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闲来笔潭》收录了吴官正同志离开领导岗位后创作的随笔、散文、杂记、小说、对谈等文学作品及部分画作。既有青少年时代的生动回忆、工作后的难忘经历以及退后所思所悟等写实之作,又有寄实于虚、寄虚于实、虚实结合的虚构篇章。读来或使人感慨,或令人称奇,或怡人心智,或催人奋进……
作者简介
吴官正,男,1962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68年4月参加工作,清华大学动力系热工测量及自动控制专业毕业,研究生学历,工程师。曾任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书记等职务。
内页插图
目录
岁月难忘
童年记忆与求学之路
难忘那夜的秋雨
两位班主任
清明忆母亲
毕业证书上的照片
江城琐忆
以活对活以放对放
墨美之行与山江湖工程
十下鄱阳湖
三请潘际銮
八一桥头的两只猫
达悟的女儿
点滴在心
雏凤清于老凤声
组建新山大
言实情求支持
“信访局长”
梁山接访
少管所的春节
两次发火
39瓶氰化钾
生日
过年
梦
面条
肝胆相照的几位朋友
附 相伴五十年
静思杂记
退后的心态
印章
人间重晚晴
路靠自己走
数字无味
对“一分为二”的思考
“0”有多大?
“让它错下去”
夹缝与“二月天”
别责怪它们
野猫
可恶的蚊子
猴子的启示
屈伸有度
从马哈鱼说开去
为它们说几句话
玉泉山的松树
今日春分
凌霄花
两登景山
三进北海
游园乐
山路漫步
不只是踏青
逛街遐思
清晨散步
秋游姑苏
盈盈一水间
潍坊欢歌
又到黄河入海口
董子园随想
“愚公后代”改行
肥城的鸟巢
沂河之滨
北川汶川行
《游濠河》等五篇
读书随感
美学笔记
古希腊文明撷秀
参观贝村的联想
《天方夜谭》读后
评读四位美国总统
盖茨辞职的启发
也说欲望
宽容
见势利者别烦
太阳不会说谎
谣言是“病毒”
谈灵感
需要与矛盾
脾气
康熙看长城
红颜并非祸水
相似还是巧合
春水煎茶
有问有答
老谷的奇谈怪说
人老话多
老王照镜子
芸芸众生
阴差阳错
“麻将婆博士”
裴妹外传
山茶花开
县委组织部长日记
相框背面的秘密
“钢人”袁虎
二百五十一
骆老师的遗书
笑得那样解放
同行三十里
“你闭着眼睛干什么?”
这棵老树
杀它干什么
阿璐嫂
破赛
狠
峨直
荒诞的梦
一撇的闲
给三草的信
少长闲集
为《少长闲集》解释几句
名声
聪明
灯笼
面具
选择
泰山精神
村庄文化
A=X+Y+Z
约束
差距
眼光
权威
主要参考书目
出版后记
精彩书摘
难忘那夜的秋雨
1950年深秋,我母亲到亲戚家赊了头小猪来养。大约过了不到十天,亲戚家的掌门人来到我家,对母亲说:“我是来看弟弟的,顺便来收你赊的猪崽钱。”母亲说:“现在确实没钱,等筹到钱一定给您送去。”这位掌门人没有说行还是不行。接着,她指着我家的破屋说:“我的亲戚现在住的都不错,就是你还住牛栏,这么破,这么矮,狗都跳得过去。”晚上,父亲知道了,大发脾气。好像猪崽也听懂了似的,不停地叫。父亲骂母亲没骨气,怨亲戚无情,也恨自己没用,坚决要把小猪送还人家,宁愿饿死,也不低三下四。
母亲没办法,要我同她一起在小猪脖子上绑了根绳,牵着赶回亲戚家。
已是凌晨二时许,秋风瑟瑟,细雨绵绵。我在前面牵着小猪,母亲在后面吆喝。快走到村西两棵大樟树旁时,想到这里曾枪毙过一个恶霸、一个反革命,那个恶霸被步枪打穿了胸脯,血肉模糊;那个反革命被手枪打碎了脑壳,脑浆迸溢。因曾亲眼目睹,感觉十分恐怖。顿时我双腿发软,走不动了,吓得哭了起来。母亲也难过地哭了,安慰我说:“不要怕,哪里有鬼?就是有鬼,也不会吓我们这样的穷人,我活了四十多岁,受过人的欺侮,没有受过鬼的欺侮!”我心里好像得到了一种从未有过的安慰,又好像吃了一颗壮胆药。再往前走了约一百米,又看见村里一个被邻村杀死的人放在棺材里,并用砖垒了一个小屋,说是报了仇才能下葬。我又害怕起来,但还是硬着头皮,牵拉着小猪往前走。这家伙不停地叫,好像是为我们壮胆,为我们叫苦,抑或是抨击人情太薄。
