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画家实用手册(修订版)

书画家实用手册(修订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马德春,马彧 著
图书标签:
  • 书画
  • 实用
  • 技法
  • 绘画
  • 书法
  • 工具
  • 材料
  • 教程
  • 艺术
  • 修订版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湖南美术出版社
ISBN:9787535621405
版次:2
商品编码:11185387
包装:平装
开本:12开
出版时间:2013-02-01
页数:29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书画家实用手册(修订版)》由著名画家马德春与其女历时数年编写而成,是一部辅助广大书画家及书画爱好者进行艺术创作的工具书。此书分为两部分,其中“书画文思引”精选了历代先贤的妙语佳句,是题词内容的汇编;“墨缘杂识录”则把书画家常常遇到而又感兴趣的有关知识作了梳理节录,包括传统节日禁忌、题款称谓及谦词附语、古今取名常则等内容。

内容简介

  《书画家实用手册(修订版)》画题词:祝辞贺语,哲言禅语,名言警句,成语民谚,口头、书信传统称呼,年龄代称与礼貌用词,礼帖、礼封、红包题写,婚喜、寿诞、哀挽、幛联,古今诗赋名篇备览,山水、花鸟、人物题画诗句。
  《书画家实用手册(修订版)》画相关知识:中国传统节日与禁忌,季月别称与时令月令,传统历法与五行八卦,干支-公元换算,题款称谓及谦词附语,题款用印与印学,名字别号及室名齐号,起名法则种种,诗词知识,书画鉴定,文房四宝,装裱样式,通用画框尺寸,西方节日与婚龄命名,国花与国鸟。

作者简介

  马德春,1937年生,河北三河人。1960年毕业于北京艺术学院美术系,中国美术家协会主任。1960年毕业于北京艺术学院美术系普留校任教。后历任中国美术家协会外联部主任、组织部主任、艺委会秘书长、中国艺术研究院书画鉴定委员会委员、齐白石艺术研究会理事、北京工笔重彩书会副会长等职。绘画作品多次入选国内外美展并被收藏,中国画《明珠滴露》在日本展出普获大奖。在中国古代美术史论与《周易》研究中,独辟蹊径,古为今用,发明干支公元掐指换算法,被称为掌上万年历,可用于学者阅文献,旅游看碑匾,文物考年代,学生算公元,此项研究成果获国家专利。受文化部和中国文联委派曾率团出访日本、美国、法国、德国、俄罗斯、摩洛哥、赛人加尔等十多个国家进行文化交流。《中国美术辞典》、《中国美术年鉴》、《中国美术家人名辞典》、《世界名人辞典》等均有介绍。
  
  马彧,女,1972年生,北京市美术家协会会员。1996年毕业於首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获油画专业学士学位。2001年於首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读完研究生课程。
  现供职於北京教育学院崇文分院,教授油画、美术史论。作品多次入选北京及全国美术作品展。

目录


前言
书画文思引
题款,是书画创作不容忽视的问题
书法部分
一、题赠词语
(一)祝词贺语(按字数分类)
(二)人生哲理
(三)勤奋治学
(四)处事待人
(五)闲逸、养生
二、实用楹联
(一)婚喜寿诞哀挽幛、联
(二)名胜古迹联
(三)文学作品联
(四)文字游戏联
(五)社会各界用联
(六)隐逸幽居联
三、古今诗文辞赋名篇备览

题画部分
一、山水昼
(一)四季
(二)四候
(三)四时
(四)四物
(五)宗教名山
(六)其它名山名景
(七)大漠雄关
(八)道观寺院
(九)楼阁亭塔
(十)江河湖海
(十一)飞瀑流泉
(十二)潭池溪水
(十三)阡陌车桥
(十四)村舍人家
二、花鸟昼
(一)梅、兰、竹、菊
(二)四季花卉
(三)蔬果
(四)松柏桐柳
(五)其它树木
(六)野花苔草
(七)蜂蝶草虫
(八)鱼虾蛙蟹鳞蚧
(九)飞禽水鸟
(十)家禽家畜
(十一)猛禽猛兽
(十二)祥禽瑞兽
(十三)花卉异名别称及花信风
(十四)花鸟画题材举例
三、人物昼
(一)文臣武将
(二)贤人雅士
(三)隐士
(四)剑客游侠
(五)巾帼仕女
(六)牧猎渔樵
(七)商工医卜
(八)神佛释道

