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入境检验检疫行业标准汇编:纺织检验卷(上) [The Standards on Entry-Exit Inspection and Quarantine]

出入境检验检疫行业标准汇编:纺织检验卷(上) [The Standards on Entry-Exit Inspection and Quarantine]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 编
图书标签:
  • 出入境检验检疫
  • 纺织品检验
  • 行业标准
  • 标准汇编
  • 检验检疫
  • 纺织检验
  • 技术标准
  • 质量控制
  • 贸易合规
  • 上卷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质检出版社 ,
ISBN:9787506668453
版次:1
商品编码:11124655
包装:精装
外文名称:The Standards on Entry-Exit Inspection and Quarantine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2-08-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840
字数:1444000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出入境检验检疫行业标准汇编:纺织检验卷(上)》收集了截至2011年7月1日批准发布的纺织检验方面行业标准195项。《出入境检验检疫行业标准汇编:纺织检验卷(上)》主要内容包括:通用标准和方法标准为了保证标准汇编的完整性,收入了即将调整的规程类标准,《出入境检验检疫行业标准汇编:纺织检验卷(上)》可供出入境检验检疫行业管理部门、科研机构、技术部门、出口企业的技术人员,各级出入境检验检疫局、检验机构、检测机构的相关人员使用。

目录

通用标准
SN/T 0006-2009 进出口纺织品检验规程、检验方法标准编写基本规定
SN/T 1522-2005 儿童服装安全技术规范
SN/T 1622-2005 进出口生态纺织品检测技术要求
SN/T 1649-2005 进出口纺织品安全项目检验规范
SN/T 1903-2007 进出口纺织品重金属检验规范
SN/T 1929-2007 进出口纺织品安全项目检验术语
SN/T 2839-2011 进出口纺织原料检验通用技术要求方法标准
SN/T 0120-2010 进出口锦纶、乙纶、丙纶综丝定性分析方法
SN/T 0309-1994 进出口纺织材料中荧光物质检验方法
SN/T 0311.2-2010 进出口棉纤维含糖量检验方法第2部分:色卡比色法
SN/T 0456-1995 进出口纱线霉斑鉴定方法
SN/T 0464-2003 纺织品中氨纶含量的测试方法
SN/T 0466-1995 进出口腈纶毛条纤维长度测定方法
SN/T 0467-2010 进出口涤纶加工丝卷缩特性测定方法
SN/T 0469-2010 进出口涤纶加工丝上油率、含油率测定方法
SN/T 0470-1995 进出口涤纶加工丝沸水收缩率测定方法
SN/T 0471-2010 进出口涤纶加工丝染色均匀度检验方法
SN/T 0472-2010 进出口涤纶、腈纶短纤维的疵点含量测定方法
SN/T 0554-1996 出口服装包装检验规程
SN 0704-1997 出口皮革手套中铬(Ⅵ)的检验方法分光光度法
SN/T 0752-1999 出口针织筒子纱上蜡量的测定 萃取法
SN/T 0755-1999 出口针织物洗涤后歪斜程度的测定
SN/T 0756-1999 进出口麻/棉混纺产品定量分析方法 显微投影仪法
