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舞神话:中国武侠电影纵横

武舞神话:中国武侠电影纵横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贾磊磊 著,丁茂远 编
图书标签:
  • 武侠电影
  • 中国电影
  • 电影研究
  • 武术
  • 文化研究
  • 流行文化
  • 影评
  • 历史
  • 艺术
  • 武侠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人民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0188027
版次:1
商品编码:11462019
包装:平装
丛书名: 朗朗书房
开本:其他
出版时间:2014-05-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60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中国武侠电影对世界影坛的独特贡献是什么?
  胡金铨经典武侠电影《侠女》中“竹林大战”是如何拍摄的?
  为什么说刘家良先生电影的动作设计风格源于其独特的武学渊源?
  中国武侠电影的主要类型是什么?
  中国武侠电影的标志性美学风格是什么?
  ……
  本书作者贾磊磊先生积二十余年武侠电影研究,完成了这部《武舞神话:中国武侠电影纵横》。该书将理论、历史与文本密切结合,从而完成了对中国武侠电影的深度考察,是一部集电影与文化、技术与精神融合研究的学术佳作。同时,本书还提供了大量独门的剧照与片场照,对广大影迷了解与研究武侠电影的制作大有裨益。

内容简介

  

  《武舞神话——中国武侠电影纵横》是作者二十多年来武侠电影研究的心得笔记,是一部集电影与文化、技术与精神融合研究的学术佳作。
  《武舞神话:中国武侠电影纵横》对中国武侠电影的历史演变进行了系统分析,对中国不同历史时期的武侠电影创作进行了分类研究,对武侠电影导演的艺术风格进行了美学辨析,并对中国武侠电影的国际化进程进行了深入探讨。作者将中国武侠电影界定为一种以武侠文学为原型,融舞蹈化的中国武术技击表演与戏剧化、模式化、回合化的叙述情节为一体的类型影片。并指出,中国武侠电影追求的是将武打与剧情、情景、人物相互交融的武舞奇观。
  《武舞神话:中国武侠电影纵横》采取历史的纵向研究与文化的横向分析相结合,在论述中国武侠电影历史走向和创作轨迹的同时,将其与中国文学、武术、伦理、宗教等领域统而观之,建立了系统而有效的研究方法。通过大量分析,作者认为“暴雨剪辑”是中国武侠电影标志性的剪辑方式,也是中国武侠电影独特的美学风格所在。中国武侠电影把暴力的表现方式,从单纯的动作表演转化为舞蹈化、仪式化、程式化的美学表现体系,进而确立了中国武侠电影在世界电影格局中不可替代的地位。作者藉此明确指出了武术指导、动作导演的历史地位一直被忽略这一现实问题,并提出了在国家电影奖项中设立武术指导或动作导演奖的建议。
  《武舞神话:中国武侠电影纵横》不仅对研究电影研究具有重要的学术参考价值,对电影创作人员具有直接的参考意义,同时对于广大武侠影迷来说,也是一次重温经典梦幻瞬间、感受电影与武侠完美结合的艺术阅读之旅。

作者简介

  贾磊磊,中国艺术研究院副院长,研究生院电影电视系主任,博士,研究员,博士研究生导师。曾任中国艺术研究院影视所副所长,文化发展战略研究中心主任,院长助理。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国家广播电视电影总局电影审查委员会委员,中国电影家协会理论评论工作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电影评论学会常务理事,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提高我国文化软实力研究”(08&ZD056;)首席专家,国家科技部“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战略与策略”(2009GXS5B075)首席专家,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艺术学决策咨询项目“国家文化安全研究”(10JG001)首席专家。历任2002年中国电影华表奖评委,2006年大众电视金鹰奖评委,2009年、2013年中国电影金鸡奖评委。出版学术专著有《电影语言学导论》(1996)、《武之舞:中国武侠电影的形态与神魂》(1998)、《影像的传播》(2005)、《中国武侠电影史》(2005)、《当代中国电影史》(2006)、《什么是好电影》(2009)。

内页插图

精彩书评

  

  在世界影坛独树一帜的中国武侠电影,有其独特的历史演变、类型模式、美学风格及国际传播经验,此领域专家贾磊磊教授的著作《武舞神话——中国武侠电影纵横》正是这方面的精彩的美学向导。
  ——王一川 北京大学艺术学院院长、教授、博导


  武之舞与舞之武,摸着了中国武侠电影之魂。艺境、意境、心境、人境都在武侠电影的武舞之中得到呈现。从本书中,可以看到华语武侠电影的美学渊源和艺术魅力。
  ——尹鸿 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常务副院长、教授、博导,中国电影家协会理论评论委员会会长


