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音: 学术史随笔选 1992—2015

余音: 学术史随笔选 1992—2015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葛兆光 著
图书标签:
  • 学术史
  • 思想史
  • 文化史
  • 随笔
  • 历史
  • 中国现代学术
  • 知识分子
  • 回忆录
  • 1990s-2010s
  • 余音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49590711
版次:1
商品编码:12101160
品牌:理想国(imaginist)
包装:精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0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84
字数:230000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 新京报·腾讯 2017年度社科类好书

★ 这个“天才成群地来”的时代,会是学术史上的绝响吗?——20世纪上半叶造就了一批才华横溢的学人,这个时局动荡的时期,却成了学术的黄金时代。借由一个个知识人的片断,重新审视大时代下的个体生命。

★ “国学”到底是什么,它真的存在吗?——王国维、陈寅恪等等如今被视为“国学大师”的民国人物,在当时都是利用新材料、提出新问题、开了新风气的现代学者,返视这一百年来的学术转型,观照现在的“国学”,我们或许会发现“国”与“学”之间的关系远远不是如此简单。

★ 在东西文化、新旧学术的十字路口,知识人该如何选择?——可以是通往现代世界的大道,也可能会带人坠入“背叛传统”的深渊。有的人手足无措、痛苦绝望,也有人徘徊犹豫、摸索前进。数十篇“学术史的别页”,刻画出那一代学人的的挣扎和探索历程。


内容简介

国家与民族的动荡不安,把所有学者抛进巨浪颠簸之中,把那个时代知识人的心灵撕得四分五裂。在这些学者身上,可以看到时代的吊诡、潮流的变迁和思想的动荡,一个时代的学风与人格,仿佛在暗黑之雾中渐渐消失,学术和思想在互相刺激,知识与政治在彼此纠缠,理智与情感在相对角力。尽管说余音绕梁也可以“三日不绝”,但是“三日”之后呢?余音或成绝响,总会袅袅远去。

本书收录了葛兆光教授纪念晚清民国以来16位已故学人的随笔。这些人中,有的融入历史的大动脉中,有的成了被遗忘的暗流。作者回顾他们的经历,探寻他们知识、思想和信仰世界的“变”与“不变”,捕捉思想史与学术史、时代与个人间那微妙的角力与交融。


作者简介


葛兆光,复旦大学文史研究院与历史系特聘教授。原籍福建,1950年出生于上海,北京大学研究生毕业。1992年起,任清华大学历史系教授,2006年至2013年担任复旦大学文史研究院院长,曾任日本京都大学、比利时鲁汶大学、香港城市大学、台湾大学、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等校客座教授。2009年获选第一届美国普林斯顿大学“普林斯顿全球学人”。著有《中国思想史》两卷本、《宅兹中国:重建有关中国的历史论述》等。


目录

序 / i

一个佛教居士的忧思 / 003

世间原未有斯人 / 013

欲以“旧道德新知识”六字包扫一切 / 027

阴晴不定的日子 / 043

佚札留存在异乡 / 055

王国维手稿本《殷虚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考》跋 / 065

最是文人不自由 / 079

平生为不古不今之学 / 093

万里之外总有人牵挂 / 107

学术的意味 / 113

徘徊到纠结:顾颉刚关于“中国”与“中华民族”的历史见解 / 119

吾侪所学关天意 / 131

“刮骨疗毒”的痛苦 / 145

谋万国知识之沟通 / 155

重读潘光旦 / 161

不是旅行季节的旅行 / 165

学问的意义毕竟久远 / 169

“正晌午时说话,谁也没有家” / 175

重读杨联陞日记 / 189

黄河依旧绕青山 / 201

看人如伊吕 / 217

遥知水远天长外 / 221

师友三十年 / 231

那一道不曾消失的风景 / 237

附录一 运化细推知有味 / 247

附录二 世家考 / 259



精彩书摘

序(节选)

犹豫再三,终于在朋友和编辑的鼓励下,把二十年来纪念已经逝去的学者的二三十篇随笔,重新编辑了这个选集。照例,交出文稿,就该写序和定名,可是,用什么为题,写什么作序,我却很彷徨。原来这些文章,大概有近十篇不曾编入各种集子,但也有十几篇,曾经分别收入前些年出版的《考槃在涧》(1996)、《并不遥远的历史》(2000)、《本无畛域》(2010)几本随笔集里。现在回想,编那几本集子的时候,我对学术界还算有信心,总觉得前辈学者余荫犹在,如果“发潜德之幽光”,沿着余波或许仍可以溯流向上。但编这本集子时,我的心境却很苍凉,觉得前辈的身影,连同一个时代的学风与人格,仿佛在暗黑之雾中渐渐消失,不由得想到的却是“余音”这个多少有些无奈的词语。尽管说,“余音绕梁”也可以“三日不绝”,但是“三日”之后呢?因此现在我想到的,却是“余音”或成“绝响”,总会袅袅远去。

趁着重新编辑出版之际,不妨说几个萦绕心中已久的话题,也算是一个“坦白交代”。这几个话题,第一个是晚清民国学术究竟如何评价?第二个是有关传统中国的文史研究,为什么一定要把它叫“国学”?第三个是时代,以及独立与自由的环境,对人文学者究竟意味着什么?这些话题原本太沉重,并不适合在这种文字中表达,而且,下面说出来的话也太学究气,不过骨鲠在喉,只好请读者耐心地听我絮叨。

