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中华文库:文赋·二十四诗品(汉英对照)

大中华文库:文赋·二十四诗品(汉英对照)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陆机,司空图 著,萨姆·哈米尔,翟理斯,张宗友 译
图书标签:
  • 文赋
  • 二十四诗品
  • 中国古典文学
  • 汉英对照
  • 诗歌
  • 文学
  • 文化
  • 古代文学
  • 经典
  • 中华文化
  • 唐诗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译林出版社
ISBN:9787544714648
版次:1
商品编码:11147332
品牌:译林(YILIN)
包装:精装
丛书名: 大中华文库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2-07-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140
正文语种:中文,英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文赋》是中国最早系统探讨文学创作问题的论著;《二十四诗品》是探讨诗歌创作,特别是诗歌美学风格的理论著作。

内容简介

  西晋著名文学家陆机创作的《文赋》是中国最早系统探讨文学创作问题的论著,全文以赋的形式写成。
  晚唐诗人司空图创作的《二十四诗品》是探讨诗歌创作,特别是诗歌美学风格的理论著作。

作者简介

  陆机(261—303年)字士衡,吴郡华亭人,西晋文学家、书法家,与其弟陆云合称“二陆”。曾历任平原内史、祭酒、著作郎等职,世称“陆平原”。后死于“八王之乱”。陆机与弟陆云俱为我国西晋时期著名文学家。他的《平复帖》是我国古代存世最早的名人书法真迹。

  司空图(837—908年),字表圣,河中虞乡人,咸通十年(869)进士,官至知制浩、礼部郎中、中书舍人。后隐居中条山王官谷,自号知非子,耐辱居士。晚唐诗人、诗论家。著有《二十四诗品》、《司空表圣文集》。

