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春明门内客:北京老宅院里的文化名人》介绍了35位文化名人在北京的故居,及其在北京的文化生活。其主要包括:胡适、鲁迅、郭沬若、冰心、茅盾、老舍、丁玲、艾青、田汉、朱自清、周作人、叶圣陶、等。     
内页插图
          目录
   胡适 先后居住四处四合院,却没留下一处故居的新文化运动的急先锋
鲁迅 阜成门内西三秦二十一号,老虎尾巴后日有两棵枣树
郭沫若 晚年住进乾隆窀臣和珅府邸,被政治边缘化的才子
冰心 中剪子巷客厅里的一副对联,影响了她一生
茅盾 后圆恩寺胡同十三号,正在凋落的一片枫叶
老舍 从小羊圈到丹柿小院,再到自沉太平湖的悲剧
丁玲 命运在北京胡同的七次迁徒
曹禺 铁狮子胡同一号,小洋楼禁锢了剧坛的雄狮
艾青 东总布胡同四十六号,“风云才略已消磨”的诗人
田汉 《国歌》的词作者,从细管胡同九号被捕入狱
郭小川 黄图岗六号,惊世骇俗辞官从文的骚客
王国维 清单固十六号,白发书生寂寞心B
周作人 八道湾胡同十号,“苦雨斋”主人的人格委顿
来自清 清华园北院九号“长林碧草”中具有“平常心”的学者
叶圣陶 东四八条七十一号,发现巴金,丁玲的面有佛相的老者
俞平伯 老君堂胡同的“马缨花”
蘩实秋 内务部街二十号,“想念豆汁儿不得自己”的漂泊者
沈从文 小羊宜宾胡同蜗居的大作家
张恨水 北沟沿胡同甲二十三号,“小坐抛书着古萘”写出一百多部
畅销书的失意文人
钱锺书 杨绛 东四头条一号,一生不愿提鲁迅的学者夫妇
梁思成 林徽因 北总布胡同二十四号,保护古都唱响最后的挽歌
黎锦熙 香炉营西巷二十三号,年轻的毛泽东两次在此度春节
谭嗣同 北年截胡同浏阳舍馆的“长夜歌哭者”
蔡元培 东堂子胡同三十三号,“五四”运动的酝酿和指挥中枢]
陈独秀 莆杆胡同九号,《新青年》推动新文化运动
李大钊 铜幌子胡同甲三号,被选为国民党中央执委的共产党人
章士钊 史家胡同二十四号,毛泽东的座上宾
马寅初 东总布胡同三十二号,固提倡计划生育而落难的一匹老马
赵朴初 南小栓胡同一号,“这个和尚懂得辩证法”
齐白石 跨车胡同十五号,“卖画不与官家”的丹青大师
徐悲鸿 东受禄街十三号,“北平解放之日”,“躬逄其重”画牛
梅兰芳 护国寺甲一号,毛泽东说“你的名气比我大哟”
启功 小乘巷八十六号,貌似弥勒佛的逊清帝胄
黄胄 库司胡同,络堂兄果斌长篇小说《虹旗谱》画插图
拍摄散记 海德光      
精彩书摘
     老虎尾巴,便是鲁迅的写作间兼卧室,又称“绿林书屋”。老虎尾巴的北面,还有后园。鲁迅伏在靠东墙的写字台上写作,可以向北眺望后面园子里的许多花木虫鸟。他的《野草》集中的《秋夜》上写的“在我们后园可以看见墙外有两株树,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这是大家都爱咏诵的句子。《野草》以优美的散文,记录了鲁迅在“五四”退潮时期的苦闷心情。《彷徨》也诞生在老虎尾巴里。这本短篇小说集,则以深厚的情感,关注农民和知识分子的命运。
