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造型,原来如此!造型,不仅如此!历史的时间得以再生,不同民族的美重现辉煌。变幻莫测的图像世界,造型的神秘与绚丽之美。悠游型间传递亚洲声音,正读沃土珍视东方文化。通过12篇浑然天成的论述可以管窥先生在其立体的艺术实践中如何从森罗石象的形态发掘出具有“灵力”的“原型”,并赋予新的“生命”,创造出卓荦冠群的一代造型。“《造型的诞生:图像宇宙论》不是停滞某一凝固时间的静止生命,而应该是够早和指引周围环境有生气的元素。”他的“自我增值”、“微尘与噪音”、“流动、渗透、循环的视线流”、“书之脸相”等设计理念和“万物照应剧场”、“汉字的天圆地方说”等理论构成了杉浦康平的设计世界。每读《造型的诞生:图像宇宙论》都会伴随新的发现。
  《造型的诞生:图像宇宙论》是平面设计师、出版人、编辑、书刊艺术爱好者不可多得的学习参考工具书和书刊设计理论研究读物。                 
内容简介
     《造型的诞生:图像宇宙论》是日本设计界巨人——杉浦康平宇宙学的结晶,用“万物照应剧场”这个称谓,在浩瀚的时间之流中搜寻人类文明起源的线索, 从图像表象中去解释深植于亚洲人民内心中的形象和概念,探寻人类传承的秘密和生存的凭依!从中映射出纷繁的古老文明的迷人舞台,通过此书,我们不仅可以了解杉浦先生的创作理念,领略先生的艺术风格和丰富的联想力,并且可以管窥先生在其立体的艺术实践中,如何从森罗石象的形态中发掘出具有“灵力”的“原型”,并赋予新的“生命”,创造出卓荦冠群的一代造型。让我们走进杉浦康平的宇宙世界,去感悟其中意蕴无比的广阔天地。     
作者简介
     杉浦康平,平面设计家、书籍设计家、神户艺术工科大学亚洲设计研究所所长、名誉教授。
  1932年生于日本东京。
  1955年毕业于东京艺术大学建筑科。
  1964年至1967年任德国乌尔姆(ULM)造型大学客座教授。
  1970年起开始书籍装帧设计,创立以视觉传达论、曼荼罗为中心展开亚洲图像、知觉论和音乐论的研究。
  多次策划介绍亚洲文化的展览会、音乐会和相关书籍的设计,以其独特的方法论将意识领域世界象形化,对新一代创作者影响颇大。将亚洲传统的神话的图像、纹样、造型的本质形容成“万物照应的世界”,见诸多部著作。
  1971年获第二届野间出版文化奖,1982年获莱比锡世界最美的书金奖,1997年获每日艺术奖,1998年被授予日本国家紫绶带勋章等。
  2006年开始在北京、深圳、南京、成都举办“疾风迅雷——杉浦康平杂志设计的半个世纪展”。
  主要著述:《日本的造型、亚洲的造型》(三省堂);《造型的诞生》《生命之树 花的宇宙》(以上NHK出版);《吞下宇宙》(讲谈社);《叩响宇宙》(工作舍)。编著:《视觉传播》《亚洲的宇宙观》《亚洲的书籍、文字与设计》《文字的宇宙》《文字的祝祭》等;设计作品集:《疾风迅雷——杉浦康平杂志设计的半个世纪》(TransArt)《杉浦康平 脉动的书——设计的手法与哲学》(武藏野美术大学)等。     
目录
   “生命记忆”和“万物照应”
聆听注入“生命力”造型的历史回声
出版译后记
令人感叹 智慧的惊奇杉浦的宇宙学
有“生命”的“造型”
太阳的眼睛,月亮的眼睛
对称的造型
二即一
天涡、地涡、蔓草涡
身体跃动产生线
汉字植根于大地
象征祥瑞的文字
书的脸、书的身体
道路地图、人生地图
柔软可塑的时空
手中的宇宙
吞下世界
“造型”的圆环
谢辞
参考文献
摄影、图片提供
      精彩书摘
     聆听注入“生命力”造型的历史回声——走进杉浦康平的宇宙世界
  吕敬人
  多年来,不仅在艺术设计理念方面得益颇深,在生活态度和人生价值、世界观方面也得到恩师点拨和指引: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诲人不倦的治学精神,不耻下问、广学博取的求知欲望,不宣扬自己的开阔胸怀,宽容他人的豪爽性格……
  先生经常谈到东西方思维哲学之不同。西方人强调人本,东方人则强调以自然为中心,人是自然的一部分。西方人的世界用肉眼是看得到的,而东方人心目中的世界是不可视的,她存在于精神心灵之中。东方人的自我心中要有大宇宙的存在,人的生命要融合于整个自然宇宙之中。
