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愛情的錶現形式多種多樣,它比任何概念都更能體現“曇花一現”的含義,同時也體現瞭對永恒的追求。因此,在每一個社會中,愛情都充滿瞭神話色彩,都具有崇高的價值,人們都贊揚它所具有的衝擊力量。中華帝國最近幾個世紀的文人墨客喜歡按照某種傳統的慣例展示和想象愛情。那麼,中華文化孕育齣瞭怎樣的控製和壓抑愛情的形式呢?中國存在著一種理想和完美的愛情嗎?中國的愛情中又有哪些接近於浪漫愛情(這種浪漫愛情是通過從歐洲宮廷文學到歐洲現代文學發展過程逐步形成的)的特點呢?如果存在著文化差異,那麼文化差異的思想基礎是什麼?在中華文化中愛情的價值在哪裏?存在著一種類似於西方文化中的對愛情的崇拜嗎?《中國之愛情:對中華帝國數百年來文學作品中愛情問題的研究》試圖通過挖掘中華帝國引導並使愛情閤法化的積極和消極的神奇描述迴答上述問題,其中包括閤法的夫妻之愛,也包括過分的情欲和非法之愛。
作者簡介
史華羅(Paolo Santangelo),是羅馬智慧大學東亞史教授,正在主持一項通過對現代中國文獻分析所實現的有關情感問題的國際性研究。其研究成果包括多篇論文和專著,其中一些作品已翻譯成中文,如:《生態主義與道德主義:明清小說中的自然觀》,載《積漸所至:中國環境史論文集》,颱北,“中研院”經濟研究所,1995年;《明清文學作品中的情感、心境詞語研究》,中國大百科全書齣版社2000年版;《中國與歐洲“愛情”概念化的宗教影響》,載《基督教文化學刊》第4輯,人民日報齣版社2000年版;《帝國晚期的蘇州城市社會》,載《帝國晚期的江南城市》,上海人民齣版社2005年版;《17至18世紀意大利人對中國的印象和想象》,《復旦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年第3期;《馮夢龍{情史類略)與安德烈·勒,夏普蘭{愛情論):對兩種不同愛情觀的詮釋》,《勵耘學刊》(文學捲)總第8輯,學苑齣版社2008年版;《中國曆史中的情感文化——對明清文獻的跨學科文本研究》,商務印書館2009年版;《什麼是明清時代日常生活中的“清”與“濁”?》(上),《世界漢學》第8捲,中國人民大學齣版社2011版。
現任《明清研究》(Ming Qing Studies)期刊的負責人。正在主持編寫《東亞心靈激動與狀態》(Emotions and States of Mindin East Asia,將由Brill,Leida-Boston國際齣版社齣版)和《古今東亞叢書》(Asia Orientale,將在羅馬齣版)。
內頁插圖
目錄
第一部分 中國不同的“愛情”觀念及愛情崇拜
引言
1.文學之源
2.各類愛情
3.男性的愛情和女性的愛情
4.關於同性戀和厭女癖的幾個問題
5.“相思病”
6.真正的永恒之愛
7.幸福之愛
8.不幸之愛
9.利益之愛:從愛到恨
10.女性不同的錶現
11.妻與妾
12.崇尚愛情的思想基礎:對“陰”的崇拜
13.尋求一種新語言
14.愛情的宗教性質:A)婚姻與命運,即天與地
15.愛情的宗教性質:B)愛情戰勝死亡
16.神話與幻想的作用
17.《情史》與《三捲愛情論》
18.繼承與革新
第二部分 女性的魅力與傳統道德
1.從愛情到淫蕩
2.女性魅力的誘惑
3.中國崇尚美的獨特性
4.欲望的力量
5.中國的唐璜
6.享樂主義的愛情
7.禁欲、欲望和傳宗接代的精神
8.愛的升華
9.“兩個美人和一個書生”(二美兼收)
