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經濟學:用「科學數據」破除教育迷思,培養孩子的自制力、意志力與好成績!
作者: 中室牧子
譯者:卓惠娟
出版社:三采
出版日期:2016/05/27
語言:繁體中文
定價:360元
ISBN:9789863426202
叢書系列:FOCUS
規格:平裝/ 216頁/ 25k正/ 14.8 x 21 cm /普通級/單色印刷/初版
出版地:台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內容簡介
每個孩子都是特別的,天性與特長各不相同,
但很多人,卻只聽信教出優秀孩子的「教養專家」心得,
但這些「個人經驗」,無法成功複製在所有孩子身上!
教孩子,需要更理論根據的做法,
大規模的研究實證,帶出有效的教育法!
【國外暢銷佳績/得獎紀錄】
★日本狂賣超過20萬本。
★2016年日本商業書大賞Top2。
★東洋經濟Online連續3週Top1。
★某網站連續3週Top1(商業?1?76?1?74經濟)。
★某網站百名榜連續在榜161天。
「教育改革」的口號,在台灣已經喊了20多年,
從410教改遊行、9年一貫、多元入學、一綱多本等,到現在的12年國教,
對數百萬的台灣孩子產生了非常深遠的影響……
當教育政策搖擺不定、課綱爭議延燒、流浪教師激增、城市鄉鎮的教育資源分配不均,
總總的矛盾和衝突下,被激化的對立和對未來恐慌,
讓所有教育工作者、家長、學生無所適從。
當教育政策的規劃不周全、政府預算年年縮減,陷入焦慮與茫然的同時,
家長們該如何挽救自己的孩子、學校和老師又能為孩子做些什麼?
教育經濟學:用經濟學的「科學實驗」和「統計數據」去分析教養法教育政策。
長期以來,父母親在教養孩子時面臨的三大問題,學習、人格養成、未來發展。
日本有名的教育經濟學者,綜整各種教養難題和煩惱,
用數據幫父母和老師們找答案!
教孩子就要用科學的方法!
【家庭,能帶給孩子什麼?】
別人孩子的成功,不代表你家孩子就適用。
拒絕經驗談、大家說、盲從,找出有效的教養方法!
?就算讓孩子少看1小時的電視,增加的學習時間也不超過3分鐘?
?幼兒教育的教育投報率高,還能減少未來的社會成本支出?
?讚美孩子聰明,就是扼殺他們的幹勁?
?孩子成績好壞,有50%來自家庭環境?
【學校,怎麼幫助孩子?】
當孩子無力改變貧窮和家庭資源不足的情況下,
學校和老師,是孩子們最後的希望。
?小班制的成本過高,效果不如能力分班?
?教育齊頭式平等,只會擴大貧富差距?
?應該廢除教師證照制度?
?教師研修制度,無法提升教師素質?
本書特色
1.議題延燒2年!日本賣跨界商管、教育書:
結合「經濟」「教育」,以深入簡出的案例、深厚且客觀的研究數據,歸納出21世紀真正的教育方法。
2.「教育經濟學」的新概念:
用大數據破除「別人孩子的成功經驗」、「OO讀書法」或是「知名教育評論家的言論」,用「科學根據」來教孩子!
國際推薦
★跨界名人激推!
「如果父母親的教育方針只靠『經驗談』,可能導致孩子不幸。」─乙武洋匡
「一本改變日本教育,對『教育評論家』下戰帖的跨領域書籍!」─NPO法人Florence代表理事駒崎弘樹
作者簡介
中室牧子
慶義義塾大學綜合政策學部準教授。
1998年慶義義塾大學畢業後,曾在日本銀行、世界銀行服務,畢業於哥倫比亞大學博士課程(Ph.D.)。
2013年開始在慶義義塾大學任教職,專業是教育經濟學。
譯者簡介
卓惠娟
任職出版相關工作十餘年,於不惑之年重啟人生,旅居日本三年返台後,逐步實踐二十歲時曾立下的夢想,專職翻譯工作。譯有《山羊島的藍色奇蹟》、《遺體》、《三星內幕》、《佛陀教你不生氣》、《超譯佛經》等。部落格:譯網情深blog.roodo.com/lovetomo
前言
科學數據顛覆「教育成見」
考試前祖母過世的比例暴增!?
第一章 他人「成功經驗」適合我家孩子嗎?→科學數據絕對勝過個人經驗
「人人都是教育評論家」的奇怪現象
家長年收愈高,小孩的學歷愈高?
美國靠「科學根據」改變教育
用「數字」表現教育成果
教育是經濟學家有興趣的研究
第二章 不能用獎勵誘導孩子?→以科學根據為基礎的教養法
如何獎勵,誘使孩子「現在就讀書」?
「考高分就獎勵」,無法提升孩子成績?
不只獎勵,還要教導方法才有效
獎勵孩子,又如何不會失去「學習樂趣」?
用「錢」作為獎勵,也要教育正確的金錢觀念
用對方法才能幫助孩子自動學習
讚美教育的利與弊
一昧鼓勵,只會削弱孩子實力又自戀
讚美孩子努力,教出勇於挑戰困難的孩子
不要全面否定看電視、玩電玩
限制電視或電玩時間,學習不會變好
「叫」孩子用功讀書,根本白費力氣
能力分班能提高同儕效應,使成績提升?
避開壞朋友的影響,對孩子有正面幫助
幼兒教育的投資報酬率高
幼兒教育有助孩子日後發展,減少社會成本支出
第三章 「用功讀書」真的重要嗎?→成功人生中重要的「非認知能力」
幼兒教育只能短暫對孩子成績及智商有幫助
「非認知能力」比成績更重要
「自制力」,邁向成功人生的重要能力
「意志力」,未來成功的關鍵
如何鍛鍊自制力和意志力?
