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分裂主義是當前國際社會中一種相對普遍而又特殊的現象,許多國傢都不同程度地麵臨著分裂主義的威脅,而我國是世界上受分裂主義威脅最為嚴重的國傢之一。因此,加強對分裂主義的理論研究,不僅對於維護我國的領土主權完整和國傢安全有著重要的意義,而且也有利於我國和平發展戰略的推進。
《分裂主義及其國際化研究》主要研究瞭分裂主義的概念、産生、威脅等基本理論,在此基礎上,重點分析瞭分裂主義的國際化進程及應對問題。希冀本研究能進一步推進我國的反分裂理論建設並有助於我國的反分裂鬥爭工作。
作者簡介
李捷,男,蘭州大學中亞研究所教師,博土。主要從事反分裂理論、世界民族及地區(新疆)安全與穩定等領域的研究。主持國傢社科基金、教育部人文社科項目各一項,參與國傢社科基金重點項目、教育部社科重大課題招標項目等項目多項。在《世界經濟與政治》、《國際問題研究》、《世界民族》等刊物上發錶論文二十餘篇。
楊恕,男,蘭州大學原副校長、中亞研究所所長,教授、博士生導師。主要研究領域為中亞、反分裂、反恐、地緣政治、國際關係理論等。主持國傢社科基金項目3項(其中重點項目1項),教育部社科重大課題招標項目1項,其他部委項目十餘項;發錶論文100餘篇,專(譯)著7部。
內頁插圖
目錄
第一章 分裂主義研究
第一節 分裂主義界定研究
一、分裂主義的定義
二、分裂主義的構成要素
三、分裂主義産生的動因
四、分裂主義勢力對認同的利用
第二節 分裂主義對國傢安全的威脅
一、國傢安全的核心內涵
二、分裂主義對國傢核心安全的威脅
三、必須堅持安全研究的國傢中心本位
四、分裂主義對地區發展的危害
第三節 對西方基於自由平等角度的分裂
權利理論的批判
一、自決權與分裂主義
二、基本權利理論與分裂主義
三、唯一補救權利理論與分裂主義
四、分裂主義與領土及暴力
五、結論
第四節 外部環境及因素對分裂主義及反分裂鬥爭的影響
一、在分裂主義的産生階段
二、在分裂主義的發展階段
三、國際乾涉分裂主義的曆史考察
第二章 分裂主義國際化研究
第一節 國際化的類型及界定
一、分裂主義國際化的界定
二、分裂主義國際化的類型
第二節 國際化的研究綜述
一、研究綜述
二、研究方法與框架
第三節 分裂主義國際化進程研究
一、國際化的橫嚮擴展
二、國際化的垂直升級
第四節 一個分裂主義國際化的突齣案例——泰米爾分裂主義
一、斯裏蘭卡泰米爾分裂主義海外活動網絡的形成與擴散
二、外部勢力對斯裏蘭卡泰米爾分裂主義問題的乾涉
第三章 影響分裂主義國際化的其他因素研究
第一節 國際製度與原則
一、人民(民族)自決權
二、國際承認
三、人權問題
四、國際理論界對分裂主義問題的爭論
第二節 分裂主義與恐怖主義、宗教極端主義
第四章 分裂主義與全球化關係研究
第五章 分裂主義國際化的後果及其應對
參考文獻
精彩書摘
亞齊是1945-1949年印尼共和國唯一保持獨立的一塊領土,在印尼獨立後,亞齊取得瞭自治省的地位。1951年,印尼政府以節省開支、鞏固國傢經濟為由取消瞭亞齊的自治地位,將其並入北蘇門答臘省。後來為平息此舉引發的達烏德·貝魯的叛亂,印尼政府在1959年恢復瞭亞齊特彆自治省的地位。但亞齊的自治權不斷遭到中央的擠壓和削弱。1965年後,印尼進入蘇哈托時期,亦稱“新秩序時期”。在政治上,新秩序時期的主要特點是強調鐵腕治國,在中央和地方關係上強調中央集權。在蘇加諾的威權統治下,亞齊的教育、宗教和習慣法方麵的自治權不斷被侵蝕。1974年,印尼政府發布第5號法令,規定中央決定各省長的人選,進一步剝奪瞭包括亞齊在內的各省的權力。正是在政治、經濟和文化不斷邊緣化的背景下,亞齊分裂主義在1976年開始發端並蔓延。印尼的威權統治結束後,國傢政權齣現弱化的傾嚮。在這種情況下,經濟政治狀況都沒有得到根本改善的亞齊局勢,在20世紀90年代末重新動蕩起來。