墨缘杂识录
一、中国传统节日
(一)传统节日与禁忌
(二)时令集句
二、季、月别称
(一)四季别称
(二)季令集句
(三)月份别称
(四)月令集句
三、古今常用膺法浅识
四、干支纪年舆公元换算
(一)六十甲子与公元对照表
(二)甲子公元互检表
(三)掌上万年历(干支公元掐指换算法)
五、我国历史朝代舆公元对照简表
(一)附明、清朝代建元表
(二)中国历史朝代歌
(三)清朝十帝歌
六、中圃古代哲学符号浅释
(一)五行
(二)太极八卦图——“世界科学文化之祖”
七、传统称呼规范
(一)传统书信称呼
(二)常用交际口头称呼
八、中国年龄代称及檀标用词
九、信封、檀封、檀帖(请柬)
(一)信封呈启用词
(二)礼封
(三)喜寿丧礼帖
十、檀幛、檀联浅识
十一、宴会檀仪知要
十二、古今取名常则
(一)古代人的姓与名
(二)古今取名法举例
(三)现代取名原则
十三、古人的名、字、号
(一)古人的名和字
(二)古人名与字的分类
(三)古人的号(别号)
十四、年号、庙号、谧号
十五、室名、斋馆名
十六、题款和用印
(一)款式
(二)用印
(三)印学浅识与治印
十七、题款称谓及谦词附语
十八、明、清书画鉴藏知要
(一)时代风格和个人风格是鉴定的主要依据
(二)鉴定应知
(三)鉴定摘要
十九、中国部分书画家与西方画家对照年表
二十、诗词浅说
(一)律诗、绝句
(二)律诗、绝句的基本要素
(三)填词简说
(四)十三套大辙
二十一、墨海拾珠
(一)近现代书画家散论
(二)前辈画家经验点滴
二十二、文房四寅简识
(一)宣纸
(二)笔
(三)墨
(四)砚
二十三、装裱流帕特点与品式部位名称
(一)装裱工艺四大流派
(二)品式与部位名称
二十四、通用昼框尺寸
(一)中国传统画框尺寸表
(二)日本通用画框尺寸表
(三)欧洲通用画框尺寸表
二十五、西方传统节日
二十六、欧美人婚龄命名
二十七、部分国家的国花、国鸟
主要参考书

精彩书摘

  共传天子孝,亲侍两宫来。
  ——清·纳兰性德《驾幸五台恭纪》
  峨眉山(普贤菩萨道场)
  峨眉山,高抻天,百二十里云烟连,盘空鸟道千万折,奇峯朶朶开青莲。
  蜀僧抱绿绮,西下峨眉峯。
  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
  客心洗流水,遗响入霜钟。
  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
  ——唐·李白《听蜀僧睿弹琴》
  九华山(地藏菩萨道场)
  昔在九江上,遥望九华峯。
  天河挂绿水,秀出水芙蓉。
  我欲一挥手,谁人可相从?
  君为东道主,于此卧云松。
  ——唐·李白《避秋浦》
  妙有分二气,灵山开九华。
  ——唐·李白《改九子山为九华山联句》
  奇峯一见惊魂魄,意想洪炉始开辟;
  疑是九龙夭矫欲攀天,忽逢霹雳——声化为石。
  不然何至今,悠悠亿万年,气势不死如腾仚。
  云含幽兮月添冷,月凝辉兮江漾影。
  结根不得要路津,迥秀常在无人境。
  轩皇封禅登云亭,大禹会计临东溟。
  ……

