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十力传论

熊十力传论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郭齐勇 著
图书标签:
  • 熊十力
  • 传记
  • 哲学
  • 中国哲学
  • 现代思想
  • 文化
  • 学术
  • 历史
  • 人物
  • 思想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ISBN:9787516119624
版次:1
商品编码:11183155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3-0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11
字数:32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熊十力先生(1885-1968年)是20世纪中国最具有原创性的哲学思想家,也是一位特立独行、无所依傍的怪杰。他从未接受过旧式或新式的系统的正规化教育,由贫瘠的鄂东乡间,自学成才,参加辛亥革命,又弃政向学,终而执教于北京大学,曾任北京大学一级教授,全国政协委员,是现代新儒学的大师,世界著名哲学家。在熊十力的苦闷求索中,以传统批导现代,以现代批导传统,出入佛教,归宗大《易》,与梁漱溟、马一浮、欧阳竟无、蔡元培、董必武、陈毅等社会贤达、学界名流及国共两党政要相过从,有不少轶闻趣事。作者以传神之笔重现了熊先生的一生,简要阐明其学术思想的精义。
  少

作者简介

  郭齐勇男,1947年生,武汉市人,哲学博士。历任国际中国哲学会(ISCP)会长,武汉大学人文学院院长等职,现任武汉大学哲学学院与国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学院院长,中国哲学史学会副会长,中华孔子学会副会长等职。主要著作有:《中国哲学史》、《中国儒学之精神》、《中国哲学智慧的探索》、《中华人文精神的重建》、《守先待后》、《熊十力哲学研究》等。2006年获国家级教学名师称号。

内页插图

目录

新版序
旧版序

第一章 反清志士革命先觉
一 清贫家世
二 戎马生涯
三 弃政向学

第二章 深研佛学自创新论
一 心曲:濂溪而后我重来
二 契机:漱溟走马荐十力
三 转折:离开佛教唯识学
四 立说:新唯识论的诞生
五 论战:围绕“新论”的公案

第三章 困厄万端神游玄圃
一 战前时代——治学北平
二 八年抗战——流寓巴蜀
三 复员之后——居无定所

第四章 儒的真性道的孤寂
一 一厢情愿的提议
二 更加孤独的晚年
三 悲剧与哀荣
四 真性情的人
五 熊、梁、马:文化共同体

第五章 熊十力哲学述评
一 重立大本,重开大用
二 深于知化,长于语变
三 体证本体,性修不二
四 道德理想主义的形上学

第六章 熊十力的中国文化观
一 中西文化的冲突与融合
二 传统与现代的对立与调适
三 中国文化的价值与意义

第七章 风风雨雨熊十力
一 哲学界的评论
二 佛教界的批评
三 海外学者的研究
四 熊学的兴起

第八章 为熊十力先生辩诬——评翟志成君《长悬天壤论孤心》
一 熊十力四十年代末在广州的生活和思想
二 熊十力1949年前后的思想联系与变化
三 驳所谓熊十力“既贪且吝”
四 历史人物评价的心态与方法
……
第九章 熊十力主要著作与年表
参考文献
附录一 现当代新儒家的反思(演讲)
附录二 郭齐勇:与熊十力有缘
附录三 近二十年熊十力哲学研究综述