  京剧是中国的国粹,武侠电影则是电影中的国粹。欲知电影国粹,此书不得不读!作者高屋建瓴地提出了中国武侠电影的理论体系,条分缕析地阐释了中国献给世界电影的这一独特类型,对其美学、文化和商业价值的分析令人叹服。
  ——周宪 南京大学艺术学院院长、教授、博导


  本书对中国武侠电影“武舞奇观”的影像美学体系作了高屋建瓴的理性把握与全方位的建构;同时,又能切入其内核,对武打动作与场景呈现的视听语言本体作了独到而深入的阐述解析,令人如入宝山,满目生辉,产生浓烈的阅读快感和对固有知识体系强大的冲击力。
  ——陈山 北京电影学院教授、博导,著有《中国武侠史》


  武侠电影是中华民族创造的独具东方神韵的原创类型电影,作者潜心研究多年,对中国武侠电影的内涵,结构,功能,特质及跨文化传播,予以了全景式的描述与分析,在纵向历史与横向文化的立体交错中,提出了“中华武舞”的概念,并予以了深刻的解读、阐释与思考,是目前该领域具有分量的学术专著。
  ——胡智锋 中国传媒大学教授、博导,中国高校影视学会会长


  武之舞的奇妙,不仅是一种东方形态影像自身的独特存在事实,也是对于武侠电影他者美学审视的高妙概括,同时更是透露武侠电影精髓和观影者莫名喜爱内涵的一种优美的综合性提炼与锻造。作者的理性思辨建立在精彩感性分析的基础上,让武侠涉指和审美精神认知混然一体,阐释的价值不仅是影像类型的独异性,还显示了精神影像的前瞻意义。论审美看待武侠电影,无疑难出其右。
  ——周星,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院长、教授、博导,教育部戏剧影视类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

目录

导语 中国武侠电影的研究方法

第一节 维度:纵与横 / 4

第二节 路径:外与内 / 6

第三节 定位:武与舞 / 8

上篇

中国武侠电影的历史阐释

第一章 缘起——中国武侠电影的历史溯源

第一节 乱世出豪侠 / 13

第二节 历史风云中侠士的生涯 / 18

第三节 审美世界中侠客的变异 / 22

第四节 中国武侠电影的诞生 / 33

第二章 鼎立——中国武侠电影的主要类型

第一节 神怪传奇 / 40

第二节 人物传记 / 49

第三节 古装刀剑 / 52

第四节 功夫技击 / 56

第五节 谐趣喜剧 / 66

第六节 魔幻神话 / 70

第三章 独创——中国武术指导、动作导演的历史功绩

第一节 推进舞台空间与银幕空间的历史性“叠画” / 78

第二节 创造电影的动作英雄与市场霸业 / 81

第三节 承传武林技艺与文化精神 / 85

第四节 武舞明星与武术指导的双重角色 / 96

第四章 流变——中国武侠电影的潜在形式

第一节 传奇与革命、豪侠与英雄的历史切换 / 105

第二节 技击动作与心理动作的平行移动 / 108

第三节 武打动作与主旋律的交叉剪辑 / 112

第五章 豪侠——百变英雄黄飞鸿 119

第一节 世界电影之最——百部黄飞鸿 / 121

第二节 传统英雄——第一代黄飞鸿 / 122

第三节 谐趣英雄——第二代黄飞鸿 / 125

第四节 “戏谑英雄”——第三代黄飞鸿 / 127

第五节 “文化英雄”——黄飞鸿的精神塑像 / 128

第六章 争锋——中国武侠电影的国际化进程

第一节 中国迈向世界的先锋片种 / 133

第二节 成就中国人的骄傲 / 136

第三节 改变电影的暴力形式 / 139

第四节 “芭蕾舞”般的武打艺术片 / 141

第五节 “拉丁面具”下的中国功夫 / 144

中篇

中国武侠电影的美学形态

第七章 武之舞——中国武侠电影的美学特征

第一节 武舞同源 / 151

第二节 武舞同台 / 153

第八章 奇观——中国武侠电影的“经典场景”

第一节 盘肠大战 / 160

第二节 竹林大战 / 163

第三节 飞檐走壁 / 166

第四节 凌波微步 / 168

第五节 剑光斗法 / 169

第六节 客栈大战 / 172

第七节 舞狮大战 / 175

第八节 擂台比武 / 177

第九节 英雄取义 / 178

第十节 双雄对决 / 180

第九章 “暴雨剪辑”——中国武侠电影的剪辑方式及其“标志性”风格

第一节 疾风暴雨般的影像空间 / 185

第二节 “一秒定乾坤”的镜头时间 / 189

第十章 刀剑——中国武侠电影的“主题道具”