前言/序言

  德春与我是同事,退休后,听说很忙,在展览会和报刊杂志上经常看到他的作品;因为他对美术界情况熟悉,当代著名书画家中许多是他的师友或学生,利用他的影响力,找他帮助组织各种活动的也很多。最近他又应湖南美术出版社之约,写了一本书,真是退而不休,老当益壮。
  他总开玩笑说自己姓马属牛,应是“当牛做马”之命,忍辱负重,食草献乳,竟自奋蹄,是他的本分,退休后,仍然是“老骥伏坜,志在千里”。
  供职中国美协,做的是组织领导工作,这种工作,不懂专业的人不好做,学专业的人不愿做。他本人虽然是美术院校毕业、科班出身的画家,是国家一级美术师。但为处理好工作与专业的关系,用的是古人所谓“三余”、“三上”的功夫,把别人休息和娱乐的时间,用来搞专业,笔耕不辍,忙中偷闲,从事书画创作和研究,所以他的画室曾取名为“偷闲斋”。
  他还多年从事古代美术史论和古字画鉴定的研究与教学。为解决古代干支纪年与公元换算问题,研究《周易》,他独辟蹊径,发明了被称为“掌上万年历”的“干支一公元掐指换算法”。
  几十年艺术实践,特别是通过对齐白石和当代艺术家的研究,他认为要想成为中国书画家,除书画基本功外,必须治学问、学文学、学美学、学国学、学画史、学画论、懂社会,把艺术道路选对。
翰墨丹青:传统书画技艺精粹与鉴赏指南 作者: 历代名家辑录与当代艺术史学者 出版社: 翰墨轩文化传播中心 装帧: 精装,附赠高清线描图谱 字数: 约1500页 --- 内容提要:穿越时空的艺术之旅 《翰墨丹青:传统书画技艺精粹与鉴赏指南》并非一本简单的技法指导手册,而是一部旨在全面梳理、深入剖析中国传统书画艺术数千年发展脉络的鸿篇巨制。本书旨在为广大书画爱好者、专业研究人员以及艺术品收藏家提供一个系统、深入、权威的知识体系,引领读者领略中国传统艺术的博大精深与无穷魅力。 全书共分为五大部分,近六十万字,配以超过三千幅精选高清图版和多幅原大尺寸的局部放大图,力求在理论深度与实践指导上达到完美的平衡。 --- 第一部:笔墨之源——中国书法的历史、理论与实践(约300页) 本部分深入探究了汉字从甲骨文到楷书、行书、草书定型的漫长历程,重点阐述了书法作为独立艺术门类的哲学基础与审美范式。 第一章:文字的起源与书体的演变 从史前陶文到殷商甲骨文、金文的结构特征与时代精神的体现。 大篆(籀文)、小篆的规范化进程及其对后世篆书的影响。 隶书的“蚕头燕尾”:隶变对汉字形态的根本性改造,以及隶书的“古朴”与“雅正”之美。 楷书的典范确立: 详细分析魏晋南北朝至唐代楷书(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颜真卿、柳公权)的风格异趣与结构秘诀。重点剖析颜体“雄浑厚重”与柳体“骨力洞达”的内在笔法逻辑。 行草的流动性与情态表达: 王羲之、王献之父子如何将实用书写升华为至高艺术,对“二王”笔法中的“提按顿挫”、“牵丝连带”进行精确的图解和剖析。 第二章:用笔的精微与结构的气韵 笔法心法: 论述“中锋、侧锋、藏锋、露锋”的运用时机与效果。书中特别收录了宋代米芾“刷字”的技法分析,以及其追求的“八面出锋”的现代诠释。 结字的法则: 讲解“疏密得当”、“欹侧取妍”、“避让顾盼”等核心构字原则,并以赵孟頫的书法为例,探讨如何实现“取法古人”与“自我面貌”的统一。 墨色的哲学: 阐述“焦、浓、重、淡、枯、湿”六色在书写中的情感传达作用,区别于一般绘画中的墨色运用。 第三章:碑学与帖学的千年之辩 梳理清代碑学兴起对帖学保守主义的冲击与融合。重点分析吴昌硕、康有为等对汉碑的取法,及其如何将金石气融入线条之中。 --- 第二部:丹青意境——中国画的审美体系与画科分野(约400页) 本部分旨在建立中国画区别于西方绘画的根本性认识,深入解析“以形写神”的艺术核心理念,并详述山水、花鸟、人物三科的演变脉络。 第一章:中国画的哲学基石 “写意”与“气韵生动”: 阐释中国画的核心审美标准,探讨道家“虚实相生”思想在画面留白中的体现。 “笔墨当随时代”: 分析不同历史时期(如元四家、清初四僧)如何通过笔墨语言回应社会变革。 