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噪声测量标准汇编

建筑噪声测量标准汇编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中国标准出版社 编
图书标签:
  • 建筑噪声
  • 噪声测量
  • 环境监测
  • 建筑工程
  • 声学
  • 标准规范
  • 技术指南
  • 工程质量
  • 环境保护
  • 噪音控制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标准出版社
ISBN:9787506671156
版次:1
商品编码:11227014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3-03-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46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建筑施工的高噪声设备引发的噪声污染,巳成为广泛关注的热点问题,也是各级主管部门急需解决的焦点问题。对建筑施工噪声的防治已成为现有环境管理上的重点。我国为了控制施工现场的噪声,制定了一系列的建筑噪声相关标准。
  《建筑噪声测量标准汇编》汇集了截至2012年底批准发布的与建筑噪声监测和限值相关的国家标准21项,行业标准3项,规程1项。

目录

GB/T8485—2008建筑门窗空气声隔声性能分级及检测方法1

GB12523—2011建筑施工场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13

GB/T16731—1997建筑吸声产品的吸声性能分级19

GB/T18696.1—2004声学阻抗管中吸声系数和声阻抗的测量第1部分:驻波比法21

GB/T18696.2—2002声学阻抗管中吸声系数和声阻抗的测量第2部分:传递函数法46

GB/T19889.1—2005声学建筑和建筑构件隔声测量第1部分:侧向传声受抑制的实验室测试设

GB/T19889.2—2005声学建筑和建筑构件隔声测量第2部分:数据精密度的确定、验证和应用81

GB/T19889.3—2005声学建筑和建筑构件隔声测量第3部分:建筑构件空气声隔声的实验室测量97

GB/T19889.4—2005声学建筑和建筑构件隔声测量第4部分:房间之间空气声隔声的现场测量119

GB/T19889.5—2006声学建筑和建筑构件隔声测量第5部分:外墙构件和外墙空气声隔声的现场测量141

GB/T19889.6—2005声学建筑和建筑构件隔声测量第6部分:楼板撞击声隔声的实验室测量165

GB/T19889.7—2005声学建筑和建筑构件隔声测量第7部分:楼板撞击声隔声的现场测量179

GB/T19889.8—2006声学建筑和建筑构件隔声测量第8部分:重质标准楼板覆面层撞击声改善量的实验室测量197

GB/T19889.10—2006声学建筑和建筑构件隔声测量第10部分:小建筑构件空气声隔声的实验室测量209

……

现代土木工程材料科学进展与应用案例精选 图书简介 本专著深度聚焦于土木工程领域前沿的材料科学研究与工程实践的最新进展,旨在为土木工程师、材料科学家、结构设计师以及相关领域的研究人员提供一个全面、系统且具有高度实践指导意义的知识平台。本书内容涵盖了高性能混凝土、新型结构钢材、先进复合材料(FRP)、智能材料以及可持续性土木材料等多个核心板块,以扎实的理论基础为依托,结合大量来自实际工程项目的案例分析,力求实现理论与实践的完美结合。 全书结构严谨,逻辑清晰,共分为八大部分,约五十余万字,力求覆盖当代土木工程材料领域最关键的技术瓶颈与发展方向。 第一部分:高性能混凝土与新型胶凝材料的突破 本部分深入探讨了现代混凝土技术的发展脉络,重点剖析了超高性能混凝土(UHPC)的微观结构、力学性能调控机制及其在复杂结构中的应用潜力。我们详尽分析了活性粉末混凝土(RPC)在抗疲劳、抗冲击方面的优异表现,并探讨了如何通过优化骨料级配和界面过渡区(ITZ)的改性来提升其长期耐久性。 此外,本书对新型胶凝材料,特别是地质聚合物(Geopolymer)混凝土进行了深入研究。详细阐述了地质聚合物的碱激发机理、固化动力学以及其在降低碳排放方面的环境友好性优势。书中收录了多个地质聚合物在桥梁、市政构件中的试点工程数据,分析了其在不同气候条件下的长期性能表现,包括抗冻融循环、抗氯离子渗透等关键指标的实测结果。 第二部分:先进结构钢材的性能评估与延寿技术 本章节聚焦于现代大型基础设施对结构钢材提出的更高要求。我们详细介绍了高强钢筋(如Q690、Q960级钢)的冶金特性、焊接工艺窗口及其在预应力结构中的应用限制。特别地,书中引入了高韧性、高耐候性钢材(Corten Steel的升级版本)在海洋环境及寒冷地区的应用技术标准。 针对既有钢结构的安全评估,本书提供了基于非线性有限元分析(FEA)的残余寿命预测模型,并重点阐述了疲劳裂纹的萌生与扩展的定量评估方法。在材料修复与延寿方面,详细介绍了不同类型的表面涂层技术——包括陶瓷基涂层和纳米修复材料——在提升钢结构耐腐蚀性和抗火性能方面的最新进展。 第三部分:纤维增强复合材料(FRP)的结构应用与规范解读 FRP材料,尤其是碳纤维(CFRP)和玄武岩纤维(BFRP),因其高比强度和优异的耐腐蚀性,已成为修复与新建工程中的重要选择。