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推薦
《心理學精品譯叢(第2輯)·心理學熱點專題係列:焦慮》簡要介紹瞭心理學領域的前言專題,包括關鍵概念、爭議話題和最新研究的有趣描述,對心理學專業學生、從業人員和對相關領域感興趣的讀者來說,均是具有重要價值的文獻資源。
內容簡介
《心理學精品譯叢(第2輯)·心理學熱點專題係列:焦慮》為讀者提供瞭一個關於焦慮研究與實踐的清晰認識。它反映瞭近年來在焦慮癥的區分、新的理論方法方麵的研究中所取得的實質性進展,以及在探索焦慮障礙的神經生物學基礎、評估以及治療技術方麵所取得的進步。它涵蓋瞭在現代社會中會導緻焦慮産生的主要隋境:測試、運動成績、社會交往等。
《心理學精品譯叢(第2輯)·心理學熱點專題係列:焦慮》作者精煉瞭與焦慮相關的最新信息,包括理論、研究、評估、個體差異以及乾預。《心理學精品譯叢(第2輯)·心理學熱點專題係列:焦慮》藉鑒瞭人格與社會心理學、應激、應對與隋緒、心理生物學以及神經科學等領域所取得的成就,以便獲得最全麵的可用信息。
作者簡介
Moshe Zeidner,博士,以色列海法大學教育心理學和人類發展學教授。他的主要研究方嚮是人格、情緒和個體差異等領域。他獨立撰寫或與他人閤著編寫齣版著作10餘本,並發錶瞭200餘篇專業期刊論文。2003年6月,在葡萄牙裏斯本舉行的壓力和焦慮研究學會年會上,因他對壓力和焦慮研究所作齣的傑齣貢獻,被授予終生成就奬。他最近與傑拉德·馬修斯和理查德·羅伯特閤著的書《我們對情商知多少》(What We Know About Emotional Intelligence,MIT Press),獲得2009年美國齣版商協會的PROSE奬。
Gerald Matthews,博士,辛辛那提大學心理學教授。他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運用認知科學模型來理解人格、情緒和信息加工的相互作用。具體的方嚮包括焦慮對認知過程的影響、在任務執行、焦慮和汽車駕駛過程中對壓力的評估。獨立撰寫或與他人閤著編寫齣版著作13本,並發錶瞭200餘篇專業期刊論文。他的閤著書《注意和情緒:一種臨床視角》(Attention and Emotion:A Clinical Perspective,by Lawrence Erlbaum),獲得1998年英國心理協會圖書奬。
內頁插圖
精彩書評
這是一本我期待已久的書,這一領域確實需要一部關於焦慮的明確而又翔實的綜述,現在它就齣現瞭。
——joseph LeDoux博士,紐約大學
對於想瞭解科學傢在探索焦慮這一專題時所涉及的各種方法的學生來說,這是一本很好的入門書。
——Charles s.Carver博士,邁阿密大學
目錄
第一章 概述
第二章 如何最好地評估焦慮
第三章 焦慮的理論和觀點
第四章 焦慮的根源
第五章 焦慮怎樣影響認知效果
第六章 乾預有用嗎
第七章 焦慮的認知科學展望
參考文獻
精彩書摘
(二)情境焦慮
到目前為止,我們已經介紹瞭一般焦慮問捲。當焦慮被作為一種特質來評估時,這些量錶都是基於這樣一個假設:人們麵對各種不同情境或威脅,他們焦慮的傾嚮性有係統性差異。因此,高特質焦慮的人被認為在各種情境下都體驗到各種各樣的高狀態焦慮,如銀行透支、被熟人批評、找工作被拒絕和經曆莫名的胸痛。事實上,人格理論普遍認為,在情感反應上的個體差異(確實,所有)會因不同情境而有所變化(Funder和Ozer,1983)。即使是平時容易焦慮的人,他們很可能對某類威脅特彆敏感,而不容易受另外一些威脅的影響。甚至低特質焦慮的人也同樣可能會受到某類威脅的影響。
一些特質焦慮問捲結果顯示,情境對焦慮的個體差異有著重要作用。我們將在下麵的章節對這些評估結果進行討論。
1.焦慮的多維度我們看到的第一個量錶是安德勒多維焦慮量錶(Endler和Kocovski,2001)。同狀態-特質焦慮問捲,它是以焦慮的互動模式為基礎,假定焦慮是一個人與環境變量之間的動態交互作用的函數。它與狀態-特質焦慮問捲不同是,假設特質焦慮(A型特質)是多方麵的。因為個人的焦慮傾嚮隨著情境的變化而不同,所以焦慮量錶應將容易讓人感到受威脅的環境因素考慮進來。具體來說,該模型假定有四個不同方麵的特質焦慮,對應四種不同類型可能會引起狀態焦慮的情境,如下:
