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书

汉书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汉] 班固 著,李士彪,张文峰 译
图书标签:
  • 历史
  • 汉朝
  • 史书
  • 二十四史
  • 司马迁
  • 古代史
  • 政治
  • 文化
  • 人物
  • 纪传体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山东画报出版社
ISBN:9787547405642
版次:1
商品编码:11135581
包装:平装
丛书名: 国学经典读本丛书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2-0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83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汉书》是二十四史之一,是我国一部纪传体断代史,也是著名的传记文学作品。《汉书》包括本纪十二篇,表八篇,志十篇,列传七十篇,共一百篇。记载了自汉高祖刘邦元年至王莽地皇四年共二百三十年的历史。李士彪、张文峰校注的《汉书》的正文以王先谦《汉书补注》为底本,参考了中华书局的《汉书》排印本。注释力求简明,译文在直译的基础上又努力做到语句通顺。

目录

前言
高帝纪
刘向传
苏武传
朱买臣传
东方朔传
杨恽传
陈咸传
杨王孙传
霍光传
丙吉传
王章传
龚遂传
主要参考文献
好的,这是一份关于一本假设的、与《汉书》内容完全无关的图书的详细简介: --- 《星辰织就的迷宫:欧罗巴深空探索简史(1957-2077)》 作者: 艾拉·凡·德·维尔德 (Dr. Elara van der Velde) 页数: 1280页(含大量图表、轨道计算模型与访谈记录) 出版年份: 2085年 导言:冰霜与光年之间的抉择 本书并非一部简单的太空竞赛编年史,而是一次对人类认知边界、工程极限以及跨代际意志力的深刻剖析。自1957年“伴侣”的嘟嘟声撕裂地球宁静以来,人类对太阳系外缘的渴望从未停止。然而,与专注于内部权谋和朝代更迭的早期历史记录不同,《星辰织就的迷宫》聚焦于一个更为广阔、也更为冷峻的主题:人类文明如何以一种系统化、科学化和近乎偏执的方式,将目光投向那些亿万公里之外的冰冷天体,并为之付出巨大的结构性代价。 本书的叙事跨度长达一百二十年,精确地勾勒出欧洲航天机构(ESA)及其合作伙伴如何从最初的零星科学探测,逐步发展为具备跨越奥尔特云能力的深空舰队的艰难历程。 第一部:萌芽与追赶(1957-1999) 本部分详述了冷战背景下欧洲独立航天思想的形成。关键在于强调,欧洲的深空雄心并非源于意识形态对抗,而是基于对物理学规律的虔诚与对“知识即权力”的理解。 核心议题: “小步快跑”战略的奠基: 重点分析了早期小型探测器(如“曙光者”系列)如何通过极高的可靠性和创新的电力推进技术,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实现了对木星轨道环境的初步建模。 通信延迟的哲学反思: 详细记录了早期地面控制中心(如达姆施塔特)的决策者们,如何处理长达数小时的信号延迟,以及这种延迟如何迫使工程师们在设计中嵌入高度自治的决策系统。这不仅是技术挑战,更是对人类控制欲的首次重大冲击。 伽利略计划的早期困境: 首次披露了在九十年代中期,因政治角力导致对重型发射系统投入不足,使得欧洲错失了数次抢占太阳系外缘关键位置的机遇,转而将精力聚焦于更高精度的轨道力学研究。 第二部:冰封的边疆:木卫探索的黄金时代(2000-2040) 进入二十一世纪,焦点明确转向木星及其卫星群,尤其是对欧罗巴(Europa)的关注。 核心技术突破: “低温电池”的革命: 详述了新一代放射性同位素热电机(RTG)的改进,它使得探测器能够在极低温度下维持运转,并为深埋于冰层下的钻探设备提供了关键能源。 “深潜者”任务群的失败与教训: 本书用超过一百页的篇幅,还原了“深潜者-III”任务在试图穿透欧罗巴三公里厚冰层时遭遇的灾难性结构崩溃。详尽分析了压力舱材料的微观失效机制,以及这次损失如何促使设计转向更具柔性的纳米材料应用。 生物信号的模糊记录: 引入了大量未经官方证实但被作者通过秘密渠道获取的原始数据图表,暗示在2035年“信使号”近距离飞越时捕捉到的某种“非随机的、重复性的能量模式”,尽管官方将其归咎于电磁干扰。 第三部:跨越深渊:飞向柯伊伯带(2041-2077) 这是全书的高潮部分,描述了人类文明首次为了一项纯粹的科学目标,投入了足以改变社会经济结构的资源,建造了核聚变脉冲推进的先驱飞船。 宏大的工程与社会影响: “赫耳墨斯计划”的架构: 详细介绍了“赫耳墨斯”飞船——人类历史上最复杂的单一工程项目——的设计理念,包括其四段式分级推进系统和为应对超长任务周期而设计的“休眠舱协议”。 “地球代价”的辩论: 本章深入探讨了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围绕“赫耳墨斯”计划所引发的全球性资源再分配争议。书中引用了大量关于“是否应该将治疗贫困的资金用于发射一个探测器”的议会录音和民间抗议影像资料。作者论证了,正是这种极端的“目标导向型”投入,最终促成了全球能源和材料科学的二次飞跃。 冥王星的“再发现”与新视界: 记录了2065年“赫耳墨斯”抵达柯伊伯带时,发回的关于矮行星冥王星及其卫星群的颠覆性地质学图像。这些图像显示了活跃的冰火山和远超预期的内部热力活动,彻底重塑了行星形成模型。 任务的终局: 简述了“赫耳墨斯”在完成对遥远天体X的初步扫描后,因主要推进系统故障而停止有效数据传输的时刻。本书以飞船的最终静默作为结束,留下了一个关于人类探索精神与物理限制永恒张力的开放式思考。 结语:凝视虚空的人类 《星辰织就的迷宫》的最终结论是:深空探索的价值,不在于发现外星生命或资源,而在于它强迫人类文明在面对绝对尺度和时间延迟时,重新定义“团结”、“目标”和“生存”的含义。 这是一部关于工程学、物理学、政治学和人类不屈意志的史诗,描绘了人类在冰冷星际背景下,如何为了一束遥远的光芒,织就了一个精妙而脆弱的迷宫。 --- (附录包含ESA核心技术文件、深空生物学伦理辩论节选及数百个轨道计算模型的图例说明。)

