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杨氏太极刀与杨氏太极剑同属杨氏太极拳类型的短器械,它来源泉于杨氏太极拳。其演练方法和要领要求以及风格、特点与杨氏太极拳基本上相同,有部分刀势与拳势不仅名称相似,而且动作架势几乎一样,再加配以钢刀,更显得刀姿潇洒利落,神态威武雄壮,其表现形式又别具一格,以区别于太极拳与剑。
练刀要领也以《太极拳术十要》为准则,结合刀法,要求动作规范准确,强调整体协调,纯以腰腿带动,臂随身转,刀随臂动,体态安然自如。
唯刀势是以口诀形式命名,其中包括多种动作,变动较大,不易记忆。由于套路短,再加部分刀势类似拳势穿插在刀势之中,可以借鉴以助串连。
刀法有砍、剁、劈、截、撩、扎、刺、缠、扇、拦、滑、划、刮。
由于刀势中,一动带有多种刀法,不易辨别,也极易混淆,故可结合刀势与刀法参照臆度。
内页插图
目录
杨氏太极刀诀
杨氏太极刀动作图解
1 七星跨虎交刀势
2 腾挪闪展意气扬
3 左顾右盼两分张
4 白鹤亮翅五行掌
5 风卷荷花叶里藏
6 玉女穿梭八方势
7 三星开合自主张
8 二起脚来打虎势
9 披身斜挂鸳鸯脚
10 顺水推舟鞭作篙
11 下势三合自由招
12 左右分水龙门跳
13 卞和携石凤还巢
附录
杨氏太极拳二十字口诀
习练杨氏太极拳的手法
太极拳之练习谈
太极拳术十要
杨氏太极拳的特点、练法、架式、风格
杨氏太极拳符合科学健身原则
杨振铎首次传承弟子
杨振铎第二次传承弟子
杨振铎第三、四、五次传承弟子
杨氏世系表
精彩书摘
杨氏太极拳是太极拳中的一个流派。它由第一代宗师杨禄禅及其子杨班候、杨健侯,其孙少候、杨澄甫祖孙三代人怀着为人类造福的理想,结合社会发展的需要,苦心钻研,在不违背武术本能的基础上,保留了技击与攻防内容,创造了一套缓慢柔和、式式均匀、姿势舒展、劲在内涵、形象优美的动作,并具有纯朴、独特、新颖、别致的特色,它在中国武坛上的出现,为人类强身健体、治疗疾病、延年益寿、陶冶情操,做出了贡献。
杨氏太极拳是暂拳,它是武术,也是医术,更是具有丰富内涵的东方文化。杨氏太极拳是中华民族传统武术的珍责遗产,它融汇阴阳八卦、五行学说哲理,博采各家武术精华,动作适应人体生理卫生。杨氏太极拳其动静虚实的变化、刚柔内外之消涨,与唯物辩证法阐明的矛盾相互依存、相互对立、相互转化的规律相吻合,是体育运动中适宜健身的具有科学原理的优秀拳种之一。
前言/序言
当前,习练杨氏太极拳者越来越多,而且有许多爱好者提出,应以《太极拳体用全书》为蓝本,早日编写适合初学者使用的通俗教材。
自1934年杨公澄甫所著《太极拳体用全书》问世以来,由于内容丰富,拳姿舒展雄健,堪称楷模,深受广大爱好者的欢迎与喜爱,虽时隔数载,至今仍然是习练杨氏太极拳者所必须遵照摹练之蓝本。
《太极拳体用全书》文字简练,内容均为应用之法,其拳照是由杨公澄甫宗师亲自示范,被太极拳爱好者尊为杨氏太极拳典型代表,揩模中之鼻祖。该书实属杨氏太极拳爱好者最后攀登高标准之珍本。
现今习练杨氏太极拳者甚多,而《太极拳体用全书》系高年级具有一定水平者研究之课本,一般初学者不易接受,因此在实际习练过程中,确有许多不便之处,只能依样画葫芦,水平不易提高。故要求杨氏后裔也以照片形式(因画像不易表达神态)在原《太极拳体用全书》拳照的基础上,增加过渡动作,并在文字上采用简明易懂的语言,尽可能将基本理论、习练方法、动作要领、要求等用白话说明,以便学者从理论认识、锻炼方法、动作要求上有所了解,不致人云亦云,形式模仿,心中无数,不得要领。因之迫切希望编写适合广大杨氏太极拳爱好者需要的初级课本。这是杨氏太极拳爱好者企盼已久的愿望。