(1)社會評價特質焦慮衡量個體被他人觀察或評價時(如公開演講、競技體育、測試的情況下)狀態焦慮水平上升的性格特點。
(2)人身危險特質焦慮衡量個體在身體可能受傷害的情況下(如跳齣飛機、清洗高層建築窗戶)以狀態焦慮水平上升為應對的傾嚮。
……
前言/序言
焦慮是現代社會非常普遍、隨處可見的問題,當今的時代可以說是“焦慮時代”。可以造成損害的潛在焦慮與各種各樣的危險相聯係,這些危險是競爭激烈的後現代科技社會的必然産物。鑒於此,一個巨大的知識主體業已形成,主要集中在焦慮與焦慮障礙的概念、測量、産生原因以及治療等方麵。焦慮的重要性體現在它是正常與不正常行為的核心癥狀,在人格、谘詢、教育、職業以及臨床心理學中,均作為核心概念而被高度重視,並且影響到心理學及精神病學理論和實踐的概念建構。事實上,目前在人格及社會心理學領域,焦慮是最常被研究和討論的現象,已經有超過十萬篇的學術論文探討焦慮的各種理論、評估方法、研究及臨床方麵的問題。
鑒於過去幾十年對焦慮的海量研究,現在是時候為大學生和對焦慮研究有興趣的讀者,更新知識、整閤並簡潔易懂地介紹焦慮的研究。通過對有關焦慮的最新最全麵的綜述,整閤關於焦慮的測量、理論、發展、研究和乾預方麵的主要現況,本書旨在填補這一知識缺口。
潛藏的陰影:理解與應對現代社會的焦慮潮湧 在快速變遷、信息爆炸的時代,一股無形卻又深切的焦慮浪潮正悄然席捲著我們。它像一張密不透風的網,纏繞著現代人的心靈,影響著我們的情緒、行為,甚至身體健康。從學生麵對升學壓力時的坐立不安,到職場人士在競爭激烈的環境中承受的巨大精神負擔;從新手父母對孩子成長的過度擔憂,到社會個體麵對未來不確定性時的迷茫與不安,焦慮已不再是偶爾的情緒波動,而是成為瞭許多人生活中揮之不去的存在。 本書旨在深入剖析現代社會焦慮現象的深層根源,並提供切實有效的應對策略。我們並非要製造恐慌,而是希望通過科學的視角,幫助讀者更清晰地認識焦慮,瞭解其發生的機製,從而擺脫其負麵影響,重拾內心的平靜與力量。 第一部分:焦慮的維度與根源——撥開迷霧,看清本質 在深入探討應對方法之前,我們首先需要對“焦慮”這一概念進行清晰的界定和多維度的理解。焦慮並非單一的情緒狀態,它涵蓋瞭從輕微的擔憂到嚴重的恐慌,其錶現形式多種多樣,影響範圍也極為廣泛。 焦慮的心理學定義與癥狀譜係: 我們將從心理學的角度齣發,解析焦慮的核心特徵,區分正常的警覺與病理性的焦慮。讀者將瞭解到,焦慮並非總是負麵的,適度的焦慮可以激發我們的行動力,幫助我們應對挑戰。然而,當焦慮程度過高、持續時間過長,或者與實際威脅不成比例時,它就會成為一種負擔,阻礙我們正常的生活。我們將詳細介紹焦慮的常見癥狀,包括但不限於: 情緒層麵: 持續的擔憂、緊張、不安、易怒、恐懼、煩躁、低落等。 認知層麵: 注意力難以集中、思維遲緩、反復思考負麵情境、災難化思維、對未來充滿負麵預測等。 生理層麵: 心悸、胸悶、呼吸急促、肌肉緊張、頭痛、胃部不適、失眠、乏力、震顫等。 行為層麵: 迴避某些情境、過度檢查、尋求過度保證、衝動消費、拖延等。 現代社會焦慮的驅動因素: 為什麼在物質條件日益豐厚的今天,焦慮感反而愈演愈烈?本書將聚焦於現代社會特有的催化劑,剖析其對個體心理産生的深刻影響: 技術發展與信息過載: 社交媒體的普及、24小時不間斷的新聞推送,使我們時刻暴露在海量信息之下,無處不在的比較、競爭和負麵消息不斷刺激著我們的神經,加劇瞭不安全感和焦慮。 經濟壓力與不確定性: 高房價、就業競爭、職業不穩定性,以及對未來經濟走嚮的擔憂,都成為瞭許多人沉重的精神負擔。“內捲”文化更是將這種競爭壓力推嚮瞭極緻。 社會結構的變遷與人際關係: 城市化進程加速,傳統社群的瓦解,使個體更容易感到孤立和疏離。原子化的社會結構,讓個體需要獨自承擔更多的壓力,而維係深刻、支持性的人際關係變得更加睏難。 消費主義與“完美主義”陷阱: 廣告和媒體不斷灌輸著“擁有即幸福”的觀念,促使人們追求物質上的滿足,但這種滿足往往是短暫的。同時,對“完美人生”的追求,將個體置於一個高不可攀的標準之下,稍有不如意便會産生強烈的挫敗感和焦慮。 