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学文库·文献整理系列:王心敬集(套装上下册)

关学文库·文献整理系列:王心敬集(套装上下册)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清] 王心敬 著,刘学智,方光华 编,刘宗镐,苏鹏 整理
图书标签:
  • 王心敬
  • 明代文学
  • 文献整理
  • 关学文库
  • 古籍
  • 文化研究
  • 学术著作
  • 诗歌
  • 散文
  • 明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西北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60435565
版次:1
商品编码:11788473
包装:精装
丛书名: 关学文库·文献整理系列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5-0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1183
套装数量:2
字数:1214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王心敬是清代关学家。其学以“全体大用,真知实行”为宗旨,将心性论的道德本体与修养论的“工夫”有机结合为一体。
  《关学文库·文献整理系列:王心敬集(套装上下册)》包括《丰川正续外编》和《江汉书院讲义》,集中反映了他的理学思想和教育思想,是首次全面系统整理出版的王心敬文献。

目录

总序
前言

点校说明
丰川全集序
丰川续集序一
丰川续集序二

丰川易说
丰川易说原序
卷首
通论
用易
卷一
上经


卷二
上经






小畜
卷三
上经



同人
大有


卷四
上经




噬嗑


卷五
上经

无妄
大畜

大过


卷六
下经




四丰宁俭编
江汉书院讲义
关学编
传道诸儒评
论濂洛诸儒
丰川语录
侍侧纪闻
学旨
证心录
丰川家训
姑苏论学
丰川答问录
丰川诗集

精彩书摘

  《关学文库·文献整理系列:王心敬集(套装上下册)》:
  彖曰:大畜,刚健笃实辉光,日新其德。刚上而尚贤,能止健,大正也。「不家食,吉」,养贤也。「利涉大川」,应乎天也。
  孔子之传大畜彖云云,何也?曰:言大畜者下以干健,上遇艮止。干精敛而笃实,艮止明而光辉。止以畜健,健以受止。诚、明并进,而两相磨,而德日新,所以为大畜也。又为卦艮阳在上,有尚贤之君,则士不可复食于家,故为卦「不家食,吉」。济世艰难,以艮道之光明,应干行之刚健,何忧不济?故曰「利涉大川」也。象曰: 天在山中,大畜;君子以多识前言往行,以畜其德。(识,如字,又音志。行,下孟反。)
  孔子之传大畜大象云云,何也?曰:言天体之至大,而山以静虚止畜之,故曰大畜。君子体此,则多识前言往行,以畜在中之德焉。盖吾德本大,与天同体,而非经好古敏求之后,则亦无由开发印正,而使之还其本量。彼前言往行,则皆古之圣贤由道德之精蕴发焉菁华,而言为德言。本精义之实得见诸制行,而行为德行。可以印正开服吾德者也。故君子于前言往行,多见多识,神明默成,以畜其德,而使之笃实辉光焉。
  ……
《关学文库·文献整理系列:王心敬集(套装上下册)》图书简介 一、 篇章概述: 《王心敬集》作为“关学文库·文献整理系列”的重要组成部分,汇集了明代关学大家王心敬(字崇道,号敬庵)一生重要的学术文献。本套书共分上下两册,旨在系统、全面地呈现王心敬的学说体系、思想精髓及其在明代学术史上的独特地位。全书内容涵盖王心敬的代表性著作、重要文章、奏疏、书信以及相关学者的评论等,力求以最原汁原味的面貌,再现这位明代思想巨擘的思想光辉。 二、 编纂宗旨与价值: 关学,作为中国哲学史上独树一帜的重要学派,其发源于陕西,以张载为宗,历经南宋至明代,形成了一脉相承又不断发展的学术传统。“关学文库·文献整理系列”致力于抢救、整理、出版与关学相关的珍贵文献,为海内外学者提供可靠的研究资料,推动关学研究的深入发展。 本套《王心敬集》的编纂,旨在解决当前学术界对王心敬研究的若干瓶颈: 1. 文献稀缺性: 王心敬的许多著作在流传过程中损毁或散佚,现存文献零散,难以窥其全貌。本套书通过广泛搜集,尽可能地汇聚了其存世的文献,极大地提升了研究的可及性。 2. 文本校勘价值: 历代刊本、抄本差异较大,为确保学术研究的准确性,本次整理对现有文本进行了细致的校勘,力求提供最准确、最可靠的版本。 3. 