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教学学术史问题研究/人文日新学术文丛

宗教学学术史问题研究/人文日新学术文丛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朱东华 著
图书标签:
  • 宗教学
  • 学术史
  • 宗教研究
  • 人文社科
  • 学术著作
  • 中国宗教学
  • 宗教思想史
  • 文化研究
  • 学术文丛
  • 历史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清华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2446613
版次:1
商品编码:11971247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6-08-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443
字数:34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作者长期从事宗教学学术史研究,本书涉及本领域研究相对薄弱的两个环节,属于前沿问题研究。获得2014年清华大学文科出版基金的资助。

内容简介

  本书首先探讨宗教现象学的一些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概念,同时阐明了舍勒、奥托、列欧、伊利亚德等人在宗教现象学发展史上的贡献和地位。本书的第二部分探讨狄奥多若、奥古斯丁、波爱修、阿奎那等古典宗教思想家以及施特劳斯、桑德尔等当代政治哲学家在宗教伦理方面的理论贡献。

作者简介

  朱东华,男,北京大学哲学系—宗教学系博士,清华大学哲学系副教授、清华大学道德与宗教研究院“景教与中国宗教研究中心”主任。获奖情况:(1)2006年:博士论文《鲁道夫?奥托的努秘学的现象学特征》获得北京大学优秀博士论文奖、教育部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提名奖;(2)2010年:清华大学优秀教学成果奖(一等奖)。

内页插图

目录

第一章
引论
第一节 学术史研究的历程:回顾与反思
第二节 宗教现象学的基本问题
第三节 宗教学学术史的伦理问题研究
第一部分
宗教现象学的问题与方法
第二章
荷兰—斯堪的纳维亚学派的宗教现象学
第一节 蒂勒与商特皮
第二节 克瑞斯腾森:“现象学家应该虚己”
第三节 索德布鲁姆的“圣俗之分”
第三章
奥托:从“神圣”到“圣秘”的现象学还原
第一节 “圣秘”:纯粹的神圣
第二节 “圣秘”的诸要素
第三节 “圣秘”的结构与特征
第四节 奥托的宗教现象学方法
第五节 宗教学发展史上的一座里程碑
第四章 舍勒:宗教语言与现象学表述进程
第一节 “绝对域”与神圣价值
第二节 “宗教行为”
第三节 “遮诠神学”与现象学的本质直观
第四节 “宗教与形而上学的整合体系”
第五节 现象学的自负与现象学的谦卑
第五章 海德格尔:“形式指引”与宗教生活现象学
第一节 “形式指引”
第二节 形式指引与基础存在论
第三节 诠释学“嫁接”于现象学
第四节 宗教生活现象学
第六章 凡·德·列欧:宗教的类型学与诠释学
第一节 “宗教”“现象”与现象学
第二节 “理想型”与宗教类型学
第三节 “同感”“领悟”与宗教现象学的诠释
学路线
第四节 从方法论角度看列欧的宗教现象学的
特点和成就
第七章 伊利亚德:神圣时空与宗教现象的结构
第一节 整体的神圣
第二节 “显圣”“神圣时空”与“象征”
第三节 “宗教人”
第四节 “范型”“结构学”与“形态学”
第二部分
宗教学学术史的伦理之维
第八章 狄奥多若:“身论”与“人格”概念的起源
第一节 本体论类比与狄奥多若的“身论”
第二节 “身”的三重玄义与“人格”概念的
起源
第九章 奥古斯丁:《忏悔录》及其伦理思想
第一节 奥古斯丁与《忏悔录》
第二节 原罪论、恶非实体论、意志论道德心
理学
第十章 波爱修:道德必然导向宗教
第一节 哲学的慰藉
第二节 道德必然导向宗教
第三节 古典时代与中世纪的思想桥梁
第十一章
阿奎那:《〈伦理学〉评注》与亚里士多
德伦理学
第一节 阿奎那与《〈伦理学〉评注》
第二节 人性论、自然法与美德伦理
第十二章
施特劳斯:“犹太问题”与新保守主义宗
教伦理
第一节 犹太问题与施特劳斯的政治哲学
第二节 新保守主义的宗教伦理
第三节 新保守主义与新宗教右翼结盟的宗教
伦理基础
第十三章 桑德尔:宗教与政治中的道德问题
第一节 宗教与美国政治中的道德争论
第二节 千禧年主义、奥古斯丁传统与政治
伦理
第三节 桑德尔:公民共和主义与政治中的道
德问题
第十四章
审慎与尊重他者:宗教学的伦理立场反思
第一节 缪勒:译名之争与宗教对话伦理
第二节 多重参与和尊重他者:重审耶佛对话
的三种模式
第十五章 结语
第一节 宗教现象学的理论得失及其学术影响
第二节 宗教伦理问题研究的若干结论
参考文献
索引



