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經濟學:用「科學數據」破除教育迷思,培養孩子的自製力、意誌力與好成績!
作者: 中室牧子
譯者:卓惠娟
齣版社:三采
齣版日期:2016/05/27
語言:繁體中文
定價:360元
ISBN:9789863426202
叢書係列:FOCUS
規格:平裝/ 216頁/ 25k正/ 14.8 x 21 cm /普通級/單色印刷/初版
齣版地:颱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內容簡介
每個孩子都是特別的,天性與特長各不相同,
但很多人,卻隻聽信教齣優秀孩子的「教養專傢」心得,
但這些「個人經驗」,無法成功複製在所有孩子身上!
教孩子,需要更理論根據的做法,
大規模的研究實證,帶齣有效的教育法!
【國外暢銷佳績/得獎紀錄】
★日本狂賣超過20萬本。
★2016年日本商業書大賞Top2。
★東洋經濟Online連續3週Top1。
★某網站連續3週Top1(商業?1?76?1?74經濟)。
★某網站百名榜連續在榜161天。
「教育改革」的口號,在颱灣已經喊瞭20多年,
從410教改遊行、9年一貫、多元入學、一綱多本等,到現在的12年國教,
對數百萬的颱灣孩子產生瞭非常深遠的影響……
當教育政策搖擺不定、課綱爭議延燒、流浪教師激增、城市鄉鎮的教育資源分配不均,
總總的矛盾和衝突下,被激化的對立和對未來恐慌,
讓所有教育工作者、傢長、學生無所適從。
當教育政策的規劃不周全、政府預算年年縮減,陷入焦慮與茫然的同時,
傢長們該如何挽救自己的孩子、學校和老師又能為孩子做些什麼?
教育經濟學:用經濟學的「科學實驗」和「統計數據」去分析教養法教育政策。
長期以來,父母親在教養孩子時麵臨的三大問題,學習、人格養成、未來發展。
日本有名的教育經濟學者,綜整各種教養難題和煩惱,
用數據幫父母和老師們找答案!
教孩子就要用科學的方法!
【傢庭,能帶給孩子什麼?】
別人孩子的成功,不代錶你傢孩子就適用。
拒絕經驗談、大傢說、盲從,找齣有效的教養方法!
?就算讓孩子少看1小時的電視,增加的學習時間也不超過3分鐘?
?幼兒教育的教育投報率高,還能減少未來的社會成本支齣?
?讚美孩子聰明,就是扼殺他們的幹勁?
?孩子成績好壞,有50%來自傢庭環境?
【學校,怎麼幫助孩子?】
當孩子無力改變貧窮和傢庭資源不足的情況下,
學校和老師,是孩子們最後的希望。
?小班製的成本過高,效果不如能力分班?
?教育齊頭式平等,隻會擴大貧富差距?
?應該廢除教師證照製度?
?教師研修製度,無法提升教師素質?
本書特色
1.議題延燒2年!日本賣跨界商管、教育書:
結閤「經濟」「教育」,以深入簡齣的案例、深厚且客觀的研究數據,歸納齣21世紀真正的教育方法。
2.「教育經濟學」的新概念:
用大數據破除「別人孩子的成功經驗」、「OO讀書法」或是「知名教育評論傢的言論」,用「科學根據」來教孩子!
國際推薦
★跨界名人激推!
「如果父母親的教育方針隻靠『經驗談』,可能導緻孩子不幸。」─乙武洋匡
「一本改變日本教育,對『教育評論傢』下戰帖的跨領域書籍!」─NPO法人Florence代錶理事駒崎弘樹
作者簡介
中室牧子
慶義義塾大學綜閤政策學部準教授。
1998年慶義義塾大學畢業後,曾在日本銀行、世界銀行服務,畢業於哥倫比亞大學博士課程(Ph.D.)。
2013年開始在慶義義塾大學任教職,專業是教育經濟學。
譯者簡介
卓惠娟
任職齣版相關工作十餘年,於不惑之年重啟人生,旅居日本三年返颱後,逐步實踐二十歲時曾立下的夢想,專職翻譯工作。譯有《山羊島的藍色奇蹟》、《遺體》、《三星內幕》、《佛陀教你不生氣》、《超譯佛經》等。部落格:譯網情深blog.roodo.com/lovetomo
前言
科學數據顛覆「教育成見」
考試前祖母過世的比例暴增!?
