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研究读本:马克思<詹姆斯·穆勒<政治经济学原理>一书摘要>研究读本》通过对马克思《詹姆斯·穆勒<政治经济学原理>一书摘要》进行深入的文本解读,力图揭示其在早期马克思思想脉络发展中的重要地位,特别是对揭示马克思如何摆脱人本主义的异化劳动逻辑、从孤立的人转向社会关系问题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理论意义。通过分析马克思在《詹姆斯·穆勒<政治经济学原理>一书摘要》中对交往异化理论的论述,把这种交往异化理论扩展到对社会经济生活的分析,实现了哲学与经济学相结合的跨学科研究。这对于研究中国目前的经济问题、科学地批判与借鉴当代西方经济学研究的成果,丰富和发展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从而全面展现马克思《詹姆斯·穆勒<政治经济学原理)一书摘要》中的重要思想价值和历史贡献,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和重要的应用价值。
作者简介
吕梁山,男,1964年生人,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获法学博士学位,现为辽宁大学哲学与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副院长。其研究方向为哲学基础理论和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流派,曾著述、翻译了《赖特阶级理论研究》、《马克思主义、道德与社会正义》等学术著作3部,并先后在《马克思主义与现实》、《哲学动态》及《马克思主义研究》等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10余篇。
潘瑞,女,1988年生人,陕西咸阳人,辽宁大学国外马克思主义专业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马克思文本研究。
内页插图
目录
导论
第一部分 历史考证
第一章 写作背景
一 詹姆斯·穆勒及其《政治经济学原理》
二 马克思对詹姆斯·穆勒的评价
三 马克思写作《穆勒评注》的历史背景
第二章 国内外主要版本和传播情况
一 国外主要版本和传播情况
二 国内主要版本和传播情况
第二部分 研究状况
第三章 国内外学者对马克思《穆勒评注》的研究状况
一 关于《穆勒评注》与《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在《巴黎手稿》中的写作顺序
二 关于《穆勒评注》的研究领域和研究方法
三 关于《穆勒评注》中的异化思想
四 关于《穆勒评注》在马克思思想史中的地位
第三部分 当代解读
第四章 马克思《穆勒评注》的文本解读
一“论交换”内容解读
二“论消费”内容解读
第五章 《穆勒评注》中异化思想与《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异化思想的比较研究
第四部分 经典著作选编
卡·马克思詹姆斯·穆勒《政治经济学原理》一书摘要
卡·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节选)
第五部分 附录
附录Ⅰ 研究文献精选
一 [日]望月清司:《社会交往的理论和历史认识》
二 [苏]尼·拉宾:《共产主义的经济学哲学论证》(节选)
三 关于《巴黎笔记》
四 金隆德:《(詹姆斯·穆勒<政治经济学原理>一书摘要)中的哲学思想》
五 韩立新:《(穆勒评注)中的交往异化:马克思的转折点》
附录Ⅱ 延伸阅读书目
一 中文参考文献
二 译文参考文献
三 外文参考文献
后记
精彩书摘
第四,以消费为目的的交换只能使交换者相互以工具、手段来看待,而不是作为目的来看待、作为人来看待。马克思说:“双方的交换必然是以每一方生产的和占有的物品为中介的。当然,我们彼此同对方产品的观念上的关系是我们彼此的需要。但是,现实的、实际的、真正的、在事实上实现的关系,只是彼此排斥对方对自己产品的占有。在我心目中,唯一能向你对我的物品的需要提供价值、身价、实效的,是你的物品,即我的物品的等价物。因此,我们彼此的产品是满足我们彼此需要的手段、媒介、工具、公认的权力。因此,你的需求和你所占有的等价物。对我来说是具有同等意义的、相同的术语。你的需求只有在对我具有意义和效用时,才具有效用,从而具有意义;如果单纯把你看作一个没有这种交换工具的人,那么,你的需求从你这方面来说是得不到满足的愿望,而在我看来则是实现不了的幻想。可见,你作为人,同我的物品毫无关系,因为我自己同我的物品也不具有人的关系。但是,手段是支配物品的真正的权力。因此,我们彼此把自己的产品看作一个人支配另一个人而且也支配自己的权力,这就是说,我们自己的产品顽强地不服从我们自己,它似乎是我们的财产,但事实上我们是它的财产。我们自己被排斥于真正的财产之外,因为我们的财产排斥他人。”