目录

序言
修养
构思
遣辞
寄兴
风格
音律
定去留
立警策
戒雷同
兼平奇
唱而靡应
应而不和
和而不悲
悲而不雅
雅而不艳
文风
贤文
灵感
作用

精彩书摘

  文赋
  【原文】余每观才士之所作,窃有以得其用心。夫其放言遣辞,良多变矣,妍蚩好恶,可得而言。每自属文,尤见其情,恒患意不称物,文不逮意。盖非知之难,能之难也。故作《文赋》以述先士之盛藻,因论作文之利害所由,他【今译】我每次看到有才之士的作品,私自以为懂得了他们写作的用心。至于遣词造句,确实是变化多端,而文章的美丑好坏,还是可以用言语表达出来。我自己每次作文,尤其能体会到其中的实情,总是担忧表达出来的意思与要表现的事物不能相称,写出来的文辞不能表现构思时的立意,大概困难不在于懂得事物的情理,而在于怎样付诸实践啊。所以我写下这篇《文赋》,用来介绍前人的华彩词章,借此论述创作作品成败的缘起。
  When studying the work of the masters,I watch the working of their minds.Surely, facility with language and the charging of the word with energy are effects that can be achieved by various means.Still, the beautiful can be distinguished from the common,the good from the mediocre.Only through writing and then revising and revising may one gain the necessary insight.We worry whether our ideas may fall short of their subjects,whether form and content rhyme.This may be easy to know,but it is difficult to put into practice.
  【原文】日殆可谓曲尽其妙。至于操斧伐柯,虽取则不远,若夫随手之变,良难以辞逮,盖所能言者,具于此云。【今译】以后或者可以说是曲尽了其中的奥妙。至于拿着斧子去砍伐枝条,虽然学习取法的对象并不遥远,而下笔时的千变万化,实在很难用言语完全表达出来,大致上我所能够论述的,都在这篇文章里了
  I have composed this rhymed prose on the art of writing to introduce past masterpieces as models for an examination of the good and the bad in writing.Perhaps it will one day be said that I have written something of substance,something useful,that I have entered the mystery.When cutting an axe handle with an axe,surely the model is at hand.Each writer finds a new entrance into the mystery,and it is difficult to explain.Nonetheless, I have set down my thinking as clearly as I can.
  【原文】伫中区以玄览,颐情志于典坟。遵四时以叹逝,瞻万物而思纷。悲落叶于劲秋,喜柔条于芳春,心懔懔以怀霜,志眇眇而临云。咏世德之骏烈,【今译】长久地静立在天地之间观览万物,从《三坟》、《五典》等典籍中汲取陶冶情志的营养。循着四季的更迭而感叹往事的流逝,观看万物的盛衰而思虑纷纭。深秋时节,落叶飘零,因而悲伤;初春时节,枝条吐绿,因而欢喜。心生敬畏,如秋霜之高洁;志气高远,如浮云之飘逸。吟咏祖上德行。
  The poet stands at the center of a universe,contemplating the enigma,drawing sustenance from masterpieces of the past.Studying the four seasons as they pass,we sigh;seeing the inner-connectedness of things,we learn the innumerable ways of the world.We mourn leaves torn away by the cruel hands of autumn;we honor every tender bud of spring.Autumn frost sends a shudder through the heart;summer clouds can make the spirit soar.
  【原文】诵先民之清芬。游文章之林府,嘉丽藻之彬彬。慨投篇而援笔,聊宣之乎斯文。【今译】的伟大显耀,歌颂先人道德的清美芬芳。在文章的林海中遨游,称赞那华丽辞章的文质彬彬。慨然放下前人的作品,姑且在文章中表达见解。
  Learn to recite the classics;sing in the clear virtue of ancient masters.Explore the treasures of the classics where form and content are born.Thus moved, I lay aside my books and take writing brush in hand to compose this poem.
  【原文】其始也,皆收视反听,耽思傍讯,精骛八极,心游万仞。其致也,情曈昽而弥鲜,物昭晰而互进。倾群言之沥液,漱六艺之芳润。浮天渊以安流,濯下泉而潜浸。于是沉辞怫悦,若游鱼衔钩,而出重渊之深;浮藻联翩,若【今译】写作开始的时候,都要目不旁视,耳不旁听,静静地思考,广泛地搜寻。精神驰骋在八极之上,思想跳跃于万仞之巅。思虑达到极致的时候,情思明彻而更加鲜活,物象清晰互相映衬。吸收往哲教诲的精华,涵咏古代经典的要义。上浮天渊而平静地流动,深入九泉而慢慢地浸润。于是深沉的文辞像游动的鱼儿咬住钓钩,从深潭中艰难而出;联翩的词藻像飞