SN/T 0771-1999 出口800捻及以上桑蚕经纬捻线丝捻度试验方法
SN/T 0793-2010 进出口填充用合成纤维检验规程
SN/T 0971-2010 涤纶加工丝检验规程
SN/T 1013 -2010 进出口机织物中纱线的线密度测定方法棉、涤棉机织物
SN/T 1045.1-2010 进出口染色纺织品和皮革制品中禁用偶氮染料的测定第1部分:液相色谱法
SN/T 1045.2-201 进出口染色纺织品和皮革制品中禁用偶氮染料的测定第2部分:气相色谱/质谱法
SN/T 1045.3-2010 进出口染色纺织品和皮革制品中禁用偶氮染料的测定第3部分:气相色谱法
SN/T 1056-2002 进出口二组分纤维交织物定量分析方法 拆纱称重法
SN/T 1058-2002 进出口纺织品耐唾液色牢度试验方法
SN/T 1062-2010 进出口纱线及织品中山羊绒含量的检测方法
SN/T 1205-2003 纺织品 羊毛、腈纶、锦纶和氨纶定量化学分析方法
SN/T 1206-2003 纺织品 氨纶/胶乳定量化学分析方法
SN/T 1304-2010 进出口含脂毛毛丛长度和强度检验方法
SN/T 1461-2004 进出口纺织品耐光、汗复合色牢度试验方法
SN/T 1507-2005 Lyocell与羊毛、桑蚕丝、锦纶、腈纶、涤纶、丙纶二组分纤维混纺纺织品定量化学分析方法
SN/T 1512-2005 进出口棉花检验方法 HVI测量法
SN/T 1523-2005 纺织品 表面pH值的测定
SN/T 1524-2005 芳香族聚酰胺纤维的鉴别方法
SN/T 1565-2005 弹力色织布尺寸变化测定方法
SN/T 1566-2005 水洗羽绒羽毛绒子含量检验方法 绒量检测仪法
SN/T 1567-2005 Modal纤维/腈纶纤维混纺产品和牛奶纤维成分分析方法
SN/T 1647-2005 纺织品 绒毛织物绒毛保持性测试方法
SN/T 1648-2005 纺织品 水溶性纤维混纺产品定量分析方法
SN/T 1689.1-2005 多孔材料液态水动态传递性能的测定第1部分:纺织品
SN/T 1690.1-2005 新型纺织纤维成分分析方法 第1部分:大豆蛋白纤维
SN/T 1766.1-2006 含脂羊毛中农药残留量的测定第1部分:有机磷农药的测定气相色谱法
SN/T 1766.2-2006 含脂羊毛中农药残留量的测定第2部分:有机氯和拟合成除虫菊酯农药的测定气相色谱法
SN/T 1766.3-2006 含脂羊毛中农药残留量的测定第3部分:除虫脲和杀铃脲的测定高效液相色谱法
SN/T 1837-2006 进出口纺织品 硫丹、丙溴磷残留量的测定气相色谱——串联质谱法
SN/T 1850.1-2006 纺织品中烷基苯酚类及烷基苯酚聚氧乙烯醚类的测定第1部分:高效液相色谱法
SN/T 1850.2-2006 纺织品中烷基苯酚类及烷基苯酚聚氧乙烯醚类的测定第2部分:高效液相色谱——质谱法
SN/T 1850.3-2010 纺织品中烷基苯酚类及烷基苯酚聚氧乙烯醚类的测定第3部分:正相高效液相色谱法和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
SN/T 1851-2006 纺织品中阻燃整理剂的检测方法 气相色谱——质谱法
SN/T 1856-2006 进出口棉花粘性测试方法
SN/T 1901-2007 七种纺织纤维的系列鉴别方法
SN/T 2011-2007 生丝电子(电容)检测方法
SN/T 2128-2008 进出口逆反射面料逆反射性能的试验方法和要求
SN/T 2138.1-2008 进出口纺织原料检验规程植物纤维 亚麻
SN/T 2140.1-2008 纺织原料净毛量试验方法 第1部分:洗净毛
SN/T 2140. 2-2011 纺织原料净毛量试验方法 第2部分:洗净绒
SN/T 2141.1-2008 纺织原料细度试验方法 第1部分:气流仪法