第一节 剑风 / 199

第二节 剑术 / 201

第三节 剑道 / 205

第四节 剑气 / 207

下篇

中国武侠电影的文化精神

第十一章 武德——中国武侠电影的叙事法则

第一节 暴力叙事 / 216

第二节 暴力的神圣化 / 218

第三节 暴力的伦理化 / 222

第四节 暴力的喜剧化 / 226

第五节 暴力的舞蹈化 / 230

第六节 暴力的诗意化 / 236

第十二章 侠义——中国武侠电影的伦理构架

第一节 “义非侠不立”的精神取向 / 243

第二节 “家族为本”的武林道义 / 245

第三节 “己诺必诚”的道德契约 / 248

第十三章 江湖——中国武侠电影的隐喻空间

第一节 超越时代、跨越地域的叙事境遇 / 255

第二节 权力角逐的疆场、豪侠争霸的武林 / 257

第三节 纷繁复杂的社会、瞬息万变的人生 / 259

第十四章 神魂——中国武侠电影的宗教伦理

第一节 推进叙事的“第三种力量” / 265

第二节 佛家伦理的认同逻辑 / 269

第三节 皈依宗教的“出世情结” / 271

第十五章 取向——中国武侠电影的文化价值观

第一节 在人物的成功逻辑中输入正确的价值导向 / 277

第二节 在外在的暴力对抗中嵌入内在的价值冲突 / 280

第三节 在制胜法则之上构筑的价值原则 / 287

结语 / 290

第十六章 反省——中国武侠影视剧的“暴力原罪”