杨氏太极刀:传统技艺与现代演练的深度融合 本书并非仅仅是关于杨氏太极刀的技法罗列,而是深入探索这一古老武术在当今时代传承与发展的精髓。我们将带领您走进杨氏太极刀的世界,从其深厚的历史渊源、独特的理论体系,到具体的套路演练、劲力运用,乃至身心修炼的各个层面,进行一次全面而细致的解读。本书旨在为广大武术爱好者,尤其是对杨氏太极刀怀有浓厚兴趣的朋友们,提供一本既具学术价值又富实践指导意义的参考。 第一章:杨氏太极刀的历史回眸与文化溯源 在正式步入刀法技击之前,我们有必要回溯杨氏太极刀的起源。我们将探讨其在杨氏太极拳发展脉络中的地位,追溯其形成和演变的历程。这不仅包括对历代传人的考证,也涉及对相关史料文献的梳理。我们将分析杨氏太极刀与其他传统刀法流派的异同,理解其在中华武术体系中独树一帜的特色。此外,本章还将深入探讨杨氏太极刀所承载的中国传统文化意蕴,例如阴阳五行、天人合一等哲学思想在刀法中的体现,以及它如何与中国传统审美、养生观念相结合,使其不仅仅是一门技击之术,更是一种生活方式和精神追求。通过了解其历史和文化背景,读者能更深刻地理解杨氏太极刀的内在价值和深远意义。 第二章:杨氏太极刀的理论基石与核心要义 任何一门精深的武术,都离不开其独特的理论支撑。本章将对杨氏太极刀的理论体系进行系统性的阐述。我们将从太极哲理出发,解读“以柔克刚”、“借力打力”等核心概念在刀法中的具体运用。我们将剖析杨氏太极刀的“身法”、“步法”、“眼法”之间的内在联系,以及它们如何共同支撑起整套刀法的协调与完整。重点将放在对“劲力”的理解上,包括听劲、懂劲、发劲等不同层次的境界,以及如何通过刀法将内劲转化为外在的攻防效果。我们将详细解释“引进落空”、“粘黏连随”等太极原理在刀法中的体现,以及如何通过合理的招式设计,达到四两拨千斤的威力。此外,本章还将触及杨氏太极刀在呼吸、意念、精神层面的要求,强调“气沉丹田”、“神意相随”等修炼方法,为后续的技法学习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 第三章:杨氏太极刀套路详解与动作解析 这是本书的实践核心。我们将以清晰、条理分明的方式,详细解析杨氏太极刀的经典套路。每一式刀法都将配以详尽的文字说明和动作要领。我们会从基本站姿、持刀方式开始,逐步讲解套路中的每个起势、过门、以及具体的刀法动作。在讲解过程中,我们将不仅仅描述“做什么”,更会深入分析“为什么这样做”,例如某个动作的攻防含义、劲力来源、以及与前一动作的衔接要点。 我们将重点突出杨氏太极刀的几个关键特征: 刀法的形意结合: 解释刀法的形状(刀势、刀路)如何与内在的意念(劲力、攻防目的)融为一体。 动作的圆活与连贯: 强调杨氏太极刀动作的流畅性、弧线运行以及招式之间的无缝连接。 劲力的运用: 详细讲解在不同动作中如何运用腰、胯、腿、臂的协调力量,以及如何通过刀刃、刀背、刀尖等部位的变化产生不同的攻防效果。 步法的配合: 分析套路中各种步法(如独立步、进步、退步、独立步、独立进步、进步独立等)如何与刀法动作相互配合,实现身法的灵动与稳固。 呼吸与意念的导引: 强调在演练过程中如何通过深长均匀的呼吸和专注的意念来导引劲力,提升套路演练的内在效能。 套路解析部分将力求详尽,涵盖从基础到高级的各个层面,以便不同水平的学习者都能从中获益。 