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2012年是不平凡的一年。中国医改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果;13亿国民获得了程度不同的医疗保障;开创了全民医保的新时代。不断深化的公立医院改革使公立医院的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自2012年起,包括儿童白血病、乳腺癌、宫颈癌、肺癌、食管癌、胃癌、结肠癌、直肠癌在内的20种疾病全部纳入大病保障范畴,报销比例不低于90010。此项政策将切实缓解百姓“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问题。2012年,中国肿瘤诊治的能力继续提高,肿瘤防控的经费继续增加,中国肿瘤界医务工作者以更加旺盛的精力将中国肿瘤临床水平推向一个新高度。
内页插图
目录
癌症国际会议上的中国声音
埃克替尼治疗使NSCLC患者总生存获益-ICOGEN研究最终数据公布
基础研究
电离辐射致癌效应及其机制
肿瘤生物治疗研究进展
肿瘤干细胞靶向治疗进展
肿瘤分子靶向治疗靶点:抗凋亡因子survlvln
p53基因的肿瘤治疗及其基因突变位点的沉默
抑癌基因TP53及新家族成员TP63和TIy73
临床研究
聚乙二醇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注射液I期临床药代动力学和药效学研究
榄香烯乳注射液对化疗引起的易栓状态干预作用观察
肿瘤介入治疗
支气管镜在中央型气道狭窄病变介入治疗中的应用
经气管镜电圈套器联合C02冷冻及氩等离子体凝固等治疗气道内息肉样病变
硬质气管镜在危重气道狭窄疾病中的应用
恶性阻塞性全肺不张气管镜疗效分析
癌痛治疗
解读卫生部《癌症疼痛诊疗规范(2011年版)》
癌症疼痛从治疗到管理
头颈肿瘤
头颈肿瘤治疗的成就及进展
肺部肿瘤
2012非小细胞肺癌治疗新进展
靶向治疗时代非小细胞肺癌的化疗与对策
小细胞肺癌的治疗困境与挑战
消化系统肿瘤
胃癌新辅助化疗的现状与展望
胃癌个体化药物治疗问题与进展
SOD2和GSTP1基因多态性在中国人胃癌中的临床意义
转移性结直肠癌内科治疗进展
晚期胰腺癌药物治疗的现状和展望
血液肿瘤
2012年恶性淋巴瘤治疗新看点及药物进展
2012年急性髓细胞白血病诊断及治疗最新进展
急性髓细胞白血病微小残留病检测及其临床意义
2012年有关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恶性肿瘤的新信息
结外鼻型NK/T细胞淋巴瘤的治疗进展
感染HBV的DLBCL患者临床特征与预后分析
含胸腺肽增强免疫的自体CIK细胞输注联合小剂量IL-2方案治疗老年人
B细胞性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临床研究
妇科肿瘤
子宫颈癌筛查及早诊早治方案的绩效和卫生经济学评价
cobas4800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检测技术介绍
cobas4800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检测技术在子宫颈癌前病变筛查和细胞学转诊中的应用
L1壳蛋白和p161NK4a蛋白在子宫颈病变中的表达及意义
……
乳腺肿瘤
泌尿系统肿瘤
肿瘤中医治疗
肿瘤流行病学
肿瘤临床路径与指南
肿瘤相关政策
肿瘤科研新动态
热点与争鸣
大事记、工作总结
肿瘤会议纪要、信息
国际交流
精彩书摘
(二)肿瘤基因治疗的有关问题
1.肿瘤基因治疗及其治疗载体
