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述历史系列:董文琦先生口述历史

口述历史系列:董文琦先生口述历史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张玉法<访问>,沈松桥<记录> 编,董文琦 口述
图书标签:
  • 口述历史
  • 董文琦
  • 回忆录
  • 人物传记
  • 近代史
  • 中国科学
  • 教育史
  • 科学家
  • 清华大学
  • 历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九州出版社
ISBN:9787510817205
版次:1
商品编码:11163069
包装:平装
丛书名: 九州书系:口述历史系列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3-0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67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口述历史资料,其重要性不亚于文献档案。民国以还,内乱外患交相迭乘,史料损失,不可胜计。对历史真相的了解,需要参证当事人口述之处甚多,这些笔录,对中国现代史的研究将有莫大的帮助。在张玉法和沈松侨访问、纪录的这本《董文琦先生口述历史》中,沈阳市长董文琦将之亲历的接收沈阳时与苏联、中共冲突始末以及台湾经济起飞的决策与过程一一叙来。

目录

弁言
前言
一、家世与早年教育
(一)故乡
(二)家世
(三)艰辛的求学经过
二、民初政情与留日见闻
(一)民初的东北政局
(二)负笈日本
(三)参加“讨张排日”运动
(四)名古屋高等工业学校
(五)在日见闻
三、归国与从事建设
(一)北伐后东北的建设
(二)参加吉林市政建设
(三)建筑吉林大学
(四)挥泪入关投身水利建设
四、抗战前后参与水利建设
(一)扬子江水利委员会
(二)白茆河防洪工程
(三)华阳河水利工程与抗战爆发
(四)湘桂及岷江水道工程
(五)整治嘉陵江
(六)党政高级班受训简记
(七)胜利前夕的水利建设规划
五、胜利与接收东北
(一)抗战胜利与俄据东北
(二)东北水利特派员
(三)接收东北之交涉
(四)苏俄在东北之暴行
(五)初次接收失败
六、接收沈阳市政
(一)出任沈阳市长
(二)冒险接收沈阳
(三)严拒苏俄无理要求
(四)推动沈阳市政建设
(五)张莘夫遇害
(六)与共军激战一昼夜
(七)混乱局面下的沈阳市政
(八)蒋主席伉俪莅沈视察
(九)停战期间的军事与行政
七、设立东北水利总局
(一)辽河治本计划摘要
(二)松花江治本计划摘要
八、东北局势逆转
(一)二度出任沈阳市长
(二)动荡的沈阳局势
(三)援锦战役的溃败
九、挥泪离别沈阳
十、东北全部失陷
十一、东北失败检讨
十二、北平一月
十三、京沪丽月
十四、乘轮来台
十五、政府迁台
十六、参加“行政院”工作
(一)就任“行政院”政务委员
(二)三七五减租考察
(三)劳工福利考察
(四)煤业政策考察
(五)金门建设考察
(六)清理剩余物资
(七)建立物料管理制度
(八)训练事务管理人员
(九)建立事务管理制度
(十)建立人力资源开发制度
(十一)经济动员计划委员会
(十二)军公教住宅辅导委员会
(十三)台湾北区建设委员会
(十四)审查重大经济建设计划
十七、参加“国家安全会议”工作
(一)“国家建设计划委员会”
(二)“国家建设研究委员会”
十八、答问部分
(一)对张作相的观感
(二)对薛笃弼的观感
(三)对熊式辉的观感
(四)对张公权的观感
(五)九一八事变的前因后果
(六)家庭状况与养生之道