精彩书摘

  《佛家名相通释》是一部简明的佛学辞典,被公认为是治佛学的津梁。分上下两卷。上卷包括序、撰述大意和34个条目;下卷包括13个条目。上卷依据《五蕴论》综述法相体系,下卷依据《百法论》综述唯识体系。当然,这并不是一般的佛学辞典,而是渗透了熊十力哲学思想、佛学思想的佛学辞典。熊先生的诠释明显地打上了《新唯识论》的烙印。是书起草于1936年夏,成稿于是秋。1936年8月7日即在北平《晨报》发表了《佛学名词释要序》,12月又在《哲学评论》七卷二期上发表了上卷的大部分内容(28个条目)。在1937年2月6日北京大学出版组正式出版两卷两册通行本之前,北大已有了另一印本,名《佛学名词释要》,上下卷合为一册,内容与通行本完全相同。此书印制得到了熊先生老友居正(觉生)先生资助,并由马一浮先生题签。这是抗战前熊十力于1932年冬至1937年夏居住北平时的最后一部著作。
  这本著作的起因是,学生刘公纯(锡嘏)、阎悌徐等有志研究佛学,但苦于名词难解。学生黄艮庸认为《佛学大辞典》卷帙甚巨,初学者如堕烟海,因请熊先生写一本疏释名相,提挈纲维的书。熊十力确实能使玄关有钥,智炬增明。没有他这种大刀阔斧砍去枝蔓的智慧,是不可能从浩如烟海的佛学系统及其资料中清理出头绪来的。
  从本书里,我们可以学到熊先生的治学方法,没有这一套方法,是难以从读书中获得营养的。他说:“读佛书,有四要:分析与综会,踏实与凌空。名相纷繁,必分析求之而不惮烦琐,又必于千条万绪中,综会而寻其统系,得其通理。然分析必由踏实,于繁琐名相,欲一一而析穷其差别义,则必将论主之经验与思路,在自家脑盖演过一番,始能一一得其实解,此谓踏实。若只随文生解,不曾切实理会其来历,是则浮泛不实,为学大忌。凌空者,掷下书,无佛说,无世间种种说,亦无己意可说,其唯于一切相都无取着,脱尔神解,机应自然,心无所得,而真理昭然现前。此种境地,吾无以名之,强日凌空。如上四要,读佛书者缺一不得。吾常求此于人,杳然无遇。慨此”露,知饮者希,孤怀寥寂,谁与为伦?什师颂云:'哀鸾孤桐上,清音彻九天。'“
  熊十力所总结的”分析与综会“、”踏实与凌空“相结合的方法不仅对读佛书,而且对读所有的书都有普遍意义。这亦是熊先生治学的夫子自道,弥足珍贵。
  在《佛家名相通释》的《撰述大意》中,熊十力对佛家哲学作了充分的肯定。在宇宙论方面,佛学主张摄物归心,并不是不承认客观外物,只是肯定外物客体离开了主体即没有意义。在人生论方面,佛学辨明染净,以舍染得净、转识成智、离苦得乐为人生最高蕲向。在认识论方面,佛学由解析而归趣证会。证会,即是超越了寻思与知解的境地。熊十力赞扬了佛教哲学的特殊贡献。
  1936年,熊先生还在《中心评论》、《文哲月刊》、北平《晨报》思辨栏发表近十篇文章,其中最主要的是与张东荪讨论宋明理学的问题,与唐君毅讨论科学真理与玄学真理的问题。这年冬天至1937年春,熊先生在答意大利米兰大学教授罗雪亚诺·马格里尼长函中,论中国传统哲学的特色,详细解释《老子》。熊曾将此长函副本寄马一浮先生,马先生复书说熊先生料简西洋哲学之失,抉发中土圣言之要,极为精彩。马与熊又讨论了老庄思想问题。熊十力仍住北平后门二道桥,与贺麟为邻。来访者有刘公纯、阎悌徐、谢石麟、张东荪、金岳霖、张申府、张岱年、贺麟、沈有鼎、王维诚、黄艮庸、牟宗三等。 黄梅人冯文炳(废名)此时亦与熊先生交游。废名与俞平伯、冰心等都是知堂先生周作人的得意门生。废名亦是怪材,十分尊重他这位大同乡前辈熊十力先生,但在学问上则常与之辩难。每有争执,双方都面红脖子粗,终至扭打,废名拂袖而去。第二天废名再来,他们又和好如初,谈笑风生。这在北大传为笑谈。足见他们二人都如孩童赤子,一任感情自然流露。1936年,废名的儿子满周岁,熊先生还去拜访,送六块银元祝贺。
  抗战前夕,熊十力在学术界的影响也渐渐大起来了。1935年10月7日,北平《晨报》曾发表孙道升的文章《现代中国哲学界之解剖》,将熊十力与前期梁漱溟划为”新法相宗“,认为此派是中西思想而不是中印思想的会合,接近柏格森。这一学派当时势力最小、地位最低,知道它的人不多。1936年7月17日,也是北平《晨报》思辨栏,发表牟离中(宗三)《最近年来之中国哲学界》一文,仅专门介绍熊十力、张东荪、金岳霖三人的学术思想,对三家都有好评。1937年4月,李源澄主办、无锡出版的《论学》杂志,发表了巨赞法师(用笔名万均)《评熊十力所著书》的前二节,对《新唯识论》提出批评。巨赞俗名潘楚桐(字琴朴),生于1908年,1931年在杭州灵隐寺削发出家,法名传戒(字定慧),后改巨赞。巨赞将此文寄给熊十力,熊先生复信只是说:“是用心人语,非浮士口气。”1938年《燕京学报》第23期发表了朱宝昌的《唯识新解》一文。作者说自己融会怀特海与唯识学,颇受熊十力先生的启发。熊先生重在一本,古唯识学重在万殊,两者在方法论上有很大分歧。西方哲学家布拉德莱、柏格森偏重一本,怀特海偏重万殊。怀特海要救柏格森的神秘主义,而熊先生要弹正古唯识家的支离扦格。
  ……