精彩书摘

  6.2 纤维长度和长度均匀度
  6.2.1 设备和材料
  6.2.1.1 HVI长度照影仪及系统检测附件。
  6.2.1.2 供系统准备检测试样的纤维取样器。
  6.2.1.3 标准校对棉样或实验室控制棉样,供长度和强度校准。
  6.2.1.4 打印机,供记录测试结果。
  6.2.2 仪器准备
  6.2.2.1 HVI系统既可同时测量棉纤维长度、长度均匀度、强度和伸长,又可利用硬件装置,依照其设
  计原理进行校准。适当校准之后,根据需要可通过软件处理进行调校,使测试值与实验室控制棉样标明
  数值一致。
  6.2.2.2 按照要求预热,稳定后,选择合适的校准程序,根据ASTMD3025的方法要求进行校准。
  6.2.2.2.1 选择两个标明标度值的标准校对棉样或实验室控制棉样,其标度范围包括长度、长度均匀
  度、强度和伸长的数值。
  6.2.2.2.2 根据显示器的提示,键人标准校对棉样或实验室控制棉样的标度值,根据不同型号HVI系
  统要求,每个校对样至少检测8次~12次,以便程序化软件自动执行校准。
  6.2.2.2.3 完成后,按要求对另一校准样进行另一组测试。
  6.2.2.2.4 校准完成,系统根据校准情况,判断其是否处于正常测试状态。
  6.2.3 测试试样准备
  6.2.3.1 为得到理想的测试结果,应制备和测试至少两个试样。
  6.2.3.2 在取样器的对应位置放置试样梳,置实验室样品于圆筒内,压靠在弯曲带孔的取样板上,保持压力均匀分布在试样表面的同时,逆时针方向旋转臂旋转一圈,梳取棉纤维测试试样。从取样器拿下已取好测试样的试样梳,供棉纤维长度照影仪检测。
  6.2.3.3 定时清理取样梳理器上的梳针,以确保有效的梳理机能。清理时,升起释放按钮使滚筒处于清理位置,顺时针旋转滚筒半圈至清理梳针部位,再逆时针方向转动半圈返回到起始位置。然后清理滚筒,用右手逆时针方向旋转小滚筒,同时用左手在小滚筒内移动针条。在针条从滚筒移动的同时,纤维将自动脱落,小滚筒被清理干净。
  注:配备自动取样装置的HVI系统,不需进行6.2.3.2和6.2.3.3操作。
  6.2.4 测试步骤
  6.2.4.1 选择合适的棉纤维检测程序。
  6.2.4.2 将已准备好的测试试样插入棉纤维长度光电仪梳理架,仪器将自动梳理纤维,传送试样梳至测试窗,进行所需的测试。
  6.2.4.3 对于配备自动取样装置的HVI系统,直接将实验室样品置于长度/强力测试臂下,按下热敏启动按键系统自动完成测试试样的准备和测试。
  6.2.4.4 测试结果和其他有关信息将显示在显示器上,同时提示进行下一测试。
  6.2.4.5 测试结果自动存人数据处理系统。
  ……