前言/序言


故纸堆中的回响:近代中国政治与文化变迁的侧影 书籍简介 本书并非聚焦于某一位特定的个体生命叙事,而是以更广阔的视角,深入考察近代中国社会在剧烈转型时期,政治格局的演变、文化思想的碰撞与知识分子群体的命运沉浮。全书围绕二十世纪上半叶至中叶这一关键历史断限,通过对一系列重大历史事件、制度变迁及思潮涌动的梳理与分析,力求勾勒出一幅复杂而多维的历史图景。 本书的叙事线索,巧妙地穿插于数个相互关联的主题之中:国家权力的重塑、精英阶层的分化与抉择、现代性理念的本土化困境,以及社会底层在变革中的微观体验。我们关注的不是历史的宏大叙事本身,而是那些在历史洪流中被裹挟、被塑造、又试图做出回应的社会群体。 第一部分:权力结构的变动与制度的更迭 本部分着重探讨自清末至新中国成立前夕,中国政治权力体系经历的几次根本性转变。我们细致分析了传统官僚体系的瓦解过程,以及新兴的政治力量——无论是改良派、革命党还是后来的共产党——如何一步步构建和巩固其统治基础。 重点考察了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中央权威的真空与填补。在地方势力崛起与中央集权失控的背景下,不同政治实体(如北洋军阀、国民政府)在税收、军事和司法上的控制力如何演变,以及这种权力真空如何影响了社会治理的实际效能。二是法律与现代性。本书探讨了清末“预备立宪”的尝试及其最终失败的原因,对比了不同政权在引进西方法律体系时所遭遇的文化阻力与实践困境。特别分析了司法独立与国家主权之间的张力。 我们试图揭示,制度的更迭往往比想象中更为曲折,新制度的建立往往需要吸纳、改造乃至清除旧有社会结构的残余,这一过程充满了妥协与冲突。 第二部分:知识分子的心灵地图与文化转向 近代中国是一个思想空前活跃的时代,知识分子是推动社会变革的核心力量。本书的第二部分深入剖析了这一群体在“救亡图存”的时代命题下所经历的精神历程。 我们关注知识分子在传统经学与西方新知之间的摇摆。从“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早期论调,到“全盘西化”的激进主张,再到对本土文化价值的重新审视,思想光谱的变幻反映了国家前途的迷茫。 具体内容涵盖: 1. 学术社团与思想传播:考察如新文化运动时期各类学会、杂志在塑造公众舆论中的关键作用,以及他们如何利用新的传播媒介(如白话文、新式学堂)挑战传统话语权。 2. 教育体系的重塑:新式学堂的建立如何培养出具有现代意识的新型人才,以及教育资源分配不均如何加剧了阶层分化。这些新式知识分子在投身政治、学术或实业时的不同选择,构成了当时社会“人才流向图”。 3. 文化批评与身份认同:探讨知识分子如何通过文学、艺术等方式,对社会弊病进行批判,并在中西文化的冲突中,努力构建新的民族文化身份。他们对“国民性”的忧思,构成了那个时代知识界最深刻的集体焦虑之一。 第三部分:城市空间与社会生活的分层 历史不仅仅是帝王将相和理论家们的舞台,更由无数普通人的日常生活构成。本部分将镜头对准了近代中国城市空间的物质变迁与社会生活的微观景象。 重点考察了以下几个面向: 1. 都市的崛起与空间政治:以几个典型的省会城市和通商口岸为例,分析现代基础设施(如电报、铁路、现代医院)的引入如何重构了城市地理和生活节奏。租界、新城区与旧城区的并存,形成了独特的“空间政治”,反映了不同社会阶层和外来势力在城市中的权力渗透。 2. 商业阶层的演化:探讨传统行商向现代企业家的过渡。这些新兴的工商业精英,在维持传统家族伦理的同时,如何适应资本主义的商业逻辑,以及他们与传统士绅、新兴政治势力之间的复杂关系。他们的财富积累与社会影响力,是理解近代经济结构转型的重要一环。 3. 平民的抵抗与适应:深入探究普通市民、手工业者和城市贫民在社会动荡中的生存策略。例如,劳工组织在工厂中的初步形成,以及民间信仰和传统互助组织在社会保障体系缺失时的作用。这些“沉默的大多数”对时代变革的被动接受与主动适应,为历史研究提供了必要的社会深度。 结语:历史的断裂与延续 本书最终回到对历史连续性的反思。近代中国的转型并非一蹴而就,许多看似被颠覆的旧元素,实际上以变形的方式融入了新的社会结构。通过对政治、文化和社会的交叉审视,本书旨在提供一个更细致、更少预设的视角,去理解那个充满悖论与活力的时代。它提醒读者,历史的真相往往隐藏在那些未被大声宣讲的细节、未被正式记录的对话,以及那些在权力中心之外,默默挣扎与创造的群体的经验之中。

用户评价

评分

从文献学的角度来看,这套口述记录的价值是不可估量的。它提供了一个第一手的、未经粉饰的视角来观察一段复杂多变的时期。作者在整理和编辑过程中,显然进行了非常细致的工作,不仅仅是忠实记录,更在于通过精炼的提问和恰当的引导,挖掘出了许多可能被官方史料遗漏的“侧面信息”。比如,他对当时学术圈内部的讨论氛围、日常生活的点滴细节,甚至是某些政策出台前后的私下议论,都有细致的捕捉。这些“边角料”恰恰是构建真实历史图景的关键碎片。对于任何严肃的历史研究者或深度爱好者而言,这本书无疑是构建其知识体系时不可或缺的参照物,它提供了那种无法从二手资料中获取的、带着温度的“现场感”。

