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一部波瀾壯闊的中國共産黨曆史,就是中國共産黨不斷探知“什麼是馬剋思主義,怎樣對待馬剋思主義”的曆史,也即中國共産黨馬剋思主義觀醞釀形成、艱辛發展、不斷成熟的曆史,其發展進程由四個前後銜接的階段體現齣來,每一階段都蘊含瞭彼時的特點和內容,其間既有掌握真理的歡愉收獲,也有違背規律的麯摺迂迴。這個“痛並快樂”的理論創造過程,構成瞭中國共産黨不斷創新的思想發展史和實踐探索史,從中可以得齣一些寶貴經驗。這些寶貴經驗,必將隨著中國共産黨馬剋思主義觀的健康發展而不斷獲得新的營養和質料。
作者簡介
劉長軍,河南商丘人,中共國傢稅務總局黨校副教授。中國人民大學博士,中央編譯局博士後,主要從事中共思想史、列寜作版本等研究。已齣版專1部,在csscI、全國中文核心期刊發錶多篇學術論文,部分被新華網、人民網、中國人民大學報刊復印資料等轉載。獲多項學術奬項,獲國傢齣版基金資助1項,主持博士後基金一般項目和特彆項目各1項,主持中央編譯局社科基金項目1項,參與多項重要課題研究。
目錄
緒論
第一節 研究意義與研究現狀
一 研究意義
二 研究現狀
第二節 中國共産黨馬剋思主義觀的概念
一 中國共産黨馬剋思主義觀的內涵
二 中國共産黨馬剋思主義觀的外延
第三節 研究方法及創新點
一 研究方法
二 主要內容及創新點
第一章 中國共産黨馬剋思主義觀的曆史分期
第一節 關於思想史的曆史分期
第二節 中國共産黨馬剋思主義觀的曆史分期
一 從《我的馬剋思主義觀》到1927年大革命失敗
二 從1927年大革命失敗到1945年中共七大
三 從中共七大到十一屆三中全會
四 從十一屆三中全會至今
第二章 中國共産黨馬剋思主義觀的齣場和初步運用(1919-1927)
第一節 馬剋思主義觀的齣場
一 齣場背景:睏局中的抉擇
二 李大釗:《我的馬剋思主義觀》
第二節 中國共産黨馬剋思主義觀的初步運用
一 “主義譬如一麵旗子”,是中共對馬剋思主義的初識
二 馬剋思主義理論與中國實際的初步結閤
第三節 黨內馬剋思主義觀的初步分歧
一 在工人階級曆史地位問題上的分歧
二 在中國革命的曆史進程、領導權等問題上的分歧
第四節 小結
第三章 兩種馬剋思主義觀的糾結與競爭(1927-1945)
第一節 貌閤神離:教條主義的馬剋思主義觀
一 教條主義馬剋思主義觀産生的根源
二 教條主義馬剋思主義觀的錶現
三 教條主義馬剋思主義觀的危害
第二節 形神閤一:中國化的馬剋思主義觀
一 關於“化”
二 中國化馬剋思主義觀的使命
第三節 新民主主義理論體係
一 新民主主義理論體係的主要內容
二 新民主主義理論體係的主要特徵
三 對新民主主義理論體係的評析
第四節 走嚮科學的馬剋思主義觀一一毛澤東思想
一 集體智慧繪就偉大思想
二 延安整風:水到渠成
三 七大的“分娩”之功
第五節 小結
第四章 中國共産黨馬剋思主義觀的發展與重挫(1945-1978)
第一節 正確馬剋思主義觀主導的發展(1945-1956)
一 馬剋思主義國傢學說的創新
二 關於“過渡”的思想
三 以蘇為鑒的中國式建設理論和實踐
第二節 兩種傾嚮馬剋思主義觀的並行消長(1957一1966)
一 馬剋思主義矛盾理論上的兩種思想傾嚮
二 馬剋思主義“兩大關係”理論上的兩種思想傾嚮
三 在國情判斷上,齣現瞭並行消長的兩種傾嚮
四 在黨的指導思想實踐中,齣現並行消長的兩種傾嚮
第三節 中國共産黨馬剋思主義觀的重挫(1966-1978)
一 在馬剋思主義矛盾理論的問題上,齣現瞭重大錯誤
二 在馬剋思主義的方法論問題上,齣現瞭嚴重錯誤
三 在馬剋思主義群眾觀問題上,齣現瞭嚴重錯誤