  Beginning. Eyes closed, we listen to inner music,lost in thought and question:our spirits ride to the eight corners of the universe,mind soaring a thousand miles away;only then may the inner voice grow clear as objects become numinous.We pour forth the essence of words,savoring their sweetness.It is like being adrift in a heavenly lake or diving to the depths of seas.We bring up living words like fishes hooked in their gills,leaping from the deep.
  【原文】翰鸟缨缴,而坠曾云之峻。收百世之阙文,采千载之遗韵。谢朝华于已披,启夕秀于未振。观古今于须臾,抚四海于一瞬。【今译】翔的鸟儿中了箭矢,自云层中次第坠落。泛览百世以来缺失的文字,采摘千载而下遗漏的诗篇。拒用前人已经使用的陈词,采摘前人没有发掘的锦句。在片刻之间通观古往今来,在眨眼之际遍览四海万方。
  Luminous words are brought down like a bird on an arrow string shot from passing clouds.We gather words and images from those unused by previous generations.Our melodies have remained unplayed for a thousand years.The morning blossoms bloom;soon, night buds will unfold.Past and present commingle:Eternity in the single blink of an eye!
  【原文】然后选义按部,考辞就班。抱景者咸叩,怀响者毕弹。或因枝以振叶,或沿波而讨源。或本隐以之显,或求易而得难。或虎变而兽扰,或龙见而鸟澜。或妥帖而易施,或岨峿而不安。罄澄心以凝思,眇众虑而为言。笼【今译】然后拟定大意,构思布局,考究语辞,安排次序。有影之物都要描绘其形象,有声之物一定摹拟其声响。有时候像就着树枝而振响树叶,有时候像沿着水波而追溯水源。有时候本来隐晦的事物却很容易使之明白显豁,有时候追求简易却难以下笔。有时候像猛虎作色而百兽骚动,有时候像祥龙现身而群鸟惊飞。有时候妥当帖切而易于措手,有时候文理晦涩
  Ordering thoughts and ideas,we begin to choose our words.Each choice is made with care,fit with a sense of proportion.Shadowy thoughts are brought into the light of reason;echoes are traced to their sources.It is like following a branch to find the trembling leaf,like following a stream to find the spring.The poet brings light into great darkness,even if that means the simple must become difficult or the difficult easy.Hence, the tiger may silence other beasts,the dragon frighten away birds in terrifying waves.Writing, the traveling is sometimes level and easy,sometimes rocky and steep.
  【原文】天地于形内,挫万物于笔端。始踯躅于燥吻,终流离于濡翰。理扶质以立干,文垂条而结繁。信情貌之不差,故每变而在颜。思涉乐其必笑,方言哀而已叹。或操觚以率尔,或含毫而邈然。【今译】而难于动笔。竭力安定心神而静心思考,忽视庞杂的考虑而遣词成文。把天地全囊括在胸中,使万物都凝聚于笔端。开始时常常犹豫不定,语句枯燥,到最后总能文思泉涌,下笔淋漓。用理统率大体作为文章的主干,文辞像垂下的枝条叶茂花繁。真正做到内在情感与外在文辞不差分毫,所以每有变化,都会在文辞上有所表现。思虑涉及欢乐,文辞上必然表现出欢快,刚说及哀伤,文辞上已经有所叹惋。有时候拿起木简就能顺利写出,有时候含着笔尖而思路茫然。
  Calm the hearts dark waters;collect from deep thoughts the proper names for things.Heaven and earth are trapped in visible form:all things emerge from within the writing brush.At first, the brush parches our lips, but soon it grows moist from dipping.Truth is the tree trunk;style makes beautiful foliage.Emotion and reason are not two:every shift in feeling must be read.Finding true joy, find laughter;in sorrow, identify each sigh.Sometimes the words come freely;sometimes we sit in silence,gnawing on a brush.
  ……