本部分从材料科学角度解构了FRP的纤维层合板的微观力学行为,分析了界面粘结性能对整体结构强度的影响机制。 书中收录了不同浸渍树脂体系(环氧树脂、乙烯基酯树脂)在不同温度和湿度条件下的老化曲线。更重要的是,本书汇集了全球主要国家和地区关于FRP加固结构(梁、柱、桥面板)的设计规范和施工要点,通过对比分析,指导读者如何在复杂应力状态下合理选择FRP类型和铺设方案。 第四部分:智能与功能性土木材料的探索 随着物联网(IoT)和结构健康监测(SHM)技术的发展,具有传感或自修复功能的智能材料正逐步进入土木工程领域。本部分详细介绍了内置传感器的智能混凝土,如压电效应传感器和光纤布拉格光栅(FBG)传感器在实时应力监测中的集成技术。 重点讨论了自修复材料的研究现状,包括微胶囊技术和细菌诱导的钙化修复机制。书中展示了实验室条件下自修复材料的裂缝闭合效率测试数据,并探讨了将这些技术从试块推广到大规模工程构件的挑战。 第五部分:可持续性与绿色土木材料工程化 应对气候变化是当代土木工程的核心使命之一。本部分致力于绿色材料的工程化应用。内容涵盖了工业废渣(如粉煤灰、矿渣)的深度替代研究,以及再生骨料(RCA)在结构性与非结构性构件中的应用潜力。 特别关注了生物基材料,例如木质素基粘合剂和生物可降解聚合物的应用前景。书中提供了一套系统的生命周期评价(LCA)工具,用于对比传统材料与新型绿色材料在全生命周期内的环境影响,帮助工程师做出更负责任的材料选择决策。 第六部分:地基与岩土工程材料的优化设计 本章回归到材料在与地质环境相互作用时的行为特性。深入分析了高塑性粘土的固结特性、应力路径依赖性,以及如何通过化学稳定化(如石灰、水泥、粉煤灰)有效改良地基土的强度与变形模量。 对于岩石工程,书中详述了岩石力学参数的现场测试方法(如Borehole Dilatometer Test),并探讨了新型灌浆材料(如超细水泥浆、化学灌浆剂)在复杂裂隙岩体中的渗透性与封堵效率。 第七部分:先进无损检测(NDT)技术在材料评估中的应用 材料的性能评估不仅依赖于实验室拉拔试验,更依赖于精确的现场诊断。本部分全面介绍了当前主流的无损检测技术:超声波检测(UT)、探地雷达(GPR)、红外热成像以及冲击回波法(IR)在混凝土内部缺陷(空洞、裂缝、钢筋锈蚀)识别中的应用原理、局限性与数据解释标准。 本书特别强调了多源数据融合技术(Data Fusion),即如何结合不同NDT技术的检测结果,构建出材料内部损伤的三维可视化模型,从而实现对结构健康状态的精准量化评估。 第八部分:案例研究与工程实例精选 本书的最后部分精选了数十个全球范围内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土木工程案例,这些案例充分展示了上述先进材料技术的成功应用。案例覆盖了超高层建筑的抗震阻尼系统、深海石油平台的高耐腐蚀涂层、特长跨度斜拉桥的索股材料选择、以及高速铁路无砟轨道系统的沉降控制技术等。每个案例都附带了详细的材料规格、施工控制要点、以及投入运营后的长期性能监测报告,为读者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借鉴。 本书力求成为土木工程材料领域连接基础研究与工程实践的桥梁,激发读者对更安全、更耐久、更环保的工程材料的持续探索与应用热情。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索引和交叉引用系统做得相当出色,这对于一本厚重且内容密集的工具书而言,是决定其使用价值的关键要素。我发现,每一个关键术语或测量指标,如“等效声级(Leq)”、“声功率级(Lw)”、“隔声等级(Rw)”等,都在书末的专业术语表中得到了清晰的定义,并且可以直接链接到提及该术语的章节序号。更精妙的是,当我们查阅某个特定测量方法时,章节的页脚或页眉会以小字提示相关的附录或图表所在的位置,例如:“参见附录C:校准流程”或“参见表4-2:室外混响时间修正表”。这种无缝衔接的导航设计,极大地减少了查找信息的摩擦力。这不仅仅是排版上的便利,更是一种系统化的思维体现,它将整本书的内容组织成了一个互相依存、逻辑清晰的知识网络,使得读者在学习或工作需要快速定位信息时,能够像在数据库中检索一样高效。这本书无疑是所有从事建筑物理、环境监测和质量控制的专业人员书架上不可或缺的“圣经”。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颇具匠心,封面的材质触感温润,米白色的主色调显得沉稳大气,中央那枚抽象化的声波纹理图案,设计感十足又不失专业气息。初次翻阅,我注意到内页的纸张选择非常考究,是那种略带哑光的铜版纸,不仅能很好地保护眼睛,印制出的图表和数据也清晰锐利,即便是那些复杂的频谱分析图,细节也一览无余。装订方面,它采用了高质量的锁线胶装,使得整本书可以完全平摊在桌面上,这对于需要频繁查阅和比对的读者来说,简直是福音。我经常在实验台上操作仪器时,需要随时核对标准中的参数和步骤,这本书的这种设计极大地提高了我的工作效率,让我不必费力地去按压书页保持打开状态。而且,边距的处理也恰到好处,留出了足够的空白区域供使用者添加自己的批注和实验心得。从细节之处便能感受到出版方对专业人士需求的深刻理解,这绝不是一本敷衍了事的工具书,它更像是一位严谨而可靠的同事,时刻准备提供支持。我对这种对细节的执着,抱以最高的敬意。