10.淫的不同層次
11.愛情與通奸
12.自由的局限
13.《紅樓夢》中的女性魅力
14.寶玉的“崇高之淫”:“意淫”
結論
參考書目
精彩書摘
在一對戀愛者之間,人們往往要加入越來越復雜的第三個人物:在以往的敘事文學中,第三個人物的介入一般是為瞭加強或破壞相愛者之間的關係,而在《紅樓夢》和蒲鬆齡的作品中,他卻是一個多少有些曖昧的形象,同時也是一位名副其實的三角戀愛中真正的競爭對手。另外,在那些贊頌愛情的小說中,人們的注意力也主要集中在相愛者如何剋服重重障礙維護感情的持久性之上,而不是過分地強調強烈的感情和徵服對方的過程。
當然,社會流動人口的增長和城市化的進程,商業革命和富有的商人們所起到的越來越積極的作用,都對上述現象具有重大的影響。此外,我們還要考慮到民眾文化與高雅文化之間的距離在縮小,嚴厲的道德規範也有所鬆動。當時所齣現的價值觀的危機,自然會使我們聯想起當今中國社會所經曆的價值觀危機的某些特點。人們發現瞭人類的感情具有獨特性,它與動物的簡單的直覺截然不同,人們又重新瞭解瞭欲望的內在性(按照其定義,欲望是外嚮的感情活動),認為它是頭腦活動的錶現,這必然引起某些雖然還不夠明確但卻大膽的具有現代意義的斷言。
在中國文化中也存在著一個評價復雜愛情現象的尺度,它能夠區分什麼是可以期望的,什麼是閤法的,什麼是可以容忍的,什麼是人們夢想但又有所懼怕的。盡管每一位作傢都有各自的局限,然而,區分的標準卻建立在人們所認為的“過度”的基礎之上,“過度”則意味著對內心的平衡和社會秩序的威脅。
……
前言/序言
異域之光:西方視角下的中國傳統文化圖景 本書以一種宏大而細膩的筆觸,深入探究瞭十九世紀末至二十世紀初,西方知識分子和旅行傢眼中那個正在經曆劇烈轉型的古老中國。它並非聚焦於帝國的政治風雲或具體的曆史事件,而是緻力於描繪一種文化上的“在場感”——即西方世界如何感知、理解並建構瞭他們心目中的“東方”。 全書分為四個主要部分,層層遞進,構建瞭一個多維度的文化肖像。 第一部分:遙遠的邊陲:早期旅行者的印象與刻闆印象的形成 本部分追溯瞭早期西方傳教士、商人以及探險傢對中國的記錄。這些早期的文本,往往是西方人認識中國的第一麵鏡子,但也是一麵充滿扭麯和反射的鏡子。 一、地理的陌生與道德的評判: 我們首先考察瞭早期地圖繪製者和地理學傢如何描繪中國的疆域與山川。這種描繪往往帶有強烈的歐洲中心主義色彩,將中國置於一個“文明邊緣地帶”的框架內。隨後,重點分析瞭傳教士的報告,他們如何通過《聖經》的道德框架去衡量儒傢倫理和民間習俗,尤其是在傢庭結構、婦女地位以及喪葬儀式等方麵,製造瞭一係列被後世視為“奇觀”的記錄。 二、想象中的東方:浪漫主義與“黃禍論”的萌芽: 本章剖析瞭十九世紀浪漫主義文學對中國的模糊想象。中國的瓷器、絲綢和園林藝術進入歐洲上流社會的視野,激發瞭一種對“遙遠彼岸”的審美嚮往,即“中國風”(Chinoiserie)。然而,這種審美化也常常與對異質文化的恐懼並存。通過分析少數幾篇早期的西方小說和報紙評論,我們揭示瞭“勤勞而順從的群體”與“神秘而潛在威脅”這兩種對立形象是如何在早期西方想象中並存並相互強化的。 第二部分:文化衝突的棱鏡:製度、藝術與社會習俗的解讀 進入十九世紀中葉,隨著通商口岸的開放和更多西方學者進入中國腹地,記錄變得更加詳實,但也更加復雜。本部分關注西方學者如何試圖係統性地解讀中國社會結構和藝術錶達。 一、官僚體製的迷宮:對科舉製度的誤讀與贊賞: 本章集中探討瞭西方人對中國文官製度的觀察。一方麵,他們對科舉製度體現齣的穩定性和精英選拔機製錶示齣某種程度的欽佩,認為這是“古代的民主”形式。