《思想的脉络: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史论》 引言 在人类文明的长河中,思想作为文明的基石,其演变与发展深刻地影响着社会的进程和人类的认知。中国古代哲学,作为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其独特而深刻的智慧,不仅塑造了东方世界的精神风貌,更对世界思想史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本书《思想的脉络: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史论》旨在深入探寻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起源、发展、演变及其核心脉络,勾勒出一幅宏伟的思想画卷。本书并非对所有哲学流派进行面面俱到的罗列,而是精选了几个关键时期、代表性的思想家及其核心思想,通过细致的梳理与独到的分析,揭示其内在的逻辑联系与历史演进的动力,力求展现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生命力与时代精神。 第一章:思维的萌芽——从神话到早期思想的过渡 在文字尚未普及,口头传说成为主要知识传播方式的遥远时代,人类对世界的认知是模糊而充满神秘色彩的。早期的中国,如同世界各地一样,被神话传说所笼罩。这些神话,如盘古开天辟地、女娲造人、后羿射日等,虽然充满了瑰丽的想象,却也蕴含着古人对宇宙起源、生命奥秘、自然规律的朴素思考。本书将首先回顾这些神话传说,探讨其在早期社会中的功能——它们不仅是故事,更是古人解释世界、安抚内心的尝试,是意识形态的雏形。 随后,本书将目光投向夏商周时期。这一时期,虽然史料相对零散,但已能窥见理性思维的曙光。以《尚书》和《周易》为代表的文献,开始出现对政治伦理、天命观、阴阳五行等概念的初步探讨。例如,“天命靡常,惟德是辅”的观念,标志着从单纯的鬼神崇拜向对人事德行的重视的转变;《周易》中的卦象与爻辞,以一种象征性的、辩证的方式揭示了事物变化发展的规律,这种朴素的辩证法思想,为后来的哲学发展奠定了基础。本书将重点分析这一时期思想的特点:尚未形成系统的学说,但已具备了哲学思考的基因,并开始将对自然界的认知与对社会秩序的建构相结合。 第二章:群星璀璨的时代——诸子百家的争鸣与思想的飞跃 春秋战国时期,社会急剧变革,礼崩乐坏,士阶层崛起,思想空前活跃,迎来了中国古代哲学发展的第一个高峰——诸子百家的争鸣。这一时期,思想家们纷纷提出自己的政治主张、道德理念和社会构想,试图为动荡的时代找到出路。本书将重点聚焦于以下几个最重要的流派: 儒家: 以孔子、孟子、荀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将“仁”作为核心,强调伦理道德在社会秩序中的作用。孔子提出的“仁者爱人”、“克己复礼为仁”,孟子“性善论”及其“仁政”思想,荀子“性恶论”及其“隆礼重法”主张,构成了儒家思想的主干。本书将深入剖析儒家思想如何从关注个人修养扩展到建构理想的政治和社会秩序,并探讨其对后世中国社会伦理观念的深远影响。 道家: 以老子、庄子为代表的道家,主张“道法自然”,提倡“无为而治”。老子《道德经》中的“道可道,非常道”以及“上善若水”的思想,庄子《庄子》中的“逍遥游”和“齐物论”,展现了对超越世俗的理想境界的追求,以及对个体自由精神的张扬。本书将重点分析道家思想如何批判性地审视人造的秩序,回归自然的本真,以及其在哲学、艺术、养生等领域的独特魅力。 法家: 以商鞅、韩非子为代表的法家,主张“法、术、势”相结合,强调以法律、权术和君主的绝对权威来治理国家。韩非子《韩非子》中对君主统治技巧的论述,深刻揭示了政治权力的运作逻辑。本书将分析法家思想如何回应时代对强有力统治的需求,以及其在推动秦朝统一中的作用,同时也会探讨其严酷统治的局限性。 墨家: 以墨子为代表的墨家,提倡“兼爱”、“非攻”、“尚贤”等主张,强调功利主义和务实的社会改革。墨家的思想在当时具有广泛的影响力,尤其在技术和军事方面。本书将分析墨家思想的特点,以及其与儒家、道家的不同之处,探讨其在促进社会公平和反对战争方面的积极意义。 本书将不仅仅是罗列这些学派的主张,更会着力于分析它们之间的思想对话、论辩与相互影响。例如,儒家对道家的“无为”的批评,法家对儒家“仁政”的嘲讽,都体现了思想的碰撞与发展。通过对这些思想的深入剖析,读者将能理解为什么这一时期是中国古代思想史上的“黄金时代”。 