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9、1979年两度获古根海姆奖;
评分蛮好的
评分1990年,因《后现代主义,或晚期资本主义的文化逻辑》获美国现代语言协会詹姆斯·洛威尔奖;
评分2002年7月28日上午,杰姆逊再来中国,精神矍铄地登上华东师范大学的讲台,为上海学者作了题为《现代性的幽灵》的演讲。然而,杰姆逊 2002年之夏带到上海来的“现代性的幽灵”,却没有当年的飓风式效应,反而引起了不少批评。杰姆逊讲演之后,长期研究后现代文化问题的中国学者王岳川在上海的《社会科学报》撰文批评杰姆逊“终于将立场移到了西方中心主义上,认为只有第一世界即西方世界才可以在无意识领域广泛传播他们的殖民话语意识,第二世界和第三世界只能无条件地被动接受。”与王岳川观点类似的文章接连问世,而为杰姆逊“正名”的声音也同样响亮。尤其是杰姆逊的中国门生张旭东专门给《社会科学报》写了一封信,呼吁“参与讨论的人士以文本为根据,以避免一些不必要的误读和空论”,并提醒“这是任何严肃讨论的底线”。
评分2011年,获美国现代语言协会终生成就奖。[1]
评分考试所需,内容不错,正和我意
评分2011年,获美国现代语言协会终生成就奖。[1]
评分从学术背景来看,杰姆逊前半期是一个文学研究家,他的文学理论专著《马克思主义与形式》 (1971)、《语言的牢笼》(1972)、《政治无意识》(1981)获得了极高的声誉,被称为“马克思主义的三部曲”。但杰姆逊本人后来却并不认为自己专属于文学研究,而是一个“文化批评家”,“注意的是世界范围内的后现代主义文化的发展。”杰姆逊的这一自道概括了他的学术兴趣的转移:出版《政治无意识》之后,他的视野转入了文学的外部文化环境,开始了对后工业社会的总体性观察。1982年,他在美国惠特尼博物馆发表的“后现代主义和消费社会”的演讲,标志着他已经开始形成自己独到的思路,在资本扩张与文化生产之间探索深层的关联。随后他陆续出版的《后现代主义,或晚期资本主义的文化逻辑》、《可见的签名》、《地缘政治美学》、《时间的种子》、《文化转向》等论著,都聚焦于弥漫在西方社会的后现代主义文化现象,并将其纳入历史化的语境中条分缕析,成为当代西方社会最著名的思想家之一。
评分2008年,获挪威议会颁发霍尔堡奖;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