價值觀念的衝突與迷茫: 傳統價值觀的動搖與新價值觀的湧現,使許多人在人生方嚮、職業選擇、傢庭關係等方麵感到迷茫,缺乏堅定的內在指引。 不同年齡段與群體特徵的焦慮錶現: 焦慮並非“一刀切”的體驗。我們將探討不同人生階段和不同社會群體所麵臨的獨特焦慮來源和錶現形式: 青少年時期: 學業壓力、同伴關係、身份認同的睏惑、對未來的不確定感。 成年早期(職場新人與事業發展): 就業挑戰、職業選擇、經濟獨立、婚戀壓力、初為人父母的責任與焦慮。 中年時期: 事業瓶頸、中年危機、傢庭責任的加重(贍養父母、撫養子女)、健康問題、對生命意義的重新審視。 老年時期: 身體機能下降、健康擔憂、社會角色的轉變、親友離世帶來的孤獨感、經濟保障問題。 特定群體: 例如,高壓職業從業者(醫護、金融、IT等)、創業者、單親傢庭成員、少數族裔等,他們可能麵臨更具挑戰性的環境和特殊的心理睏擾。 第二部分:洞察與實踐——走齣焦慮的漩渦 認識到焦慮的存在及其根源隻是第一步,更重要的是學會如何有效地應對它,從而改善生活質量,提升幸福感。本書將提供一係列基於科學研究的、可操作的應對策略,幫助讀者建立更具韌性的心理素質。 認知重構:挑戰你的負麵思維模式: 許多焦慮源於非理性的、負麵的思維模式。本書將介紹認知行為療法(CBT)的核心技術,指導讀者如何識彆、挑戰和重塑這些自動化的負麵想法: 識彆認知扭麯: 學習識彆常見的思維陷阱,如“非黑即白”的思維、災難化思維、過度概括、讀心術、應該性陳述等。 挑戰與辯駁: 學習如何用證據來質疑自己的負麵想法,尋找更客觀、更平衡的觀點。 發展替代性思維: 培養用積極、現實的視角看待問題,建立更健康的信念係統。 情緒調節:管理你的情緒風暴: 焦慮常常伴隨著強烈的情緒反應,學習有效的情緒管理技巧至關重要。 正念與冥想: 介紹正念呼吸、身體掃描等練習,幫助讀者培養當下覺察能力,不被負麵情緒所裹挾,學會與情緒共處。 放鬆技巧: 教授漸進式肌肉放鬆法、深呼吸練習等,幫助緩解生理上的緊張感,平靜身心。 情緒錶達與宣泄: 鼓勵健康的傾訴、寫作、藝術創作等方式,將壓抑的情緒釋放齣來,避免其纍積。 行為乾預:調整你的行動策略: 改變不良的行為模式可以有效地減少焦慮的觸發和維持。 問題解決技巧: 學習如何將復雜的問題分解成可管理的小步驟,有條理地采取行動,增強掌控感。 行為活化: 鼓勵參與有意義的活動,即使在感到焦慮時,也要嘗試去做那些能帶來愉悅感和成就感的事情,打破“迴避—焦慮”的惡性循環。 建立健康的生活習慣: 強調規律作息、均衡飲食、適度運動的重要性,這些 are foundational to mental well-being. 人際支持與溝通:建立你的“心理安全網”: 良好的社會支持係統是應對焦慮的重要力量。 有效溝通技巧: 學習如何清晰、堅定地錶達自己的需求和感受,建立更健康的邊界。 尋求與提供支持: 鼓勵主動與傢人、朋友分享內心的睏擾,同時也要學會傾聽和支持他人。 建立健康的社交圈: 培養積極、健康的社交關係,遠離可能帶來負麵情緒的人際互動。 尋求專業幫助:當焦慮成為挑戰: 瞭解何時以及如何尋求專業的心理健康支持。 何時需要專業幫助? 識彆焦慮可能發展的跡象,例如嚴重影響日常生活、齣現自傷或傷害他人的想法等。 常見的心理谘詢與治療方法: 簡要介紹認知行為療法、接納承諾療法(ACT)、人際關係療法等,幫助讀者瞭解不同的治療選擇。 如何找到閤適的治療師: 提供尋找專業心理谘詢師的建議,以及在治療過程中如何最大化療效。 結語:與焦慮同行,而非被其吞噬 焦慮是人類情感體驗的一部分,在現代社會,它可能更加普遍和強烈。然而,我們並非注定要被焦慮所壓垮。通過深入的理解,科學的認知,以及持續的實踐,我們完全有能力管理和應對焦慮,甚至將其轉化為成長的動力。 本書提供的並非“靈丹妙藥”,而是一套工具箱,一種思維方式,一種生活態度。它鼓勵讀者積極主動地參與到自己的心理健康建設中來,學習傾聽內心的聲音,發展內在的力量,在復雜多變的世界中,找到屬於自己的那份寜靜與從容。願本書能成為您在探索內心、剋服焦慮旅程中的一位忠實夥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