前言/序言

  陆机的《文赋》是古人探讨写作艺术的开山之作。此文所用文体或许可称为“散文诗”,当然,这里的散文诗不可按照英语中的定义来理解。《文赋》与艾伦·金斯伯格的诗作《嚎叫》极为相似,诗句虽无规律,却是按照诗的段落来谋篇布局,不同之处在于,《文赋》同时还讲求押韵。陆机虽非赋体的创始人,却是将其进行革新运用的第一人。
  《文赋》问世之前,“赋”作为一种流行的文体,几乎都是用闲散的诗歌形式描写历史,为统治者歌功颂德。《文赋》出现之前,第一部探讨语言使用的著作是孔子的《大学》。孔子认为,所有的智慧全在于学会如何正确地为事物命名,而一个人只有做到了“正名”,才可能不断地领悟人生。这一看法可谓真知灼见,因为在当时,孔子所在的国家鲁国,其语言发展最为成熟,如语言中大量使用象征性短语、委婉语、双关语以及多层次的多义模糊语。约公元175年,即东汉末年,《大学》作为“石经”之一,被刻在了当时的都城洛阳。最初,它只是《礼记》的一个篇章,后来,陆机在3世纪晚期将之作为儒家思想的部分进行研读,又过了将近七百年,《大学》才独立成“书”。老子与庄子都乐于指出有关信仰的谬论,正如爱德华·赛义德近日所言,“语言是人类栖居之所”。老子的《道德经》开宗明义,“道可道,非常道”;庄子则是笑看那些宣扬儒家“善”的思想的人。每一位稍有文化的中国诗人都严格地受过儒道经典的熏陶。每一位杰出的诗人在理解了老子是如何花上洋洋洒洒几千字来解释语言是无法言明道家思想精髓之后,都会力图让自己的作品在语言上达到儒家思想层面的精准。陆机,公元261年(即希腊化时代希腊结束不久)生于江南。陆机是否对古希腊有所耳闻,我们不得而知,但可以肯定的是,他一定从来自边疆的消息中听说了罗马帝国。作为一个受过教育的人,陆机很可能觉察到了在他们最西端的邻国——“野人”之国中,犹太教和基督教文明正在发展。陆机对《论语》颇有研究,并在《文赋》中多有回应。“乐其可知也。始作,翕如也。从之,纯如也,徼如也,绎如也。以成。”又或“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文赋》从内容到风格以及其中的几处比喻,皆得益于《论语》。陆机的祖父陆逊是东吴的开国之臣,父亲陆抗曾任东吴大司马,北防魏国。同样来自北方的陆家历代将相辈出,且都忠贞爱国。然而,陆机却立志做“本土诸神的侍者”。和父亲一样,陆机钟爱江南的文化和风景。江南的季节更迭,风土人情,陆机无不知晓。陆抗19岁就担任军职,他撒手人寰之时,陆机只有十二三岁,还有五个兄弟。陆机和另外两个兄弟继承父志,入了伍。陆家家产丰厚,在江南一带有沿江的稻田和桑树林,在靠近杭州西湖的群山上还有竹林。陆机身强体壮,高八尺有余,思维开阔,勤奋好学。陆机在父亲去世后成了陆家军的掌门人,并在此后的五年内研习兵法。尽管陆抗生前多次上书谏言要防范北方的侵略者,生性怯懦的吴主孙皓却没能整顿涣散的部队,最终,敌人入侵,生灵涂炭,而陆家兄弟对此早有预见。陆机有两个兄弟战死沙场,陆机和他疼爱的一个弟弟逃过此劫,去了华亭,在那里,兄弟俩“闭门勤学”。眼看国破家亡,陆机从自身出发寻找答案,中国的圣贤也大多如此。陆机兄弟俩的自我流放长达十年,在这期间,他们不仅醉心于儒道释的经典著作,而且熟读了中国文学史。放逐期间,陆机著有《辨亡论》,详述了东吴灭亡的原因,言辞辛辣刻薄,讽刺了统治阶级的腐败无能。在审视自身寻找国难原因的时候,陆机发现当务之急是学会正确地为事物命名,即使正名的结果是将责任归咎于国君或是自己的兄弟。舞文弄墨是会给陆机招来杀身之祸的。陆机有诗《泰山吟》:粱父亦有馆,蒿里亦有亭。幽岑延万鬼,神房集百灵。陆机在诗的末尾觉得必须要“慷慨”长吟。只这一点,足以让他锒铛入狱。然而,似乎没有什么可以动摇诗人“我手写我口”的责任感。祭祀在中国已有上千年历史,陆机在诗中大胆质疑它的道德性,继而责难位高权重的国君。陆机所召唤的,是诗人和先知的亡灵,他们曾从泰山——中国佛教的中心,汲取灵感。李白和其他许多唐宋诗人都曾寄情泰山,吟诗作赋,这些诗又多与陆机的《泰山吟》遥相呼应。陆机兄弟俩终于在公元290年重返北方,投奔一个集权日益分散的新兴朝廷。陆机在洛阳出任尚书,然而,官场尽是明争暗斗,陆机和其他许多诗人一样深有体会。虽然陆机称都城洛阳为异国,但他不屈不挠,直到296年被任命为将领,统领一支军队,征讨蛮夷。陆机才思敏捷,有勇有谋,不久就晋升为国君的私人秘书官。