(《穆勒评注》,第35—36页)由于在交换中每个人都把对方作为彼此需要的手段、媒介和工具来看待,而不是作为目的、作为人来看待,这就使交换中人与人的关系变成了物与物的关系。在这种物物的关系中,人本身被排斥在真正的财产之外,表面上是人在支配财产,而实际上我们自己的产品却不服从我们自己,是财产在支配人,即我们自己成了我们的产品的财产。这里与前面提到的在交换领域中物对人的普遍的统治是相一致的,更加强调了异化的普遍性。马克思进一步尖锐地指出,这种情况下人们交流的内容只剩下用于交换的、彼此发生关系的物品,而且这种物的价值的异化语言完全成了人类尊严的内容。“我们彼此同人的本质相异化已经到了这种程度,以致这种本质的直接语言在我们看来成了对人类尊严的侮辱,相反,物的价值的异化语言倒成了完全符合于理所当然的、自信的和自我认可的人类尊严的东西。”(《穆勒评注》,第36页)
最后,在私有制条件下,劳动的本质是非人的、异化的。马克思指出,人在创造对象世界的活动中确证自己的本质。在人作为人进行生产的情况下,每个人在自己的生产过程中就双重地肯定了自己和另一个人。我在生产中物化了自己的个性及特点,因此我在活动时既享受了我个人的生命表现,又在对产品的直观中由于认识到我的个性是物质的、可以直观地感知的因而是毫无疑问的权力而感受到个人的乐趣;通过你对我的产品的享受或使用,我能够意识到我的劳动满足了人的需要,将人的本质物化,还创造了与人的本质需要相符合的物品;每个人都通过他人的媒介与类之间相联系,每个人都意识到和感觉到他人是自己本质的补充,是自己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通过他人的肯定和承认,通过“你的思想和你的爱”(《穆勒评注》,第37页)而得到了自我的肯定与自我认同;我在自己的生命表现中直接创造了他人的生命表现,我在我个人的活动中直接证实和实现了我的真正的本质,即“我的人的本质,我的社会的本质”(《穆勒评注》,第37页)。这就是马克思所说的“我们的生产同样是反映我们本质的镜子”(《穆勒评注》,第37页)。
……
前言/序言
《詹姆斯·穆勒<政治经济学原理>一书摘要》研究读本:经济思想的基石与思想的对话 在人类思想的长河中,经济学始终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它不仅揭示着财富的生产、分配和消费规律,更深刻地影响着社会的结构、政治的走向乃至人类文明的进程。而要理解现代经济思想的源头活水,绕不开对早期经济学理论的梳理与批判。本书的焦点——詹姆斯·穆勒的《政治经济学原理》一书,正是这一历史进程中不可忽视的一环。虽然其本身在当今经济学界已不居于主流地位,但它作为一部承载着早期自由主义经济学思想的著作,以及被后世伟大的思想家所审视和解读的对象,其价值不容低估。 本书并非简单地对詹姆斯·穆勒的《政治经济学原理》进行复述或编译。恰恰相反,本书旨在深入剖析马克思对此书的精妙摘要,籍此开启一场跨越时空的思想对话。马克思,这位深刻洞察资本主义内在矛盾并提出革命性理论的思想巨匠,对穆勒著作的摘要,本身就是一部充满批判性眼光的独立研究。马克思的摘要,并非仅仅摘录要点,而是通过他对穆勒论述的选取、解读和评论,展现了他对古典经济学逻辑的理解、对其局限性的把握,以及他在此基础之上构建自己经济学体系的思考路径。 一、 詹姆斯·穆勒的经济学图景:时代的回响 要理解马克思的摘要及其意义,首先需要简要勾勒出詹姆斯·穆勒《政治经济学原理》所呈现的经济学图景。穆勒,作为一位在19世纪初期活跃的思想家,他的著作无疑是当时英国自由主义经济思潮的代表之一。在亚当·斯密奠定的基础上,穆勒试图进一步完善和系统化经济学的理论框架。 在穆勒的笔下,我们看到的是一个以个人利益驱动、市场机制自我调节为核心的经济运行模型。他对劳动分工、资本积累、价值形成、价格波动等基本经济范畴进行了论述,强调了私有财产的神圣性、自由贸易的益处以及政府干预的局限性。他的理论倾向于将经济活动视为一种相对独立的、遵循自然法则的领域,其运行的逻辑似乎可以被精确地计算和预测。 穆勒的著作,如同一面镜子,映照出19世纪初期资本主义发展初期的社会经济面貌。在工业革命的浪潮席卷之下,生产力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增长,商业活动日趋频繁,自由市场经济初露锋芒。穆勒的经济学理论,在某种程度上,是对这一时代特征的理论回应,是对新兴资本主义秩序的合理化辩护。他所描绘的经济图景,是那个时代乐观主义与对进步的信念的体现。 然而,正如任何思想体系都具有其历史局限性一样,穆勒的经济学理论也并非完美无瑕。在对市场经济的乐观描绘背后,早期资本主义社会所带来的贫富差距、劳动者困境、周期性危机等问题,在穆勒的论述中并未得到充分的关注和深刻的批判。他对财富增长的 Emphasis,似乎掩盖了财富分配的不公;他对市场效率的强调,可能忽视了市场失灵的可能性。这些,恰恰为后来的思想家提供了批判的切入点。 二、 马克思的摘要:洞察与批判的艺术 本书的核心价值,在于马克思对詹姆斯·穆勒《政治经济学原理》所做的摘要。这份摘要,绝非简单的提纲挈领,而是一部蕴含着深刻洞察力与强大批判精神的独立作品。马克思阅读和理解穆勒,并非以一个平等的对话者身份,而是以一个旨在颠覆和超越的革命者的视角。 马克思的摘要,首先展现了他对经济学基本范畴的精湛把握。