思想体系重建: 王心敬的思想虽然继承了关学传统,但亦有其独到之处,尤其在理气论、心性论、政治伦理等方面,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见解。本套书的汇集,有助于学界更清晰地梳理其思想脉络,重建其学术体系。 4. 历史地位再认识: 王心敬虽为明代重要学者,但其在学术史上的地位和影响,相较于阳明学等显学,略显边缘化。本套书的出版,将有助于学界重新审视其学术贡献,发掘其被忽视的价值。 三、 上册内容精要: 上册主要收录王心敬的核心著作及论述性文章,是其思想体系的基础性构成。 1. 《敬庵语录》: 这是王心敬思想体系的集中展现。书中通过问答、论辩、论述等形式,详细阐述了他的“性即理”、“心即性”、“气统性”等核心观点。他对张载“气本论”进行了深化和发展,强调气的充塞流行与万物生成的必然联系,以及人心作为气的凝聚和感应之处,是体悟天理的根本。上册的《敬庵语录》部分,不仅呈现了他对形而上学的深刻洞见,也包含了其对道德修养、政治实践的论述,体现了儒家“致用”的精神。 2. 《辨疑》: 本书是王心敬针对当时学术界存在的种种疑难问题,进行辨析驳正的重要著作。内容涉及性理、心性、格物致知等多个方面,充分体现了他严谨的治学态度和敢于质疑的精神。通过对不同学派观点的梳理和批判,王心敬进一步确立了自己的学术立场,并为后学指明了辨别真伪、追求真理的方向。 3. 《答问》与《书札》: 这部分收录了王心敬与同时代学者、门人之间的问答记录和往来书信。这些文献虽然篇幅不长,但却生动地展现了王心敬的学术思想在实践中的运用,以及他与学界同仁的学术交流情况。通过书信,我们可以窥见他对待学术问题的严谨态度、对后学的耐心指导,以及他对社会现实的关怀。这些文献也为研究王心敬的生平交往、学术传承提供了宝贵的史料。 4. 部分重要奏疏与政论: 王心敬并非仅局限于书斋论学,他也曾步入仕途,关心国家大事。上册中收录的奏疏和政论,反映了他对当时政治、经济、社会问题的思考和建议。这些文本不仅展现了他学以致用的政治抱负,也体现了其将儒家伦理道德原则应用于政治实践的努力,为理解其思想的现实关怀提供重要线索。 四、 下册内容精要: 下册则侧重于王心敬的思想发展脉络、学术影响,以及对相关文献的补充和整理。 1. 《集注》与《说》类著作: 这部分收录了王心敬对儒家经典的注解和阐释。例如,他对《大学》、《中庸》、《论语》、《孟子》等经典的学习和解读,不仅展现了他对儒家传统的继承,更体现了他如何在经典解读中融入自己独特的关学思想。这些注解的文本,是理解他思想如何从经典中生长出来,又如何反过来解释和发展经典的重要依据。 2. 门人弟子著作与相关记述: 为了更全面地展现王心敬的学术影响,下册收录了其主要门人弟子关于其思想的记录、追述以及门人自身的著作。这些文献,如同镜子一般,折射出王心敬思想的吸收、理解与传播过程,也为后人认识其学术地位提供了旁证。通过门人的记述,我们可以了解王心敬在学堂之外的言行举止,以及他对后学的具体教诲,填补了许多关于其生活细节的空白。 3. 后世学者对王心敬的评价与研究: 本部分精选了明清以来一些重要学者对王心敬思想的评价、评论以及对其学术的梳理和研究。这些文献,既是王心敬学术生命力的一种体现,也为我们提供了审视其思想价值的多元视角。通过后人的评价,我们可以看到王心敬的思想在历史长河中的演变与沉浮,以及其在不同历史时期所获得的关注和解读。 4. 相关文献的补遗与考证: 考虑到文献整理的严谨性,下册还收录了一些与王心敬相关的零散文献、序跋、题词等,并附有详细的考证和校注。这部分内容虽然不直接是王心敬的创作,但对于全面理解其学术活动、生平事迹具有重要的补充作用。 五、 整理与校勘说明: 本套《王心敬集》的整理,遵循了“存真、校勘、注释、考证”的学术原则。 文献搜集: 编者团队历时数年,广泛搜集了海内外公私藏书中的各种刊本、抄本、稿本,力求全面。 底本选择: 在每种文献的整理中,根据文献的价值、流传情况和版本优劣,审慎选择最优底本,并对主要异文进行一一注明。 校勘精度: 采用多版本比勘的方法,对错字、漏字、衍文、脱文等进行细致校正,并在注文中加以说明。 注释与考证: 对于文中涉及的典籍、人物、史事、学术术语等,进行了必要的注释,并附有考证,以帮助读者理解。 编排体例: 全书按照文献的性质、主题和成书年代进行科学编排,力求条理清晰,便于阅读和研究。 六、 结语: 《关学文库·文献整理系列:王心敬集(套装上下册)》的问世,不仅是对一位重要明代思想家的学术成就的集中呈现,更是对关学传统的一次重要梳理与深化。本套书的出版,必将为关学研究、明代思想史研究、中国哲学史研究等领域注入新的活力,为海内外学者提供一个更加坚实和丰富的研究平台。我们期望,通过这套整理本,能够让王心敬的思想在当代重新焕发光彩,为我们理解中国传统文化提供更深刻的启示。