前言/序言

  熊十力先生(1885-1968年)是20世纪中国最具有原创性的哲学思想家,也是一位特立独行、无所依傍的怪杰。他一生涵濡着平民性格,从未接受过旧式或新式的系统的正规化教育,由贫瘠的鄂东乡间,自学成才,凭借着“上天以斯文属余”的狂者情愫及某种缘会,终而定格于北京大学,成为“后五四时期”现代新儒学思潮的哲学奠基人。
  熊十力的学术地位是由他对传统社会和现代社会的人的异化的双向批判、双重扬弃所确定的。他力图理解时代、把握时代脉搏,而又与热闹喧嚣的俗情世界,与新潮和时髦,与政界、商界,甚至学界,保持一定的距离,绝不随波逐流。在他一生的独行孤往、苦闷求索中,以传统批导现代,以现代批导传统,其深刻性远远超过了某些有着赫赫名声的讲堂教授。他以全幅生命抗拒着传统文化的腐化和僵化,批判专制主义政治与伦理的异化;又警惕、防范着人文的沦丧、价值的旁落、生命的钝化、灵性的消亡,抗议工业社会带来的负面——人与天、地、人、物、我的疏离与紧张,人性的贫弱化、单面化、物质化、功利化,人失去了安心立命之所,即精神的归乡与故园。熊十力力图复兴与鸢飞鱼跃、生生不息、生意盎然的宇宙大生命相匹配的人文世界,恢复具有创造精神的、活活泼泼的、刚健自强的民族文化生命。他以人文的睿智,重建了道德自我,重建了儒学,重建了中国文化的主体性。


  