第一节 “影像的新瓶”与“文学的旧酒” / 295

第二节 “现实的路径”与“幻想通道” / 298

第三节 暴力的舞蹈化、仪式化 / 300

第四节 重新制定武侠剧的改编模式 / 301

第五节 武侠影像的“暴力原罪” / 303

结语 中国武舞平天下

附录:中华武魂 / 312

参考文献 / 314

后记 / 319

精彩书摘

  第一节 乱世出豪侠
  根据古代文字学家的考据,侠字源于“夹”。夹字初文,象人肋下有衣甲之形。夹、甲语音相近,语义相通。为此,“夹”实际上讲的就是衣甲之甲。由此得出,所谓侠士,就是带甲之士,亦即武士。侠,在中国古语中与俜、甹两字相通。东汉许慎撰《说文解字》有:“侠,俜也,从人,夹声。”“俜,使也,从人,甹声。”段玉裁《说文解字注》释:“俜,侠也,三辅谓轻财者为甹。”所以,从古文字学范畴上讲,侠者,应当具有双重品格:搏命、善武。
  中国古代,随着周王朝统治的崩溃,周朝的礼义、法度尽废。各路诸侯纷纷争夺自己的势力范围,列国之间的征战、讨伐此起彼伏。在这种动荡不已、纷争不息的历史变局中,国必有“困厄之时”,人必有“急难之事”。故此,必有为国驱厄解困,为人排难救急的社会角色登上历史舞台——这种社会角色就是侠。所谓“乱世出豪侠”,就是这个道理。尤其是在群雄逐鹿日趋激烈、各种矛盾不断激化的条件下,诸侯权贵对侠的依赖与器重更是与日俱增,以至于“好士任侠”一度成为战国时期的普遍社会风气。加之当时“侠风古直”,侠士的豪情大义乃“名显天下”。
  中国古代的侠,大都是出身于平民阶层。司马迁在《史记·游侠列传》中将古代的侠者分为“布衣之侠”、“匹夫之侠”、“乡曲之侠”、“闾巷之侠”。侠的这种特定社会地位显示出侠与士的社会差异。我们知道,侠与士虽然经常被并提,但士由于凭借着分封的土地和卿相的地位可以“名显诸侯”,而侠只能靠个人的“修行砥名,声施于天下”。
  统一的秦王朝建立以后,中国的封建专制统治得以确立。但皇亲国戚、权贵豪门仍然还有先秦招士养侠的遗风。然而稳定健全的封建体制,在客观上限制了见义行侠者的活动范围。随着侠士自身社会作用的减弱,其地位亦日渐衰落。虽然侠在社会上并没有马上丧失其存在的价值,但“用之如虎,不用如鼠”已成为当时侠士生存状态的真实写照。特别是在舍生赴死的侠士与谙于谋略的王公大臣结成某种新的政治势力,可能对封建王朝的中央集权构成现实威胁时,侠与整个封建统治阶级的正面冲突更是在所难免。为此,封建统治者为了维护切身利益,必定要对侠士进行绞杀!“殊豪侠”——在中国历史上便成为屡屡发生的惨剧。时至汉代,在汉文帝、汉武帝、汉成帝及王莽摄政时,都曾对豪侠进行过大肆搜捕、镇压。其中规模最大的有两次:一次是武帝建元二年(公元前139年),以奉养山林为名,将大量郡国豪杰迁往茂陵;另一次是成帝永始、元延年间(公元前16—前9年),一次坑杀“轻侠”就达百人之多!侠士就是这样被残酷地公开排除于政治舞台,渐渐地由原来的为国家、为阶层、为集团排难解患,转向替个人报仇雪耻了。
  由于侠士远离了封建社会的政治舞台,正统的史学著作对侠的记载几乎止笔。自东汉以后,侠在史学中的地位横遭冷落。司马迁当初在《史记》中为侠立传时曾感慨道:“自秦以前,匹夫之侠,湮灭不见,余甚恨之!”谁知,司马迁对先秦的历史之恨,即成为一种今人对历史的永久慨叹!
  然而,一种在真实的世界中逐渐衰落,在正统的史学著述中淡然消逝的形象,却在另一种虚构的审美的世界中悄然复生了。一个在现实社会中失意的角色,却成为另一个虚构世界里得意的人物。这也许是中国的武侠义士在真实与幻想、现实与神话间完成的一次轮回转世,也是中国的文人墨客在追求公正完美的理想社会中所做的一种精神自慰。也许对武侠文学的产生可以从不同角度,以不同方法得出许多不同的解释,但首先我们必须追溯的是侠的形象在中国文学自身发展过程中兴盛的缘由。