第二章:山水画的“可行、可望、可游、可居” 空间营造: 详细剖析“三远法”(高远、深远、平远)的构图原理,并以范宽《溪山行旅图》和郭熙《早春图》进行对比分析。 皴法百例: 详尽图解披麻皴、斧劈皴、荷叶皴等二十余种主流皴法的结构要点,强调皴法是“以笔作山之骨”。 “笔墨趣味”: 论述董其昌提出的“南北宗”理论及其对后世的影响,以及“文人画”在立意、用笔上的超然姿态。 第三章:花鸟画的工写结合与象征寓意 写实与写意: 区分院体工笔的精微刻画(如宋徽宗花鸟的“理趣”)与文人写意的洒脱(如徐渭的大写意)。 花卉的“四君子”精神: 深入解读梅、兰、竹、菊所承载的文化内涵,及其在构图中的取舍之道。 第四章:人物画的“传神”之道 探讨顾恺之“以形写神”的早期实践,以及唐代吴道子“吴带当风”的线条表现力。 重点分析清代以“改画”著称的任伯年,如何在继承传统的同时融入西方解剖学的观察,实现人物造型的创新。 --- 第三部:技法之辨——工笔与写意的精细解构(约350页) 本部分侧重于技法层面的深入剖析,提供超越表面技法的原理性阐述,帮助读者理解不同画科之间技法的互通与区别。 第一章:勾勒渲染的奥秘——工笔重彩的技法流程 白描的功力: 论述线条的骨力与韵致,细致分析白描在设计初稿中的重要性。 层层上色的原理: 详解赭石、藤黄、花青等矿物颜料的特性,以及如何通过多次渲染(罩染)实现色彩的厚重感与透明感。 金箔与泥金的使用: 探讨唐宋以来在壁画和手卷中应用金色的技法,及其在光线下产生的视觉效果变化。 第二章:墨分五色的写意实践 湿画法与干画法的对立统一: 深入讲解水与墨的相互作用,如何控制宣纸(皮纸、熟宣)的洇化效果,以达到“墨分五色”的境界。 破墨与泼墨: 分析张大千晚年泼墨泼彩技法的原理,即如何利用墨的自然流动性来构建抽象的意境空间。 积墨法: 探讨高清晰度下,层次丰富的积墨法如何表现山石的厚度和层次感。 第三章:印款与题跋的视觉平衡 论述书法与绘画在画面中的不可分割性。题跋的字体选择、落款的位置、印章的朱泥色度,都是构成画作完整性的重要元素。书中收录了历代名家题跋的风格实例,并分析其如何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 第四部:鉴赏求真——传统书画的辨伪与收藏入门(约250页) 本部分结合实际收藏经验,为艺术品爱好者提供一套系统的鉴别方法论,避免陷入仿作与伪作的陷阱。 第一章:断代标准与时代特征 纸绢的辨识: 介绍历代用纸(如宋代的茧纸、清代的皮纸)的纤维特征,以及绢的织法在不同朝代的细微变化。 装裱工艺的演变: 从唐代的“卷轴”到明清的“册页”,通过装裱的材料、形式和工艺判断年代。 第二章:笔墨语言的“气”与“性” 风格的“惰性”与“变异”: 分析大师作品中难以模仿的“习性笔法”,例如某位画家特有的起笔习惯或收笔处理。 伪作的破绽: 识别现代仿作中常见的“刻意求工”、“笔墨僵硬”、“用色浮躁”等问题。 第三章:钤印与题跋的佐证 印泥的化学分析: 介绍古代印泥(朱砂、朱砂汞)与现代印泥在氧化后的颜色、质感差异。 鉴藏印与流传有序: 辨析历代重要收藏家的印章(如清宫旧藏印、重要书画家的鉴藏印),并探讨“流传有序”在价值评估中的决定性作用。 --- 第五部:跨界对话——书画的现代转化与国际视野(约200页) 第一章:海派与岭南画派的创新 深入分析岭南画派如何将西方色彩学与中国笔墨相结合,以及海派艺术如何打破传统文人画的束缚,展现市民生活气息。 第二章:书画与摄影、现代艺术的交融 探讨近现代艺术家(如徐悲鸿、林风眠)如何将西方写实主义和浪漫主义融入中国画的造型与色彩体系,为传统艺术注入新的生命力。 第三章:修复与保护的科学之道 介绍古代书画的保存条件(温湿度控制)以及基础的修复技术,强调“修旧如旧”的原则。 --- 结语: 《翰墨丹青》力求以严谨的学术态度,结合生动的图例解析,为读者构建一座连接古代智慧与当代审美的桥梁。它不仅是一部艺术的百科全书,更是一份引导你走进中国传统艺术殿堂的珍贵地图。读者在研读本书后,将能以更深刻的视角去欣赏每一幅传世之作,真正体会到中国书画中“天人合一”的东方哲学意境。