四 “凡是論”與“實踐論”的思想交鋒
第四節 小結
第五章 中國共産黨馬剋思主義觀的新進展(1978年至今)
第一節 在“問題域”上,拓展瞭馬剋思主義的新視野
一 什麼是馬剋思主義,怎樣對待馬剋思主義
二 什麼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
三 建設什麼樣的黨,怎樣建設黨
四 實現什麼樣的發展,怎樣發展
第二節 在“結閤”問題上,拓展瞭馬剋思主義的新認識
一 從一元結閤到多元結閤
二 從“結閤”中國到“結閤”時代
第三節 在“規律”問題上,豐富瞭馬剋思主義的規律學
一 共産黨執政規律 一一
二 社會主義建設規律
三 人類社會發展規律
第四節 在理論成果上,形成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係
一 鄧小平理論
二 “三個代錶”重要思想
三 科學發展觀等重大戰略思想
第五節 小結
第六章 中國共産黨馬剋思主義觀形成發展的基本經驗
第一節 根基性經驗:實事求是地認識和對待不同的“閤”
一 關於“契閤”
二 關於“結閤”
三 關於“切閤”
第二節 思想戰綫經驗:堅持中國化的馬剋思主義觀,反對教條主義的馬剋思主義觀
一 正確認識中國化馬剋思主義觀的阻力
二 在兩條戰綫開展鬥爭
三 切實把握中共馬剋思主義觀“雙重趨嚮”的特點
第三節 群眾路綫經驗:在實踐中加強黨的建設。掌握群眾和武裝群眾
一 黨的建設是中共馬剋思主義觀健康發展的主體條件
二 用馬剋思主義武裝群眾是中共馬剋思主義觀的活水之源
第四節 時代經驗:立足中國本色,堅持馬剋思主義寬廣視野,吸收人類文明成果
一 牢牢立足中國實際,是中共形成正確馬剋思主義觀的實踐經驗
二 吸收人類文明的優秀成果,是中共形成正確馬剋思主義觀的外在條件
結語
參考文獻
索引
後記
精彩書摘
《認知與升華 中國共産黨馬剋思主義觀的曆史考察》:
因此,對共産國際和莫斯科的言聽計從,是教條主義者必備的功課,也正是這一點,讓王明深受共産國際和斯大林的賞識。實際上,共産國際對中國革命問題的態度發生瞭幾次重要變化,其中既有對毛澤東的批評和支持,也有對王明的批評和支持。雖然原因復雜,但主要的還是中國革命發展變化的實際,不斷地佐證教條主義馬剋思主義觀的錯誤的和中國化馬剋思主義觀的正確。毛澤東對共産國際“兩頭好,中間差”的評價,也基本上是符閤曆史事實的,“中間差”的錶現之一就包括共産國際支持王明的教條主義錯誤。可以說,唯上是聽是教條主義馬剋思主義觀的一種錶現形式:(1)對共産國際決議毫無保留地貫徹實施,而不管這些決議是否適閤中國革命的實際;(2)對共産國際領導人和蘇聯領導人的意見,毫無保留地支持和付諸實施,而不管這些話語是否有利於中國革命的發展;(3)在實踐活動中,以共産國際決議和領導人的話語為框架,不準齣現突破此類框架的理論創造和實踐探索。王明自己也承認,他的《兩條路綫》(即《為中共更加布爾什維剋化而鬥爭》)小冊子,裏麵闡述的理論、路綫和方針政策都是從斯大林著作和共産國際決議中抄襲來的。
……
前言/序言
認知與升華:中國共産黨馬剋思主義觀的曆史考察 《認知與升華》一書,以深邃的曆史視角和嚴謹的學術態度,對中國共産黨馬剋思主義觀的形成、發展與演變進行瞭係統而詳盡的考察。作者並非簡單羅列馬剋思主義在中國傳播的史實,而是著力於揭示中國共産黨在不同曆史時期,如何理解、吸收、改造和發展馬剋思主義,從而將其內化為指導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的強大思想武器。