  中国武侠文学的源起,先可遥望先秦史书中有关侠士的人物特写,再可追溯汉代司马迁《史记》和班固《汉书》中关于游侠的人物传记,直至唐人传奇和宋人话本中短篇的剑侠故事,再到明清之际,《水浒传》《儿女英雄传》《三侠五义》等长篇武侠、公案小说的出现,即形成了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武侠小说的历史勃兴。
  中国古代文学中侠的形象早在先秦史学著述中就已初露端倪。其中有同仇敌忾、舍生取义的侠客专诸(《左传》);有焚妻忘亲、捐躯为国的勇士要离(《吴越春秋》);有慷慨赴危难、热血酬知己的义者聂政(《战国策》);有不悖忠信、触槐自亡的刺客麑(《左传》)……先秦史书中把这些侠客的侠骨丹心写得如此悲壮,其壮举可以使“苍鹰击殿”、“白虹贯日”、“慧星袭月”,真可谓惊天地、泣鬼神!
  在春秋时期连年不息的征伐讨战中,谁对谁错、孰是孰非,史家历来难以定论。然而在风云际会、铁血横流的年代里,诸多侠士却以其重情义、守信诺、忘生死的卓绝人格,博得了世人的普遍赞誉,并被后人代代传颂。
  毋庸讳言,在中国历史上对“侠”的评价并非一致。如战国末期“喜刑名法术之学”的韩非,出于国家统治的现实目的,提出了“儒以文乱法,侠以武犯禁,而人主兼礼之,此所以乱也”(《五蠹》)。他要求对来自于思想领域的儒学和来自于行为领域的侠道采取“罪之”、“诛之”的方法予以制止。荀悦则把侠视为一种以武勇自恃,而游离于国家法令之外的异端势力。他称:“立气势,作威福,结私交,以力强于世者,谓之游侠。”尽管从历史上看,侠与流氓、盗匪的相互转化确实是中国古代社会的一个复杂现象,但为此则将其一概视为弱肉强食的黑帮群匪,则是对侠的一种历史偏见。实际上,由于侠士往往具有过人的武艺和非凡的人格力量,他们更多的是以个人的方式在社会上活动。为此,对在专制统治下寻求人身保护,期望社会正义、对抗社会恶势力的下层大众确实具有广泛的感召力,这无疑对上层统治阶层具有潜在的威胁。故此,必成为统治者欲以翦除的心腹之患。所以,侠士最终往往难逃悲剧性的命运。毁灭与自我毁灭,时常成为中国历史上侠士的双重结局。
  第二节 历史风云中侠士的生涯
  司马迁的《史记》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其中的《游侠列传》是我国武侠史传的第一部完整篇章。虽然它与虚构的文学作品有所不同,但其语言的凝练生动,叙述的错落有致,使其超越了一般作品的文学价值。司马迁在《游侠列传》中除了记述了朱家、田仲、剧孟、郭解这些侠士生平之外,尤为重要的是他对中国古代的侠士予以了正面的评价。他开宗明义地说:“韩子曰:儒以文乱法,而侠以武犯禁,二者皆讥,而学士多称于世云……今游侠,其行虽不轨于正义,然其言必信,其行必果,已诺必诚,不爱其躯,赴士之厄困,既已存亡死生矣,而不矜其能,羞伐其德,盖亦有足多者焉。”他又称“布衣之徒,设取予然诺,千里诵义,为死不顾世,此亦有所长,非苟而已也。故士穷窘而得委命,此岂非人之所谓贤豪间者邪?”司马迁还列举了汉朝以来著名游侠的事迹,并指出他们“虽时扞当世之文网,然其私义,廉洁退让,有足称者。名不虚立,士不虚附”。最可贵的是,司马迁以一个史学家特有的公正,对世人的偏见提出了矫正,他对世俗和那种将侠与“豪暴之徒”相提并论的偏见予以否定,表现出侠士对“设财役贫、侵凌孤弱、恣欲知快”之徒的鄙视:“至如朋党宗强,比周设财役贫,豪暴侵凌孤弱、恣欲自快、游侠亦丑之。余悲世俗不察其意,而猥以朱家、郭解等令与豪暴之徒同类而共笑之也。”固然,《游侠列传》只是由短小篇章组成的人物传记,而且其中所记的人和事不能不受当时政治制度和宗法观念的制约,这就使《史记》中对游侠形象的文学化描写,远不及《史记》中对帝王将相的描写出色。尽管如此,司马迁对游侠的述评,为后世的武侠文学提供了诸多可资借鉴的范例。司马迁笔下“家无馀财,衣不完采,食不重味,乘不过軥牛。专趋人之急,甚己之私”的朱家;“折节为俭,以德报怨,厚施而薄望”的郭解,已构成了侠的基本形迹及其精神原型。