能提高未來年收入,是從小的品格教育
非認知能力跟成績一樣重要
第四章 「小班制」有效果嗎?→現行的教育政策缺乏科學根據
小班制,真的有效嗎?
小班制投資成本過高
提供家長正確的教育情報,更能提升孩子成績
「小班制」絕非效益高的教育投資
小班制只在特定課程中有效
教育支出正年年減少
學習評量,呈現的是家庭資源而非學校資源
學習評量排名的意義
學生成績高低,與學校好壞無關
教育齊頭式平等,只會擴大貧富差距
教育補助金對孩子的成績沒幫助
世代「內」的平等,世代「間」的不平等
現行的教改政策,仍有諸多盲點
資訊公開透明是教改的第一步
第五章 怎樣才是「優良教師」?→好老師改變孩子一生
好老師帶孩子上天堂
學校發獎金給老師,能提升教育品質嗎?
教師研修無法提升教師素質?
應該廢除教師證照制度嗎?
落實有科學根據的教育政策,才是當務之急
補論:教育需要客觀實驗佐證
蘋果和橘子無法比較
隨機比較實驗,能呈現客觀的數據
適用於教育的上的客觀實驗有很多種
客觀數據,能幫助政府決定教育政策方向
隨機比較實驗的問題點
結語 運用科學分析教育,對社會貢獻將無限大
这本关于教育经济学的书,对我理解当前教育体系的运行机制简直是醍醐灌顶。我一直对各种关于教育投入产出比的争论感到困惑,总觉得那些宏大的叙事里缺少了脚踏实地的证据支撑。但这本书不一样,它用非常扎实的经济学模型和大量的数据分析,把那些看似玄乎的教育政策和结果之间的关联,掰开了揉碎了呈现出来。特别是它探讨了不同教育阶段的资源配置效率,让我第一次清晰地看到了,为什么有些投入看似巨大,却没能带来预期的社会效益。作者的论证逻辑非常严密,不是空喊口号,而是基于严谨的实证研究,这对于任何想深入了解教育本质,而不是停留在表面口号的人来说,都是一本必备的案头书。我尤其欣赏其中关于择校和教育不平等的分析,它揭示了市场机制在教育领域双刃剑的特性,既提高了部分个体的选择权,也可能加剧了阶层固化,这种深刻的洞察力,是很多纯粹从教育学角度出发的书籍所不具备的。
评分这本书的叙事节奏和结构安排非常高明,它并没有平均用力去分析所有教育问题,而是集中火力攻克了几个关键的“教育迷思”。比如关于课外辅导的“军备竞赛”现象,作者通过回归分析模型,清晰地论证了在特定社会环境下,过度投入课外资源带来的边际效益递减效应,甚至可能挤压了基础教育本身的质量。这种对“无效投入”的精准识别,对于家长和政策制定者都极具警示意义。更值得称赞的是,作者在提出问题之余,也提供了基于数据支持的、相对中立的政策建议,它们往往聚焦于优化激励机制和资源配置的效率,而不是简单地呼吁增加投入。对于我个人而言,它提供了一种全新的工具箱,让我学会用“效率”和“公平”这两把尺子去丈量教育的每一个环节。
评分读完这本书,我最大的感受是,我们对“好教育”的定义可能需要进行一次彻底的刷新了。长久以来,我们总习惯于用升学率或者名校录取率来衡量教育的成功与否,但这本书挑战了这种传统观念,它引入了人力资本理论和行为经济学的视角,来评估教育投资的长期回报——不仅仅是金钱上的,还包括创新能力、社会适应性等更难量化的维度。作者非常擅长将复杂的经济学术语转化为普通人也能理解的案例,比如通过对比不同国家在职业技能培训上的投入差异,直观地展示了教育投资的结构性问题。它不是一本枯燥的教科书,更像是一位经验丰富的经济学家在向大众普及如何用科学的方法审视我们每天都在经历的教育现象。我发现自己开始用一种全新的、更加审慎的眼光去看待身边那些热火朝天的教育改革,不再盲目跟风,而是先问一句:“背后的经济学逻辑是什么?”
评分我得说,这本书的深度远远超出了我最初的预期。我原本以为它会是一本关于教育政策的浅尝辄止的评论集,但事实证明,这是一部建立在坚实计量经济学基础上的严肃学术作品,只不过作者的写作功力非常高,能够成功地跨越专业壁垒。特别是关于高等教育的公共支出效率分析部分,书中详细剖析了政府补贴如何影响大学的学科设置和招生偏好,以及这种扭曲如何反过来影响劳动力市场的供需平衡。这本书的价值就在于,它不回避敏感话题,而是用冷峻的数字来揭示那些被情感和传统观念所掩盖的真相。每读完一章,我都会停下来思考,自己过去在教育问题上的认知框架有多少是站不住脚的,这种被挑战和重塑的感觉,是阅读一本好书最棒的体验。
评分这本书最吸引我的地方,在于它对“教育”这个社会基础设施进行了一次彻底的“成本效益分析”。我们常常赞美教育的普惠价值,但很少有人去量化这种普惠的真实成本和结构性损耗。作者通过引入机会成本和沉没成本的概念,让我们意识到,教育资源的使用并非零和博弈,而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复杂系统。例如,对于优质教师资源的分配模型分析,就揭示了市场化因素如何虹吸顶尖人才,导致基础薄弱学校的资源枯竭。这种对资源流向的经济学追踪,极具现实意义。这本书不是在为教育“唱衰”,而是在呼唤一种更负责任、更有效率的教育投资哲学,即把每一分钱都花在刀刃上,真正实现教育公平与质量的协同发展。它让我从一个被动接受教育体系的参与者,转变为一个能够审视和分析这个体系的理性观察者。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