肿瘤基因治疗(tumor genet herapy)是肿瘤治疗研究中的一项重大突破,是随着DNA重组技术的成熟而发展起来的,是以改变人的遗传物质为基础的生物医学治疗技术,是通过一定方式将人正常基因或有治疗作用的DNA序列导人人体靶细胞而干预疾病的发生、发展和进程,纠正人自身基因结构或功能上的错乱,关闭或抑制异常表达基因,杀灭病变细胞或增强机体清除病变细胞的能力等,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11'12]。基因治疗可干扰某个基因的功能、恢复失去的功能和启动一个新功能。基因治疗的策略,即达到基因置换、基因增补、基因修饰、基因抑制或封闭。
基因治疗的关键是外源基因在目的细胞中高效、稳定的表达,这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基因治疗采取的载体(vector)系统。目前,使用的载体系统有10余种,分为病毒载体和非病毒载体。非病毒介导的基因转移系统具有毒性及免疫反应低,外源基因整合概率低,无基因插入片段大小的限制,使用简便,获得方便,便于保存和检验等优点;但基因转移效率低下,基因表达时间短。在实际应用中,病毒载体约占85%。但病毒载体,由于其免疫原性及对宿主的安全问题,只有少数病毒能够改造成为基因治疗所需要的载体。
随着癌基因和抑癌基因的相继发现及分子生物学手段的发展和完善,基因治疗在肿瘤治疗中会起到重要的作用。目前,肿瘤基因治疗常用的策略有细胞因子导人、肿瘤疫苗制备、自杀基因疗法、利用反义技术封闭活化的癌基因、基因敲除、基因突变、向靶组织转移抑癌基因以及RNA干扰癌基因等[13-15]。
2.基因治疗的有关问题
肿瘤的发生是一个极为复杂的过程,有许多基因突变会导致肿瘤的发生。因此,肿瘤基因治疗最大的挑战是有效基因的筛选,其次是载体安全性控制。基因治疗载体涉及靶向性、转染效率和表达时间。各种病毒载体有自身的利弊,除了对其选择外,只有通过自身的不断改造、完善,才能得到更好的应用。
然而,真正将肿瘤基因用于临床的尚少,有价值的基因不多,说明基因治疗的临床疗效还不够理想,其原因可能是体外实验和体内试验、基础实验技术和临床应用之间有一定的差异性,这其中有许多机制需要进一步深入探讨。另外,长期安全性问题,也限制了基因治疗临床应用的发展。因此,导入基因的载体需要进一步地定向、整合,其基因表达量及其可控性有待进一步提高。
虽然肿瘤基因治疗还存在诸多问题,但其基础理论将会得到逐步阐明,其发展前景是可观的。传统的治疗模式难以从根本上解决肿瘤细胞的遗传性改变。作为一种全新的肿瘤基因治疗是追根溯源,在基因水平上彻底纠正细胞的遗传缺陷。随着对癌变机制、癌细胞信号转导和癌细胞遗传特征研究的深入,基因导入系统的改造、表达元件的应用、新的治疗基因的发现、基因操作技术的发展及多基因联合治疗,可能逐渐解决这些问题。可以相信,基因治疗将成为恶性肿瘤治疗重要的组成部分;在肿瘤综合治疗、防止肿瘤细胞复发和转移等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可以预期,在10~20年内,肿瘤基因治疗一定会有重大突破,成为肿瘤综合治疗一种必不可少的治疗手段[16-22]。
……
前言/序言
本卷是《中国肿瘤临床年鉴》创刊以来的第20卷。20年来,每一卷《年鉴》都凝聚了作者们和编辑人员的辛勤劳动和心血,也寄托了广大读者的希望。
本《年鉴》自1993年问世以来,前5卷是由新疆科技出版社出版;1998年~2005年,改在中国铁道出版社出版;从2006年至今,由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出版。