  此后,东汉班固撰写的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汉书》,则是再度为游侠立传的史学著作。班固系著名汉赋巨匠,其作品文辞工致,结构井然,叙述详赡。所列游侠传主虽然多已见于《史记》,但重要的是在《汉书·游侠传》中,班固记述了王莽摄政时“诛豪侠”的暴行。作为中国侠客的历史记事,这是极为重要的一个篇章。
  魏乐府歌辞《游侠篇》是古代诗篇中以侠士为表现题材的力作。在诗中曹植描写了一位策马飞驰、重义轻生、急国之难的游侠儿。其武艺之精湛可以“仰手接飞猱,俯身散马蹄。狡捷过猴猿,勇剽若豹螭”;其斗志之勇猛可以“长驱蹈匈奴,左顾凌鲜卑”;其豪情之壮魄可以“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尽管用的是文学性很强的诗化语言,但在这种出神入化的传奇笔墨中,显示出主人公从军出塞、策马疆场的生活经历和为国捐躯的远大抱负,同时也寄托了世人对游侠的诸多期望。
  唐代中期安史之乱后,是一个藩镇割据、社会动荡的“乱世”。尚侠之风应运而生。与此同时,侠的形象在唐代传奇中异军突起。其中李公佐的《南柯太守传》写游侠之士淳于棼浮生若梦、荣辱沉浮的人生经历。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曾评论该作结局“假实证幻,馀韵悠然”,对其文学价值给予了较高的评价。杜光庭的《虬髯客传》在唐代众多的传奇故事中是一篇名作,讲述的是隋末名妓红拂倾慕布衣李靖,并在随之私奔途中结识豪侠张虬髯。后者资助二人辅佐李世民,自己却入扶馀国,自立为王的故事。其中对大侠张虬髯的描写尤为奇绝:他自乘蹇驴,“其行若飞”,似挟迅雷猛雨而至,又“化清风明月而去”。他以心肝下酒,囊带头胪,颇具江湖豪侠的威猛气概,也显露出武侠文学对暴力情节的铺陈。作为一个以虚构人物形象为主人公的作品,有人认为《虬髯客传》推出了“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个性格饱满的剑侠文学形象”。若此,唐代传奇便成为中国武侠文学史上的重要组成部分。
  众所周知,唐代是我国文学发展史上诗歌创作的极盛时期。据考,唐诗中有关豪侠形象的诗就有数百首之多。其中大多都是对游侠进行赞美之词的诗篇:
  自言幽燕客,结发事远游。
  赤丸杀公吏,白刃报私仇。
  ──陈子昂《感遇》
  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
  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
  ──李白《侠客行》
  白刃仇不义,黄金倾有无。
  杀人红尘里,报答在斯须。
  ──杜甫《遣怀》
  仗剑出门去,孤城逢合围。
  杀人辽水上,走马渔阳归。
  ──崔颢《古游侠呈军中诸将》
  这些游侠诗篇主要描写的是侠士壮勇轻生,报恩复仇的事迹,以及勇武过人的武艺。在唐代诸多描写行侠仗义的豪迈诗篇中,李贺的一首《走马引》与众不同:
  我有辞乡剑,玉锋堪截云。
  襄阳走马客,意气自生春。
  朝嫌剑花净,暮嫌剑光冷。
  能持剑向人,不解持照身。
  作者在此虽然也写了豪侠勇武的气势和神奇的宝剑,但在最后两句中作者则指出侠士、刀客只知横刀向人,杀人搏命,而不能以剑自照、自我反省的文化局限。此诗显示了李贺对剑侠的描写中带有审视与批判的文化意图,表现出唐代文学在达到艺术高峰的同时,其思想境界也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



















