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的逻辑

论语的逻辑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刘天华 著
图书标签:
  • 哲学
  • 国学
  • 论语
  • 逻辑学
  • 思维
  • 传统文化
  • 经典
  • 儒家
  • 教育
  • 文化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49588732
版次:1
商品编码:12047134
包装:平装
开本:16
出版时间:2016-09-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84
字数:260000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论语的逻辑》是《论语》解读的普及本,作者在《论语》执教过程中以中学生的认知特征为基础,结合教学实践,反复思考探究撰成本书。本书从逻辑的角度对《论语》进行了梳理和阐释,概括和厘清了编辑者、每章话题、对话者身份和语言的内在逻辑关系。全文共二十篇,各篇内的每一章都有概括性的小标题。作者试图回溯《论语》编辑的原点,再现孔子讲话的历史语境,以对孔子及其思想做出更切合原貌的解释,蕴意深邃而趣味盎然。


作者简介

刘天华:一个生性自由、无拘无束生活的追随者,当过记者、报社编辑,出版诗集《清水芙蓉》、散文集《风筝远去》。后进入教师行业,因不堪忍受公办教育的种种教条,转身创办民办学校。从江西、安徽、浙江四省的民办教育中走来,提倡包容个性的教育理念,是江南民校快乐教育的践行者。