  住在老虎尾巴期间,鲁迅一面在教育部任职,同时还在北京大学等高校任教,此时他写了《中国小说史略》讲稿。他还支持和组织语丝社和未名社,出版《语丝》,《莽原》、《未名》等期刊。
  许钦文是鲁家的常客,经常在星期日与文学青年到鲁迅家吃饭,一直谈到很晚。那时西三条胡同较为偏僻,军阀的部下又兵匪难辨,深夜时分,鲁迅会让许钦文等男性给小姐们当保镖,护送到人多的地方。鲁老太太常对许钦文的四妹说“有你哥哥在老大(鲁迅)这里,你可多坐一会儿。”一次,鲁迅还约画家陶元庆与许钦文到老虎尾巴交谈。陶在京举办画展,鲁迅特地为他作序介绍,还亲自至帝王庙会场去参观。后来陶为鲁迅画的肖像,一直悬于鲁家客厅。
  老虎尾巴虽小,来往的人却多,通常一批人尚未走,另一批又到,连床铺上都坐满人。年轻人无顾忌,说话不注意分寸,有一回忽然发现鲁迅不在了。许钦文听到鲁迅用绍兴话与老太太说:“他们同我开玩笑。”老太太到老虎尾巴门口,说“时间不早了,大先生(鲁迅)喝了点酒要睡了”,众人这才感到冒失,忙伸伸舌头溜走。第二天,许钦文四妹突然找许钦文说,是鲁迅让她来告诉他,昨晚不是对他生气,让他别误会。
  1935年,鲁迅任教的北京女子高等学校,掀起学潮,鲁迅积极声援学生,直接与北洋政府对垒。3月11日,鲁迅在老虎尾巴接到北京女子师范大学学生自治会总干事许广平的一封信。这之后的一个月里,他们之间有八封书信往来。几个月后,二十七岁的许广平向人们公开了她对四十四岁的鲁迅的爱情。鲁迅和许广平在世人的非议和质疑中,冲破世俗的樊篱,走到一起。
  鲁迅获得渴望半生的爱情,自然是一件合乎人性的好事。但可怜了那位从十几岁就嫁到鲁家,一直尽心侍奉鲁老太太的朱安。空为人妇,每天辛苦劳作。夜晚独对孤灯,情何以堪。鲁迅小说《祝福》中的祥林嫂,最大的不幸就是封建社会对她的精神虐待,朱安呢,连祥林嫂都不如。祥林嫂毕竟有过实在的丈夫,有过可爱的孩子,而朱安连名分都没有,甚至没得到过法定丈夫一句歉意的表示。她只能在深夜泪水浸湿了枕头之后,听“哇的一声。夜游的恶鸟飞过”(《秋夜》)。从中我们可窥见鲁迅文化人格的复杂。
  ……      
前言/序言
     胡同里鲜活的文化灵魂
  胡同和四合院文化,是我们民族文化的瑰宝,“世界的奇观之一”(丹麦学者罗斯缪森)。著名美籍华裔建筑设计大师贝聿铭说,由城墙、胡同、四合院组成的北京古城,“是世界历史最长,规模最大的杰作,是都城建筑的结晶”。
  但是随着胡同、四合院大规模地消失,北京古城和燕京文化与我们渐行渐远。
  十二年前,当我家坐落在灯市口遂安伯胡同的老迈的门楼和斑驳的两扇木门,被推土机轰然推倒,腾起高高黄色尘埃的那一刻,我的心在战栗和流血。六十年,我的生命已嵌入悠长的胡同和古色古香的四合院,从小即遵守着胡同的老传统,与邻居和睦相处,过着讲究礼仪,相互帮助,简单散淡,有滋有味,笑看云卷云舒、花开花落的日子。
  “往事已成空,还如一梦中。”(南唐李煜)曾几何时,沈从文、汪曾祺、王朔、姜文、马未都等师长与友人,还在我家那有着修竹、石榴、大鱼缸的小院品茗酌酒,半枰残棋,一卷山水,闲适而陶然,突然就被夷为平地。那一刻,我理解了为保护古城而奔走呼号的梁思成们,那赢弱的肩头,担当着真理和道义,但林语堂、老舍笔下的老北京,还是难逃破坏的厄运。这不只是一段历史的荒诞,更是一出文化的悲剧。