北愛的案例。自1921年南北愛爾蘭分治後,英國的北愛政策基本上經曆瞭三個階段:先是有限地在北愛實行地方自治,隨後是在局勢惡化的情況下實行直接統治,最後是恢復自治尋求和平解決衝突。在其中的第二個階段的政策對北愛分裂主義的影響甚大。20世紀60年代末,北愛掀起瞭民權運動的高潮。為瞭控製局勢、鎮壓天主教徒的反抗,1972年後英國軍隊進駐北愛。1972年,英政府宣布終止北愛的議會活動,對其進行直接統治。但北愛的騷亂持續發展,經濟狀況也未能好轉,局勢進一步失控。為此,英國政府於1976年宣布對北愛的直接統治將無限延長下去。英國對北愛的直接統治並未使衝突緩和下來,它不僅刺激瞭愛爾蘭共和軍的發展,反而使北愛的民族、宗教矛盾衍變為英國政府和北愛分裂主義之間的矛盾。
……
《分裂主義及其國際化研究》是一部深刻剖析現代國傢形成、民族認同危機以及全球化時代地緣政治變遷的學術力作。本書以嚴謹的理論框架和豐富的實證案例,係統梳理瞭分裂主義的起源、發展邏輯及其在國際舞颱上的多重錶現,旨在揭示這一復雜現象背後深層的曆史、政治、經濟和社會動因,並探討其對國際秩序的深遠影響。 第一部分:分裂主義的理論基石與曆史溯源 本書開篇便深入探討瞭分裂主義的核心概念。作者首先界定瞭“分裂主義”的內涵,區分瞭其與分離主義、民族主義、獨立運動等相關概念的異同。通過對政治學、社會學、人類學、曆史學等多個學科的理論視角進行整閤,本書構建瞭一個多維度理解分裂主義的分析框架。這包括瞭對族群主義(ethno-nationalism)、公民民族主義(civic nationalism)以及後殖民主義敘事中自我決定權理論的深入闡釋,並追溯瞭民族國傢形成早期,國傢權力構建與族群邊界模糊化之間的張力,為理解現代分裂主義的根源奠定瞭堅實基礎。 接著,本書詳細梳理瞭分裂主義在人類曆史上的演變軌跡。從古典時代的城邦分裂,到中世紀封建割據,再到近代民族國傢形成過程中族群衝突的激化,以及20世紀以來去殖民化浪潮中新國傢內部族群矛盾的爆發,作者呈現瞭一幅波瀾壯闊的曆史畫捲。特彆值得關注的是,本書著重分析瞭兩次世界大戰後,國際政治格局的重塑如何催生或加劇瞭新的分裂主義運動,例如奧匈帝國、奧斯曼帝國以及蘇聯的解體所帶來的連鎖反應。通過對比不同曆史時期分裂主義的錶現形式和驅動因素,本書揭示瞭其內在的連續性與變異性。 第二部分:分裂主義的多重驅動機製 本書深入剖析瞭導緻分裂主義産生的復雜驅動因素。在政治層麵,作者著重分析瞭國傢治理的失靈,包括中央政府的威權主義、政治排斥、少數族裔權利的係統性侵犯,以及對地方自治需求的忽視。當一個族群群體感受到自身政治代錶性不足,或者其政治訴求長期被壓製時,分裂主義便可能成為其爭取政治權利的最後手段。本書也探討瞭政治精英的操縱和煽動在分裂主義運動興起過程中的作用,他們如何利用族群身份作為動員工具,以實現自身政治野心。 在經濟層麵,本書詳細闡述瞭經濟不平等、資源分配不均以及區域經濟差距如何成為分裂主義的重要誘因。當一個地區或族群群體長期處於經濟邊緣化狀態,或者其賴以生存的經濟資源被中央政府過度開發或不公平分配時,強烈的地域經濟不滿情緒便可能轉化為分裂的政治訴求。作者通過分析一些資源豐富但經濟發展滯後的地區,以及一些被認為在國傢經濟發展中“被剝削”的地區,揭示瞭經濟因素在催生分裂主義運動中的關鍵作用。 在社會與文化層麵,本書強調瞭族群認同的固化、文化差異的突齣以及曆史集體創傷的記憶在分裂主義運動中的重要性。當一個族群群體的語言、宗教、文化習俗受到威脅,或者其曆史記憶中存在深刻的壓迫和不公正經曆時,族群認同便可能被強化,並進一步導嚮對現有國傢體製的反抗。本書深入探討瞭象徵性政治、曆史敘事的建構以及文化復興運動如何在分裂主義的動員過程中扮演關鍵角色,它們為分裂主義提供閤法性基礎和道義支撐。 第三部分:分裂主義的國際化邏輯與實踐 本書的另一大亮點在於對分裂主義“國際化”過程的深入考察。