目录

001 | 学而第一

016 | 为政第二

034 | 八佾第三

053 | 里仁第四

067 | 公冶长第五

088 | 雍也第六

105 | 述而第七

128 | 泰伯第八

144 | 子罕第九

165 | 乡党第十

169 | 先进第十一

190 | 颜渊第十二

208 | 子路第十三

224 | 宪问第十四

251 | 卫灵公第十五

270 | 季氏第十六

285 | 阳货第十七

310 | 微子第十八

325 | 子张第十九

340 | 尧曰第二十

345 | 附录一《孔子世家》

358 | 附录二《仲尼弟子列传》

370 | 主要参考书目




《无尽之境:宇宙的起源、演化与未来》 简介 宇宙,这片浩瀚而神秘的画布,自诞生之初便以其磅礴的气势和深邃的奥秘吸引着人类的目光。我们是谁?我们从何而来?宇宙又将走向何方?这些古老而根本的问题,驱动着人类对宇宙不懈的探索与追问。《无尽之境:宇宙的起源、演化与未来》一书,正是这场伟大探索的集结与呈现,它将带领读者跨越时空的界限,深入了解宇宙从混沌初开到如今繁星点点,再到遥远未来的可能图景。 本书并非仅仅罗列天文数据或晦涩理论,而是以一种引人入胜的叙事方式,将复杂的宇宙学概念娓娓道来。我们从最宏观的视角出发,审视宇宙的黎明——大爆炸理论。这不是一个简单的“爆炸”概念,而是一个关于时空、能量和物质如何从一个极热、极密的奇点开始,经历急剧膨胀、冷却,最终形成我们所见宇宙的恢弘史诗。我们将一同探索大爆炸证据的由来,如宇宙微波背景辐射的发现,它如同宇宙诞生时留下的“胎记”,诉说着早期宇宙的温度与结构。同时,我们也触及对早期宇宙的各种推测,包括暴胀理论,它如何解释了宇宙的均匀性与平坦性,以及这些理论如何不断被观测数据所验证与修正。 随着宇宙的膨胀与冷却,最初的能量逐渐凝聚成最基本的粒子,它们在引力的作用下,开始聚集,形成了恒星与星系的雏形。本书将详细阐述恒星的诞生、生命周期与死亡。从巨大的分子云中,在自身引力下坍缩,点燃核聚变的火焰,成为照亮宇宙的恒星;到生命终结时,或化为壮丽的超新星爆发,将更重的元素抛洒到宇宙空间,或坍缩成神秘的黑洞,吞噬一切物质与光。《无尽之境》将通过生动的描述,展现这些宇宙巨兽的壮丽与残酷。 星系,是宇宙中恒星的集合,它们形态各异,或优雅的旋臂舒展,或椭圆的星云静谧。本书将带我们认识不同类型的星系,从螺旋星系到不规则星系,并探讨星系的形成与演化。引力,作为宇宙中最基础的力量,在星系的形成与结构中扮演着核心角色。我们将了解暗物质——这种看不见摸不着的物质,如何通过其引力效应,主导着星系的形成与运动,以及暗能量,这种更神秘的力量,又如何驱动着宇宙的加速膨胀,改变着宇宙的命运。 在浩瀚的星海中,我们所在的银河系,以及其中的太阳系,是人类文明的发源地。本书将视角拉近,聚焦我们熟悉的地球,探讨行星的形成与演化。从行星的形成模型,到地球上生命的起源,以及生命如何在这个独特的星球上繁衍生息,并在漫长的地质时期内,不断适应、演化。我们将审视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以及我们所面临的宇宙环境,例如来自太阳的辐射、近地小行星的威胁,以及宇宙射线的影响,这些都与我们星球的生命进程息息相关。 然而,宇宙并非一成不变,它正处于持续的演化之中。本书将深入探讨宇宙的未来。是继续膨胀,直至万物趋于寂灭的“大冻结”?还是在暗能量的驱动下,加速膨胀,最终导致星系分离,甚至原子本身的解体,即“大撕裂”?抑或是其他我们尚未能想象的结局?《无尽之境》将依据当前的宇宙学模型,描绘出宇宙未来可能存在的几种景象,并分析支持这些模型的证据与争议。 本书还将触及宇宙学研究的前沿领域。例如,关于宇宙的“多重宇宙”假说,它是否意味着我们的宇宙只是无数个宇宙中的一个?地平说与球形说的争论在古代曾是思想的斗争,而如今,对于宇宙形态的探索,也伴随着各种令人惊叹的猜想。我们还将探讨宇宙学研究的方法论,从望远镜的观测,到粒子加速器的实验,再到理论模型的构建,这些学科的交叉融合,共同推动着我们对宇宙的认知不断向前。 《无尽之境》不仅仅是一本科普读物,它更是一次关于人类自身在宇宙中位置的哲学思考。当我们仰望星空,感受宇宙的宏大与自身的渺小,我们不禁会思考生命的意义,以及人类文明的未来。书中将穿插一些关于科学家探索宇宙的故事,他们的执着、他们的灵感、他们的挫折与成功,这些鲜活的个体故事,为冰冷的科学理论注入了人性的温度。 本书的内容覆盖了: 第一部分:宇宙的黎明——大爆炸的序曲 第一章:宇宙的起点:大爆炸理论的基石 从何而来?早期宇宙的猜想与观测 宇宙的膨胀:哈勃定律的启示 宇宙微波背景辐射:大爆炸留下的回响 暴胀理论:解释宇宙的平坦与均匀 第二章:粒子的海洋:早期宇宙的物质构成 基本粒子:构成宇宙的积木 核合成:轻元素的诞生 物质与反物质的博弈 宇宙的“黑暗时代”:直到第一颗恒星亮起 第二部分:星辰的舞蹈——恒星与星系的生命史 第三章:恒星的摇篮:孕育与诞生 分子云:恒星的“育婴室” 引力坍缩与核聚变的点燃 主序星:宇宙中最常见的火焰 第四章:恒星的生老病死:从耀眼到消逝 恒星的演化路径:质量的决定性作用 红巨星与白矮星:恒星生命的暮年 中子星与脉冲星:致密的残骸 超新星爆发:宇宙中最壮丽的死亡 第五章:星系的形成与演化:宇宙的结构 不同形态的星系:螺旋、椭圆、不规则 星系的碰撞与合并:宇宙的“大事件” 星系的形成模型:从模拟到观测 第六章:暗物质与暗能量:宇宙的隐形主导者 暗物质的证据:星系旋转曲线之谜 暗能量的发现:宇宙加速膨胀的惊人事实 暗物质与暗能量对宇宙结构和命运的影响 第三部分:我们所处的宇宙——地球与生命 第七章:行星的家园:地球的诞生与演化 太阳系的形成:从星云到行星 地球的内部结构与地质活动 地球的磁场与大气:生命的保护伞 第八章:生命的奇迹:起源与进化 生命起源的科学假说 进化论:生命适应环境的旅程 地球生命的多样性与演化轨迹 第九章:宇宙中的家园:地球的相对位置与环境 太阳系的构造与轨道 星际介质的影响:宇宙射线与星际尘埃 小行星与彗星:潜在的威胁与资源 第四部分:宇宙的未来——可能的结局与未解之谜 第十章:宇宙的终局:几种可能的未来场景 大冻结:永恒的冷却与寂灭 大撕裂:加速膨胀的极端命运 大挤压:一次悲壮的轮回? 不同的宇宙模型与观测证据 第十一章:多重宇宙猜想:我们的宇宙是唯一的吗? 不同理论中的多重宇宙概念 寻找多重宇宙存在的证据 哲学与科学的边界 第十二章:宇宙学的未解之谜与前沿探索 奇点的本质:大爆炸之前是什么? 黑洞的内部:时空的极限 宇宙学常数的意义 未来天文观测与实验的展望 《无尽之境:宇宙的起源、演化与未来》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个全面而深入的宇宙学知识体系,激发对宇宙的好奇心,引导读者进行独立思考。它希望成为一座桥梁,连接科学与人文,让更多人能够理解和欣赏我们所栖息的这个宏大而神秘的宇宙,并激发我们去探索更多未知。