《明清之际江南士人的家国情怀与学术转向研究》 内容概要: 本书聚焦于明清易代之际,江南士人阶层在剧烈的政治变动与社会重构背景下所展现出的精神困境、知识重塑以及伦理抉择。通过对大量一手史料,包括地方志、士人笔记、书信集、诗文以及私人藏书目录的细致梳理与深入剖析,本书试图构建一个多维度的历史图景,描摹这一特定群体如何在其既有的儒家立场与残酷的现实之间寻求平衡,并最终导向学术风气的深刻转变。 第一部分:乱世中的精神图谱——“出处”的艰难抉择 本部分首先考察了明末清初江南士人所面临的根本性困境:“出仕”与“隐逸”的永恒悖论。在王朝更迭的巨大冲击下,传统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实践路径遭受根本性动摇。我们详细分析了不同群体——如原明朝廷遗老、积极抗清的义士、以及选择顺应新朝的士人——在行为选择背后的思想逻辑。 重点研究了以“气节”为核心的道德规范在现实面前的弹性与刚性。例如,对东林学派后裔在南明覆亡后的态度差异进行比较研究,探讨了“以身殉国”的理想与“保全性命以待来者”的务实之间的张力。通过分析特定家族的世代交替,可以清晰地看到,这种抉择不仅是个人的道德问题,更是家族延续与地方社群责任的复杂交织。书中探讨了地方性宗教信仰,如佛教和道教,在士人寻求精神慰藉中的作用,它们如何成为传统儒家哲学之外的补充性解释体系。 第二部分:知识体系的重构——从宋明理学到实学思潮 明清易代不仅是政治体制的更迭,更是知识范式的转移。本书认为,战乱的残酷性使得先前占据主流的、偏重玄思和心性论的宋明理学失去了其解释世界的有效性。士人开始将目光投向更具“功利性”和“实证性”的知识领域。 本部分着重分析了“实学”思潮的兴起及其在江南地区的具体表现。这包括对经世致用之学的复兴,如黄宗羲、顾炎武等人的思想路线。我们不仅考察了他们对政治制度、赋税改革的关注,更深入到他们对具体技术和历史经验的重视。例如,对当时江南地区水利工程文献、漕运史料的研究,揭示了士人如何试图通过掌握实际操作的知识来重新获得对社会秩序的控制感。 此外,本书还探讨了考据学(乾嘉学派的前奏)在江南地区的萌芽。这种对文献、版本、字词的细致辨析,表面上是对传统的回归,实际上是对宏大理论体系的一种“退守”——通过对细微之处的把握,来逃避对宏大历史走向的解释责任。这种转向体现了知识分子在面对巨大历史断裂时,试图通过“扎根于文本”来重建确定性的努力。 第三部分:社会网络与文化生产 江南士人的生活并非孤立的个体行为,而是嵌入在复杂的社会网络之中。本部分将重点放在分析这些网络在信息传播、文化认同维持以及资源调配中的作用。 我们研究了书院、社团(如诗社、金石考据团体)在特定历史时期的功能转变。在政局不稳时,这些民间组织如何从学术交流中心,逐渐演变为带有政治暗示或抵抗意味的文化堡垒。通过对特定时期文人交往圈的地理信息系统(GIS)分析,揭示了核心知识分子在地域上的聚集与分散模式,以及这种模式如何影响了特定学说和文化趣味的传播速度。 同时,书籍的出版与流通也是关键。明末江南是全国的出版中心之一。本书分析了刻本内容的选择变化,例如,官方正史的刻印与私人笔记、地方风俗志的出版热潮,反映了不同群体对“何为值得记录的历史”的认知差异。对私人藏书楼的考察,揭示了士人如何在私密空间内构建一个抵抗外部混乱的“精神家园”。 结论:地方性知识的韧性与现代性的微光 本书的最终结论指出,明清之际的江南士人,在经历了一场深刻的“存在危机”后,并未走向彻底的虚无。他们的学术转向和伦理抉择,实际上是儒家知识传统在剧烈冲击下展现出的强大韧性。他们将重心从追求终极真理转向关注现实功用,从宏大叙事转向个体经验和地方史实,这种细微的调整,为清代中后期的地方文化复兴乃至近代知识分子寻求救国之道的思维转变,埋下了重要的伏笔。本书试图证明,理解这一代士人的“非政治化”的学术努力,是理解中国近现代思想史的关键切口。

用户评价

评分

熊十力先生,这位在二十世纪中国哲学史上占据重要地位的人物,其思想的深邃与影响的广泛,至今仍值得我们细细品味。初闻《熊十力传论》之名,便被一种历史的厚重感所吸引。尽管我尚未有机会深入翻阅这本书,但单凭书名,便能联想到作者必然付出了巨大的心血,去梳理、去呈现熊先生那波澜壮阔的一生及其思想的脉络。我猜想,本书绝非简单的生平事迹罗列,而是试图通过扎实的史料和精妙的论述,为读者描绘出一个立体、鲜活的熊十力形象。他的一生,是那个时代中国知识分子在变革洪流中探索与挣扎的缩影。他的学问,更是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深刻反思与创新的结晶。我期待书中能够展现他早年求索的艰辛,中年治学的辉煌,以及晚年思想的升华。特别是他对“体用不二”、“中和位育”等核心概念的阐释,以及他对中国哲学如何回应西方思潮的独特见解,都足以引发我无尽的好奇。这本书,对我而言,不仅仅是一部关于哲学家生平的传记,更是一扇理解中国现代哲学发展历程的窗口,一堂关于如何在传统与现代之间寻找思想立足点的深刻课程。我迫切希望能够从中汲取智慧,获得启迪,去更深入地理解这位巨匠的伟大之处。

