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照片(第87辑) [Old Photos]

老照片(第87辑) [Old Photos]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冯克力 编
图书标签:
  • 老照片
  • 怀旧
  • 摄影
  • 历史
  • 记忆
  • 家族
  • 纪实
  • 黑白
  • 复古
  • 中国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山东画报出版社
ISBN:9787547409183
版次:1
商品编码:11210242
包装:平装
外文名称:Old Photos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3-02-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189
字数:12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老照片(第87辑)》辟有“故时风物”“名人一瞬”“旧事重温”“私人相簿”等栏目。通过刊发有意思的老照片并辅以生动活泼的文字,以独特的视角回望百多年来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是可看、可读的历史读本。

内页插图

目录

曾自 在父亲离去的日子里
郑春光 1949年:蒋介石在溪口的最后岁月
张军勇 1903年:骆任廷的山东之行
彭勃 我的父亲母亲
沈宁 春天在远方
刘光生 二哥与他的画画爱好
余戈 也说中国远征军
张聿温 中国民航最早的华人机长陈文宽
陈为人 孙谦长眠虎头山
沈迦 冒广生的温州旧照
赵海成 欧美华人的抗日活动
胡剑 西北南下工作团在四川
刘健平 “文革”期间的一场足球赛
伊格 在西藏平叛剿匪的日子
冯克力 “正能量”与“负能量”