他能够精准地抓住穆勒理论中的核心论点、关键概念以及逻辑链条。他善于辨析穆勒在论述中可能存在的含糊之处、矛盾之处,以及理论上的不严谨之处。他的摘要,如同庖丁解牛,能够深入到穆勒理论的肌理之中。 更重要的是,马克思的摘要充满了批判性的视角。他并非全盘接受穆勒的观点,而是以自己独特的唯物史观和阶级分析法,对穆勒的论述进行审视。他关注的是: 资本主义的内在矛盾: 马克思通过摘要,揭示了穆勒在论述中可能回避或淡化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矛盾。例如,在谈到资本积累时,马克思会关注到其背后所隐含的对工人阶级剥削的问题;在谈到价值规律时,他会关注到其可能导致的非均衡发展和危机。 阶级关系的视角: 穆勒的经济学理论,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抽象的人”或“理性经济人”的理论,试图超越具体的社会关系。而马克思则始终将经济现象置于具体的阶级关系之中。他通过摘要,试图还原经济活动背后真实的社会关系,揭示生产关系对经济运行的决定性作用,特别是揭示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之间的对立关系。 历史的维度: 穆勒的理论倾向于将经济规律视为永恒不变的自然法则。马克思则强调经济现象的历史性,指出资本主义经济制度是特定的历史产物,并非永恒的存在。他通过对穆勒理论的批判,实际上是在解构其“自然法”式的论证,揭示其历史的偶然性和暂时的属性。 意识形态的分析: 马克思不仅关注经济理论本身的逻辑,也关注其背后的意识形态功能。他会审视穆勒的理论如何服务于维护现有社会秩序,如何构建有利于统治阶级的价值观念。 马克思的摘要,因此,不仅仅是对穆勒理论的“记录”,更是对其“解构”和“转化”。他从穆勒的论述中汲取了可以被保留和发展的元素,同时也毫不留情地批判了那些与其革命性理论相悖的部分。这份摘要,成为了马克思构建自己经济学理论的重要思想资源,也是他与古典经济学进行深刻对话的直接证据。 三、 本书的研究视角与价值 本书,作为“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研究读本”系列的一员,其核心目的在于引导读者深入理解马克思的这种思想加工与批判过程。本书的研究,并非简单地将马克思的摘要与穆勒的原著进行并列,而是致力于: 还原马克思的解读语境: 详细梳理马克思在阅读和摘要穆勒著作时的思想背景、所处的历史阶段以及他当时面临的理论挑战。理解马克思为何选择摘要穆勒,以及他从中看到了什么,又批判了什么。 剖析马克思的批判方法: 深入分析马克思在摘要过程中所运用的批判性工具和方法。例如,他对概念的辨析、对逻辑的推演、对历史的考察、对阶级关系的揭示等。 连接马克思的早期思想: 将马克思对穆勒的摘要置于马克思整个思想发展脉络中进行考察,特别是与他早期关于政治经济学的论述,如《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等相联系,考察这份摘要对马克思早期思想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了怎样的作用。 展现经济学理论的演进: 通过对马克思摘要的研究,读者可以更清晰地看到经济学理论是如何在批判与继承中不断发展的。穆勒的理论代表了古典经济学的一个阶段,而马克思的批判则为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诞生奠定了基础。 启迪当代的经济学思考: 尽管穆勒的理论在今天已显陈旧,但马克思对其的批判视角,以及他所揭示的资本主义内在矛盾,在今天依然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本书的研究,有助于读者从历史的深度和理论的高度,重新审视当代经济学所面临的挑战。 本书的读者对象: 本书的目标读者包括: 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者和学生,希望深入理解马克思经济学思想的形成过程。 经济学史研究者,对19世纪古典经济学及其批判有浓厚兴趣。 对政治经济学感兴趣的广大读者,希望了解经济学思想史上的重要著作和思想家。 对哲学、历史和社会科学有广泛兴趣的读者,愿意通过经济学视角理解人类社会的发展。 结语: 詹姆斯·穆勒的《政治经济学原理》是经济学思想史上一块重要的基石,而马克思对之的摘要,则是一次对其进行的深刻的“考古”与“重塑”。本书的研究读本,正是为了让读者能够穿越历史的迷雾,直接面对这场深刻的思想交锋。通过对马克思摘要的深入解读,我们不仅能理解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理论的起源,更能领略到思想的力量——如何从既有的知识体系中汲取养分,又如何以批判性的眼光,开辟全新的思想疆域。本书提供了一个宝贵的契机,让我们得以窥见思想的诞生,洞察经济学的演进,并从中获得启迪,去理解和思考我们所处的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