第一章 他人「成功經驗」適閤我傢孩子嗎?→科學數據絕對勝過個人經驗
「人人都是教育評論傢」的奇怪現象
傢長年收愈高,小孩的學歷愈高?
美國靠「科學根據」改變教育
用「數字」錶現教育成果
教育是經濟學傢有興趣的研究
第二章 不能用獎勵誘導孩子?→以科學根據為基礎的教養法
如何獎勵,誘使孩子「現在就讀書」?
「考高分就獎勵」,無法提升孩子成績?
不隻獎勵,還要教導方法纔有效
獎勵孩子,又如何不會失去「學習樂趣」?
用「錢」作為獎勵,也要教育正確的金錢觀念
用對方法纔能幫助孩子自動學習
讚美教育的利與弊
一昧鼓勵,隻會削弱孩子實力又自戀
讚美孩子努力,教齣勇於挑戰睏難的孩子
不要全麵否定看電視、玩電玩
限製電視或電玩時間,學習不會變好
「叫」孩子用功讀書,根本白費力氣
能力分班能提高同儕效應,使成績提升?
避開壞朋友的影響,對孩子有正麵幫助
幼兒教育的投資報酬率高
幼兒教育有助孩子日後發展,減少社會成本支齣
第三章 「用功讀書」真的重要嗎?→成功人生中重要的「非認知能力」
幼兒教育隻能短暫對孩子成績及智商有幫助
「非認知能力」比成績更重要
「自製力」,邁嚮成功人生的重要能力
「意誌力」,未來成功的關鍵
如何鍛鍊自製力和意誌力?
能提高未來年收入,是從小的品格教育
非認知能力跟成績一樣重要
第四章 「小班製」有效果嗎?→現行的教育政策缺乏科學根據
小班製,真的有效嗎?
小班製投資成本過高
提供傢長正確的教育情報,更能提升孩子成績
「小班製」絕非效益高的教育投資
小班製隻在特定課程中有效
教育支齣正年年減少
學習評量,呈現的是傢庭資源而非學校資源
學習評量排名的意義
學生成績高低,與學校好壞無關
教育齊頭式平等,隻會擴大貧富差距
教育補助金對孩子的成績沒幫助
世代「內」的平等,世代「間」的不平等
現行的教改政策,仍有諸多盲點
資訊公開透明是教改的第一步
第五章 怎樣纔是「優良教師」?→好老師改變孩子一生
好老師帶孩子上天堂
學校發獎金給老師,能提升教育品質嗎?
教師研修無法提升教師素質?
應該廢除教師證照製度嗎?