  先生的“纯真”演化成精神的关注、极具热情的创造力,几乎他的每一个设计都富含意念,具有前所未有的多样化和创造性;是注入丰富内涵的生命的设计,而不是机械的物象构成和色彩游戏。他的书籍设计作品贯穿了他将信息视觉、触觉、听觉、味觉五感共存的活性化创造的大胆实验,以至多少作家、读者为他的作品所感动,多少设计家学习摹仿他的创作形式。
  他策划组织设计的众多展览,如曼荼罗—出现与消亡展,亚洲之宇宙观展,花宇宙—染?织?饰展等,均引起了日本国内外极大的反响;他受不丹王国政府之邀为其国家设计充满民族特质的邮票;他首开将时间、空间、物量相对视觉化之先河,创造力世界第一个时间轴地图、味觉地图、人生地图……这种具有超乎想象的图像解析信息传达方式;他对文字研究一如对音乐的爱达到了一种痴迷的程度,他在《活字礼赞》一文中提出汉字造型的直角思想,其起源为中国古代“天圆地方”的宇宙学说;他为“写研”做了解析汉字专题的年历,连续了二十年;他编著的《文字的宇宙》《文字的祝祭》充分体现了“杉浦文字论”学说的结晶;他策划制作的《星星的书》运用立体凸面镜和特殊的平面印刷技术实现四维空间的宇宙图像,是世界稀有的奇书,在日本已经再版三十多次,世界各国也纷纷出版。
  “杉浦图像学”的核心是曼荼罗的独创性研究,《圆相艺术工学》是曼荼罗图像研究的延伸,他潜心于丰饶的曼荼罗的宇宙论中,逐层剖析沈敏的宇宙圈中人类生存的生死观;杉浦先生设计的《传真言院两界曼荼罗》运用中国及日本传统的经折装、卷轴装和西方线订装等六种书籍形态合成一函,东西书籍文化融为一体,可谓是具有历史性创想的书籍设计精品,此书荣获1982年德国莱比锡世界最美的书设计评比金奖及其他多项殊荣。
  杉浦先生的创作范围和兴趣已远远超出平面设计的范畴,而更多集中于亚洲文字生态圈的研究和亚洲文化精神内涵的探索,从图像表象中去解释深植于亚洲人民内心中的形象和概念,探寻人类传承的秘密,和生存的凭依。《造型的诞生》就在这一研究过程中诞生了。先生以其丰富的联想力和敏捷的判断力,细密严谨的学术研究精神,在浩瀚的时间之流中搜寻人类文明起源的线索,正是对现代文明的一中反思!杉浦先生认为当今人们处于一个“饱食年代”,在如此庞大的物质泛溢的环境中,深入思考、选择未来的能力却在大大下降,人类千年文化之根在当代人心中渐去渐远。物质的富庶并不说明内心精神世界的丰裕。世界各民族的优秀文化是靠世世代代一心一意的日积月累,才闪烁出如此夺目的光彩。现代人既领受着这种文化之光的洗礼和恩惠,却不去仔细辨析理解、心存感激,而是急功近利,忘记传统的价值——现代文明的根,是多么的可悲。
  “造型的诞生”是一个看似简单,实则繁复无边的过程。它潜存于民族文化深层意象之中,难以用语言来表述,却折射着社会文化衍进的错综迷离的关系。浅显直觉地去理解造型,即是“通过五官感觉捕捉到的物体形态”或者说是“显露于外表的姿态、外形”。然而,深入追溯每一种造型产生的渊源,我们可发现人类在与大自然及整个宇宙的接触中不断创造出令人眼花缭乱、千姿百态,孕育着生命力的种种造型形态:文字的造型、人体行为的造型、宗教崇拜的造型、书的造型、地图的造型……她们与人类的生存息息相关,与历史社会的发展、人类文明的进步绵绵相连,人类智慧所产生的想象力瞬间创造了令人叹为观止的造型世界。
  “造型的诞生”不仅仅是视觉图像的寻根追源,杉浦先生用“万物照应剧潮这个称谓,在我们面前展现出通过某一造型或现象的反复观察、引证,从中映射出纷繁的古老文明的迷人舞台。浓缩其中的相辅相存的人文关系和文化含量,就像编织一张人类历史社会发展的关系网。所谓“照应”,正是先生以图像这一个有趣可视的主题作为锲入点,关照社会历史发展、文化生命衍生、人类智慧不灭的联系。
  最后值得一提的是杉浦先生事务所的名称“PLUSEYES”,直译是复眼,即昆虫的视觉器官,由无数个六角形的小眼构成一个繁密的多眼体,当时我甚感困惑,请教先生,得知这是复眼的联想引申——“多视点”,噢……对宇宙万物,对昨天、今天、明天多层次、多角度、全方位地观察、解析、探究……这正是杉浦理念的精髓啊。让我们走近杉浦康平的宇宙世界,去感悟其中意蕴无比的广阔天地。
