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商原版】[港版] 厚生利群——香港保險史(1841-2008)/三聯書店(香港)

【中商原版】[港版] 厚生利群——香港保險史(1841-2008)/三聯書店(香港)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香港保险史
  • 保险发展
  • 香港历史
  • 经济史
  • 社会史
  • 三联书店
  • 港版书籍
  • 中商原版
  • 厚生利群
  • 金融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中华商务进口图书旗舰店
出版社: 三聯書店(香港)有限公司
ISBN:9789620428555
商品编码:1113494030

具体描述


《厚生利群——香港保險史(1841-2008)》  

作者:馮邦彥, 饒美蛟  
出版社:三聯書店(香港)有限公司  
ISBN:9789620428555  
分類:社會科學 > 經濟學 > 經濟史  
出版日期:2009年09月  
語言版本:中文(繁)  
頁數:416 頁  
裝幀:平裝     
 
內容簡介  
《厚生利群──香港保險史(1841-2008)》講述自香港開埠以來,保險業近170年的發展歷程。  
本書由香港保險業聯會策劃,馮邦彥教授與饒美蛟教授合撰。內容涵蓋保險業的五個不同歷史時期,從初的航運業的水險到製造業的火險、汽車險、勞工險到壽險;細述保險專業化的歷程、香港各大保險公司以至國際保險公司的經營模式、各類險種的費率及賠付機制、業界自律及政府監管問題等問題。  
在回顧歷史以外,本書更收錄了數十位保險業界精英的訪問片段,披露保險從業員的心路歷程。本書也深入探討保險業前景,包括醫療保險、人壽連儲蓄投資保險、進軍內地保險業,至香港如何蛻變為亞洲保險中心等等熱門話題,當中不乏對香港保險業的現況與未來,提出獨到的看法。這是目前市面一部全面紀錄香港保險業全貌的書籍。  

探寻香江百年商业脉络:一部未被讲述的香港金融发展史 本书简介 本书深入挖掘了香港自1841年开埠初期直至21世纪初保险业发展的波澜壮阔历程,旨在为读者构建一幅清晰而详尽的香港金融版图。我们不聚焦于单一的保险机构或某一特定时期的政策变迁,而是力求从宏观的社会、经济、政治背景出发,剖析保险业如何在殖民统治、战后重建、经济腾飞乃至回归后的复杂环境中,逐步成长为支撑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地位的基石。 本书的叙事跨越了整整一个半世纪,从维多利亚港边第一家代理机构的设立,到战后本土力量的崛起,再到全球化浪潮下的冲击与融合。我们关注的焦点在于:保险业如何作为一种制度化的风险管理工具,深度参与并塑造了香港社会的财富积累、商业契约的建立以及城市基础设施的融资结构? 第一部分:殖民初期的萌芽与洋行的主导(1841-1900s) 香港的诞生,伴随着海上贸易的蓬勃发展,以及随之而来的巨大不确定性。本书的开篇将详述早期保险活动的起源——主要集中于海运保险。在这一阶段,保险业并非面向大众的金融产品,而是服务于跨国贸易商行和船东的精英工具。我们细致考察了早期几家外资保险公司(如英资和美资)如何利用其雄厚的资本和全球网络,迅速垄断了市场。 这一时期的核心议题是“信任的构建”。在缺乏成熟法律体系和监管框架的背景下,保险契约的履行高度依赖于洋行的信誉。本书通过分析早期商业档案和法律判例,揭示了早期保险合同的特点,以及它们如何影响了香港早期商业活动的边界和风险偏好。此外,我们还将探讨火险在早期城市建设中的角色,考察其如何影响了早期石水箱建筑规范的形成和消防制度的初步建立。 第二部分:战火与重建中的本土力量觉醒(1900s - 1960s) 二十世纪上半叶,两次世界大战和香港的沦陷对保险业造成了毁灭性的冲击,但也为本土资本的崛起提供了历史契机。本书将详细分析战争期间,保险业务的停滞与恢复过程,以及战后大量南迁资金和人才如何催生了第一批具有本土色彩的保险公司。 这一时期,寿险和家财险开始走出商界精英的圈子,逐步向中产阶级渗透。我们将考察社会结构的变化——例如人口增长、城市化加速——如何推动了对人身保障和长期储蓄产品的需求。重点分析了香港早期社会保障制度的缺失,如何使得商业寿险在家庭财务规划中占据了无可替代的位置。通过对比早期本土与外资公司的业务策略,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香港金融市场从“完全依附”向“本土化渗透”的艰难转型。 第三部分:经济起飞与监管的现代化尝试(1970s - 1990s) 随着香港经济的起飞,保险业的规模急剧膨胀,业务结构也变得日益复杂,涵盖了企业财产、工程保险、以及面向新兴中产阶级的团体保险。这一繁荣背后,潜藏着缺乏有效监管的风险。本书的这一部分将聚焦于政府介入的必要性与过程。 我们将详细梳理香港政府在1970年代末至1980年代初,为规范市场混乱局面所采取的重大举措,特别是人寿保险的规管框架的建立。这些监管改革不仅是为了保护投保人利益,更是为了确保香港作为国际金融中心的信誉。本书将比较香港与新加坡、英国在同一时期的监管理念差异,分析香港的“有限干预,注重市场效率”的模式是如何确立的。同时,亚洲美元市场的兴起、跨国再保险业务的涌入,也极大地改变了本地保险公司的资本结构和风险承受能力。 第四部分:回归前夜的阵痛与国际化转型(1990s - 2008) 九七回归临近,不仅是政治体制的转换,也是金融市场迎接全球化挑战的关键节点。本书探讨了保险业在这一转型期所扮演的角色。一方面,本地公司开始积极寻求与国际接轨,引入更先进的精算技术和风险管理模型;另一方面,区域金融危机(如1997年亚洲金融风暴)对依赖短期资本流动的保险投资组合构成了严峻考验。 我们深入分析了香港保险业如何应对利率波动、物业市场泡沫破裂带来的挑战,以及这促使行业对产品设计和风险分散策略进行的深刻调整。进入新世纪,随着自由贸易协定的推动和内地市场开放的预期,香港保险业开始以一种全新的姿态——“超级联系人”——展望未来。本书的收尾部分将展望保险业在信息技术进步和全球化竞争加剧下的初期应对策略,为理解当前香港保险业的格局奠定坚实的基础。 总结:一种历史的镜鉴 本书不仅是关于保险的记录,更是关于香港商业精神和制度变迁的编年史。它揭示了在资源稀缺、外部环境复杂多变的情况下,一套有效的金融契约体系如何通过不断的实践、冲突与修正,最终凝结成现代商业社会不可或缺的制度支撑。通过追溯保险业的脉络,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香港何以成为今日之香港。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阅读体验是相当“扎实”的,它不像一些通俗读物那样追求轻快的节奏,而是用一种近乎学术研究的严谨态度来构建历史脉络。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处理复杂的法律条文和监管演变时的清晰度。保险业的发展,离不开制度的支撑,而香港在这方面的探索可谓是跌宕起伏。书中对不同时期关键法例的变迁进行了详尽的梳理,让我明白了如今我们所看到的成熟市场体系是如何一步步构建起来的。这对于我理解现代商业运作的底层逻辑非常有帮助。坦白说,有些段落需要我反复咀嚼,才能真正领会其中的深意,但这恰恰是高质量历史著作的魅力所在——它要求读者付出思考的努力,回报以深刻的认知。对于任何想深入了解亚洲金融史的专业人士来说,这本书无疑是一份不可多得的参考资料。