作者認為,在日益緊密的全球化時代,分裂主義運動早已不再是單純的國內問題,而是越來越多地與國際因素發生互動。 首先,本書分析瞭外部支持對分裂主義運動的影響。這包括其他國傢齣於地緣政治、經濟利益或意識形態的考量,嚮分裂主義運動提供政治、經濟、軍事或道義上的支持。作者探討瞭“大國博弈”如何成為某些分裂主義衝突的幕後推手,以及國際非政府組織、海外僑民社群在為分裂主義運動爭取國際關注和支持方麵所扮演的角色。 其次,本書深入研究瞭國際法與國際規範在分裂主義問題上的雙重作用。一方麵,國際法中的“人民自決權”原則為分裂主義提供瞭理論依據;另一方麵,主權原則和國傢領土完整原則又構成瞭對分裂主義的法律製約。本書詳細分析瞭聯閤國、地區組織等國際機構在處理分裂主義問題時的立場、政策及其局限性,並考察瞭國際社會在承認分裂主義政權、介入分裂衝突等問題上的復雜考量。 再者,本書探討瞭全球化進程本身如何為分裂主義的國際化提供新的平颱和途徑。互聯網、社交媒體的普及使得分裂主義者能夠跨越國界進行信息傳播、組織動員和募捐籌款。同時,全球化帶來的跨國公司、移民潮等也可能加劇地區間的經濟差異和文化摩擦,間接為分裂主義提供土壤。作者還分析瞭某些分裂主義運動如何試圖藉助國際媒體和國際輿論來塑造自身形象,爭取國際同情和支持。 第四部分:分裂主義的案例研究與比較分析 為瞭充實理論論述,本書精選瞭多個具有代錶性的分裂主義案例,進行瞭細緻的入微的比較分析。這些案例涵蓋瞭不同地區、不同族群背景、不同發展階段的分裂主義運動,例如: 歐洲的民族分裂主義:如巴爾乾地區的族群衝突、北愛爾蘭問題、加泰羅尼亞獨立運動等,揭示瞭民族主義在歐洲曆史進程中的復雜作用以及歐盟一體化進程帶來的挑戰。 亞洲的分裂主義:如南亞的剋什米爾問題、東南亞的少數族裔衝突,分析瞭殖民曆史遺留、地緣政治角力以及經濟發展不均在這些地區的分裂主義問題中所扮演的角色。 非洲的分裂主義:如蘇丹南部獨立、剛果(金)的地區衝突,著重探討瞭後殖民國傢邊界的遺留問題、族群政治以及資源爭奪對分裂主義的影響。 美洲的分裂主義:如加拿大魁北剋問題,分析瞭文化認同、語言政策以及政治協商在處理分裂主義問題上的重要性。 通過對這些案例的深入剖析,本書不僅展示瞭分裂主義運動的多樣性,也揭示瞭不同案例之間在驅動因素、國際化路徑以及解決模式上的異同。作者運用比較政治學的方法,對不同案例進行歸納總結,提煉齣普遍性的規律和趨勢,並辨析瞭特定案例的獨特性。 第五部分:分裂主義的未來走嚮與應對策略 本書的最後部分著眼於分裂主義的未來發展趨勢,並對各國政府和國際社會提齣瞭應對策略的建議。作者認為,在全球化、信息技術發展以及地緣政治格局不斷變化的背景下,分裂主義現象將繼續存在並呈現新的特點。 本書預測,未來的分裂主義運動可能更加依賴於非國傢行為體的組織和動員,信息戰和輿論戰將成為重要手段。同時,氣候變化、資源枯竭等全球性挑戰也可能加劇地區間的矛盾,從而為分裂主義提供新的導火索。 在應對策略方麵,本書強調瞭預防性措施的重要性,包括促進包容性治理、保障少數族裔權利、推動區域經濟協調發展、化解曆史矛盾以及加強文化交流。對於已經爆發的分裂主義衝突,本書則呼籲采取多邊主義的解決方案,強調通過對話協商、政治改革、法律框架以及國際調解來化解衝突,避免暴力升級。同時,作者也反思瞭國際社會在處理分裂主義問題上的教訓,強調瞭尊重國傢主權與維護人道主義原則之間的平衡。 總而言之,《分裂主義及其國際化研究》是一部兼具理論深度和實踐價值的學術著作。它為讀者提供瞭一個理解當今世界復雜政治格局的重要視角,並對未來國際秩序的穩定與發展提齣瞭深刻的洞見與思考。本書不僅適閤政治學、國際關係學、社會學、曆史學等領域的學者和學生閱讀,也對政策製定者、國際組織從業者以及關心全球政治議題的普通讀者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