然而,世事难料:陆机侍奉的君主不仅没有纪律观,而且墨守陈规,国家很快四分五裂,演变为“八王之乱”。公元300年,赵王以下犯上,发动了长达六年的战争。陆机和司马乂的军队在洛阳城三十里开外狭路相逢,据说尸横遍野,河水断流。陆机因叛国罪被捕,草草审讯之后便被处决,时年42岁,不久之后他的两个儿子也被处决。陆机身后留有三百余篇诗歌和几篇散文,他与同时代的文人尽管相识,但只和自己的弟弟最亲,算得上是名副其实的隐士,这可能也和他犀利的批评理念有关。比如谈及颇负盛名的左思,陆机有言:此间有伧父,欲作《三都赋》,须其成,当以覆酒瓮耳。”陆机视名利如浮云,怀疑所有红极一时的人和事,所以他穷其一生,钻研《诗经》、《论语》、《易经》、《庄子》和《老子》,并在《文赋》中彰显经典。当时的社会神学盛行。尽管佛教在公元1世纪就从印度传入中国,中国人思想上仍然非常讲求实际,所以他们将佛教的智慧融入了实用的儒家思想中,正如之前儒家和道家的联姻。人们常说,到了中国就要变得中国。短短一个世纪后,随着鸠摩罗什巧翻佛经,佛教思想,尤其是禅学思想在中国遍地开花。随着《左传》的诞生,历史才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和人们的研究对象。《左传》写于公元前4世纪,集史实、虚构和预言于一体。古时的《诗经》、《庄子》等经典都是卷轴书的形式,这些经卷风靡一时,随处可见。受过教育的人应是“学富五车”。由于秦始皇实行焚书(不包括《易经》)政策,当时的文学界想尽办法要保护这些弥足珍贵的经卷。在当时,一个人若是诗人兼学者,只听这身份便可知其处境危险了,而陆机无疑正是这样一位诗人,学者,有着保护传统文化的使命感。陆机考虑再三,在自己的思想中又加入了“心”,意为统一、一体。在一个个性融为“一体”的人那里,情和理合二为一。陆机所了解的传统文化中,诗和理是不分家的。中国古典文学中,理性和非理性也并不像现在这样界限分明。儒家思想的方法论遵循的是类似西方苏格拉底式的传统,即师生之间的问答。陆机在自己的韵诗中借鉴的正是这种问答式,他先发制人,不等别人提问,早已在文中做出了回答。陆机的文章饱含哲学和美学思想,长短不定,韵脚不一,可称作押韵的散文或赋。当陆机同时代的诗人还在追求典雅的诗歌传统的时候,陆机早已决心在创作风格和目的上另辟蹊径。陆机的赋属于骈文体(双句体),这种文体讲究排比,句式两两相对,词义模糊:藏若景灭,行犹响起。”陆机借具体的意象抒发情怀,警醒世人,而且常常认为读者都和他一样深谙中国古典音乐和文学经典。总之,他的潜在读者文学修养是不一般的。“文”是最古老的汉字之一,可追溯到三千年前的萨满教和甲骨文时期。在甲骨文中,文”通“艺”,包括文学和造型艺术。一般来说,文”是这样一种样式,它将意义和形式相结合,使二者难以区分。此外,在最常见的与“心”有关的语境和表达中,文”还指“写作”或者“文学”。宽泛来讲,“文”通常指“文化”。文明正是伴随着书面文字诞生的。正如陆机的言辞总是有一定的社会寓意一样,他的文章取名《文赋》,这里的“文”同样有着多重寓意,他用“文”暗指文学艺术。然而文学艺术又无法与社会责任截然分开,比如讲真话作为一种社会责任,正是儒家社会的“正名”思想的体现。陆机意在为韵文辩护,因为学会正确使用韵文是文化的根本所在,而文化——我们在陆机的思想和诗歌中可以看出——需要的正是文字的记录。宇文所安在雅作《中国传统诗歌和诗学》(威斯康辛大学出版社,1985)中说道:“这种看似程式化的文学形式并非只是简单的模仿,而是诗人表意的终极步骤。诗人并非是在‘再现’外在世界,他事实上仅仅是一个将现有世界和未来世界连接的媒介。”诗人通过诗歌表达追求个人转变、社会转型的诉求。诗艺是诗人送给自己的厚礼。诗人们知道,丰富的情感,过人的才智是接受或赠予这份礼物的必要条件。所有这些在陆机关于如何成为一个真正作家的文章中都有所体现。《文赋》出现的时候,儒释道三教在中国已有两百年的历史。佛教在公元1世纪来到中国,在陆机的时代影响力是最弱的。道教和儒教一样,主要是一种哲学思想,但却过多地被一些神秘的典礼仪式和人们唯心的想法所负累。随着官僚作风的产生,社会陋习的形成,思想的僵化以及伪圣贤的道德败坏,道教同儒教一样变得腐败。道教同时还是那些算命者、巫师术士和妖魔鬼怪的庇护所。陆机取三家之精华,去其糟粕,创作时恪守道家崇尚自然的思想。在他看来,也许我们现在所说的“空”即是“心”。只要躬行实践,每天进行自我训诫,一些行为准则必将融入我们的生活。回首往昔是为了更好地体验今日,栖居现时。每天都是新的一天。陆机坚持不懈地做到了孔夫子提倡的“正名”,思想上逐渐领悟了佛教的禅学思想。在善恶的问题上,他再次从三家思想中吸取了力量,在自己沙场将领的角色和内省的学者生活这对矛盾中找到了平衡点。纵观中国文学史,陆机的地位有如亚里士多德在西方的地位,唯一的区别在于,4世纪之初的中国诗人几乎都已熟读《文赋》。陆机同样备受传统主义者和新兴的经验主义者尊敬。