用户评价

评分

这部作品的语言风格真是令人耳目一新,它没有采用那种高高在上、故作深奥的学术腔调,而是像一位饱学之士在冬日的炉火旁,娓娓道来那些流传千年的智慧。作者在梳理论述的脉络时,那种抽丝剥茧的细致,简直让人拍案叫绝。它并非简单地罗列孔子的语录,而是试图去构建一套完整的思想体系,探讨“仁”与“礼”如何在变动的社会情境中保持其内在的张力与和谐。我特别欣赏作者对于一些关键概念的重新解读,那种跳脱出传统注疏框架的勇气,让那些陈旧的篇章焕发出了新的生命力。比如,书中对“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的阐释,不再仅仅停留在字面上的“学习与实践的乐趣”,而是深入挖掘了这种“说”背后的个体精神完善与社会责任感的统一,读来让人对人生的根本追求有了更深一层的体悟。整本书的节奏把握得极好,时而如疾风骤雨般犀利地批判了某些僵化的解读,时而又如春风化雨般温柔地引导读者反思自身的不足,读完之后,感觉自己的思维也被重新打磨了一遍,变得更加清晰和有力。这种深入浅出,却又内涵丰富的叙事方式,是其他许多同类书籍所不具备的宝贵特质。

评分

这部书读完之后,给我留下的不是一堆可以炫耀的知识点,而是一种更扎实、更沉稳的生活态度。它不像某些通俗读物那样,只提供廉价的“正能量口号”,而是提供了一种处理复杂人生的“操作系统”。作者将那些古老的伦理规范,转化为一套可以在日常琐事中反复验证的实践哲学。例如,书中对于“吾日三省吾身”的解析,并非停留在自我检讨的层面,而是将其提升到了“动态反馈机制”的高度,强调反思的目的是为了优化未来的行动路径,使其更贴近个体理想的人格目标。这种实用主义的色彩,让传统学问变得“落地有声”。合上书本的那一刻,世界看起来似乎没有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但内在的参照系却悄然发生了位移——面对冲突、面对不确定性时,内心的那个定锚点似乎更加牢固了。这是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改变,它不喧哗,但力量深远,使得这本书的价值超越了一般的学术探讨,真正具备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潜在效用。

评分

坦率地说,市面上关于经典的解读汗牛充栋,许多都是重复炒冷饭,缺乏真正的洞察力。然而,这部作品的出现,无疑为这个领域注入了一股清新的空气。它的独特之处,在于其对文本细微之处的捕捉能力,那种近乎于“文字考古”的考究精神,让人肃然起敬。作者似乎对原典的每一个字、每一个标点符号都进行了反复的揣摩,试图还原其在特定历史语境下的原始生命力。这种对细节的执着,最终汇聚成了宏大的洞见。我印象非常深刻的是,书中对某些被广泛引用的语句的“出处辨析”,指出了一些流传已久的“名言”其实是后世的误传或曲解,并根据更可靠的文本证据,提出了新的解释框架。这种“祛魅”的过程,不仅澄清了历史事实,更重要的是,它引导读者去思考“权威是如何建构的”,以及我们自身对经典的依赖和盲从心态。这种带着批判性思维的阅读过程,比单纯接受既有结论,要深刻和有价值得多。

评分

我是一个对古代哲学抱有极大兴趣,但又常常被其晦涩难懂的文言文劝退的普通读者。因此,当我捧起这本书时,内心其实是带着一丝忐忑的。然而,阅读的过程却出乎意料地顺畅,仿佛有一位耐心十足的向导,牵着我的手,穿梭在历史的迷雾之中。这本书最吸引我的地方在于它的“问题意识”。它并非只是历史回顾,而是时刻在追问:在当下的信息爆炸、价值多元的时代,我们该如何理解和践行一种“有原则的生活”?作者似乎深谙现代人的困惑,他没有回避儒家思想中那些看似与现代社会格格不入的部分,反而直面它们,并试图在历史的纵深中找到解决现代困境的参照点。书中对“君子”形象的塑造,也摆脱了脸谱化的道德楷模,而将其描绘成一个在不断自我修正、与环境动态博弈的“进行时”人格,这让我感到非常亲切和真实。书中引用的案例,既有古代的典故,也有巧妙结合的现代生活场景,这种跨越时空的对话感,极大地降低了阅读门槛,让原本高悬于庙堂之上的思想,真正走入了寻常百姓家,成为可以被思考和实践的工具。

评分

从结构布局上看,这本书无疑是经过精心设计的,它展现出一种令人称奇的严谨性与灵活性并存的特质。它没有采用传统的“章回体”或者纯粹的“主题分类法”,而是似乎围绕着几个核心的哲学母题,构建了一个不断螺旋上升的论证结构。每一次的深入探讨,都会在先前理解的基础上,添加新的维度和层次,使得对同一概念的理解,会随着阅读的深入而变得愈发立体和饱满。特别是作者在论证不同概念之间的内在联系时,所使用的类比和推演方法,体现出极高的学术功底,但又不失叙事的张力。比如,当论及“中庸”之道时,作者并没有简单地将其解释为“和稀泥”,而是将其置于极端的对立面之间进行审视,强调其在特定情境下所需的精准判断力和勇气,这完全颠覆了我过去对这一概念的刻板印象。这种层层递进的叙事方式,使得读者在不知不觉中,完成了一次完整的、有逻辑的思维训练,而非仅仅是知识的输入。阅读体验是连续且富有挑战性的,每一次翻页都充满了对下一层智慧的期待。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