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穀梁传》与中国哲学史研究:珞珈中国哲学

《春秋穀梁传》与中国哲学史研究:珞珈中国哲学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秦平 著
图书标签:
  • 春秋穀梁传
  • 中国哲学史
  • 珞珈
  • 哲学研究
  • 历史学
  • 经学
  • 思想史
  • 先秦哲学
  • 文本研究
  • 文化研究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华书局
ISBN:9787101089387
版次:1
商品编码:11152441
品牌:中华书局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2-1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36
字数:30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春秋穀梁传>与中国哲学史研究:珞珈中国哲学》围绕《春秋毂梁传》的政治哲学与伦理哲学,通过对《毂梁传》思想研究之背景的天命信仰、时间观念与宗法渊源的研究,论析了《毅粱传》政治哲学之纵向演进的尊周与内鲁倾向、横向展开的华夷观与重民思想,及作为《毅粱传》伦理哲学之典范的夫妇伦理与兄弟伦理;并对中国哲学史中的先秦儒道思想、魏晋有无之辩、宋代东莱学与事功学等问题作了进一步探讨。

作者简介

  秦平,生于1973年,湖北武汉人。1993年考入武汉大学首届人文科学试验班,前后在武汉大学学习哲学达十年之久,获哲学博士学位。现任武汉大学哲学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春秋《经学及先秦儒道思想。在《哲学研究》、《哲学动态》、《学术月刊》、《孔子研究》等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二十余篇,著有《大家精要:方东美》等。

目录

《春秋毂梁传》研究
20世纪以来国内《春秋毂梁传》思想研究之综述
《春秋毂梁传》“天论”初探
祖先崇拜与天命信仰——以《春秋毂梁传》为视角的古史观察
试论春秋的世子制度
尊周:《春秋毅梁传》政治秩序重建的起点
浅析《春秋毂梁传》的“内鲁”思想
《春秋毂梁传》华夷思想初探
《春秋毂梁传》时间观念探析
《春秋毂梁传》重民思想探析
《春秋毂梁传》夫妇伦理刍议
析论《春秋毂梁传》兄弟伦理
范宁《春秋毅梁传集解》的解释学意义中国哲学史研究
个体的发现与探索——孔学新探
庄子生死观刍议
王弼与魏晋有无之辩
东莱学及事功学对理学的调和与批评
萧萐父先生“明清启蒙”学术史观之演进
传统与现代化之间——萧莛父先生“历史接合点”思想初探
近二十年熊十力哲学研究综述
中国哲学研究三十年的反思
儒家文化:民族认同与伦理共识的基础
《儒家知识一本通》序言
开放的儒学与重建主体性的文化价值——评《中国儒学之精神》
一场关于“亲亲互隐”的论战
连续性与时代性的贯通——读《中国庄学史》
附录:秦平主要著述目录