  我的老哥诗人邵燕祥说过:“记忆的碎片就是萦回岁月的烟云。”多少京华往事已被雨打风吹去,而那些关于胡同和四合院的记忆,却深深植入了脑海:清晨,低低徘徊的鸽群,在曙色里留下悠长悦耳的哨声,胡同里弥漫着清新又落寞的气息-日落西墙,伴着昏暗的街灯,谁家院落飘出几声凄婉的西皮流水,与串胡同小贩高亢的“硬面一饽一哎饽”的叫卖声纠缠在一起,就有了别样的韵味儿……胡同虽已是美人迟暮,但那份积淀久远的情貌,丰盈的古都民俗风韵,却如陈酿老酒,味道十足。
  胡同和四合院如同史书,共同承载着历史。史重论,胡同重记。北京的胡同和四合院堪称一部地方志,文化史。在一条条消失或侥幸留下的胡同中,曾留下无数文化精英的足迹。他们多姿多彩的人生,鲜活的文化灵魂,给胡同与四合院积蓄了永恒的“人与文化”的深刻内容,洒下一片洋溢着无比暖意的文化情怀。清末民初以来,群星灿烂,人才辈出,蔡元培、陈独秀、胡适、鲁迅、朱自清,还有年轻的毛泽东,他们在胡同里的活动,体现了深远的历史意义和沉重的文化承载。
  历史已很遥远,对于胡同里的卓尔不群的文化精英,人们也已朦胧,但是他们给北京的古老胡同,却留下了无尽的话题:关于探求救国之道的,关于传统文化的,关于人文精神的,关于文人风骨的……
  人代冥灭而清音独远,从胡同深处,打捞出一些有关文化名人的记忆碎片,这是值得表述的碎片,但又是不易表达的历史。
  是为序。
  壬辰秋于北京抱独斋    
				
 
				
				
					《紫禁城外风云录:明清京师的官宦世家与市井百态》  引言:京城旧影,风云际会  本书旨在描摹明清两代都城北京的社会生态与人文风貌,聚焦于官宦府邸的规制、文人雅士的交游,以及市井百姓的日常图景。它并非一部严肃的政治史或建筑史,而是一部侧重于生活细节、人情世故的“软史”——透过那些高墙深院的往事和胡同巷陌的烟火气,重现一个鲜活的、充满张力的京城。  第一部:高墙之内——官宦府邸的秩序与奢华  明清两京,权力核心的构建离不开庞大且精密的官僚系统,而这些系统依托的便是那一座座等级森严的府邸。  一、尺度与象征:府邸的规制演变  本卷首先探讨了自永乐迁都后,官衙和私宅的形制如何逐渐固化,并成为权力等级的直观体现。从一品亲王府的开间、廊庑布局,到中枢大臣府邸的院落层递,每一道门槛、每一块砖石都承载着礼制。我们将考察明代早期的府邸风格如何继承元代旧制,以及清代“乾纲独断”之下,满汉王公府邸在空间使用和装饰风格上的微妙差异。特别关注那些被严格限制的色彩、屋顶样式,以及“几进院”的进深所代表的社会地位暗示。  二、府内生活:主母的权力与奴仆的规矩  府邸不仅仅是居住之所,更是小型社会单元。本部分着重刻画内宅的权力结构。在等级森严的大家族中,主母(福晋、诰命夫人)在后院的治理能力,直接关系到家族的体面与安宁。我们通过对家法、礼簿的梳理,展现女性在约束家风、教育子嗣方面的角色。同时,也会细致描绘仆从体系的复杂性——从管家、账房先生到轿夫、洒扫之人,他们如何在这个封闭的体系内运作,并形成自己的亚文化。府邸中的宴饮礼仪、节庆仪式,如元旦朝贺、中元祭祖,是如何在内宅上演的。  