评分

当我翻阅这本书的时候,脑海中浮现出很多香港老电影里的场景。那些穿梭于中环写字楼里的精明商人,他们背后的商业运作逻辑,这本书给出了一个极好的注脚。书中对几家标志性保险公司的早期故事着墨颇多,包括他们的创始人如何凭借智慧和胆识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站稳脚跟。这些微观的故事,串联起来,便勾勒出了香港商业精神的侧影——务实、灵活、敢于创新。我常常会想象,在那些没有电脑、信息传递缓慢的年代,他们是如何建立信任体系并完成复杂交易的。这种对“人”的描绘,使得原本可能枯燥的行业史变得鲜活有趣,充满了人性的光辉与挣扎。它让人感受到,历史绝不是冰冷的数据,而是由无数个鲜活的个体共同书写的。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深得我心,那种复古的色调和排版,一下子就把人拉回到了那个特定的年代感中。我一直对香港的历史文化抱有浓厚的兴趣,尤其是涉及到金融和商业发展的那部分。阅读这本书,就像是打开了一个时光隧道,让我得以窥见一个世纪以来,香港的保险业是如何一步步发展壮大,从最初的蹒跚起步,到后来成为全球重要的金融中心之一。作者的叙事方式非常细腻,他不仅仅是罗列事实和数据,更是将那些关键的历史节点与社会变迁紧密地结合起来。比如,在战争时期,保险业是如何应对巨大风险,以及战后重建过程中它所扮演的角色,这些都让我思考良久。那种在动荡中求生存、在变革中谋发展的精神,是值得我们深入学习和体会的。这本书的厚重感不仅仅体现在篇幅上,更在于它所承载的丰富历史信息和深刻的行业洞察。

评分

这本书的史料搜集工作无疑是极其浩大的。我注意到其中引用了大量来自档案、政府报告乃至私人信件的内容,这为论述提供了坚实的证据链。从历史的宏观角度看,香港保险业的发展轨迹,清晰地映照了殖民地经济结构向自由港经济转型的过程。它展示了外部环境如何塑造一个行业的命运,以及行业内部又如何反过来影响社会经济的走向。对于关注全球化背景下区域经济体独特性的研究者来说,这本书提供了一个绝佳的案例。它没有回避历史中的争议和矛盾,而是客观地呈现了不同利益群体之间的博弈。这种平衡的视角,使得全书的论述更具公信力,让人读起来感到非常信服和踏实。

评分

阅读完大半程后,我有一种强烈的感受,那就是理解香港,必须从其金融基础设施入手。这本书并非一本纯粹的保险教材,它更像是一部关于香港韧性与适应力的编年史。它细致地记录了行业如何应对瘟疫、金融危机乃至政治动荡。这种穿越周期的能力,正是香港经济能够持续繁荣的关键所在。书中所讲述的那些看似微小的制度调整,在历史的长河中,都积累成了巨大的优势。它教会我的不只是保险知识,更是一种面向未来的风险管理思维。每次读到关键转折点,我都会停下来,思考如果换作是我,在那个时代会做出何种决策。这本书的价值就在于,它将过去变成了我们理解当下的有力工具。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