《中国肿瘤临床年鉴》是由中国癌症基金会主办的肿瘤专业年鉴。《年鉴》旨在反映前一年中国肿瘤临床学术的主要成就;介绍在中国开展的最新技术;《年鉴》还是一个信息平台,报告中国肿瘤学界当年的大事。20岁的《中国肿瘤临床年鉴》已经在学术界产生了一定影响,得到中国肿瘤工作者的认可,受到广大读者的欢迎。
2012年是不平凡的一年。中国医改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果;13亿国民获得了程度不同的医疗保障;开创了全民医保的新时代。不断深化的公立医院改革使公立医院的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自2012年起,包括儿童白血病、乳腺癌、宫颈癌、肺癌、食管癌、胃癌、结肠癌、直肠癌在内的20种疾病全部纳入大病保障范畴,报销比例不低于90010。此项政策将切实缓解百姓“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问题。2012年,中国肿瘤诊治的能力继续提高,肿瘤防控的经费继续增加,中国肿瘤界医务工作者以更加旺盛的精力将中国肿瘤临床水平推向一个新高度。
2012年的《年鉴》力图把肿瘤临床最新的学术成就介绍给读者,让读者对中国肿瘤诊治有更加清晰的了解。希望让临床肿瘤工作者了解我国的水平以及自己的定位,鞭策临床肿瘤工作者继续努力改进临床的诊治,让病人获得更好的治疗效果。
《年鉴》是我国肿瘤学界成就结晶的记录,我们期望更多的肿瘤界学者把你们成功的经验介绍给读者。也希望更多的肿瘤专家关心这本《年鉴》,共同努力把《年鉴》办得更好。
中国肿瘤临床年鉴(2013):肿瘤学前沿进展与临床实践热点 图书简介 《中国肿瘤临床年鉴(2013)》是国内肿瘤学领域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年度总结性著作。本书聚焦于2012年至2013年度全球及中国范围内肿瘤学研究、诊断、治疗和预防领域的最新突破与临床实践的重大进展。它旨在为广大肿瘤科医生、科研工作者、病理学家、影像学家以及相关医务人员提供一个全面、权威、深入的知识回顾与前瞻性指引。 本年鉴秉承严谨的学术态度和高度的临床实用性,通过汇集国内顶尖专家的智慧和精力,系统梳理了过去一年中肿瘤学研究的热点、难点及临床应用的新趋势。全书结构严谨,内容涵盖基础研究的突破、诊断技术的革新、多学科协作(MDT)模式的深化应用,以及各类实体瘤治疗策略的优化等多个维度。 第一部分:肿瘤学基础研究的脉动 本部分深入探讨了肿瘤生物学、分子病理学和免疫学等基础研究领域的最新发现,这些发现为临床治疗的精准化提供了理论支撑。 1. 肿瘤发生与发展的分子机制: 基因组学与表观遗传学新发现: 详细介绍了2012-2013年度在驱动基因突变、基因组不稳定性、非编码RNA(如miRNA、lncRNA)调控网络方面取得的重大进展。重点阐述了新的抑癌基因或癌基因的鉴定及其在肿瘤发生中的具体作用机制。 肿瘤微环境(TME)的深入理解: 探讨了肿瘤相关成纤维细胞(CAFs)、肿瘤相关巨噬细胞(TAMs)以及肿瘤血管生成在肿瘤进展、侵袭和转移中的关键作用。分析了如何通过调控TME来增强现有疗法的效果。 细胞凋亡与自噬研究前沿: 总结了调控细胞死亡通路的新靶点,尤其关注新型小分子化合物如何激活细胞凋亡途径,以及自噬在肿瘤耐药性中所扮演的双重角色研究。 2. 液体活检与早期诊断: 循环肿瘤DNA (ctDNA) 的临床应用拓展: 系统回顾了ctDNA在非小细胞肺癌、结直肠癌等多种实体瘤中监测微小残留病灶(MRD)、评估治疗反应及预测复发的效能评估。 循环肿瘤细胞 (CTCs) 捕获与分析技术: 比较了不同捕获技术(如免疫捕获、微流控技术)的优缺点,并展示了CTC表型分析在指导个体化治疗中的初步临床数据。 第二部分:诊断与分期技术的革新 本部分重点关注肿瘤诊断流程中的关键技术升级及其对临床决策的影响。 1. 