三、藏书与清玩:文人士大夫的私密空间  对于那些有文化修养的官僚家庭,府邸的特定区域,如书房、轩榭,是他们精神生活的避难所。本章将侧重于这些私人空间中对文玩、古董、字画的收藏与鉴赏活动。从米芾的旧物到文徵明的墨宝,这些收藏不仅是财富的象征,更是身份的标识。探讨藏书楼的防火措施、藏书的分类法(如仿宋版、手抄本的珍视),以及士大夫之间如何通过互赠或品评书画来进行文化社交。  第二部:市井之间——胡同里的烟火与行当  离开高墙深院,北京的生命力更体现在那些纵横交错的街道和熙熙攘攘的市井之中。  一、街道的肌理:从“衙门”到“地摊”的过渡  明清北京的城市规划体现出明显的“里坊制”与“街道制”的混合体。本章考察了主要街道(如东安门大街、西单牌楼)与小巷(胡同)的功能差异。大街上是官府机构、大型商号的门面,而胡同内部则是居住区、作坊区和手工业者的聚集地。我们探究“打更”、“巡城”制度如何维护街道的秩序,以及雨季、冬季对城市交通和生活带来的独特挑战。  二、行当百态:京城手艺人的生存智慧  本书将深入挖掘清代北京的特色行当。例如,专门为王府和高层官员服务的“采买行”,他们如何周旋于南北货商之间;以及“修伞匠”、“磨刀匠”、“弹棉花匠”这类流动性强的小本经营者,他们在胡同中的叫卖声是如何构成城市背景音的。重点分析“会馆”、“公所”在这些行业中的作用,它们不仅是商业交流的场所,更是同乡互助和危机应对的组织。  三、酒肆茶馆:消息的集散地  酒肆和茶馆是平民阶层信息交流的中心。酒馆中贩夫走卒、小吏胥师,谈论的往往是京城最新出现的奇闻异事,或是对朝堂风向的民间解读。茶馆则更具“清谈”色彩,是文人幕客、江湖游侠进行情报交换的场所。本章将还原这些场所的内部陈设、点单规矩,以及在特定历史时期(如文字狱或重大灾变)它们如何成为谣言的温床或民间情绪的宣泄口。  第三部:节庆与习俗——看不见的文化代码  京城的日常生活被周期性的节庆活动所串联,这些活动是维护社会稳定和文化认同的重要仪式。  一、岁时节令的仪式化  本书详述了从腊月祭灶到正月十五元宵的完整流程。特别关注皇家的节庆活动如何影响民间:例如,皇家祭天祭地活动的规模和禁忌,对百姓祭祀活动的影响。描述元宵灯市的盛况,不仅是灯火的展示,更是不同阶层人群在特定区域的难得共处时刻。分析端午的“避邪习俗”与中秋的“团圆主题”在北京地域的具体表现。  二、婚丧嫁娶的规矩与变通  婚姻和丧葬是人生大事,也是最能体现阶层差异的领域。对于权贵家庭,葬礼是“竭尽所能”以彰显荣光的场合,从仪仗的规模到碑文的撰写,都有严格的礼部定式。而对于普通百姓,则是在有限的资源内,如何不失礼数地完成仪轨。探究“送葬队伍”中的“吹鼓手”的商业化运作,以及在特定朝代,对于民间丧葬规模的限制与挑战。  结语:逝去的京城风貌  明清的北京城,是一个由规矩、等级、人情编织而成的复杂世界。这些关于府邸的秩序、市井的喧嚣、以及仪式化的生活,共同构成了一幅宏大而精微的历史画卷。本书试图做的,就是唤醒那些沉睡在史料角落里的具体片段,让读者得以窥见,在这座古都的砖瓦之下,曾经流动着的真实生命气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