评分

这套书真是让人醍醐灌顶,仿佛亲身经历了一场穿越时空的对话。作者的叙事手法非常高明,他没有生硬地罗列事实和数据,而是巧妙地将历史的脉络融入到董先生的人生轨迹中。读到一些关键的历史节点时,那种身临其境的感觉非常强烈,就好像我正坐在董先生的对面,听他娓娓道来那些尘封的往事。尤其是他对那个时代社会氛围的描绘,那种细腻入微的观察和真情实感的流露,让冰冷的历史文字一下子变得鲜活起来。我特别欣赏作者在转述过程中保持的客观性,既没有过度拔高或贬低,也没有回避其中的复杂性,使得整个口述过程充满了真实的力量。读完后,我对那个特定历史时期有了更加立体和深刻的理解,不再是教科书上那种扁平化的描述,而是充满了人性的挣扎与光辉。这不仅仅是一部历史记录,更像是一部关于时代变迁中个体命运的深刻反思录,值得反复品味。

评分

这本书给我最大的震撼在于其朴素而强大的情感冲击力。董先生的讲述风格是如此的真诚坦率,没有丝毫的矫饰或自我美化。他坦诚地面对了自己人生中的高光时刻,同时也毫不避讳地袒露了那些挫折、迷茫乃至错误的决定。这种全景式的自我剖析,展现了一个真正智者的风范——敢于直面过去的全部。阅读过程中,我好几次停下来,不是因为不理解内容,而是被那种直击人心的真诚所打动,需要时间去消化和沉淀。它让我意识到,历史的重量往往不是由那些丰功伟绩构成的,而是由无数个普通人在特定时空下所承受的真实情感堆砌而成的。对于一个渴望了解“人”在历史中是如何生存和思考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提供了无价的洞察。

评分

阅读体验上,我必须称赞这套书的“可读性”。它完全打破了我对“口述历史”可能带有某种沉重或学术化色彩的刻板印象。语言是如此的平易近人,节奏把握得恰到好处,常常让人一口气读完一个章节,并且立刻渴望知道接下来的发展。这得益于作者对叙事节奏的精妙控制,以及董先生本身那种极富魅力的表达能力。更重要的是,它引发了我对自己人生道路的深度思考。在董先生身上,我看到了知识分子的责任感和坚持,那种无论环境如何变化,始终坚守内心信念的韧性。这本书最终指向的,是如何在不确定性中保持自我,这对于身处信息爆炸时代的我们,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它是一种精神上的滋养,而非单纯的知识灌输。

评分

说实话,这本书的结构编排简直是匠心独运。它并没有采取完全线性的时间顺序,而是时常穿插一些主题性的回顾和反思,这使得阅读体验非常流畅且富有层次感。我特别喜欢那些关于个人选择与时代洪流之间张力的探讨部分,董先生在关键时刻所做的抉择,折射出那个年代知识分子面临的普遍困境。作者在记录这些口述时,特别注重捕捉那些细微的情绪波动和肢体语言的描述,这极大地增强了文本的画面感。我甚至能想象出董先生在讲述某个艰难时刻时,那种语气的停顿和眼神的闪烁。这种“在场感”是很多历史著作难以企及的。它成功地避开了那种枯燥的“大事记”模式,而是将宏大叙事巧妙地融入到一个个具体、生动的小故事中,读起来丝毫没有压力,反而充满了引人入胜的张力。