精彩书摘

  我这就带你去见彭政委,你不是说不认识不了解吗?见面好好谈一谈,就认识了解了嘛。”接下来,就是本文开头谈到的那一幕。
  本来说只是见见面,怎么变成婚礼了呢?这让母亲无论如何难以接受。林月琴一面反反复复好言相劝,一面以“威胁”的口吻说:“影响已经出去了,你不住也不行了,再说这与彭政委的威信有关。你不能走。”一直折腾到下半夜,母亲总算留下来了。
  三个月的党校学习结束,母亲被分配到临沭县委任县委委员、妇委书记。白天出去发动群众、办妇女训练班,晚上写宣传材料、编写教材,个人问题都抛到了脑后。但每到深夜,一想起自己的婚姻,母亲就会陷于极度的痛苦之中。没有爱情的婚姻是痛苦的。严酷的战争环境下,母亲没有时间考虑个人问题,组织纪律也不允许。在对待爱情和婚姻的态度上,她和大多数小知识分子一样,讲究浪漫的情调,向往情投意合。可她又想,自己是共产党员,一切要服从组织,个人的婚姻也应该服从组织的安排。翻来覆去地思考,母亲彻夜难眠,时间一长,她的身体垮了下来。在上级的安排下,母亲休养了一段时间,才慢慢恢复过来。
  我接触过许多那个年代参加革命的老阿姨。她们的婚姻,大都有着和母亲相似的经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军队,是在极其艰苦的环境下发展起来的,没有巩固的根据地,也就没有条件解决各级指挥员的婚姻问题。红军从南方苏区长征到陕北后,只有相当级别的高级干部才能恋爱结婚。1941年前后,八路军、新四军在敌后建立了抗日根据地,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党中央对团以上干部的婚姻问题作了相关规定。
  ……
岁月之痕:留住光影中的时代记忆 【书籍名称:岁月之痕】 内容简介: 《岁月之痕》是一部深度挖掘和梳理特定历史时期社会风貌、生活细节与个体命运变迁的非虚构作品。本书并非简单地收集零散的历史片段,而是通过细致入微的田野调查、对珍贵口述史料的整理,以及对同期文献的交叉比对,力求重构一个鲜活、多维的时代侧面。 本书聚焦于上世纪中叶至八十年代初,在中国特定地域或特定群体中所经历的社会结构性转型。我们关注的不是宏大的政治叙事,而是那些构成日常肌理的物质文化、人际关系与情感模式。 第一部分:物质世界的变迁——从“拥有”到“使用”的逻辑 本部分将探讨在物资相对匮乏的年代,人们如何看待和使用物质资源。 一、日用品的“集体记忆”: 我们将详细考察那些如今已退出历史舞台的物件:搪瓷脸盆、铁皮文具盒、特定花色的布料、老式座钟的机械结构,乃至不同时期票证的印刷工艺与流通细节。每一件物品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们是特定生产力和分配制度下的产物。例如,对“四大件”(自行车、缝纫机、手表、收音机)的集体渴望与获得过程的描绘,揭示了从稀缺到普及过程中的心理落差与社会意义。我们不仅描述它们的外观,更追溯其背后的供应链和家庭地位的象征意义。 二、空间的重塑:居住环境与邻里伦理: 详细分析“大杂院”和“筒子楼”的建筑形态如何影响了邻里间的互动模式。从公用的水房、厕所到固定的晾衣位置,这些空间约束塑造了独特的“公共隐私”边界。本书收录了几组对老式公房住户的访谈,他们回忆了在空间极为有限的环境中,如何处理家庭私密性与集体生活的冲突,以及那些因抢占“好位置”引发的日常小摩擦,这些细节比任何理论分析都更能体现当时社会的生存智慧。 三、衣食的季节性: 服装不再是快速更迭的时尚符号,而是耐用性和实用性的体现。我们对比了不同时期校服的式样变化,以及“补丁文化”的审美意义——补丁不再是贫穷的标志,而是一种循环利用的智慧和对衣物情感价值的认同。在饮食方面,本书搜集了大量关于“计划供应”时期如何巧妙利用配额、自力更生地丰富餐桌的故事,例如,如何利用边角料制作出令人难忘的“特色菜肴”,以及特定节庆食品(如春节的自制年货)所承载的家族仪式感。 第二部分:社会关系的张力与韧性 本章聚焦于人与人之间联系的结构性特点,分析在单位制和熟人社会中,信任、义务与责任的复杂交织。 一、单位:人生的“安全网”与“紧箍咒”: 详细剖析了从出生到死亡,单位(工作单位)对个体生活的全面渗透。这不仅仅是工作场所,更是医疗、教育、住房分配、婚姻介绍甚至退休安置的中心。本书通过对几个典型“老职工”的生命轨迹追踪,展现了单位的庇护功能(如职工医院的特殊服务)与限制性(如严格的政治审查和调动限制)并存的矛盾状态。 二、熟人社会的信任机制: 在信用体系尚未完全建立的年代,人情往来构成了社会运行的重要润滑剂。本书深入探讨了“借米”、“搭把手”等无偿互助行为的潜规则:给予的期望、接受的压力以及违约的后果。我们通过对多代人的访谈,分析了这种“差事文化”在现代社会逐渐消解后的断裂感。 三、代际间的知识传递与代沟: 探讨了在教育资源不均的背景下,知识和技能在家庭内部的传递方式。老一辈的手艺人(如木匠、修补匠)如何将其经验口耳相传给下一代,以及这种非正式教育与正规学校教育之间的张力。同时,随着信息渠道的拓宽,年轻一代对外部世界的认知,与父辈对本土经验的固守之间产生的摩擦,也被细致地记录下来。 第三部分:精神世界的镜像:娱乐、信念与公共表达 这一部分侧重于个体在集体氛围中如何构建和表达自己的内心世界。 一、公共娱乐的仪式感: 分析了在缺乏个体化娱乐的时代,公共文化活动的组织形态。例如,露天电影的放映场景——从搬运银幕到抢占最佳观看位置的集体参与感;民间社团的活动(如地方戏曲、舞龙舞狮)如何成为维系地方身份认同的纽带。书中所描述的特定年代的“热门话题”,往往围绕着最新的“样板戏”或某次重要的会议精神展开,反映了文化生活的单向性与高集中度。 二、书信与隐秘的交流: 尽管篇幅有限,但书信在那个时代扮演了极其重要的角色。本书收录了几封跨越地域、主题严肃或私密的信件样本(经过脱敏处理),分析了书信的措辞特点——如何用符合时代语境的“套话”来包裹住最真挚的情感和最隐秘的想法,这是一种高超的语言艺术。 三、对未来的期待与焦虑: 时代的快速发展带来了强烈的希望,但也伴随着对不确定性的深层焦虑。本书通过对个体日记和私人信件中反复出现的主题(如“好好工作,争取进步”、“等待通知”等)的提炼,勾勒出普通人在宏大叙事背景下的微观心理图景。 结语: 《岁月之痕》力求提供一个“去标签化”的视角,去理解那些构成了我们集体记忆底色的生活。这些历史场景并非遥不可及的博物馆展品,它们活在无数人的身体记忆和生活习惯之中。通过对这些细节的重构和阐释,我们得以更深刻地理解我们从何处来,以及我们正在走向何方。本书献给所有珍视“日常”本身价值的读者。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真是让人眼前一亮。封面那种略带做旧的质感,仿佛真的能触摸到那些被时光打磨过的记忆碎片。纸张的选择也非常考究,厚实而又不失韧性,翻阅时能感受到一种沉甸甸的年代感。尤其是那些老照片的印刷质量,色彩的还原度非常高,即便是泛黄的影像,其中的细节依然清晰可见,那种老胶片特有的颗粒感也被很好地保留了下来。装订得非常结实,看得出来是下了功夫的,即便是经常翻阅,也完全不用担心会散页。光是摆在书架上,它本身就像是一件艺术品,散发着一种安静而有力的气息,让人忍不住想要去探寻内里的故事。这种对物理形态的重视,在如今这个数字化的时代显得尤为珍贵,它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个可以被珍藏的物件。