  20世纪50年代早期,北美读者已经通过译作接触到了陆机的《文赋》。E.R.休斯所做的大量研究中就包括了一篇译文,遗憾的是,译文没能很好地再现陆机的思想。1952年秋,方志彤翻译了《文赋》,发表在《新墨西哥州季刊》上,同年,陈世骧的译本出版发行400册(由缅因州波特兰市的Anthoesen出版社出版),再版时被汉学家白之编入了《中国文学选集》。这三个译本之所以引起众多诗人的关注,激发他们的灵感,是由于庞德对《文赋》序言的著名评论。庞德还对加里·斯奈德的《斧柄》进行了评论,这首诗是对庞德翻译的“纠正”。然而,陆机也许会指出,用斧头去砍树做成斧柄,方法近在眼前,然而新斧柄尽管是依照旧斧柄的样子而得,却会与之截然不同,他在《文赋》序中表达的正是此意。陆机引导我们去寻找现有的典范,知道不管我们如何对待这些典范,我们自身的创作仍会是全新的。此外,陆机的“斧柄说”也是对《诗经》中相关说法的直接升华。霍华德·奈莫洛夫有诗《致陆机》,威尔纳也写过《〈文赋〉沉思》,C.凯泽1965年出版诗集《叩寂寞》,这些作品都包含了对《文赋》早期英译本的思考。陆机的诗简洁隽永,饱含常识,别具一格。笔者从未打算生硬地直译《文赋》。原文中的多处措词对普通的西方读者来说艰深晦涩,况且《文赋》还是来自一千七百年前的古代中国。笔者试图用释义和增写的手法尽量准确地传达陆机的思想,套用西方诗歌的样式,揣摩陆机本人可能会如何在另一种语言和文化中再现自己的作品。采用这种方式无疑是一种冒险,但是早在古希腊时期的歌集中,诗人就是这样做的,而且陆机本人也正是通过释义和增写对《诗经》、《论语》等其他经典做了借用和阐释。《文赋》是我写作的斧柄,我对《文赋》的借用正如陆机对其他经典的借用。日本人称这种手法为“本歌取”(honkadori),即在作品中回应古典诗歌,或是从中借典。由于汉语早在几个世纪以前就已有这一手法,所以汉语中无疑也有相似的词来表达此意,这也可以说是一种高贵的传统。
  在翻译过程中,我着力于主要章节思想和意象的传达,构建了一种释义方式,并对原文有些地方进行了浓缩,其他有些地方则跳过不译或稍微做了结构上的调整。如果这些手法毫无用处,那陆机和我本人将荣誉扫地。但是如果我的翻译能对那些在字句中挣扎的读者有所启发,我们就应该向陆老夫子和评论过他的东西方学者致以谢意。此外,这些学者的评论也让我受益匪浅。《文赋》问世百年后,中国田园诗歌的鼻祖,隐逸诗人陶潜(陶渊明)在写给其弟的诗中说道:历览千载书,时时见遗烈。高操非所攀,谬得固穷节。该诗与陆机的想法隔空呼应。陶潜觉得那些不可“攀”的英雄却是文学和道德上的典范,他研究了他们的智慧结晶,也阐明了自己的想法,从而决意继承传统,效仿古人。陶潜在《归去来兮辞》序中说:尝从人事,皆口腹自役。于是怅然慷慨,深愧平生之志”。正如陆机十年“闭门勤学”,陶潜选择了远离“人事”,回乡耕耘,虽然妻儿饥寒交迫,受苦受难,他志向依然如初。陶潜隐居的勇气和道德责任感正是源自儒道的传统思想,这一思想同样启发了陆机。陆机和陶潜数百年后都是杜甫、白居易等中国大诗人和日韩诗人的典范。《文赋》虽是数百年前的作品,但不管是陶潜还是今天的读者,都会觉得它的文风依旧清新,且读懂需要下功夫。陆机的一个前辈曾刻警句于浴盆上: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17世纪晚期,日本诗人松尾芭蕉沿袭了儒道传统,并告诫他的学生:“经得起反复审视的东西才是有价值的”。陆机并不热衷于办学、教授写作,也无意在任何特殊的文学运动中充当领袖。陆机志在阐明文人圣贤的道德和精神轨迹。对于前人来说,创作这一艺术实非易事,更非出于私心,陆机正是努力将自己与前人的思想相衔接。他志在阐明传统文化和前人所提倡的精神生活,试图理解前人的想法,并将之融入现世,全身心地活在当下。萨姆·哈米尔安凯奇(周静译)