评分

物流超快 赶上活动一口气买了这个系列八本 口述史的资料价值比一般资料更好

评分

有人问我为什么要写作。我告诉了他这个故事。而我恰恰要强调的是这故事让我一开始很拒绝写作。它表明,写作纯属一件找死的事。像我这么庸俗的人当然不会干一件吃力还找死的事,加之家族里从文者悲凉的命运,文学出身的我就曾花了很长一段时间去玩一种毫无风险的游戏,并暗自庆幸。可渐渐地,我发现另一种风险。规则明明规定一场比赛由两支球队进行,实际上却不是这样的。一名球星告诉我:&ldquo;那天我上场一看,快哭了,因为有队友把球往自己家门踢,场上就是三支队了。可是踢着踢着我又笑了,因为对方也有人把球往自家门踢,就是四支了。直到散场时我终于确定,其实总共有五支队,因为,还有裁判&hellip;&hellip;&rdquo;我在这样一种情形下渐渐意识到一个叫&ldquo;尊严&rdquo;的东西是存在的。哪怕游戏也要有尊严,我不能无视两支变成了五支,更不能接受自己的工作就是长期把五支证明成两支,并证明得文采飞扬的样子。这个不断修改大脑数据库的过程让我痛苦不堪,越发失去智力的尊严。我从文学躲到游戏,在一间没有尊严的大屋子里,任何角落都猬琐。又去看开始的故事,才注意到它还有个结尾:那个史官保住性命,捡起竹简走了出来,遇上一位南史氏,就是南方记载历史的人。史官惊讶地问:&ldquo;你怎么来啦。&rdquo;南史氏说:&ldquo;我听说你兄弟几个都被杀死,担心被篡史,所以拿着竹简赶来记录了。&rdquo;我觉得这个结尾更震撼,前面的史官因坚持自己的工作而死,南史氏则是主动找死。这叫前赴后继。有种命运永远属于你,躲无可躲,不如捧着竹简迎上去。在我看来,尊严首先是智力上的尊严。很长一段时间了,这个民族失去智力上的尊严。赵高说:这是一匹马。人们点头说:是啊,好快的一匹马。赶紧去修改脑子里的数据库,哦,马是长角的。后来又有人说:要大炼钢铁。于是家家砸烂家里的锅碗瓢盆,村村建起炼钢的高炉。大家假装看不见炼出来一砣砣的东西,一捏就是一个坑。其实那一砣砣的东西和那一匹马一样是不存在于物质世界的,只是大脑被强行修改后产生的木马。但这并不影响我们的钢铁量超过了整个欧洲,农作物产量是全世界的四十倍,全世界三分之二的人等着我们去营救。那件事情有个结尾:人们并没有炼出钢,倒是饥肠辘辘回家后发现不仅没食物,连做饭的锅都砸烂了。这个景观壮烈与幽默并存,全民都在干一件愚蠢的事,并互相说服这是事实。比起思维的结果,思维本身就是一种尊严。只是总有人放弃了这过程,放弃去想,为什么世界上最快的动车可以被一记闪电穿,世界上最幸福的孩子们的校舍,倒塌之后竟没发现什么钢筋。我不愿总责怪当下,这个国千年的文化出了问题。当年宋代公知宋江不过在浔阳楼上题了些书生报国无门以抒怨气的抒情诗,被当成反诗被逼成反贼。这个民族千年的教育是,打磨你的尊严,让你没有反骨,国家才可以安全可靠&hellip;&hellip;可是你很难想像,一群连自己的尊严都不顾的人,会去顾国家的尊严。一群没有尊严的国民,却建成了一个强大的国家。一群猪从来不会保护猪圈,就这么简单。

评分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口述历史丛书)

评分

徐啟明先生(1894-1989),本名成,以字行,廣西榴江人。陸軍小學、武昌陸軍中學、清河陸軍預備學校、保定軍官學校、陸軍大學畢業。初任廣西陸軍模範營連附、廣西邊防軍副營長、營長、副司令、司令、廣西省政府政務處處長、民團監督。抗戰軍興,歷任師長、副軍長、集團軍參謀長、綏署參謀長、第七軍軍長。戰後,遷二十一集團軍參謀長、北平行轅參謀長、第十兵團總司令等要職。大陸淪陷,抵港學醫,專擅針炙婦幼各科,懸壺於港台兩地。本書所述故實,當為近代軍政史上之重要文獻。(訪問,紀錄/陳存恭)

评分

不错的书 奖励程序还没有出来

评分

台湾版的口说历史,不错

评分

还不错,价格比五折还低,运送也不错,没有损伤

评分

对内战中的东北,有些不一般的说法。

评分

现代西方比较历史方法的提倡当推张玉法。1978年9 月,张玉法在近史所讨论会上提出了《浅论比较历史》的报告。在报告中,他认为比较历史有广、狭两义。就广义的来说,有三种研究方向,一是比较各国史家治史的方法和缺点,了解国与国之间史学、文化和政治的差异;二是将不同学科的社会科学家对同一史事的看法拿来比较,由异中求同,得到没有偏见的历史解释,这就是&ldquo;科际整合&rdquo;;三是史家治史常以不同史观解释历史,如能经过比较,去除偏见,当能了解历史的真面貌。狭义的比较历史是指历史事件或历史现象的比较,这也是张玉法所要加以讨论的比较历史。他认为&ldquo;比较历史是比较两种或两种以上同类历史事件或历史现象的异同,以及何以异,何以同&rdquo;。以范围而论,主要有区域比较和时代比较。比较历史的价值有以下四个方面:一、使人们了解历史中真正伟大的事物归属于谁;二、它有助于人们寻找历史规律。这里所说的历史规律是片面的,而不是概括的;三、人类历史上的国家偏见,只有靠比较才能消除;四、许多历史经比较后,原来的一些解释要加以修订。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