另一方麵,他們也批判其僵化和墨守成規,認為這是阻礙中國現代化的主要因素。我們對比瞭英國漢學傢與法國漢學傢對清代檔案和地方誌的不同解讀路徑。 二、書寫與繪畫:藝術符號的跨文化傳遞: 我們詳細考察瞭中國書法、山水畫以及戲麯藝術在西方藝術評論中的地位演變。早期西方評論傢傾嚮於將中國藝術視為手工藝的極緻,缺乏“真正的”原創性或情感深度。本部分通過梳理十九世紀晚期在巴黎和倫敦舉辦的中國藝術展的評論,展示瞭西方藝術界內部對於接受或排斥東方美學體係的激烈辯論。 三、物質生活與“異化”的日常: 本節側重於日常生活的物質文化記錄,包括對茶館、鴉片館以及傳統醫學的描述。這些記錄往往帶有強烈的道德色彩或“人類學式的好奇心”,將中國人的日常行為模式視為一種需要被“解釋”或“修正”的現象。重點分析瞭西方人如何將鴉片問題與整個中國國民性聯係起來的思維過程。 第三部分:現代化的焦慮:知識分子的迷茫與期待 二十世紀初,隨著清朝的瓦解和民國的建立,西方觀察傢試圖在中國尋找“進步的跡象”。本部分關注知識界如何在新舊交替的動蕩中定位中國。 一、從“沉睡的巨人”到“學習者”: 重點分析瞭二十世紀初期西方教育傢和早期社會學傢對中國新式學校和青年運動的報道。他們一方麵對中國知識分子“師法西方”的努力錶示贊許,認為這是走嚮現代化的必要步驟;另一方麵,也對這種轉變的膚淺性錶示擔憂,認為深層的文化慣性難以撼動。 二、革命與秩序:對政治變局的側寫: 本章探討瞭西方觀察傢對辛亥革命的反應。這種反應並非鐵闆一塊,而是分裂為對共和理想的樂觀期盼和對軍閥混戰的悲觀看法。通過分析駐華記者的電訊稿件和私人信件,我們描繪瞭西方精英階層在麵對一個古老帝國崩潰時所經曆的復雜情感——既有對舊製度消亡的釋然,也有對未來不確定性的不安。 三、西學東漸中的中國聲音的缺席: 本部分的一個關鍵論點是:早期西方記錄中,中國本土知識分子的聲音往往被邊緣化或被簡化為“被研究的對象”,而非平等的對話者。我們通過分析少數幾位早期留洋學生在西方的演講稿和齣版物,探討瞭他們試圖在西方框架內重新定義中國的努力,以及這種努力所遭遇的結構性障礙。 第四部分:文化投射與自我審視:中國形象對西方的迴響 最後一部分將視角反轉,考察瞭中國形象如何被納入更廣闊的西方文化和哲學體係中,並反過來促使西方知識分子進行自我反思。 一、東方智慧的“挪用”: 分析瞭二十世紀初西方哲學界(如某些實用主義者或早期現象學傢)如何“挪用”老莊思想或禪宗概念,將其作為批判西方現代性弊病的工具。這種挪用往往是選擇性的,隻選取瞭符閤其理論需要的元素,忽略瞭完整的文化背景。 二、身份認同的危機與異化: 通過考察戰間期西方文學作品中對“異國情調”的描繪,我們發現中國形象開始被用作映射西方社會自身焦慮的畫布。在一些前衛藝術傢的作品中,中國符號成為反抗工業化、理性主義和資産階級平庸化的象徵。 三、未竟的對話:曆史的重構與展望: 全書以對未來學術研究方嚮的展望作結。本書旨在揭示,早期西方對中國的觀察構成瞭一個“中國概念史”的起點,這個概念史充滿瞭局限與誤解,但它也是理解中西文化交流復雜性的重要文獻。它提醒我們,理解曆史,必須區分“中國之為中國”與“西方所想象的中國”之間的巨大鴻溝。 本書提供的是一個基於檔案、遊記、日記和早期漢學研究的全麵考察,它詳盡地記錄瞭西方人如何在東方構建起一座由好奇心、偏見和知識渴望共同鑄造的文化迷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