用户评价

评分

这部鸿篇巨制,初捧在手,便觉其分量之沉甸,纸张之古朴,仿佛能触摸到历史的脉搏。它并非仅仅是罗列枯燥的史料,而更像是一部精心编织的时代画卷,将那个风云变幻的特定时期,以一种近乎舞台剧的方式徐徐展开。作者的叙事功力着实了得,他懂得如何在一堆浩如烟海的文献中提炼出最引人入胜的线索。我尤其欣赏其中对于权谋斗争的细腻刻画,那些朝堂之上唇枪舌剑的场景,读起来让人心惊肉跳,仿佛能闻到空气中弥漫的火药味。书中对于人物性格的塑造也极为成功,即便是那些转瞬即逝的配角,也能被勾勒得栩栩如生,其动机、挣扎与最终的命运,都让人在合上书卷后仍久久不能忘怀。它强迫你跳出单一的视角,去审视历史的复杂性,去理解那些身处历史洪流中的个体,是如何在时代的裹挟下做出抉择的。全书的行文节奏张弛有度,时而如疾风骤雨,将重大事件一气呵成,时而又如潺潺流水,细致入微地描摹当时的社会风貌、风土人情,对于一个普通历史爱好者来说,这是无与伦比的阅读体验,它让你在学习知识的同时,获得了极大的审美愉悦。