《古韵流觞:中国古典诗词鉴赏与创作导论》 图书简介 一、 本书缘起与定位: 《古韵流觞:中国古典诗词鉴赏与创作导论》并非一部聚焦于特定文集或选本的注释性读物,而是旨在系统梳理中国古典诗词发展脉络、阐释其审美范式、并为当代读者提供实用鉴赏与入门创作指导的综合性论著。本书力求摆脱传统诗学研究中常见的“考据”或“断代史”窠臼,转而采用“主题式”、“技法剖析式”的全新结构,旨在让初学者能够清晰理解诗词的“骨骼”与“血肉”,使有一定基础的读者能深化对诗词意境与技巧的理解。 二、 内容结构与核心章节详述: 本书共分为五个主要部分,层层递进,构建起一个完整的古典诗词认知体系: 第一部分:溯源与定型——汉魏风骨与初唐奠基 本部分追溯了诗歌自《诗经》《楚辞》以来的基本源流,重点分析了乐府民歌对后世叙事诗的影响。 第一章:从宫廷乐舞到民间吟唱: 考察先秦两汉诗歌的体式与功能,探讨“风”、“雅”、“颂”对后世格律的潜在影响。 第二章:建安风骨的悲怆底色: 深入剖析“三曹”与“建安七子”在乱世中对个体生命体验的表达,确立了古典诗歌中“沉郁顿挫”的美学基调。 第三章:永明体与声律的萌芽: 探讨南北朝时期声韵学的初步发展,及其如何为唐代格律诗的最终定型奠定理论基础,但不涉及具体收录的二十四品诗格的详细阐释。 第二部分:格律的黄金时代——盛唐气象与技巧精研 此部分是全书的重点,着重分析唐代近体诗(律诗与绝句)的结构逻辑、意象的凝练技巧,以及风格流派的形成。 第四章:律诗的“骨架”与“血肉”: 详细拆解五律、七律的平仄对仗要求,强调对仗的工整性与跳脱性之间的辩证关系,以及“起承转合”在绝句中的高效运用。 第五章:意象的“挪用”与“创造”: 探讨盛唐诗人如何运用山水、月亮、边塞、酒等常见意象,赋予其超越性的时代意义,形成“雄浑”或“清丽”的风格。 第六章:山水田园的禅意与诗心: 集中分析以王维、孟浩然为代表的诗人,如何在自然环境中融入哲学思辨,创造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境界,重点探讨其描绘手法,而非特定诗篇的选本归类。 第三部分:词的兴起与风格的转向——中晚唐的细腻与铺陈 本部分考察诗歌向词体过渡的趋势,以及中晚唐诗人对情感表达的深度挖掘。 第七章:从“艳科”到“文体”: 梳理词体的起源与发展,分析词体在句法、韵脚上相对于诗体的自由度与局限性。 第八章:晚唐的“香奁”与“伤逝”: 关注杜牧、李商隐等人对个人情感与历史兴亡的细腻体察,及其对意境营造的曲折手法,不涉及对特定品评标准的引用。 第四部分:宋代的“理”与“学”——哲思在诗词中的渗透 本书将宋代诗词的创新归结为士大夫阶层对“理”的探讨,将其融入诗词创作的努力。 第九章:江西诗派的“以文为诗”之争: 分析以黄庭坚为代表的诗人如何在继承前人技法的基础上,强调对前人诗句的“点铁成金”式改造,注重内在逻辑的严密性。 第十章:豪放与婉约的审美张力: 考察苏轼开创的豪放词风,如何将哲理思辨融入词中,以及与传统婉约词(如柳永、周邦彦)在结构和情感表达上的差异,重点在于风格的比较,而非对词风的系统划分。 第五部分:创作实践与鉴赏心法 本部分是本书面向实践者的部分,提供具体的学习路径。 第十一章:诗眼与炼字的心法: 教授如何通过揣摩诗词中的核心动词、形容词(即“诗眼”),把握全诗的情感张力,并提供基础的炼字练习法。 第十二章:格律自查与意境拓展: 提供一套简易的格律自查工具(不依赖复杂的韵脚表),以及如何将古典意象融入现代语境的创作思路。 三、 本书特色与价值: 本书最大的特点在于其方法论的创新。它不旨在复述或解释某一权威选本或品评体系的详细条目,而是专注于“为什么会形成这样的美学”以及“如何模仿这种审美”。它提供的是一个从历史发展到审美规律的“操作系统”,而非某一特定“应用软件”的详尽说明书。读者可以通过本书掌握分析任何一首古典诗词的底层逻辑,从而实现真正的独立鉴赏与创作。它是一本关于中国古典诗词“原理”与“技巧”的入门指南,与侧重于对特定文学理论(如文赋的品鉴序列)进行系统阐释的专著性质截然不同。 四、 目标读者: 中文系本科生、对古典文学有浓厚兴趣的非专业读者、希望提升中文写作素养的文学爱好者,以及古典诗词的入门学习者。

