,而是深入挖掘了他们是如何“看待”世界的,那种认知框架的颠覆性是令人震撼的。我记得有一章详细分析了“观测”这个行为本身是如何从一种被动的接受,变成了一种主动的建构,这彻底改变了我对科学方法论的理解。它没有用那些晦涩难懂的术语来故弄玄虚,而是用一种近乎侦探小说般的笔触,层层剥开那些被历史定格的瞬间,让我们看到,那些“真理”是如何在激烈的思想碰撞和文化背景的张力中艰难诞生的。读完后,你不会觉得你只是“知道”了科学史,而是感觉自己仿佛参与了那场漫长而曲折的、关于世界本质的辩论。那种清晰的逻辑推演和对时代精神的敏锐捕捉,使得即便是对科学史不甚了解的读者,也能被这种思想的洪流所裹挟,体会到人类理性是如何挣脱束缚,迈向更广阔的疆域。

评分

这本书像是一把精准的外科手术刀,剖开了我们习惯性认知的肌肉和筋膜,直抵骨骼深处——那些支撑我们理解世界的底层假设。它没有回避科学革命中的矛盾、妥协和不彻底性,恰恰相反,正是这些“不完美”构成了历史的真实面貌。我特别欣赏作者在处理宗教与科学关系时的平衡感,没有采用二元对立的简单化处理,而是深入展示了信仰体系如何既是思想的枷锁,又是某些关键突破的内在驱动力。这种复杂的辩证关系,使得全书的论述显得厚重而可信。它迫使我思考,我们今天引以为傲的“客观性”和“实证精神”,究竟在哪些方面仍然是时代局限的产物?这本书的价值,不在于提供答案,而在于提供了一套无比强大的“提问框架”,让读者能够以一种更具批判性和历史深度的视角,去审视我们脚下的每一步思想轨迹。

评分

这本书的阅读体验,与其说是在学习知识,不如说是在经历一场深刻的“心智重塑”。我原以为科学史无非就是一些定律和实验的堆砌,但这本书彻底颠覆了我的预期。它极其细腻地捕捉了那些“范式转换”发生时的心理侧写和语言陷阱。比如,书中对“实在性”和“观察者”之间关系演变的分析,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精彩。它探讨了为什么某些观点能够被当时的社会语境所接受,而另一些同样深刻的洞见却被埋没了数百年。这种对“被接受性”的探讨,远超出了传统科学史的范畴,直接触及了社会学和认知心理学的核心议题。文字行文间那种沉稳而又不失锐利的研究态度,让人感觉不是在读一本大众科普读物,而是在审阅一份顶尖学者几十年心血的结晶。读完后,你可能会发现,自己看待日常生活中遇到的信息和论断的方式,都变得更加审慎和结构化了。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