第三章:新风的涌动——秦汉思想的整合与发展 秦朝短暂而辉煌的统一,为中国思想史的整合奠定了政治基础。汉朝的建立,标志着一种新的思想格局的形成。本书将探讨汉代思想的主要特点: 儒学的独尊地位: 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使得儒学成为官方正统思想。本书将分析这一政策的形成过程及其深远影响,探讨儒学如何在吸收其他思想营养的基础上,发展出更为成熟的体系,为中国古代社会提供了稳定的意识形态支撑。 黄老思想的余晖与道教的兴起: 在汉初,黄老之学曾一度盛行,其“清静无为”的思想对政治产生了积极影响。本书将考察黄老思想与早期道家的关系,以及随着社会发展,道教作为一种宗教形态的兴起,其神学体系、修行理论如何发展,以及对民间信仰和社会生活的影响。 经学研究的繁荣: 汉代是经学研究的鼎盛时期,出现了一大批著名的经学家,如董仲舒、郑玄等。他们对儒家经典的注释、阐发,形成了庞大的经学体系,为儒学在后世的传承和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本书将介绍经学研究的主要方法和成果,展示汉代学者严谨的治学态度。 第四章:思想的融合与转向——魏晋南北朝的玄学与佛教的传入 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动荡,政治分裂,但这却是一个思想异常活跃和多元化的时期。本书将重点探讨这一时期思想的几个重要方面: 玄学的兴起与发展: 玄学是对汉代经学的一种反拨,它关注“有”与“无”、“名”与“实”等形而上学问题,强调清谈与自由精神。以竹林七贤为代表的玄学家,如嵇康、阮籍、王弼等,他们的思想既有对社会现实的批判,也有对人生意义的深刻追问。本书将分析玄学如何继承道家思想,又如何与佛教发生初步的接触,形成独特的思想风貌。 佛教的东传与中国化: 佛教在这一时期传入中国,并逐渐发展壮大,对中国思想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书将考察佛教最初传入时的情形,分析其与中国本土思想(特别是玄学)的碰撞与融合,例如“格义”佛教的出现,以及佛教教义(如轮回、因果、涅槃等)如何被中国人理解和接受。 思想的多元与碰撞: 除了玄学和佛教,这一时期还有许多其他思想流派的存在,以及不同思想之间的激烈辩论。本书将呈现这一时期思想的多元化特征,以及这种多元化如何为后来的思想发展提供了丰富的资源。 第五章:思想的再建构——隋唐宋明的哲学演进 隋唐统一,开启了中国古代思想史的新篇章。本书将考察这一时期思想的主要演变: 隋唐时期: 儒、释、道三教并存,相互激化与融合。本书将分析隋唐时期统治者对宗教的态度,以及三教在文化上的互动。特别是佛教的进一步发展,出现了天台宗、华严宗、禅宗等具有中国特色的宗派,它们对中国人的哲学观念、审美情趣产生了深刻影响。 宋代新儒学(理学): 宋代是中国哲学史上的又一个高峰,理学应运而生。以周敦颐、张载、程颢、程颐、朱熹等为代表的理学家,在继承儒家传统的基础上,吸收了佛道思想的精华,构建了更为系统和精密的哲学体系。他们提出的“天理”、“太极”、“气”、“心”等概念,对宇宙本体、道德修养、政治伦理等问题进行了深刻的探讨。本书将重点分析理学的核心思想、流派差异,以及其在中国思想史上的重要地位。 明代心学: 明代王阳明的心学,是对宋代理学的一种发展和突破。王阳明强调“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将哲学关注的重点转向人的内心世界,强调主体性的作用。本书将分析心学的独特之处,及其与理学的异同,探讨其对中国近世思想的影响。 结语 《思想的脉络: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史论》并非一部枯燥的学术论文集,而是一次穿越时空的思想旅行。本书力求通过对关键时期、关键人物、关键思想的深入解读,展现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魅力与智慧。从早期朴素的自然观察,到诸子百家的激辩,再到后世哲学的不断创新与融合,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史是一部关于人类如何认识世界、如何理解自身、如何构建理想社会的宏大叙事。希望本书能够为读者提供一个清晰的视角,理解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深邃内涵与不朽价值。