再往前,要翻过一座山,走二里多长的山路,这时雨下得更大了,身上也湿透了。走在山路上,忽然窜出一只动物,不知是狼是狗,吓得我胆战心惊。母亲说:“不要怕,你是个大孩子了,畜生不会伤害我们。”快到西北边山脚下时,看到一大片坟墓,大大小小的坟堆,好像大大小小的土馒头。母亲说:“再走一会儿就出山了,有我在,你不要怕。”我想到母亲可怜,又呜呜地哭起来。大约又过了半个多小时,终于把小猪送到亲戚家,这时天才蒙蒙亮。掌门人淡淡地说:“把猪关到栏里去,你们吃过早饭回去吧?”我们全身湿透了,像落汤鸡,一夜折腾得够呛,连水都没喝一口,肚子早饿了。但母亲只轻轻地说了句:“谢谢,我们还要赶回去。”在往回走的路上,天先是阴森森的,慢慢地亮了些,秋雨袭来,身上不时打寒噤。
回到家里,看到我们可怜的样子,父亲没做声,转过身去,不停用手抹眼泪。母亲赶紧把我的湿衣服换了下来,都是打补丁的旧土布衣服。
父亲煮了一锅菜粥,桌上放了一碗咸芥菜,也没放油。父亲说:“哼,人穷盐钵里都会长蛆。”母亲对我说:“你都十多岁了,家里人多,几亩地又打不到够全年吃的粮食,你爸爸也忙不过来,不要再去读书了,好吗?”我没做声,放下碗,倒在床上哭。父母心软了,让步了,又说:“是同你商量,你硬要读就去读,反正我们穷。”我爬起来,饿着肚子就往学校跑,母亲把我追了回来。
这天傍晚,乌云密布,秋雨扑面,可晒场上的那棵松树,还是那样刚劲,不管严冬还是酷暑,总是那么挺拔。吃晚饭时,父亲突然问:“你能读个出息来吗?今后能不能当上小学教师?”我说:“不知道,只要你们允许我读,我会努力的。”这时,母亲发现我发高烧,赶紧烧了一大碗开水,叫我全都喝下去,盖上被子把寒气逼出来。
窗外秋雨仍下个不停。秋风从船板做的墙壁缝中往里面灌,冷飕飕的。看到父母骨瘦如柴,岁月和苦难在脸上刻满了忧愁,我鼻子发酸,眼前一片漆黑。再看自己皮包骨头的手,像鸡爪子,皮肤像那两棵老樟树的皮。
有人说:“求人比登天难,人情比纸还薄。”这虽不是生活的全部,却也道出了世态炎凉。童年经历的人间苦难,令我对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人感同身受,格外关注弱势群体的生存状况。我自认为是个有情有义的人,尤其懂得知恩图报。
(2007年12月30日)
……
《闲来笔潭》是一部充满生活气息与哲学思考的散文集,作者以细腻的笔触,将日常的点滴感悟,编织成一幅幅生动而引人入胜的篇章。本书并非宏大的叙事,也不是严谨的学术论著,它更像是作者在闲暇时光,于心绪澄明之处,随手拾起的片言只语,又经过沉淀与打磨,最终汇聚成的一片心灵之潭。 书中的每一篇文章,都仿佛是作者一次次与自己的对话,一次次对周遭世界的凝望。从清晨窗外的一缕阳光,到午后街角的一声犬吠;从孩童纯真的笑靥,到老人沧桑的面庞;从一次偶然的邂逅,到一段深刻的离别……这些看似平凡的场景,在作者的笔下,却焕发出了别样的光彩。他善于捕捉那些常被人们忽略的细节,并从中挖掘出蕴含的深意。例如,在谈论“静”时,他并未直接枚举静的益处,而是通过描绘雨后泥土的芬芳、落叶飘零的轻柔,以及夜深人静时心中的安宁,让读者身临其境地感受到“静”所带来的治愈力量。 《闲来笔潭》的独特之处在于,它没有设定固定的主题,内容包罗万象,却又浑然一体。你可以在书中读到作者对于时间流逝的感慨,对故乡风物的眷恋,对人生际遇的思考,对人情世故的洞察,乃至对自然万物的热爱。这些看似跳跃的片段,实则都围绕着一个核心——“人”与“世界”的关系。作者以一个旁观者的清醒,又兼具亲历者的温情,审视着这个纷繁复杂的世界,试图理解生命的真谛,体味人生的况味。 在关于“时间”的篇章里,作者并没有大谈特谈时间的残酷或宝贵,而是从一颗掉落的石子在水中激起的涟漪,到一棵老树年轮的生长,再到儿时记忆里那些模糊却温暖的片段,展现了时间在物质与精神层面留下的痕迹。他让我们看到,时间并非只是数字的堆砌,更是一种生命历程的印记,一种情感的沉淀,一种智慧的积累。