  “生命记忆”和“万物照应”
  杉浦康平
  《造型的诞生》能千里迢迢奉献给我尊敬的、中国的相于良友,令人大喜过望。这本涉及内容广泛、图像丰富的书,在中国三位朋友诚挚的友情相助以及日中两国诸多人士的热心支持下,中文版得以问世。首先在此向他们致以由衷的谢忱。
  《造型的诞生》由十二章组成,在执笔过程中,我的脑海里不断浮现两个主题。
  一是蕴含于《造型的诞生》渊源中的“生命记忆”。
  二是本书中展现的种种“造型”尽管主题各异,超越各国文化范畴,但仍然相互“连锁”、相互“照应”。可以说,广为大众喜爱、认同的“造型”永远超越时空,将文化的广博凝聚在一起。
  这两个特征对本书中出现的种种“造型”带来独特的亲和性,成为其集中统一的源泉。“万物照应剧场”即缘于此。
  首先来看第一点——有关“生命记忆”的问题。
  我们生活在现在(现代)这个时间链中。人只要活着就很自然地朝前走,向前、一直向前。现代人全身心地投入工作,一心扑在现在和接踵即至的未来时势上,往往将注意力集中在眼前的事物,无暇旁顾其他,而容易把过去时间的沉淀置于脑后。
  但是,只要“稍一”回首,重新审视自己,便会发现人们内部积蓄的种种体验和丰厚的实践。不言而喻,这就是以往从未间断过的生命活动所产生、并随着时间研磨成形的沉积物。
  它不仅仅停留在个人的人生体验上,而是与更久远的、父母给予的东西,乃至与上古祖先的力紧密相连。而且,每一个细胞以及隐含其中的DNA排列上也分明地刻印着这绵延几十亿年生命的历史记载。
  即,直至细胞及细胞核的层面,丰赡无比的过去这个时间襞形成了我们的全部存在或感知、理性的纤细震颤。这就叫作“生命记忆”。
  感受“造型”之美,并为之感动。这种感受力的源点必然受作用于无数生命体为生存不惜一切的、真挚勇敢的行为,以及由这种行为培养起来的深刻的审美意识。
  一个“造型”,一件作品为千万个公众接受、喜爱,成为人们共有的美的财富,其背后蕴含着“生命记忆”不可估量的作用,她超然于当今一个时代、现在(现代)的时间链。
  本书十二个章节所囊括的话题中,字里行间饱含对生活于“现在”的我们动辄忘却的“生命记忆”所引发事象的畏葸之念。
  以下再看第二点——“各种造型的相互连锁、相互照应”的问题。
  我们可以注意一下人体结构。人体以体轴为界,呈左右对称的形态。在外观上的对称性并非仅限于人类,它几乎涉及地球上所有的生物形态。
  这种对称性与世界上各种相互对立的其他事象,特别是内心世界中浮现出的意象的对立组合很自然地连在一起。于是,右与左、前与后、天与地、过去与未来……这些时空的延展乃至黑与白、红与蓝、阴与阳、生与死……涉及大千万象的无数对立项便显现出来,呈现在我们眼前。
  这种意象的对立性并非仅限于某个文化圈,它与人类创造的几乎所有文化相融通。
  融通的概念……这恐怕与以“生命记忆”为依据认识问题的方法有关,融通可以将多个不同文化圈凝聚在一起,产生“相互连锁的造型”、“相互照应的造型”。
  在本书中也探讨了蕴含于形形色色事物渊源的对称性、对立性,从人的两个眼球或左右对称的手以及手指结扣的造型、涡旋纹样、曼荼罗佛像图……到文字、书籍、地图乃至宇宙观……并对原本两个事物的对立面互相流动,互相融合,变为一体,即“二即一”的过程做了观察和分析。
  这是贯穿于古代中国或古印度探赜索隐之“造型哲学”的大原理:万物相互照应。
  我认为,美的造型、感人的造型建立在源远流长的“生命记忆”基础之上,她超越其主题和国界,相互“连锁”,相互“照应”……
  本书的十二章将上述“二个”特征融会贯通,又使其浑然“一体”。
  《造型的诞生》中文版的问世则是建立在另一个同时性存在、超越文化圈的“连锁”和“照应”关系上。那就是中国与日本、韩国与日本、印度或东南亚与日本跨越亚洲文化圈的人际交流与友情的大圆环。
  十年前,吕敬人来到日本,到了我的事务所。他和蔼可亲,笑容可掬,谈吐大智若愚。我们 (包括助手)从相遇的瞬间便互相产生了深厚的友情。他是从动荡的中国现代史中走过来的。他为人处事、生活态度始终温文尔雅,但其推进中国图书设计事业的意志和热情却像钢铁一样坚定、炽热。