用户评价

评分

我常常在阅读那些旨在“综述”某一宏大领域历史的文本时感到一种挥之不去的失落感,它们要么过于宏观而失焦,要么过于琐碎而缺乏洞察力。然而,这本著作却在学术史的“问题意识”构建上展现出令人赞叹的平衡。它不是简单地罗列人名和观点,而是将每一次重大的理论转向都视为对前人未解决之“问题”的回应或修正。阅读过程中,我被作者如何捕捉到康德晚期思想与早期现象学思潮之间那条隐秘而关键的知识通道所深深吸引。这种穿透历史迷雾,直达核心论辩的笔法,极大地提升了阅读的智力愉悦感。特别是关于“客观性危机”在宗教研究中如何体现的那几章,作者的论证逻辑严密,论据的选择更是精准得如同外科手术刀,毫不拖泥带水地切开了领域内部的“陈规”,提出了令人耳目一新的研究范式,让人不得不停下来,深思自己过往的阅读盲点。

评分

最后,这本书在学术史的“脉络梳理”上,展现出一种罕见的清晰度和结构美感。它如同高明的园丁,修剪掉了枝蔓,只留下最强壮的主干,让读者能清晰地看到某一学派的兴盛与衰落是如何受到其所处的政治经济环境制约的。尤其是在对比了不同学派对“启蒙遗产”的不同继承方式时,作者的分析具有强大的穿透力,揭示了意识形态如何潜移默化地塑造了学术议程的优先级。这种对学科内部权力结构和知识生产机制的深入洞察,使得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历史回顾,更像是一份学科自我批判的宣言。对于有志于在宗教学术界深耕的青年学者而言,这本书提供的不仅仅是知识,更是一种严谨治学的态度和对历史复杂性的谦卑认知,是案头必备的常备参考书。

评分

这本书最让我感到耳目一新之处,在于其对“技术”与“宗教观念”互动关系的探讨,这部分内容在传统的宗教学术史叙事中往往是被边缘化或忽略的。作者敏锐地捕捉到,从印刷术的普及到近代信息传播工具的演变,如何重塑了信徒群体的组织结构和教义的传播形态,并以此为切入点,批判性地审视了诸如“宗教情感”这些抽象概念的物质基础。这种跨学科的视野,使得原本有些沉闷的史学梳理焕发出新的活力。它不再仅仅是哲学思辨的复盘,而更像是一部社会技术史在宗教领域的投射。这种处理角度,不仅拓宽了我们对“学术史”边界的理解,更激发了我去重新审视那些我们习以为常的宗教实践,思考它们在多大程度上是被“技术中介”的结果,极大地增强了批判性思维的维度。

评分

这本学术著作的装帧设计颇具匠心,书脊的烫金字体在深沉的封面上散发出低调而庄重的光泽,予人一种沉甸甸的学术重量感。初翻阅时,便能感受到作者在梳理宗教学史脉络时所下的苦功。它并非那种流于表面的通识读物,而是直指学科内部那些方法论上的根本分歧与历史演变的核心症结。尤其是对于十八、十九世纪欧洲思想家如何构建“宗教”这一概念本身所进行的批判性考察,其深度和细致程度,足以让深耕此领域的学者感到惊喜。作者似乎有一种将复杂理论矿脉层层剥离的能力,将那些看似高不可攀的哲学思辨,转化为可以被精准定位和审视的历史现象。例如,书中对施莱尔马赫与费尔巴哈在“本质”界定上的微妙张力所进行的对比分析,就极为精妙,不仅勾勒出浪漫主义思潮对神学的影响,更揭示了世俗化进程中知识分子精神谱系的断裂与重塑,读来让人大呼过瘾,仿佛重新参与了一场思想上的智力探戈。

评分

从阅读体验上来说,这本书的行文风格是极其内敛而精准的,绝无一般学术普及读物中常见的煽情或夸张,它像一架精密的瑞士钟表,每一个齿轮(论点)都咬合得天衣无缝。尽管讨论的是诸如“神圣性消解”这类宏大主题,但作者始终将笔墨聚焦于特定学者在特定历史语境下的具体文本和辩论焦点。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处理跨文化参照时所展现出的审慎态度,它避免了将西方中心主义的理论框架简单粗暴地投射到其他文明的宗教现象之上,而是极其耐心地铺陈了不同文明内部关于“信仰”定义权的争夺史。这种尊重文本原貌、注重语境细微差别的治学态度,无疑为该领域的未来研究树立了一个极高的标杆,也使得读者在合上书本时,能更清晰地把握住当代宗教学科在方法论上所面临的真正挑战。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