影像学诊断的精确化: 分子影像学的发展: 详细介绍了新一代PET显像剂的应用进展,尤其是在评估肿瘤异质性、检测特定分子标志物(如PD-L1表达)方面的潜力。 低剂量CT与人工智能辅助诊断: 总结了肺结节筛查中低剂量CT技术的标准化进展,以及机器学习和深度学习算法在提高阅片效率和减少假阳性率方面的初步实践成果。 MRI与PET/MRI的临床价值: 探讨了在肝癌、前列腺癌等领域,MRI结合PET(PET/MRI)在提供高空间分辨率和功能代谢信息方面的独特优势。 2. 病理诊断的精细化: 伴随诊断(CDx)标准化: 详述了针对靶向药物和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的伴随诊断生物标志物的检测规范和质量控制标准,特别关注了NGS(高通量测序)在临床病理科的部署和解读。 AI在病理图像分析中的应用: 介绍了图像分析软件在辅助肿瘤分级、核分裂像计数和免疫组化评分自动化中的应用现状。 第三部分:治疗策略的优化与前沿实践 这是年鉴的核心部分,全面总结了过去一年中各类实体瘤治疗方案的重大更新和临床试验结果。 1. 肿瘤免疫治疗:从概念到临床常态化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CI)的拓展: 详细分析了PD-1/PD-L1和CTLA-4抑制剂在一线和二线治疗中获批的新适应症,尤其是黑色素瘤、肺癌、肾癌和尿路上皮癌的最新指南推荐。 免疫治疗相关不良事件(irAEs)的管理: 提供了基于证据的irAEs早期识别、分级以及激素/生物制剂联合应用的诊疗策略。 免疫联合治疗的突破: 重点回顾了免疫疗法与化疗、靶向治疗、放疗的多种联合方案的临床数据,揭示了潜在的协同增效机制。 2. 靶向治疗与精准医疗的深化: 耐药机制的克服: 总结了针对EGFR、ALK、BRAF等关键靶点耐药后的二线、三线治疗方案选择,以及如T790M、C797S等继发性突变的检测与应对。 ADC(抗体药物偶联物)的兴起: 介绍了新型ADC药物在乳腺癌(如T-DM1、Kadcyla)和膀胱癌等领域的应用进展及其毒性控制。 KRAS抑制剂的曙光: 概述了针对传统上“不可成药”靶点KRAS G12C抑制剂的早期临床试验结果,预示着新的靶向治疗时代来临。 3. 实体瘤的MDT与分科治疗进展: 肺癌: 深入分析了可切除早期肺癌的精准放疗(SBRT)适应证的拓展,以及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基于PD-L1表达的一线治疗路径图。 乳腺癌: 关注内分泌抵抗性乳腺癌的新型药物(如CDK4/6抑制剂)的应用时机,以及HER2低表达乳腺癌的界定与治疗策略。 胃肠道肿瘤(结直肠癌、肝癌): 讨论了mCRC中RAS/BRAF野生型患者的靶向治疗选择,以及肝癌免疫治疗联合局部治疗(如TACE、RFA)的疗效评估。 恶性淋巴瘤: 总结了CAR-T细胞疗法在复发/难治性B细胞淋巴瘤中的临床经验和长期随访数据。 第四部分:支持、康复与公共卫生 本部分关注肿瘤患者的生存质量和全程管理。 1. 肿瘤患者营养与支持治疗: 疼痛管理新规范: 强调了阿片类药物的合理应用及非阿片类药物在癌性疼痛阶梯治疗中的地位。 肿瘤恶病质的干预: 探讨了营养补充、运动干预以及新型抗炎药物在改善患者体重和体能状态方面的临床证据。 2. 肿瘤预防与早期筛查: 高危人群的风险分层: 总结了基于生活方式、遗传背景及生物标志物对特定癌症(如结直肠癌、宫颈癌)进行个体化筛查的策略。 《中国肿瘤临床年鉴(2013)》不仅是对过去一年临床和科研成果的权威记录,更是指导未来临床实践、推动我国肿瘤防治事业迈向新台阶的重要参考工具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