  我们认真地讨论了日中交流史、当今世界诸多问题以及对文化动向、近代装帧设计史的种种看法。在他的激情和他受中国文化熏陶的教养激发下,我们中间展开了五花八门的话题。在探索具有亚洲特色装帧设计的可行性方面,我感觉新鲜的观点源源涌出。这可能就是促成本书中文版问世潜在的背景。
  本书中包括多个我愿与中国朋友共同思索和解决的问题。它们是站在与现代西方文明史观不同的视角,通向东方思维方式的纲。
  ……      
前言/序言
       
				 
				
				
					好的,这里有一份图书简介,符合您的要求,不提及《造型的诞生:图像宇宙论》的任何内容,并力求自然流畅。  ---  《寂静的织锦:文本与意义的非线性探索》  内容提要:  在信息洪流席卷一切的时代,我们如何重新校准对“理解”本身的感知?《寂静的织锦》并非一部关于特定学科的权威指南,而是一次深入人类认知结构的幽微旅程。本书邀请读者暂时抽离对线性和逻辑叙事的依赖,转而审视那些在传统结构之外悄然生长的意义网络。  本书的核心关切在于“留白”的力量——文本中未被言明的空白,以及在阅读过程中,读者主动填补这些空隙所构建的个人宇宙。作者没有提供现成的答案,而是提出一系列挑战性的观察视角,旨在揭示语言如何通过其结构和缺失,而非仅仅通过其内容,来塑造我们的世界观。  第一部分:语境的幽灵与词语的重量  我们首先探讨词语如何承载历史的重量,以及在不同的语境中,同一个词汇如何实现其“意义的漂移”。作者引入了“词汇的考古学”概念,追溯日常用语在社会、政治和哲学变迁中的轨迹。我们发现,许多看似固定的概念,其稳定性完全依赖于我们集体遗忘其前身的能力。  这一部分深入分析了被引用的艺术和文学作品——从早期的口述史诗到当代数字叙事——它们如何巧妙地利用“语境的幽灵”来引导或误导读者。重点不在于对作品进行解读,而在于解构解读本身的行为:我们是按照既定路线接收信息,还是在接收的过程中不自觉地重写了信息?通过对几组著名的文学片段进行微观分析,本书展示了符号如何拒绝被完全捕获,其张力始终存在于被书写与被忽略之间。  第二部分:结构之外的共鸣:空间、时间与叙事的回声  人类的思维模式深受我们感知物理世界方式的影响:我们习惯于线性时间流逝和可测量的空间布局。然而,在许多非西方叙事传统和实验性的艺术表达中,时间并非单向箭头,空间也并非固定的参照系。  本书的第二部分着重于分析那些打破常规空间和时间结构的文本形式。例如,如何理解一份没有明确起点的档案记录,或者一篇通过不断重复和循环来构建其主题的诗歌?作者将焦点置于“回声”——信息在系统内反射、失真和重组的过程。我们不再关注故事“发生了什么”,而是关注故事“如何存在于”其承载的介质之中。  我们审视了地图学、音乐理论中关于“非欧几里得”结构的哲学含义,并将这些理念映射到书面表达上。这里的目标是瓦解读者对于“清晰”和“完整”叙事的固有期待,代之以对碎片化、多重中心的理解。  第三部分:读者的参与:从接受者到意义的共同创造者  传统的阅读理论往往将读者定位为意义的最终接收者。然而,《寂静的织锦》主张,阅读行为本身就是一种持续的、未完成的创造活动。每一次翻页,每一次对某个意象的停顿,都在为文本的意义注入新的生命力,但也可能引入新的歧义。  本章通过对阅读行为的现象学描述,探讨了“共谋”的概念。当读者与作者在文本的边缘地带相遇时,会发生什么?作者提供了一系列关于阅读体验的个人案例分析,这些案例并非为了得出结论,而是为了展示意义是如何在阅读者与文本的动态互动中被“孵化”出来的。我们如何通过选择性遗忘、个人记忆的投射,以及对现有知识体系的引用,将一份既定的文字转化为独属于个体的体验?  本书最后提出了一种“慢阅读”的哲学实践,它要求读者放慢信息摄取的节奏,学会欣赏文本表皮下的张力、犹豫和未决性。  面向读者:  《寂静的织锦》适合所有对语言的边界、认知的局限以及信息结构背后的哲学意涵抱有好奇心的读者。它不会提供即时的知识满足,而是提供一种思考工具,一种重新审视我们日常阅读和理解世界方式的邀请。这是一本写给那些愿意在“已知”与“未知”的交界处停留、倾听文本中“寂静的织锦”如何低语的探索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