那些被时间冲刷掉的喧嚣,或许留下了更深邃的宁静;那些被时间淡忘的痛苦,或许转化成了更成熟的理解。 对于“故乡”的描绘,《闲来笔潭》也自有其独特的视角。它不只是简单地罗列故乡的山水风光,更是通过那些曾经熟悉的味道、熟悉的乡音、熟悉的面孔,勾勒出一个充满人情味的故乡图景。即使作者身在远方,他的思绪依然能穿越时空,回到那片生养他的土地,感受那份剪不断的乡愁。他笔下的故乡,不仅仅是地理上的位置,更是一种精神上的归宿,一种心灵的寄托。 书中的“人生”篇章,更是充满了智慧的火花。作者对于人生的起伏,并没有表现出过分的悲观或乐观,而是以一种平和的心态去接纳。他或许会讲述一次失败的经历,但绝不会停留在抱怨,而是从中提炼出成长的经验;他或许会描绘一次成功的喜悦,但也不会沉溺其中,而是保持一份清醒的头脑。他相信,人生的意义并非在于一时的辉煌,而在于过程中的体验,在于每一次的跌倒与爬起,在于每一次的困惑与顿悟。他鼓励读者去感受生活中的“无用之用”,那些看似微不足道,却能滋养心灵、丰富生命的瞬间。 《闲来笔潭》的语言风格,平实质朴,却又蕴含着独特的韵味。没有华丽的辞藻,没有刻意的煽情,只有真挚的情感和深刻的思考。作者仿佛是一位娓娓道来的长者,与读者分享他的人生感悟,时而引发一阵会心的微笑,时而带来片刻的沉思。他善于运用比喻和象征,将抽象的哲理融入具体的生活场景,让读者在轻松阅读中,获得心灵的触动与启迪。例如,他会将人生的迷茫比作行走在雾中的小径,将希望比作黑暗中的一点微光,将坚持比作雨中前行的船帆,这些生动形象的比喻,都极大地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 本书的另一大特色,便是其对“人情”的细腻描摹。作者深谙人心的复杂,却又怀有一颗善良与宽容的心。他笔下的人物,无论其身份地位如何,都展现出人性的真实与多面。他能够捕捉到人与人之间微妙的情感交流,理解那些难以言说的无奈与欣慰。他或许会描述一次平凡的助人行为,却能从中看到人性的光辉;他或许会揭示一次人际间的误会,却能从中反思沟通的重要性。他让我们看到,即使在充满利益纠葛的现实社会,人与人之间依然存在着温暖与连接。 《闲来笔潭》的写作方式,也颇具匠心。它没有严谨的章节划分,也没有明确的理论框架,更像是一片随心而动的云,一片随波逐流的水。作者的思绪可以在不同的主题之间自由切换,但每一次的切换,都能触及到读者内心深处的共鸣。这种自由而跳跃的写作方式,恰恰体现了作者“闲来”的状态,一种不被外在束缚,纯粹由内心驱动的创作。 或许,你会在书中找到对自身经历的映照,会因为某个句子而潸然泪下,会因为某个观点而豁然开朗。这正是《闲来笔潭》的魅力所在。它不是一本能让你“学到”什么具体知识的书,而是一本能让你“感受到”什么的书。它像是一面镜子,映照出你内心深处的想法;它又像是一杯清茶,让你在品味的同时,感受到生活的醇厚。 本书的价值,不在于其能提供多少“答案”,而在于其能引发多少“提问”。它鼓励读者去思考,去感受,去质疑,去发现。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我们常常被各种信息和琐事裹挟,很少有机会停下来,倾听自己内心的声音。《闲来笔潭》的出现,仿佛一次及时的提醒,让我们慢下脚步,重新审视那些被遗忘的角落,重新拾起那些被忽略的美好。 总而言之,《闲来笔潭》是一部饱含深情、充满智慧的散文集。它以一种温和而坚定的力量,引导读者在生活的喧嚣中,寻得一份宁静,在人生的迷雾中,找到一丝方向。它没有刻意追求的深刻,却处处流露出对生命的尊重和对美好的向往。阅读它,就像是在一个安静的午后,与一位睿智而友善的朋友,进行一场心与心的交流,一次灵魂的涤荡。它适合每一个热爱生活,渴望思考,愿意倾听内心声音的读者。它是一潭,你可以随时停下来,汲取甘泉,涤净尘埃,让心灵在其中得到滋养与休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