评分

《熊十力传论》这个书名,在我看来,就充满了对学术的敬意和对人物的深情。它不是那种哗众取宠的畅销书,而是一部沉静而厚重的作品,定是作者在学术研究的道路上,经过长期的跋涉与沉淀,才得以完成。我尤其好奇书中是如何将熊先生的个人生平与他的哲学思想巧妙地融合在一起的。要知道,伟大的思想家往往也经历着不平凡的人生,他们的学思之路,常常与时代的命运紧密相连。我希望能在这本书里,看到熊先生是如何在动荡的时代背景下,坚持独立思考,如何在学界内外激烈的争论中,捍卫自己的学术立场。我期待书中能够展现他与同时代其他重要学者的互动,例如他与梁漱溟、马一浮等人的思想碰撞,这定能勾勒出那个时代中国学术的繁荣景象。而“传论”二字,又暗示了作者的分析和评价,我期待能从中读到作者对熊先生思想精髓的准确把握,以及其独特见解,而非简单的史实堆砌。这本书,对我而言,将是一次与一位伟大灵魂的深度对话,一次对中国哲学精神内核的探寻之旅。

评分

单凭《熊十力传论》这个书名,我便能感受到一种扑面而来的学术气韵,以及对一位重要哲学家的庄重致敬。我猜测,本书绝非是泛泛而谈,而是力求在史料的严谨考证和思想的深度解读之间寻求一种完美的平衡。我非常期待书中能够详细介绍熊先生的学术思想体系,尤其是他如何将中国传统哲学,例如《易经》、佛学等,与现代西方的哲学思潮相结合,从而构建出自己独具一格的哲学框架。我想象,作者一定通过对熊先生著作的细致梳理,以及对其生平的深入研究,来展现其思想的逻辑清晰度和理论的原创性。在这个多元化的思想时代,能够有一本深入剖析中国本土哲学大家的作品,实属不易。我期待这本书能够填补我在理解熊十力先生思想上的部分空白,并为我提供一个全新的、更为深刻的视角来审视中国现代哲学的发展。我相信,《熊十力传论》将是一部承载着厚重学识的著作,它不仅能够满足学术研究者的需求,更能引发普通读者的思考,让我们重新认识中国哲学独特的魅力与价值。

评分

《熊十力传论》这个书名,总能勾起我内心深处对中国传统哲学和那位伟大学者的敬意。我没有理由不相信,这本书的出版,是对熊十力先生思想遗产的一次重要梳理与阐释。我迫不及待地想要探究书中对熊先生“融合中西,创造新学”思想的解读。毕竟,在那个思想激荡的年代,能够在东西方哲学思潮的碰撞中,找到一条独立自主的道路,是何其不易。我期待书中能够生动地展现熊先生治学严谨、探求真理的学术精神,以及他如何在困境中坚持自己的哲学理念。我想象,作者必然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去搜集、考证大量的历史文献,力求还原一个真实、立体的熊十力。我尤其关注书中是否能深入浅出地剖析熊先生那些晦涩但精深的哲学概念,比如“力行”、“无所不包”、“乾元”、“亨嘉”等等,并展现这些概念在当代的意义。这本书,对我而言,不仅仅是一部传记,更是一次对中国传统文化生命力的一次重新发现,一次对现代中国知识分子精神气质的一次深刻体悟。

评分

翻开《熊十力传论》的目录,我仿佛置身于一个广袤而复杂的思想世界。虽然还未开始阅读正文,但仅仅是书名所蕴含的“传论”二字,便让我看到了作者非同一般的野心。这不仅仅是在讲述一个人的故事,更是在对其思想进行系统性的阐释与评价。我特别关注书中是否能展现熊先生思想的演变过程,从他早年受西方哲学影响,到后来回归并重塑中国传统哲学,这种思想上的辩证发展,无疑是本书最值得期待的部分。我想象,作者一定通过对大量原始文献的梳理,挖掘出许多鲜为人知的细节,从而展现熊先生在不同人生阶段所面临的思想挑战与突破。我期待书中能够深入剖析他“新唯识论”的独特贡献,以及他如何以中国化的哲学语言来解读世界。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能够有一本如此聚焦于一位深刻思想家的著作,实属难得。它不仅是对熊十力先生的致敬,更是对我们传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刻呼唤。我坚信,《熊十力传论》将是一部极具分量、值得反复阅读和思考的学术力作,为我们理解中国哲学史和熊先生本人提供一个更为全面、深入的视角。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