前言/序言

  出入境检验检疫行业标准是检验检疫系统技术执法的主要依据,自1992年起,检验检疫系统已发布的行业标准达3753项,现行有效的3181项。一直以来,检验检疫行业标准受到了系统内外相关部门的普遍关注和使用。为了便于检验检疫技术执法,更好地服务外贸,也便于生产部门和相关单位的人员在工作中及时掌握、查找和使用检验检疫行业标准,组织出版《出入境检验检疫行业标准汇编》丛书,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检验检疫行业标准化事业发展的基本情况和主要成就。
  《出入境检验检疫行业标准汇编》是我国检验检疫行业标准化方面的一套大型丛书,按专业分类分别立卷。本套丛书收录了截至2011年7月1日前发布并有效的出入境检验检疫行业标准3181项,其中有36项标准因各种原因仅收录了标准名称。本套丛书由中国标准出版社陆续出版,分卷情况如下:
  ——动物检疫卷;
  ——纺织检验卷;
  ——化工品、矿产品及金属材料卷;
  ——机电卷;
  ——鉴定卷;
  ——轻工检验卷;
  ——食品、化妆品检验卷;
  ——卫生检疫卷;
  ——危险品包装检验卷;
  ——植物检疫卷;
  ——管理卷。
《国际贸易与全球供应链管理实务:挑战与机遇》 导言:全球化浪潮下的复杂图景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加速的今天,国际贸易如同一个庞大而精密的机器,驱动着世界经济的运转。然而,这个系统并非一帆风顺,它充满了地缘政治的张力、技术革新的冲击以及日益严格的环境和社会责任要求。本书《国际贸易与全球供应链管理实务:挑战与机遇》旨在深入剖析当前国际贸易环境下,企业在构建、维护和优化其全球供应链中所面临的复杂挑战,并提供切实可行的应对策略与前沿管理思想。我们不关注某一特定货物的检验检疫细节,而是将视野聚焦于贸易流动的宏观结构、风险管控的系统性构建以及数字化转型带来的深刻变革。 第一部分:国际贸易环境的宏观解析 本部分致力于描绘当代国际贸易的宏观地理与制度图景。我们首先考察当前全球贸易格局的演变趋势,从传统的以WTO为核心的多边体系,向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美墨加协定(USMCA)等区域贸易协定(RTAs)为主导的“碎片化”趋势的转变。深入分析贸易政策工具箱中的非关税壁垒(NTBs)——如技术性贸易壁垒(TBT)、原产地规则(ROOs)的复杂化,以及不断收紧的出口管制和投资审查机制,这些对企业的合规成本和市场准入构成了实质性挑战。 随后,本书将重点阐述地缘政治风险对供应链弹性的影响。从贸易摩擦到特定区域冲突,地缘政治的不确定性正迫使跨国企业重新评估其生产布局和采购战略。我们探讨“去风险化”(De-risking)和“友岸外包”(Friend-shoring)等新概念的实际操作意义,以及企业如何通过建立多元化的供应网络来增强韧性,而非仅仅追求最低成本。 第二部分:全球供应链管理的范式转变 传统上,供应链管理的核心在于效率和成本的极致优化(即“精益化”)。然而,新冠疫情和多次全球物流中断事件清晰地表明,在高度不确定的环境中,效率必须让位于韧性(Resilience)和敏捷性(Agility)。 本部分将详细探讨供应链韧性的构建要素。这不仅包括库存策略的调整——从“零库存”向适度缓冲库存的回归,更重要的是信息流的透明化和协同化。我们深入分析“端到端可见性”(End-to-End Visibility)的技术实现路径,包括利用物联网(IoT)、区块链技术来追踪物料和成品的实时状态,从而实现更快速的危机预警和响应。 在运营层面,我们审视了“本地化生产”(Nearshoring/Reshoring)的驱动因素、可行性分析与潜在的成本结构变化。对于那些必须维持全球布局的企业,如何设计“多中心”的生产网络,确保任何一个节点的瘫痪不会导致整个系统的停摆,是本章讨论的重点。 第三部分:数字化转型:重塑供应链的驱动力 现代供应链不再仅仅是物理货物的流动,更是数据与智能的流动。本书将数字化技术视为重塑供应链管理的核心力量。 我们详细介绍了高级分析(Advanced Analytics)在需求预测、产能规划和物流网络优化中的应用。特别是机器学习在处理海量历史交易数据和外部宏观经济指标时,如何显著提高预测的准确性,减少牛鞭效应(Bullwhip Effect)。 此外,本书探讨了新兴技术如工业元宇宙(Industrial Metaverse)和数字孪生(Digital Twins)在供应链规划和模拟中的应用。通过创建工厂、仓库乃至整个物流网络的虚拟模型,企业可以在不干扰实际运营的情况下,对不同的中断情景进行压力测试,并预先优化应急预案。 第四部分:可持续性、合规与企业责任 在环境、社会和治理(ESG)标准日益成为投资者和消费者关注焦点的背景下,供应链的可持续性管理已从“可选项”变为“必选项”。 本部分深入解析了国际上对供应链透明度的最新要求,特别是关于碳足迹核算和劳工标准的规定。企业不仅需要关注自身运营的碳排放,更要对一级、二级乃至三级供应商的排放和人权状况进行尽职调查。我们提供了构建“绿色供应链”的框架,包括能源转型采购策略、循环经济模型在产品设计和废弃物管理中的应用。 合规性是国际贸易的生命线。本书着重分析了反腐败法、出口管制法规(如EAR)在跨国运营中的复杂交织。强调建立一套强大的、自动化的合规监控系统,以应对全球各地不断变化的监管环境,确保贸易活动的合法性和道德性。 结论:面向未来的战略构建 总结部分,本书认为未来的国际贸易参与者将是那些能够有效平衡效率、韧性、数字化与可持续性的“全能型”企业。构建一个能够在不确定性中生存、并在变革中发现机遇的供应链,是企业实现长期竞争优势的关键所在。 《国际贸易与全球供应链管理实务:挑战与机遇》为企业管理者、贸易政策制定者、物流专业人士及相关领域的学生,提供了一幅关于当前全球贸易生态的精细、实战且前瞻性的路线图。它不仅仅是一本理论著作,更是指导企业穿越复杂商业环境、实现可持续增长的实用指南。

用户评价

评分

从使用者的角度出发,我得说,这套书的“实用性”体现得淋漓尽致。我最看重一本工具书的价值在于其查找的便捷性。如果一本标准书内容再好,查起来费劲,那就成了摆设。这本书在索引和关键词的设置上看得出是下过功夫的。我尝试着根据几个复杂的术语去检索,定位速度都非常快,这极大地提升了工作效率。想象一下,在面对紧急的货物检验或者需要快速出具技术报告时,争分夺秒的重要性。我特别欣赏那些附带的“实施细则”或“案例解析”的章节(尽管我只是推测它可能包含这些),如果它能针对那些容易引起争议的模糊地带提供明确的指导方针,那它在实际应用中的价值将呈指数级增长。毕竟,标准文本往往是严谨且略显晦涩的,如何将其有效“落地”才是关键。希望未来的修订版能增加更多跨部门协作的指引,让检验、放行、甚至下游生产环节都能更好地理解和遵循这些规范,形成一个完整的质量链条。