前言/序言


《春秋穀梁传》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史学经典,也是儒家“五经”之一,其地位与《春秋公羊传》同等重要,与《左传》合称为“春秋三传”。《穀梁传》以问答体和断代体相结合的形式,对《春秋》经文进行解释和阐发,旨在揭示《春秋》的微言大义,传达作者的政治、道德和历史观念。其思想深刻,文辞精炼,对后世中国哲学、史学、政治思想乃至文学艺术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春秋穀梁传》的成书与传承 《穀梁传》相传为战国时期鲁国人穀梁赤所著。穀梁赤是子夏的再传弟子,继承了子夏的学说,并在此基础上对《春秋》进行了阐释。然而,《穀梁传》的成书过程并非穀梁赤一人独立完成,而是经过历代学者的不断补充、整理和校订。早期可能以口传为主,后逐渐成书,并在汉代得到官方认可,成为官方儒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汉代,《穀梁传》与《公羊传》一同被尊为“《春秋》博士”,在学术界占有重要地位。尽管在某些时期,《公羊传》的影响力更为显著,但《穀梁传》始终保持着其独特的价值和传播途径。历代学者对《穀梁传》进行了大量的注释和研究,留下了丰富的文献遗产,如唐代杨士勋的《春秋穀梁疏》、清代刘逢禄的《穀梁补注》等,这些都为我们理解《穀梁传》提供了重要的学术支撑。 二、《春秋穀梁传》的核心思想与哲学意蕴 《穀梁传》的核心在于其“春秋之义”,即通过对《春秋》记载的事件进行解读,揭示其背后蕴含的道德准则、政治理念和历史规律。其思想体系围绕着以下几个核心展开: “拨乱反正,明王道”: 《穀梁传》认为,《春秋》的写作目的在于“拨乱反正”,即纠正世道之不正,恢复周公所制定的礼乐秩序和君臣之道。通过对历史事件的褒贬,来彰显“王道”的原则,劝谏君主遵循仁政,爱民恤物。例如,对于君主失德、诸侯僭越等行为,《穀梁传》往往会加以严厉的批判,以警示后世。 “微言大义”与“春秋之笔法”: 这是《穀梁传》解读《春秋》最显著的特点。《穀梁传》认为,《春秋》的记载往往“字句有义”,即每一个字、每一句话都经过了精心选择,蕴含着作者深厚的用意。这种“微言大义”的解读方法,要求读者深入体察字里行间的含义,从而领悟作者的真实意图。同时,《穀梁传》也强调“春秋之笔法”,即通过褒贬、隐晦的记事方式来表达作者的态度和评价。例如,“赵盾弑其君”之句,虽然表面上只叙述事实,但“弑”字的使用,已然包含了强烈的谴责。 “天人关系”与“德治”: 《穀梁传》深受中国传统天人合一思想的影响,认为天道与人事密切相关。君主的德行与国家的兴衰紧密相连,天命的归属也取决于统治者的德行。《穀梁传》强调“德治”,认为君主应当以德服人,修养自身品德,才能获得天命,实现长治久安。其对于“天命靡常,唯德是辅”的理解,贯穿全书。 “君臣之义”与“孝道”: 作为儒家经典,《穀梁传》高度重视君臣之义和孝道。对于君主,《穀梁传》要求其以身作则,履行“王道”;对于臣子,《穀梁传》强调其忠诚、尽职,甚至在危难之时可以“事君以礼”,即在不违背大义的前提下,以礼相待君主。《穀梁传》也将孝道推及到政治层面,认为孝敬父母是仁之本,推己及人,方能实现“爱人”。 “大一统”观念: 《穀梁传》所处的时代,正值中国历史上的分裂时期,因此,“大一统”的观念在其中尤为突出。它强调维护周天子正朔的合法性,反对诸侯割据,主张建立一个统一的、以礼乐制度为核心的政治秩序。这种对国家统一的渴望,对后世中国政治思想产生了重要影响。 三、《春秋穀梁传》在哲学史研究中的地位与价值 《春秋穀梁传》在中国哲学史研究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和多方面的价值: 儒家思想的重要载体: 《穀梁传》是儒家思想,特别是早期儒家思想的重要载体之一。它不仅是对孔子“春秋”思想的继承和发展,也为后世儒家学派提供了重要的理论资源。其对“仁”、“义”、“礼”、“乐”、“孝”等儒家核心概念的阐释,直接影响了中国古代道德伦理体系的构建。 史学理论的早期探索: 《穀梁传》独特的“春秋之笔法”和“微言大义”的解读方式,是中国早期史学理论的重要探索。它提出了对历史事件进行价值判断和道德评价的原则,对后世史家的治史方法产生了深远影响,尤其是在史书的叙事策略和评论方式上。 政治思想的启示: 《穀梁传》中关于“王道”、“德治”、“君臣之义”、“大一统”等政治思想,为中国古代政治实践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和价值导向。它所倡导的以德治国、重视民生、维护统一的理念,在漫长的中国历史中,始终是中国政治思想的主流。 文化传承的基石: 《穀梁传》作为“五经”之一,在中国文化传承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它所蕴含的价值观念、道德规范和历史智慧,深深地渗透在中国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 文本解读的典范: 《穀梁传》以其精炼的语言和深邃的义理,成为古代文本解读的典范。其“问答体”和“断代体”的结合,以及对字词的考究,都为后世的文本分析和阐释提供了方法论上的启示。 四、对《穀梁传》的现代研究视角 进入现代,对《穀梁传》的研究呈现出更加多元化的视角。除了传统的经学研究,学者们也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其进行深入探讨: 文本的哲学意涵: 运用现代哲学理论,如伦理学、政治哲学、历史哲学等,重新审视《穀梁传》的哲学体系,挖掘其在现代语境下的意义。 思想的演变与影响: 追踪《穀梁传》思想在历代哲学史、政治史、文学史上的演变轨迹,分析其具体影响,例如在宋明理学、清代汉学等学术思潮中的体现。 跨文化比较研究: 将《穀梁传》的思想与西方哲学、其他东方哲学进行比较,探讨其普遍性与特殊性,从而深化对人类思想史的认识。 语言与叙事学分析: 从语言学和叙事学的角度,分析《穀梁传》的文本结构、叙事技巧及其哲学表达方式,揭示其语言艺术的魅力。 社会历史背景下的解读: 结合《穀梁传》所处的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历史背景,更深入地理解其思想产生的根源及其历史局限性。 总而言之,《春秋穀梁传》不仅是一部重要的史书,更是一部蕴含着深刻哲学思想的经典文献。它以独特的视角和精妙的笔法,为我们展现了中国古代的政治智慧、道德观念和历史哲学,其价值至今仍值得我们深入发掘和研究。对《穀梁传》的理解,不仅有助于我们认识中国古代思想的精髓,更能为我们当代的社会发展和文化建设提供重要的启示。