第四章:杨氏太极刀的劲力训练与功法提升 掌握了套路动作只是第一步,真正做到“知其然”还需要“知其所以然”。本章将重点放在杨氏太极刀的劲力训练与功法提升上。我们将介绍一些辅助性的训练方法,以帮助习练者更好地体会和运用杨氏太极刀的劲力。 桩功训练: 探讨杨氏太极刀与其他太极桩功(如三体式、虚步桩等)在劲力培养上的关联性,以及如何通过桩功来奠定身体基础,增强腿部力量和下盘稳定性。 基本功练习: 详细介绍刀法的基本功,例如刀身、刀刃的控制训练,以及腰、胯、脊柱的柔韧性和爆发力训练。 单式劲力训练: 针对套路中的关键动作,设计专门的单式训练方法,强调其劲力来源、运行轨迹以及攻防作用。例如,如何通过腰部的转动来带动刀的劈、砍、撩;如何通过步法的配合来实现刀的进退自如。 两人对练的初步探讨: 简要介绍杨氏太极刀在两人对练中的一些基本原则和方法,例如试力、推手在刀法中的应用,以及如何进行简单的攻防配合练习,为读者提供进一步进阶的思路。 意念与气感的培养: 进一步强调在劲力训练中意念的重要性,以及如何通过导引吐纳、意念集中等方法来增强身体的内气运行,提升刀法的整体效能。 第五章:杨氏太极刀的养生功效与身心修养 杨氏太极刀并非单纯的搏击之术,它更蕴含着丰富的养生智慧。本章将从养生的角度,深入探讨习练杨氏太极刀对身心健康的益处。 强身健体: 详细分析杨氏太极刀如何通过全身协调运动,促进血液循环,增强心肺功能,提高身体的柔韧性、协调性和平衡能力。 疏通经络,调和气血: 阐述杨氏太极刀的动作与中医经络学说的联系,以及如何通过刀法导引气血运行,达到疏通经络、平衡阴阳的效果。 缓解压力,宁静心神: 探讨杨氏太极刀在精神层面的作用,如何通过专注于动作和呼吸,达到“以武入道”的境界,缓解日常生活中的压力,培养内心的平静与安宁。 延年益寿: 结合传统养生理论,分析杨氏太极刀的长期习练对于延缓衰老、增强体质、提高生活质量的积极影响。 武德修养: 探讨杨氏太极刀所倡导的谦逊、平和、尊重等武德精神,以及如何在习武的过程中提升个人品格和道德修养。 第六章:现代视角下的杨氏太极刀传承与发展 在快速发展的现代社会,如何让传统武术焕发新的生命力,是我们需要深入思考的问题。本章将从现代视角出发,探讨杨氏太极刀的传承与发展之路。 现代健身理念的结合: 分析如何将杨氏太极刀的动作要领与现代健身理论相结合,使其更符合现代人的健身需求,例如作为一种独特的全身性有氧运动。 科技助力传承: 探讨如何利用现代科技手段,例如高清视频、虚拟现实等,来更直观、更有效地传播杨氏太极刀的技法和精髓。 国际化传播的挑战与机遇: 分析杨氏太极刀走向国际舞台所面临的挑战,例如文化差异、语言障碍等,以及如何通过创新性的教学方式和推广策略,让更多外国人了解和喜爱杨氏太极刀。 理论与实践的再创新: 鼓励在尊重传统的基础上,对杨氏太极刀的理论和实践进行适度的创新和发展,使其更好地适应时代的需求,例如针对不同年龄段、不同身体状况的习练者开发更具针对性的练习方法。 传承中的“守”与“变”: 深入探讨在传承传统杨氏太极刀的过程中,如何在“守”住其精髓和特色的同时,进行必要的“变”以适应时代的发展,找到最佳的平衡点。 本书将力求语言通俗易懂,又不失深度和严谨。无论是初学者,还是有一定基础的习练者,都能从中找到适合自己的内容,并获得启发。我们相信,通过对杨氏太极刀的深入学习和实践,不仅能强健体魄,更能涵养心性,体悟中国传统武术的独特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