评分

坦率地说,对于非专业人士来说,这本书的阅读门槛无疑是相当高的。它不是那种可以轻松在沙发上翻阅的读物,它需要的是专注、相关的专业背景以及严谨的分析态度。我试着给一位刚接触纺织品行业的亲戚推荐,他很快就被那些密集的数字、复杂的单位换算和专业术语绕晕了。但这恰恰说明了这本书的定位是极其精准和专业的——它面向的是需要将这些标准转化为日常操作的专业群体。它没有做任何“讨好读者”的简化处理,而是忠实地呈现了行业对高标准、严要求的决心。这种毫不妥协的专业性,正是其价值所在。我希望出版社在发行时,能配套推出一些针对初级技术人员的“标准解读速查手册”或者在线学习资源,这样就能形成一个由基础普及到高级规范的完整知识体系,让这套宝贵的标准汇编能够惠及更广泛的行业人才梯队建设。

评分

这本书给我带来的最大感受是,它清晰地描绘出了“合格”与“不合格”之间的那条看不见但至关重要的界线。在国际贸易的复杂环境中,纺织品检验往往是决定货物能否顺利通关的“咽喉点”。这本汇编无疑是站在监管和贸易安全前沿的一份官方文件集合。它不仅仅关注物理性能,比如强力和耐磨度,更深入到了化学成分和生态安全层面,比如偶氮染料的限制使用等。这些关乎消费者健康的条款,在标准汇编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和强调。这让我意识到,作为检验人员,我们的责任不仅仅是执行任务,更是维护国家形象和公众利益的防线。阅读过程中,我仿佛能听到背后无数次国际谈判和技术标准拉锯战的回响,理解了每一条规范背后所承载的国际贸易博弈的重量。这种宏观层面的理解,对于提升从业人员的职业素养和使命感至关重要。

评分

真正让我感到震撼的是它所蕴含的知识密度和权威性。这不仅仅是一本简单的标准汇编,它更像是将过去几十年出入境检验检疫领域在纺织品安全与质量控制方面的集体智慧结晶化了。我尤其关注了其中关于“重金属残留”和“甲醛释放量”等关乎国际贸易准入的关键指标的描述。以往查找这些标准时,总感觉信息碎片化,不同国家或地区的标准之间存在微妙的差异,让人在实际操作中时常需要进行复杂的对比和折衷。而这本书的出现,似乎提供了一个相对统一和权威的参照系。它详尽地列出了检测方法的步骤、仪器规格的要求,甚至包括了对结果判定时的细微差别处理。这种深度和广度,让我深刻体会到,标准制定工作背后是无数次的实验室验证和跨境贸易纠纷的经验教训累积。对于新入行的技术人员来说,它无疑是一座快速建立扎实理论基础的灯塔;而对于资深人士,它则是保证操作规范性、避免低级失误的定海神针。这种集大成的价值,远超出了书本本身的定价。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着实让人眼前一亮,封面采用了那种略带磨砂质感的纸张,触感细腻,而且色彩搭配上也显得非常专业和沉稳,一看就知道是那种需要认真对待的工具书。虽然我还没完全翻完,但光是目录部分就让我感受到了编撰者在内容组织上的用心良苦。它将复杂的标准条文梳理得井井有条,逻辑层次清晰可见,这对于我们这种日常工作中需要频繁查阅具体技术指标的从业人员来说,简直是福音。我特别欣赏它在章节划分上的细致,似乎每一个小小的分类背后都隐藏着大量的实践经验和规范化努力。比如,关于纤维鉴别和疵点评级那几个部分,我粗略浏览了一下,感觉比我手头现有的零散资料要系统得多,条理性和权威性都更胜一筹。不过,话说回来,作为一本厚重的汇编,纸张的耐用性和字体字号的适宜性也直接影响了阅读体验,我希望它在印刷质量上能经得起高频率翻阅的考验。如果能在排版上增加一些关键术语的突出显示或者关键流程的图示辅助,那就更加完美了,毕竟面对的是技术标准,视觉引导作用不可小觑。总体而言,从初步印象来看,这套书无疑是纺织检验领域不可或缺的案头必备。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