本書的價值在於,它將馬剋思主義的中國化進程置於宏大的曆史縱深之中,展現瞭中國共産黨人“將馬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閤”的偉大創造精神,以及這一過程的復雜性、麯摺性和深刻性。 曆史脈絡的梳理:從誕生到發展 本書的考察始於馬剋思主義在中國的早期傳播。作者細緻地梳理瞭20世紀初,當西方思潮湧入中國,馬剋思主義作為一種新穎而具有顛覆性的學說,如何進入中國知識分子的視野。從李大釗、陳獨秀等先驅者對馬剋思主義的初步認識,到十月革命對中國革命道路的啓示,本書揭示瞭早期中國共産黨人對馬剋思主義的理解,很大程度上是基於對俄國革命經驗的藉鑒,以及對中國社會現實的初步判斷。這一時期,馬剋思主義在中國尚處於“播種”階段,其理論的深度和中國化的廣度都有限,但為後來的發展奠定瞭基礎。 隨著中國革命的深入,特彆是井岡山根據地的建立和發展,以毛澤東為代錶的中國共産黨人,開始將馬剋思主義的普遍原理與中國革命的具體實踐相結閤。本書著重分析瞭毛澤東思想的形成過程,闡述瞭其如何在中國人民長期鬥爭中,汲取瞭中國傳統文化的精華,創造性地提齣瞭“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革命道路,以及關於新民主主義革命、土地革命、統一戰綫等一係列重要思想。這一階段,馬剋思主義在中國大地“落地生根”,並開始展現齣強大的生命力。作者深入剖析瞭毛澤東在總結革命經驗教訓過程中,對馬剋思主義認識論和辯證法的深刻運用,強調瞭實踐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將抽象的理論轉化為解決中國實際問題的有效方案。 新中國成立後,中國共産黨麵臨著建設社會主義的艱巨任務。本書詳細考察瞭這一時期,中國共産黨如何在馬剋思主義的指導下,探索中國式的社會主義建設道路。從過渡時期的社會主義改造,到探索大規模的社會主義經濟建設,再到對階級鬥爭和生産力發展的關係進行思考,本書展現瞭中國共産黨在經濟、政治、文化等各個領域,努力將馬剋思主義與中國國情相結閤的探索過程。雖然這一時期也經曆瞭麯摺和失誤,但中國共産黨人始終堅持以馬剋思主義為根本指導,不斷修正和完善自己的認識,力求找到一條適閤中國國情的社會主義發展道路。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共産黨以前所未有的勇氣和決心,開啓瞭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徵程。本書將重點放在這一變革時期,分析瞭中國共産黨人如何深刻認識到舊有的模式難以適應時代發展的要求,如何在馬剋思主義基本原理的指導下,進行理論創新和實踐突破。鄧小平理論的形成,特彆是關於“什麼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的時代課題,以及“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綫,在本書中得到瞭深入的闡釋。作者分析瞭鄧小平如何將馬剋思主義與當代中國社會發展的具體實際相結閤,提齣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製,並為中國走嚮現代化指明瞭方嚮。 進入21世紀,以江澤民的“三個代錶”重要思想和鬍錦濤的科學發展觀為代錶,中國共産黨在馬剋思主義中國化的道路上繼續深化。本書考察瞭這兩個重要思想的時代背景和理論內涵,分析瞭它們如何迴應新時期中國社會麵臨的新情況、新問題,如何將馬剋思主義的價值追求與時代發展的要求相統一。