评分

阅读过程中,我发现本书的语言风格是一种极其克制、严谨的学术叙事方式,但这丝毫不影响它作为一本实用手册的易读性。它很少使用华丽的辞藻来渲染“重要性”或“前沿性”,而是用精确的术语和无可辩驳的逻辑来构建知识体系。例如,在阐述混响时间(RT60)的测量方法时,它会清晰地指出不同修正模型的适用条件和局限性,并附带了一个简短的表格,对比了这些模型在不同空间体积和吸声系数下的计算差异。这种“就事论事,直击核心”的写作方式,极大地节省了专业读者的阅读时间,因为我们不需要在冗长的背景介绍中去挖掘关键信息。此外,书中对于历史标准的演变和修订背景也有简要的交代,这对于理解为何当前的标准是这样制定的,非常有帮助,它提供了一种历史的纵深感,让读者能够更深刻地理解“标准”二字的权威性并非凭空产生,而是无数次实践和争论的结果。这种尊重读者的智识水平的表达,令我倍感亲切。

评分

这本书的内容深度和广度,真正让我领略到了建筑声学领域的复杂与精妙。我尤其欣赏其中对不同测量场景的分类处理,它并没有采取一刀切的简单罗列,而是根据具体的应用环境——比如住宅楼宇、商业综合体,乃至对特殊功能空间如录音棚或剧院的要求——分别给出了详尽的操作规程和验收指标。比如,关于低频噪声的测量部分,它深入探讨了驻波效应的抑制方法和傅里叶分析的参数选取,这在很多市面上常见的入门级手册中是绝对不会涉及的深度。更值得称道的是,它对不确定度评定和数据报告的规范化要求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这为我们进行跨区域或跨国合作项目时提供了统一的语言和基准。我曾为了一个复杂的跨学科项目,苦于找不到权威的、能够同时满足结构工程和环境影响评估要求的标准,而这本书恰好填补了这一空白,它将理论推导与实际操作规范紧密结合,让理论不再悬空,让操作不再盲目,是理论工作者和一线工程师之间的完美桥梁。

评分

让我印象最为深刻的是这本书在处理“灰色地带”问题上的智慧。建筑噪声标准的制定者们深知,现实世界的测量环境往往是复杂多变的,不可能完全符合教科书上的理想条件。因此,本书在许多关键环节,如传感器布置的最小距离、背景噪声允许的上限、以及环境温度和湿度的影响修正系数等方面,都提供了非常细致的“应急”或“替代”方案。例如,当测量点周围存在不可避免的反射面干扰时,它提供的修正曲线和计算公式,比单纯地要求重新选址更具实操价值。这体现了一种深植于实践经验的包容性,而非僵硬的教条主义。我曾经在一个老旧的居民区进行环境评估,那里的地形和相邻建筑物的布局完全不规则,严格按照最新国标操作几乎无法完成。正是参考了本书中关于非标准场地噪声源定位的特殊章节,我们才得以提交一份既合规又反映真实情况的评估报告,这绝对是技术文档的最高体现——在规范中找到变通的智慧。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