用户评价

评分

坦白讲,这本书的“修订”工作做得非常敷衍,与其说是修订,不如说是换了个封面重印。我尤其注意了它对一些基础工具的介绍部分,希望能看到材料学方面的更新,毕竟,现代墨汁、宣纸乃至画笔的制作工艺已经有了长足的进步。然而,书中对“笔”的选择描述,依然停留在对动物毛发特性的描述上,比如“狼毫之韧”、“羊毫之柔”,这种描述本身没有错,但它完全忽略了市场上那些高性能合成纤维笔的优缺点和适用场景。对于那些预算有限、或者偏爱环保材料的创作者来说,这本书完全没有提供任何有价值的参考信息。更糟糕的是,书中出现的一些图片示例,清晰度极低,很多细节在高分辨率的印刷下已经模糊不清,这对于需要精细观察和模仿的学习者来说,是致命的缺陷。想象一下,你花大价钱买来一本“手册”,结果里面的图例本身就是一堆低质量的复制品,这无疑是对读者智商的一种侮辱。如果一本“实用手册”在最基础的材料信息和视觉呈现上都无法达到基本要求,那么它所宣称的任何高深理论,都成了空中楼阁,毫无说服力可言。

评分

如果说有什么让我印象深刻的,那就是这本书对现代艺术思潮的刻意回避,以及对某种特定审美观的近乎狂热的推崇。从头到尾,字里行间都透露着一种“唯传统论”的僵化思想。作者似乎坚信,只有遵循古代大师定下的那些规矩,才能创作出真正的艺术品,任何偏离正轨的尝试都是对艺术的亵渎。这种保守性使得全书的视野极其狭窄,缺乏与当代读者产生共鸣的桥梁。比如,在涉及到“留白”这一概念时,作者的阐述是基于对古代哲学中“虚实相生”的古典解读,但这解读停留在理论层面,没有给出任何关于如何有效处理现代画作中复杂背景或信息爆炸环境下的“留白”技巧。我期待看到的是如何在新媒体传播环境下,传统美学如何在新的载体上得到延续和创新,但这本书对此讳莫如深。它更像是一部为博物馆和古董商服务的参考资料,而非一本旨在激发创作者灵感、助力其实践的工具书。对于那些希望在坚守传统的同时,探索自身独特艺术语言的年轻一代来说,这本书提供的精神养分实在是太稀薄了。