特彆是“三個代錶”重要思想,將中國共産黨的先進性拓展到代錶中國先進生産力、先進文化和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科學發展觀則強調瞭以人為本,全麵協調可持續的發展,體現瞭中國共産黨對發展規律的更深層把握。 理論升華的動力:實踐與創新的互動 《認知與升華》一書的核心論點之一是,中國共産黨馬剋思主義觀的形成與發展,是一個不斷實踐、不斷認知、不斷升華的動態過程。作者強調,馬剋思主義並非僵化的教條,而是一種活生生的科學理論,其生命力在於能夠不斷地解釋世界,並且改造世界。在中國共産黨身上,這種生命力體現為一種“認知”和“升華”的良性互動。 “認知”是指中國共産黨人對馬剋思主義基本原理的理解,以及對中國社會現實的認識。這種認知並非一成不變,而是隨著曆史條件的變化而深化。早期,認知可能是對俄國經驗的模仿;後來,則發展為對中國具體國情的深刻體察。這種認知過程,是理論接受、理論分析、理論檢驗的過程。 “升華”則體現在中國共産黨人將馬剋思主義與中國具體實際相結閤,從而創造齣具有中國特色的馬剋思主義理論體係。每一次理論的升華,都是一次對馬剋思主義的創造性發展,都標誌著中國共産黨對馬剋思主義認識的深化,以及對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規律掌握的提升。這種升華,是理論創新、理論突破、理論發展的過程。 本書通過大量的曆史文獻和史實分析,展現瞭這種互動如何驅動中國共産黨馬剋思主義觀的不斷前進。例如,在革命時期,對中國社會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質的認知,促使瞭農村包圍城市的戰略的升華;在建設時期,對社會主義建設規律的認知,促使瞭經濟體製改革的升華。每一次認知上的突破,都帶來瞭理論上的升華,每一次理論上的升華,又反過來指導和深化瞭實踐的認知。 深刻的啓示:曆史的經驗與未來的方嚮 《認知與升華》一書並非僅僅是對曆史的迴顧,更蘊含著深刻的啓示。通過對中國共産黨馬剋思主義觀曆史考察,我們可以看到: 理論的生命力在於實踐性。 馬剋思主義之所以能夠在中國落地生根並發展壯大,根本原因在於它始終堅持與中國具體實際相結閤,解決中國人民麵臨的實際問題。脫離實踐的理論,隻會走嚮僵化和衰落。 創新是發展的動力。 中國共産黨馬剋思主義觀的每一次重大發展,都離不開理論創新。這種創新不是憑空想象,而是基於對實踐的深刻總結和對時代潮流的敏銳把握。 堅持與發展的辯證統一。 中國共産黨在堅持馬剋思主義基本原理的同時,也始終保持著開放的態度,不斷豐富和發展馬剋思主義。這種堅持與發展的辯證統一,是保持馬剋思主義先進性和活力的關鍵。 曆史的智慧與經驗的寶貴。 本書所考察的曆史,是無數中國共産黨人艱辛探索的寶貴經驗。這些經驗,既包括成功的範例,也包含著深刻的教訓,對於我們認識當前和未來的發展道路,具有重要的藉鑒意義。 《認知與升華》一書,通過對中國共産黨馬剋思主義觀曆史的深入考察,為我們理解中國共産黨為何能夠取得如此輝煌的成就,以及未來如何繼續前進,提供瞭一個深刻而全麵的視角。它揭示瞭馬剋思主義在中國落地生根、開花結果的獨特軌跡,展現瞭中國共産黨人將馬剋思主義這一科學理論,在實踐中不斷認知、不斷升華的偉大創造力。本書不僅是理論研究的力作,更是對中國共産黨執政理念和發展道路的一次深刻闡釋,對於理解當代中國,乃至理解馬剋思主義在21世紀的發展,都具有不可替代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