评分

这部作品给我的最大震撼,在于其对“人”的关注。它没有将历史人物脸谱化,而是深入挖掘了他们作为“人”的复杂性。那些帝王将相,在光环之下,也展现出普通人的恐惧、贪婪、局限与偶尔闪现的伟大。书中对于人物心理的剖析,有时候精准得令人心寒,仿佛作者能够洞察古人的内心世界。例如,对于某位决策者在面临重大抉择时的犹豫与挣扎的描写,极其真实可信,让你理解了历史的偶然性与必然性交织下的个体命运。这种对人性深度的挖掘,使得历史不再是冷冰冰的年表,而是充满了戏剧张力和情感共鸣的活生生的剧本。它引导我们思考,无论时代如何变迁,人类情感和行为模式中那些不变的内核是什么。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对“人性”的理解又深了一层,这种对普遍人性的洞察,是这部作品超越时代、永恒的魅力所在。它教会了我如何用更富同理心和更批判性的眼光去看待历史事件和生活中的每一个人。

评分

这部典籍的文字魅力,简直可以用“珠玑遍地”来形容。它不是那种为了追求文采而堆砌辞藻的“假古董”,而是将严谨的史学精神与古典文学的韵味完美融合的典范。阅读过程中,我时常会停下来,反复品味某些语句的精妙之处,那种凝练、古雅却又精确无比的表达,是现代白话文难以企及的。它就像一位技艺高超的雕刻师,用最坚硬的石料(史实)雕刻出最具美感的艺术品(叙事)。特别是对于那些描绘边疆风光、异族风情的段落,作者的笔触瞬间变得开阔雄浑,让人仿佛能感受到大漠孤烟直下的壮阔,或是异域文化的神秘与活力。这种风格上的灵活转换,极大地丰富了阅读的层次感,避免了全书基调的单调沉闷。它不仅仅是一部记录过去兴衰的文献,它本身就是一部文学经典,它的存在证明了史学与文学之间可以达到如此高度的和谐统一。我毫不犹豫地认为,仅就其语言艺术成就而言,它也足以在古代著作中占据重要地位。

评分

我必须承认,刚开始接触这本书时,我被其庞大的体系和复杂的人物关系网震慑住了。但随着阅读的深入,我发现作者构建了一个极其清晰的脉络,如同为初入迷宫的人提供了详尽的地图。他对官僚体系的运作、不同派系间的制衡与倾轧,描述得条分缕析,让你清楚地看到权力是如何流转、制度是如何被执行(或被规避)的。这对于理解古代治理模式,具有极其重要的实践价值。我发现自己不仅仅是在阅读历史故事,更像是在学习一门关于政治运作的“实战课程”。很多看似随机的事件,在作者的梳理下,都能找到其深刻的体制性根源。这种系统性的、结构化的叙事方式,是区分一般杂录与重要史著的关键所在。它为后世的观察者提供了一个理解特定时代社会结构的范本,其方法的科学性与严谨性,即便在今天看来,也依然具有极强的借鉴意义。这是一部需要细心品读,并且会随着阅读次数的增加而愈发显现其价值的著作。

评分

坦率地说,我对这类厚重的史书通常抱持着敬畏多于期待的态度,生怕陷入晦涩难懂的泥潭,但这部作品彻底颠覆了我的固有印象。它行文之流畅,简直不像出自古代之手,其逻辑推演之严密,结构组织之清晰,令人叹为观止。读到那些涉及典章制度、礼仪规范的部分时,我甚至能想象出当时的官方仪式是如何遵循这些规定的,这种“身临其境”的感觉是许多当代历史普及读物都难以企及的。更难能可贵的是,作者在记录重大历史事件时,并非简单地记录“发生了什么”,而是深入探讨了“为什么会发生”,对背后的社会动因、经济基础乃至气候变化等宏观因素都有所涉猎,体现了一种超越时代的史学眼光。这种多维度的剖析,让原本冰冷的历史数据焕发出了鲜活的生命力。虽然篇幅浩繁,但我发现自己几乎是沉浸其中,难以自拔,每读完一个小章节,都会情不自禁地想立刻翻开下一页,探究后续的发展。对于任何一个渴望深入了解那个时代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无疑是一座亟待挖掘的宝藏,其知识的深度和广度,足以满足最挑剔的研究者,同时也保证了普通读者能够轻松领略其魅力。

评分

节选本

评分

好!

评分

包装可以内容一般

评分

好!

评分

节选本

评分

内容不多 属于精选吧

评分

物流快

评分

物流快

评分

好好。朋友代收的!!!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