用户评价

评分

经过一段时间的研读,我越来越清晰地意识到,这本书远不止是关于《穀梁传》本身,它更像是一把钥匙,能开启我们理解中国古代知识分子如何思考“天下”与“个人”关系的密码。作者通过对这一特定经典的深入挖掘,成功地展示了儒家思想在不同发展阶段所呈现出的复杂面向,尤其是它如何应对不同时期的政治哲学挑战。这不仅仅是对一个古老经典的“考古”,更是一种哲学史的再创造。它成功地提醒我们,中国哲学的活力和生命力,恰恰隐藏在那些看似晦涩难懂的注疏和注释之中,等待着像作者这样有志向的学者去重新激活,并注入新的时代意义。

评分

阅读这套书的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作者在梳理脉络时的那种刀劈斧凿般的力度与细腻。不同于许多将“春秋学”视为边缘或仅仅是史学补充的论述,作者显然是将其置于中国哲学史的核心位置进行审视和发掘。这种宏大的视角令人耳目一新,它不再将《穀梁传》仅仅视为对《春秋》的解释,而是将其视为一个独立且充满活力的思想体系。特别是作者对于“微言大义”如何在具体的历史语境中转化为伦理建构和社会治理理念的分析,可谓鞭辟入里,展现了扎实的文献功底和敏锐的思辨能力。每当我读到那些关于“时”“位”“义”的精彩论述时,总有豁然开朗之感,仿佛那尘封已久的先秦思想光芒重新被擦亮,投射到我们今天的现实困境之中。

评分

说实话,这本书并非能让你在咖啡馆里悠闲地翻阅,它更像是一本需要案头备置的工具书,旁边常备着检索工具和空白笔记本。那种需要反复咀嚼、时常回溯的阅读体验,恰恰是衡量一部严肃学术专著的试金石。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处理那些跨越时代的思想断裂与连续性时的那种谨慎与克制。他没有急于将古老的文本“现代化”,而是努力去复原其诞生的历史情境和其原初的论证力量。这种对历史语境的尊重,使得全书的论述都显得非常扎实可靠,给人一种“信而有证”的踏实感,而不是空泛的理论构建。

评分

这本书的行文风格,初读时可能会让人感到略有艰涩,它保持了一种极高的学术严谨性,几乎不容许任何情绪化的表达或轻佻的揣测。它更像是一架精密的分析仪器,对每一个概念、每一个引文都进行了近乎苛刻的考证和界定。这种毫不妥协的学术态度,无疑是其价值所在,它迫使读者放下先入为主的观念,真正沉浸于文本内部的逻辑世界。然而,一旦适应了这种节奏,你便会发现其中蕴含着一种强大的内在魅力——那是思想的纯粹性与逻辑的严密性带来的震撼。作者对不同学派之间微妙的张力与互文关系的把握,显示出一种全局性的洞察力,让人不得不佩服其深厚的学养和构建完整知识体系的能力。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颇具匠心,那种温润的纸张触感,带着一种历史沉淀的厚重感,让人在捧读之前就仿佛进入了某种庄严的学术殿堂。我特别喜欢封面那种留白的处理,简洁却不失内涵,让人感受到作者对这门深奥学问的敬畏之心。初翻阅时,那些密集的文字和严谨的结构便显露出一种强大的学术气场,一看便知非同寻常的力作。它不是那种通俗易懂的普及读物,而是直指核心的专业论述,那些对经典文本的细致拆解,无疑需要读者具备一定的古代汉语基础和对儒家思想脉络的初步认知。这本厚重的著作,不仅仅是知识的堆砌,更像是一份精神的邀约,邀请读者一同深入探寻中国思想史上那条幽深而迷人的河流。它仿佛在告诉我,要理解中国哲学,就必须耐下性子,与古人的智慧进行一次漫长而深刻的对话。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