用户评价

评分

说实话,一开始我以为这会是一套非常晦涩难懂的古籍整理本,毕竟“文库”二字往往意味着门槛较高。但实际接触下来,感觉比预期的要平易近人一些,当然,这绝不意味着内容简单,而是指其编排的逻辑性非常强。它似乎考虑到了不同层次读者的需求。对于专业人士,那些详细的索引和交叉引用功能无疑是高效的工具;而对于刚入门的爱好者,它通过合理的篇章划分和必要的引言说明,构建了一个清晰的知识地图。我花了一整个下午,梳理了其中关于人物传记的部分,发现它对人物生平的梳理脉络清晰,时间线索明确,即便是跨越不同载体的材料,也能被梳理得井井有条,这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初学者的迷茫感。

评分

这套书的装帧设计简直是太有心了,封面那种沉稳的色调,配上烫金的字体,拿在手里就有种历史的厚重感。内页的纸张质感也很好,不是那种亮得刺眼的白,而是偏向米白的,长时间阅读眼睛也不会太累。要知道,研究古代文献,阅读体验是非常重要的,这套书在这方面做得相当到位。尤其是考虑到它收录的内容,能够以这样的水准呈现,足见出版方的诚意。我特地翻阅了其中关于某些地方志的引文校注部分,注释详实,引文出处标注清晰,对于做学问的人来说,这简直是福音。很多时候,我们读旧籍,最怕的就是版本混乱或者注释不严谨,但这套书似乎在这方面下了大功夫,让人可以安心地投入到阅读和研究中去,不用时刻提防着信息错误带来的困扰。

评分

从学术价值的角度来看,这套书的整理工作无疑是填补了某些空白。许多散佚在不同档案、不同刊物中的文献,能够被系统地汇集于此,其价值不言而喻。我曾经为了查找某一个特定的史料细节,需要跑好几个图书馆,翻阅数种不同的影印本,费时费力。现在有了这套集成的版本,极大地提高了我的研究效率。更重要的是,校勘者在关键处的辨析,往往能为后续的研究者指明方向,避免了重复性的错误探索。这不仅仅是一部工具书,它更像是一部浓缩的、经过提炼的学术史,对于任何想在这个领域深耕的人来说,都是不可或缺的案头必备良书。

评分

这套书的装订和排版风格,透着一股子古典韵味,但又恰到好处地融入了现代印刷技术带来的便利。特别是字体的选择,既保留了古籍的古朴感,又确保了现代阅读的舒适度,这一点处理得非常微妙。我特别留意了它的页边距和行间距,留白恰到好处,使得版面看起来疏朗有致,而不是那种压迫感十足的密排。每次合上书卷,都能感受到一种仪式感,好像刚刚完成了一次与古代文人的深度对话。这种优质的阅读体验,让原本枯燥的文献整理工作,变成了一种享受,让人愿意反复翻阅,甚至在茶余饭后的闲暇时光也忍不住拿出来对照着看几页。

评分

初读这套书,我立刻被它那种严谨的学术态度所吸引。它不仅仅是简单的文献汇编,更像是一次精心的学术考古。作者在整理过程中,对于一些存疑的篇目,没有草率地纳入,而是进行了细致的辨析和考证,这种对待史料的审慎态度,是值得所有做学问的人学习的。我特别欣赏它在某些篇章后面附带的“编者按”或者“校勘记”,往往几句话就能点明一个重要的版本差异或者文献流传中的关键节点,极大地提升了阅读的深度和效率。对于那些希望深入了解某个历史时段或特定学派源流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提供了一个极为可靠的基石,它替我们做了大量的繁琐的比对工作,让我们能够更聚焦于思想本身的脉络梳理。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