前言/序言



苍穹之上的战歌:西方奇幻史诗的史诗长卷 一、引子:诸神黄昏后的余烬 这个世界,名为埃瑟里亚。它诞生于一场诸神黄昏后的漫长寂静,昔日辉煌的奥林匹斯神殿早已化为废墟,仅剩残存的魔法符文在风中低语。人类文明在废墟之上挣扎求生,却始终无法摆脱被深渊阴影笼罩的命运。故事伊始,我们聚焦于卡尔文,一个生活在偏远山村的年轻铁匠。他的人生轨迹原本与世无争,直到那一天,一队身披黑色铠甲、散发着死亡气息的“无面骑士”洗劫了他的家园,带走了他唯一的亲人——他的妹妹艾莉亚。卡尔文的力量微弱,但他心中燃烧的复仇火焰,足以熔化最坚硬的钢铁。 二、初入迷雾:迷失的国度与古老的誓言 为了寻找艾莉亚,卡尔文踏上了前往文明中心——光耀之城亚斯加德的旅途。亚斯加德曾是人类抵抗黑暗势力的最后堡垒,由圣光骑士团守护,但如今,城墙内也弥漫着政治腐败与信仰动摇的气息。 在旅途中,卡尔文结识了两位至关重要的伙伴: 1. 瑟琳娜(Seraphina):一位失忆的元素法师,她拥有操控风暴的强大能力,但对自己过去的身份一无所知。她被一股神秘的力量牵引,似乎与卡尔文的妹妹的失踪有着某种不为人知的联系。瑟琳娜的魔法力量虽然强大,但极不稳定,每一次施法都伴随着对自身心智的巨大消耗。 2. 格罗克(Grok):一位来自北境冰原的半兽人战士。他外表粗犷,但内心恪守着古老的荣誉准则。格罗克曾是“血斧部族”的首领,因反对部族转向黑暗力量而遭到流放。他视卡尔文的纯粹复仇之心为“旧日荣光”的体现,甘愿以自己的战斧为卡尔文开辟前路。 三、潜入深渊:阴影中的圣地 调查显示,无面骑士的幕后黑手指向了“黑曜石议会”——一个企图复活被囚禁的远古魔神“奈萨斯”的邪教组织。议会的巢穴位于亚斯加德城下三千尺的“泣血矿洞”深处。 卡尔文一行人必须先获得进入矿洞的钥匙。这钥匙并非实体,而是一种失传已久的“血脉共鸣”。他们不得不寻求“沉寂之森”中隐居的古代精灵族群的帮助。精灵长老揭示了一个惊人的真相:卡尔文的家族世代守护着一把封印魔神力量的圣物,而艾莉亚正是这封印的关键。无面骑士抓走她,是为了通过献祭仪式来解开封印。 四、信仰的抉择:圣光与暗影的交锋 进入矿洞后,团队遭遇了来自圣光骑士团内部的阻挠。一些高层骑士,出于对力量的渴望和对黑暗威胁的恐惧,竟与黑曜石议会暗中勾结,试图夺取艾莉亚的力量,以“以毒攻毒”的方式控制局势。 瑟琳娜在此过程中,逐渐恢复了部分记忆。她曾是圣光骑士团的首席圣女,但她发现骑士团的“圣光”并非纯粹,而是沾染了对魔神力量的贪婪。她被迫在维护信仰与追求真相之间做出抉择。 格罗克的战斗哲学也受到了挑战。他发现,纯粹的暴力无法解决问题,他必须学会运用策略和领导力来团结那些被恐惧驱散的矿工和被遗弃的边缘群体,形成一支对抗骑士团和邪教的地下抵抗军。 五、终极对决:命运的熔炉 故事的高潮发生在奈萨斯魔神即将被完全唤醒的献祭仪式之上。地点是古老神祇陨落之地——“回音山脉”的顶峰。 卡尔文必须面对他最大的敌人:无面骑士的首领,一位曾经是亚斯加德最受尊敬的大公爵。这位大公爵相信,只有通过唤醒魔神,才能彻底终结所有战争与痛苦,实现虚假的“永恒和平”。 战斗细节描绘: 卡尔文的蜕变: 在危急关头,卡尔文终于领悟了自己家族传承的真正力量——不是蛮力,而是与“世界之核”的共鸣。他的铁匠之锤不再是凡物,而是能够吸收并重塑元素的“创世之锤”。他以凡人之躯,对抗着魔神降临带来的扭曲现实。 瑟琳娜的牺牲与升华: 瑟琳娜为了阻止仪式核心的魔力爆发,选择了将自己残存的元素力量全部导入仪式台,暂时压制了魔神的苏醒,但也因此付出了巨大的代价,陷入了沉睡。 格罗克的坚守: 格罗克率领着新组建的盟军,浴血奋战,阻挡了黑曜石议会和部分叛变骑士的增援,为卡尔文争取到了宝贵的时间。 六、尾声:重铸黎明 最终,卡尔文击败了公爵,破坏了唤醒仪式,但魔神奈萨斯的力量并未完全消散,而是以一种更隐晦、更渗透人心的方式留在了埃瑟里亚的土地上。艾莉亚被救出,但她因过度吸收了封印之力而变得虚弱,需要长时间的休养。 亚斯加德的统治体系在这次动荡中彻底崩溃。圣光骑士团的腐败被揭露,幸存的人们开始质疑他们所信奉的一切。卡尔文拒绝了任何世俗的权力或荣耀,他带着妹妹和昏迷的瑟琳娜,与格罗克一同离开了光耀之城。 他们明白,真正的战争并未结束,只是从台前的刀光剑影转入了幕后的意志较量。埃瑟里亚的黎明是残酷的,需要有人去引导那些迷失的灵魂,去探寻那些被历史遗忘的真相。他们决定前往东方,寻找关于“世界之核”更古老的知识,为下一次不可避免的冲突做准备。 本书主题: 本书探讨了信仰、腐败、牺牲与个体力量的觉醒。它审视了在面对超越理解的黑暗势力时,人性的选择是屈服于恐惧,还是选择以微弱却坚定的希望,去重铸一个破碎的世界。史诗般的战斗场景与复杂的人物内心挣扎交织,构建了一个宏大而又充满人性温度的奇幻世界。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简直是打开了一个全新的武侠世界的大门!作者的笔触细腻入微,无论是江湖的恩怨情仇,还是人物的内心挣扎,都描绘得淋漓尽致。读起来感觉就像亲身置身于那个刀光剑影、快意恩仇的时代。尤其是一些经典场景的还原,简直让人热血沸腾,仿佛能听到剑风的呼啸和刀刃碰撞的声响。那些曾经在银幕上惊鸿一瞥的侠客形象,在文字的描摹下变得更加丰满和立体,他们的义薄云天、他们的隐忍坚毅,都深深地触动了我的心弦。这本书不仅仅是对武侠电影的梳理,更是一种对侠义精神的深刻探讨。它让我重新审视了什么是真正的“侠”,什么是真正的“武”,那种对理想的执着和对世俗的抗争,在这个光怪陆离的时代显得尤为珍贵。我特别喜欢作者对不同流派武功招式的描述,那种天马行空的想象力和扎实的文化底蕴相结合,创造出了一种既熟悉又新鲜的阅读体验。总之,这是一部值得反复品读的佳作,每一次重读都会有新的感悟。