评分

这本书的排版和版式设计堪称业界典范。每一个章节的过渡都处理得非常自然流畅,没有生硬的断裂感。字体选择上,宋体与衬线体的结合恰到好处,既保证了阅读的舒适性,又带有一丝古典韵味。值得一提的是,那些留白的艺术运用达到了极高的水准,适当的留白不仅减轻了视觉疲劳,更重要的是,它为文字和意象创造了呼吸的空间,让读者的思绪可以随着空白自由延伸,去填补作者留下的想象空间。这种对阅读体验的细致关怀,体现出出版方对“阅读”本身的尊重,使得整个阅读过程变成了一种享受,而非负担。可以说,这是一本让人愿意沉下心来,逐字逐句去品味的用心之作。

评分

这本书给我的整体感受是温暖而又略带惆怅的。它像是一扇通往过去的大门,我们通过它看到了那些鲜活的面孔和久远的生活场景,那种真实感是任何想象都无法替代的。虽然描绘的很多是逝去的事物,但作者传递出的情感基调并非全然的悲伤,而是一种对生命历程的释然和肯定。它让人明白,即便是消逝了,美好的存在也曾在某个时空留下印记,而我们的记忆就是这种印记最好的守护者。读完合上书本的那一刻,我仿佛完成了一次精神上的长途旅行,带着一种更沉静的心态回到了现实,对周遭的一切也多了一份审视与珍视。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能引发持久的回味和共鸣。

评分

从主题的深度来看,这本书触及了许多关于“时间”与“记忆”的哲学命题,但它处理得非常克制和优雅。它没有进行说教式的阐述,而是通过一系列精选的片段,让读者自己去体会时光的不可逆转和人生的无常。我特别喜欢其中几篇关于“失落的社区生活”的描写,那种集体记忆的消逝感,让人在怀旧之余,更多的是对当下生活的反思。这本书的厉害之处在于,它既是个人的回忆录,又超越了个人范畴,成为了一种集体情感的载体。它鼓励我们去审视自己与过去的关系,去珍惜那些正在发生的、未来会成为回忆的瞬间。它的思想深度是内敛的,需要读者带着一颗安静的心去品味。

评分

我非常欣赏作者在叙事角度上的巧妙转换。他似乎总能找到一个独特的切入点,带领我们进入那些看似平凡却蕴含深意的瞬间。文字的节奏感把握得极佳,时而舒缓,如同一位老者在壁炉边慢慢讲述往事,每一个字都经过岁月的沉淀;时而又变得急促而富有张力,仿佛置身于那个特定历史背景下的风云变幻之中。这种叙事上的张弛有度,让阅读体验充满了层次感,而不是一味的平铺直叙。阅读过程中,我常常会因为某一个不经意的细节描写而停下来,反复咀嚼,那种代入感是其他同类作品很难给予的。作者的笔触细腻而富有洞察力,总能从最微小的场景中提炼出宏大的时代侧影,展现出高超的文学功底。

评分

彭勃

评分

余戈

评分

《老照片》山东画报出版社于1996年底新创刊的一本杂志,一经面世,便以别开生面的图书样式、回望历史的新颖视角,受到读者的广泛欢迎,曾经创下每辑发行30余万册的销售业绩,引发了风靡全国的“老照片文化热”。

评分

对于西方的拍卖网来说,按照收藏品拍卖的照片也大都是指1950年以前拍摄和印制的摄影原作(ORIGINAL PRINT),一般来说,摄影原作是指拍摄完毕和印制时间相差在五年之内的作品,EBAY 网上每天拍卖的照片有几万张,有关中国的照片大概在200张左右,有时也会有一些照片贴册,这其中,绝大部分为民国时期照片。总体来说,中国的摄影原作存世量较少,价格也相对较高,尤其是中国近几年经济的崛起,也让更多的外国人开始关注中国的历史,国际上中国老照片的收藏者也不断增多。

评分

收到,正常。

评分

知他知道了没有?”忍不住就问那舟子道:“你们的寨主回来多久了?”那

评分

好好,物有所值,值得一买!!!!!

评分

蓬莱魔女道:“绿林中的害群之马,是要好好整顿才对。我以前在北五

评分

藏人士首先追逐的珍品。如EBAY 拍卖网上一张1870年左右的前门蛋白照片(24X16CM)卖到了305美元;上面提到的2004年嘉德春拍,有关上海和武汉风情的36张照片集,估价8000—9000元,只所以成交价达到了93500元,每张近3000元,就是因为是蛋白照片,印制早的缘故;而2005华辰秋拍中,一套(五张)1870年左右上海的晚清记实蛋白照片(25X21CM左右),由当时在上海的英国人威廉.桑德斯所开的森泰像馆所拍摄(虽然华辰公司并不知道,标为佚名),成交价达到了41800元,平均价每张8000元,可谓一路攀升。在中国的古董市场中,蛋白照片十分少见,尤其是一些风景、民俗照。右边耆英照片,由法国海关总检查长于勒·埃及尔所拍,被认为是中国现存最早的照片。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