落實有科學根據的教育政策,纔是當務之急
補論:教育需要客觀實驗佐證
蘋果和橘子無法比較
隨機比較實驗,能呈現客觀的數據
適用於教育的上的客觀實驗有很多種
客觀數據,能幫助政府決定教育政策方嚮
隨機比較實驗的問題點
結語 運用科學分析教育,對社會貢獻將無限大
這本關於教育經濟學的書,對我理解當前教育體係的運行機製簡直是醍醐灌頂。我一直對各種關於教育投入産齣比的爭論感到睏惑,總覺得那些宏大的敘事裏缺少瞭腳踏實地的證據支撐。但這本書不一樣,它用非常紮實的經濟學模型和大量的數據分析,把那些看似玄乎的教育政策和結果之間的關聯,掰開瞭揉碎瞭呈現齣來。特彆是它探討瞭不同教育階段的資源配置效率,讓我第一次清晰地看到瞭,為什麼有些投入看似巨大,卻沒能帶來預期的社會效益。作者的論證邏輯非常嚴密,不是空喊口號,而是基於嚴謹的實證研究,這對於任何想深入瞭解教育本質,而不是停留在錶麵口號的人來說,都是一本必備的案頭書。我尤其欣賞其中關於擇校和教育不平等的分析,它揭示瞭市場機製在教育領域雙刃劍的特性,既提高瞭部分個體的選擇權,也可能加劇瞭階層固化,這種深刻的洞察力,是很多純粹從教育學角度齣發的書籍所不具備的。
評分這本書最吸引我的地方,在於它對“教育”這個社會基礎設施進行瞭一次徹底的“成本效益分析”。我們常常贊美教育的普惠價值,但很少有人去量化這種普惠的真實成本和結構性損耗。作者通過引入機會成本和沉沒成本的概念,讓我們意識到,教育資源的使用並非零和博弈,而是牽一發而動全身的復雜係統。例如,對於優質教師資源的分配模型分析,就揭示瞭市場化因素如何虹吸頂尖人纔,導緻基礎薄弱學校的資源枯竭。這種對資源流嚮的經濟學追蹤,極具現實意義。這本書不是在為教育“唱衰”,而是在呼喚一種更負責任、更有效率的教育投資哲學,即把每一分錢都花在刀刃上,真正實現教育公平與質量的協同發展。它讓我從一個被動接受教育體係的參與者,轉變為一個能夠審視和分析這個體係的理性觀察者。
評分這本書的敘事節奏和結構安排非常高明,它並沒有平均用力去分析所有教育問題,而是集中火力攻剋瞭幾個關鍵的“教育迷思”。比如關於課外輔導的“軍備競賽”現象,作者通過迴歸分析模型,清晰地論證瞭在特定社會環境下,過度投入課外資源帶來的邊際效益遞減效應,甚至可能擠壓瞭基礎教育本身的質量。這種對“無效投入”的精準識彆,對於傢長和政策製定者都極具警示意義。更值得稱贊的是,作者在提齣問題之餘,也提供瞭基於數據支持的、相對中立的政策建議,它們往往聚焦於優化激勵機製和資源配置的效率,而不是簡單地呼籲增加投入。對於我個人而言,它提供瞭一種全新的工具箱,讓我學會用“效率”和“公平”這兩把尺子去丈量教育的每一個環節。
評分讀完這本書,我最大的感受是,我們對“好教育”的定義可能需要進行一次徹底的刷新瞭。長久以來,我們總習慣於用升學率或者名校錄取率來衡量教育的成功與否,但這本書挑戰瞭這種傳統觀念,它引入瞭人力資本理論和行為經濟學的視角,來評估教育投資的長期迴報——不僅僅是金錢上的,還包括創新能力、社會適應性等更難量化的維度。作者非常擅長將復雜的經濟學術語轉化為普通人也能理解的案例,比如通過對比不同國傢在職業技能培訓上的投入差異,直觀地展示瞭教育投資的結構性問題。它不是一本枯燥的教科書,更像是一位經驗豐富的經濟學傢在嚮大眾普及如何用科學的方法審視我們每天都在經曆的教育現象。我發現自己開始用一種全新的、更加審慎的眼光去看待身邊那些熱火朝天的教育改革,不再盲目跟風,而是先問一句:“背後的經濟學邏輯是什麼?”
評分我得說,這本書的深度遠遠超齣瞭我最初的預期。我原本以為它會是一本關於教育政策的淺嘗輒止的評論集,但事實證明,這是一部建立在堅實計量經濟學基礎上的嚴肅學術作品,隻不過作者的寫作功力非常高,能夠成功地跨越專業壁壘。特彆是關於高等教育的公共支齣效率分析部分,書中詳細剖析瞭政府補貼如何影響大學的學科設置和招生偏好,以及這種扭麯如何反過來影響勞動力市場的供需平衡。這本書的價值就在於,它不迴避敏感話題,而是用冷峻的數字來揭示那些被情感和傳統觀念所掩蓋的真相。每讀完一章,我都會停下來思考,自己過去在教育問題上的認知框架有多少是站不住腳的,這種被挑戰和重塑的感覺,是閱讀一本好書最棒的體驗。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