用户评价

评分

刚拿到这本书时,我就被它的封面设计吸引了。整体感觉非常雅致,纸张的质感也很好,拿在手里沉甸甸的,很有分量。我一直对中国古代的文学经典很感兴趣,尤其是那些对诗歌理论有深入探讨的著作。这本书的排版清晰,汉英对照的形式更是方便了我这样的学习者。虽然我还没来得及仔细研读,但仅仅是翻阅和初步的了解,就能感受到作者在文字上的功底和对传统文化的深刻理解。特别是一些经典篇章的对译,看得出译者在力求准确传达原意的同时,也兼顾了英文的韵律和美感,这无疑大大提升了阅读体验。这套书的装帧设计也颇具匠心,体现了一种古典与现代的结合,非常适合作为案头常备的参考书。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确实很用心,拿在手里有一种沉静的力量感。我尤其欣赏它在细节处理上的考究,比如字体选择的恰当,让阅读过程十分舒适。作为一名文学爱好者,我一直希望能找到一本既能让我领略原文的精髓,又能提供可靠的英文解读的读物。这本书在这方面做得非常出色。我尝试着对照阅读了几页,发现译文不仅准确,而且在语言风格上也有独到之处,不像有些译本那样显得生硬或过于直译。这种平衡感很难得,它让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体会到古代文人创作时的心境与技巧。从初步接触来看,这本书的学术价值和实用价值都相当高,是值得细细品味的佳作。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确实很有格调,那种低调的奢华感让人爱不释手。我一直相信,好的书籍不仅要有好的内容,外在的呈现也同样重要,这本书完美地做到了这一点。从我翻阅的几页内容来看,译者在处理那些充满诗意的古代汉语时表现出了极大的智慧,既保留了原文的意境,又使其在英语世界中具备了可读性。这对于推广中国古典文学具有非凡的意义。我个人非常期待能花更多时间沉浸其中,细细品味那些关于文采和意境的精妙论述。这本书无疑是文史爱好者书架上不可或缺的一件藏品。

评分

这本书的纸张和印刷质量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对于一本需要反复研读的经典来说非常重要。拿到书后,我首先被它的排版吸引,布局合理,疏密有致,阅读起来毫无压迫感。汉英对照的方式设置得非常人性化,不会让人在切换语言时感到混乱。我试着在不同光线下阅读,发现其对眼睛的友好度很高。虽然我目前只读了一小部分,但已经能感受到作者在选篇和注释上的严谨。这种将文化瑰宝以如此精致的方式呈现出来的做法,本身就值得称赞。它不仅仅是知识的载体,更是一种对传统文化的致敬。

评分

这本书的整体气质非常古典、内敛,让人一上手就能感受到浓厚的文化底蕴。我非常喜欢它这种厚重感,它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件艺术品。我之前接触过一些类似的汉英对照版本,但很多在翻译的准确性或流畅性上总有些遗憾。而这本,从我目前看到的几章来看,无论是原文的解读深度还是译文的信达雅,都达到了很高的水准。特别是对于一些晦涩难懂的词句,对照的英文解释给出了很有启发性的参考。对于想要深入研究古代文学理论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无疑提供了一个非常可靠的桥梁,让人能够跨越语言的障碍,直接与古人的智慧对话。

评分

非常精美, 非常喜欢,字迹清晰!!!!

评分

世说新语(汉英对照)(套装全2卷)

评分

很喜欢这套作品,很喜欢京东的服务。

评分

很实惠的一套大部头汉英对照图书!

评分

不错,一直是京东忠实客户,尤其京东处理了两次退换货,速度,赞一个

评分

好,,,,,,,,,

评分

三字经,千字文,孝经。大中华文库。

评分

好。。。。。。。。。

评分

挺好的,书籍用透明塑料封面密封,应该是正版。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