评分

坦白说,我对武侠电影的了解多停留在“看过”的层面,很多背后的历史渊源和美学流派知之甚少。但是,这本书的结构设计非常巧妙,它没有采用简单的编年史叙事,而是以“主题”和“意象”为线索进行串联。例如,专门开辟的篇章去讨论“侠客的服饰美学”或者“兵器与命运的关联”,这种切入点非常新颖,一下子将我从单纯的剧情关注拉升到了对影像符号学的思考。作者在论述时,大量穿插了对幕后制作细节的披露,比如某场武打动作的设计思路,某个场景的光影处理,这些“内幕”极大地满足了我的好奇心。读完后,我感觉自己不再是那个被动接受影像的观众,而是一个有能力去“解码”武侠片丰富内涵的鉴赏者。它教会了我如何用更敏锐的眼睛去看待那些飞檐走壁的画面,如何去品味那份藏在招式背后的哲学意味。

评分

这本书的文字风格,用“恣意汪洋”来形容或许最为贴切。它不像传统的学术评论那样板着脸孔,而是充满了评论者自身强烈的个性和对武侠世界的热爱。阅读过程中,我常常被作者那些富有画面感的比喻和独树一帜的观点所吸引。他似乎总能用最出乎意料的方式,点出一部电影最核心的魅力所在,或者揭示一个被大众忽略的细节。比如,书中对某一阶段“女性侠客”形象的演变分析,就非常精辟独到,探讨了父权社会下女性力量的隐秘表达与爆发。这种行文上的灵动,使得即便是关于较为冷门的武侠片章节,读起来也丝毫没有枯燥感。它更像是一位老友在深夜里,带着你一起回顾那些共同热爱过的光影片段,那种共鸣感是其他严肃论著难以企及的。它成功地在“专业性”和“可读性”之间找到了一个近乎完美的平衡点。

评分

这本书的阅读体验,可以概括为“酣畅淋漓,余韵悠长”。它最大的成功之处在于,它成功地激发了我重新“重温”经典电影的欲望。每读到一个关于某部影片的精彩论述,我都会立刻暂停下来,去翻找那些老旧的录像带或者网络资源,再次体会作者笔下所描绘的意境。这种即时的反馈和验证,让阅读过程充满了互动性。更重要的是,作者在全书贯穿了一种对“中国性”的坚持和探索。他不断追问,在西方的电影工业体系和叙事模式冲击下,武侠电影如何保持其独特的东方精神内核?那些关于“气”“韵”“意”的讨论,并非空中楼阁,而是紧密结合了具体的影片案例进行阐释。它让我意识到,武侠电影不仅仅是娱乐产品,更是承载着民族文化记忆和审美情趣的独特载体。这本书,无疑是近年来对这一领域最有见地、最有温度的致敬之作。

评分

翻开这本书,我立刻被那种扑面而来的时代气息所震撼。作者显然对中国武侠电影的发展脉络有着极其深入的研究,从早期的邵氏经典到新浪潮的崛起,再到后来的数字化转型,脉络清晰,论述独到。最令人称道的是,它不只是简单地罗列作品和导演,而是深入挖掘了每一部电影背后的文化语境和社会思潮。比如,作者如何将特定时期的政治经济背景与武侠片中“家国情怀”的表达方式联系起来,这种跨学科的分析视角,极大地提升了阅读的深度和广度。书中对几位标志性导演的剖析尤其精彩,那些看似漫不经心的镜头语言,在作者的解读下,都变得意义非凡。我尤其欣赏作者那种带着敬意的批判精神,既肯定了前辈们的筚路蓝缕,也毫不留情地指出了某些时期作品的局限性。对于一个资深的影迷来说,这本书简直是一份百科全书,它填补了我知识结构上的许多空白,让我对“武侠”二字有了更宏大、更深沉的理解。

评分

较专业类的书...买了还没看...

评分

以后,游侠之风日盛,青少年多以身为游侠为荣,诗人骚客都崇尚书剑飘零、仗剑远游的生活。这些游侠总是或隐身山林、或略显神技后便飘然遁去,不知所终,颇具道士之风。《史记-游侠列传》更是以史书的形式记载了游侠的潇洒执着,话语间赞誉之意溢满文笔。

评分

此用户未填写评价内容

评分

《武舞神话:中国武侠电影纵横》不仅对研究电影研究具有重要的学术参考价值,对电影创作人员具有直接的参考意义,同时对于广大武侠影迷来说,也是一次重温经典梦幻瞬间、感受电影与武侠完美结合的艺术阅读之旅。

评分

武侠电影的入门读物

评分

较专业类的书...买了还没看...

评分

时间变迁,武之舞与天地武魂清晰度真没法比。不过难得看见歌 武之舞的原版啊。

评分

还不错,很前面,大略看了一眼还不错。

评分

挺好的,还算喜欢吧,老师的书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