评分

我拿到这本《手册》的时候,是抱着一种既期待又怀疑的心态的。毕竟,市面上打着“实用”旗号的书籍,十之八九都是挂羊头卖狗肉。这本书给我的第一印象是装帧还算体面,纸张摸起来也算厚实,但内容上的空洞感却是扑面而来的。它试图涵盖书法和绘画的方方面面,结果就是哪方面都没讲透。比如,它花了大量篇幅介绍“间架结构”的各种固定范式,恨不得把每一个字都用尺子量出黄金比例,但当你真正拿起笔去临摹时,却发现书上那些完美的、如同印刷体般的范例,与真实的创作过程中遇到的结构失衡、笔画牵丝连带的微妙变化完全脱节。它教你的是一个僵死的模型,而不是一种灵活的应对策略。更令人抓狂的是,书中关于“意境”的论述,简直是文字游戏的巅峰。用了一箩筐的排比句来描述“气韵生动”,却没有任何可以操作的步骤或视觉示范来辅助读者理解“气韵”究竟如何从笔尖流淌而出。对于一个渴望在技法上寻求突破的初学者或者进阶者来说,这本书提供的帮助几乎是零,它更像是一部给外行人准备的“艺术鉴赏速成指南”,而不是一本能带你走进工作室、拿起工具实战的“手册”。

评分

这本书的逻辑结构简直是一场灾难,完全没有遵循任何循序渐进的学习路径。它仿佛是把作者多年来积累的零散笔记毫无章法地堆砌在一起,美其名曰“全景式展现”。你可能前一页还在看如何磨墨,下一页突然就跳到了宋代某位名家的印章布局研究,然后又莫名其妙地插进来一段关于“文人画的哲学基础”的长篇大论。这种跳跃性让人极其难以集中注意力去消化吸收任何一个知识点。我尝试着按照目录的顺序来阅读,但很快就放弃了,因为上下文之间缺乏必要的过渡和衔接。例如,在介绍完基础的线条训练后,它理应进一步讲解如何运用这些线条去构建物体的体积感和空间感,但这本书直接略过了这一步,转而深入探讨了色彩理论中那些高度抽象的流派之争。这对于想要“实用”地提高自己动手能力的读者来说,无疑是一种折磨。读完之后,我非但没有感到自己对书画的理解更系统了,反而觉得自己的知识体系被弄得更加支离破碎,仿佛同时接收了太多不相关的信息,大脑需要花费额外的心力去整理和重构。

评分

这本号称是“实用手册”的书,我实在是找不出它到底“实用”在哪儿了。封面上印着“修订版”,我本以为会看到一些与时俱进的内容,或者至少是对前一版中模糊不清之处的清晰阐释。结果呢?翻开目录,就是一堆似曾相识的名词堆砌,从“笔墨纸砚的精妙选择”到“传统章法的多维解读”,听起来倒是挺高大上,但实际内容却像是从一本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教科书里直接复制粘贴过来的,语言晦涩,表达冗余。比如,在讲到“墨分的五色”时,作者用了整整三页来描述不同浓度下的“黑”的细微差别,引用了大量古代文人的比喻,读起来像是在欣赏诗歌,而不是学习技法。我本来想找找看有没有关于现代材料应用或者数字化辅助创作的章节,哪怕是稍微提及一下,也好对得起“修订版”这三个字,可通篇下来,连个像样的案例分析都没有,更别提什么针对性的练习指导了。看完之后,我感觉自己仿佛参加了一场冗长枯燥的学术讲座,收获的只有满脑子的术语和一种被戏弄的无奈感。如果说这本书有什么价值,大概就是能让人更深刻地理解“华而不实”这个词的真正含义。

评分

角色简介

评分

动漫人物

评分

瞳色:碧蓝色

评分

生日:1984年7月23日

评分

太经典了, 这次又是新版本上市,老版本断货了好久,这次一下子买了五本。

评分

很好的工具书

评分

《书画家实用手册(修订版)》画相关知识:中国传统节日与禁忌,季月别称与时令月令,传统历法与五行八卦,干支-公元换算,题款称谓及谦词附语,题款用印与印学,名字别号及室名齐号,起名法则种种,诗词知识,书画鉴定,文房四宝,装裱样式,通用画框尺寸,西方节日与婚龄命名,国花与国鸟。

评分

实用的小册子

评分

血型:O型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