从20世纪90年代起,很多有关晚清民国学者的评论文章出来,我也从那时起,陆陆续续写了一些有关学者的随笔,到现在数下来,还不止这二三十篇。在我看来,这些有关学者的随笔,并不算是学术史,最多只能算“学术史别页”。尽管我写了不少有关沈曾植、王国维、陈寅恪等人的文章,但我总觉得,把这些别有怀抱的随笔看成学术史,其实多少有些误会,真正的学术史,应当讨论的是“学”。比如,谈王国维,应当讨论的是他的古史之学、甲骨文字之学、蒙元辽金史地之学,而不是他在颐和园的自沉;谈陈寅恪,应该讨论的是他的那些预流之学问,比如中古历史与宗教研究,而不是他在《王观堂先生纪念碑铭》上说的“自由之精神,独立之思想”;至于周一良,学术史最好讨论他的中古史、佛教史和日本史研究,而不是那本《毕竟是书生》。

不过话说回来,学者也和普通人一样,身处社会,必然受到社会变动的影响。特别是晚清民初以来,中国经历“数千年未有之变局”,原本“天不变道亦不变”,现在却“瞠目不知时已变”。国家与民族的动荡不安,把所有学者抛进巨浪颠簸之中,且不说帝制王朝与共和政体的交替,民族危亡与思想启蒙的冲突,民族本位与世界主义的抉择,就是业已习惯的旧传统与汹涌而来的新潮流,赖以自负的旧学问与需要追逐的新知识,习惯面对的旧朋友和不得不面对的新贵胄,也已经把那个时代知识人的心灵撕得四分五裂。

因此,在这些学者身上,你也看到了时代的吊诡、潮流的变迁和思想的动荡,这些有关知识、思想和信仰世界“变”与“不变”的经历,成了我写这些学者随笔的主要内容,用有关沈曾植的那一篇文章中的话来说,就是学术史与思想史有些分不开。那个时代,学术和思想在互相刺激,知识与政治在彼此纠缠,理智与情感在相对角力。20 世纪非常特别,充满政治化的环境,使得知识分子的命运与处境也非常特别,这个时代,没有退隐山林,没有袖手旁观,没有骑墙中立,就好像那句著名口号“华北之大,放不下一张平静的书桌”一样,时代逼着你不归杨则归墨,置身事外是不可能的。

“灵台无计逃神矢,我以我血荐轩辕。”在这两句诗里,最让我看重的就是“无计”二字,仿佛写尽满怀的无可奈何。在《阴晴不定的日子》这篇随笔中,我曾记述了1927 年6 月2 日那天,王国维从容写下“经此世变,义无再辱”,然后自沉昆明湖的经过,在这里不妨再接着看受命整理王国维后事的陈寅恪和吴宓。十几天之后的6月14日,仍是在清华园,深夜,陈寅恪与吴宓长谈,吴宓觉得,自己面对旧理想和新世界,就像左右双手分牵二马之缰,双足分踏两马之背,“二

马分道而驰,则宓将受车裂之刑”。陈寅恪则安慰他说,这个时代的读书人,必然面临痛苦,“凡一国文化衰亡之时,高明之士自视为此文化之所寄托者,辄痛苦非常,每先以此身殉文化”。几个月后,陈寅恪把这层意思写在了纪念王国维的《挽词》里,在小序中他说:“今日之赤县神州值数千年未有之钜劫奇变,劫尽变穷,则此文化精神所凝聚之人,安得不与之共命而同尽?”

这实际上是那个时代的精神史,却不能说是那个时代的学术史。



好的,这是一本聚焦于近代科学史、特别是中国近现代科学思想演变与知识体系构建的学术文集简介。 --- 《思想的脉络:近代中国知识分野与科学建构(1860-1950)》 图书简介 本书汇集了多篇深度研究论文,旨在梳理和剖析自洋务运动伊始至新中国成立前夕,中国知识界在面对西方科学知识体系冲击时所经历的复杂思想嬗变、知识重构与社会适应过程。全书立足于扎实的文献考据,跳出了传统“器物”与“制度”层面的叙事窠臼,转而深入探究知识、思想、学术共同体与国家现代化诉求之间的内在张力与互动关系。 第一部分:知识的引介与早期错位(1860-1911) 本部分聚焦于晚清时期,西方科学知识体系在有限的官方和半官方机构中被初次引进、翻译和传播的初期阶段。我们详细考察了早期译介活动背后的知识选择标准和文化预设。 首先,研究辨析了“格致”概念的形成与内涵演变。不同于将“Science”简单对应于“科学”,晚清知识分子对“格致”的理解充满了对传统儒家“格物致知”的追溯与调适。通过分析《几何原本》的译介过程,本书揭示了数学知识的引入如何不仅是方法论的引入,更是对世界观的挑战与重塑。我们特别关注了传教士与本土士大夫在知识解释权上的微妙博弈。 其次,探讨了早期科学教育机构(如京师同文馆、各类军械局学堂)的课程设置与知识传授模式。这些机构在培养技术人才的同时,也无意中催生了第一代具有现代科学素养的本土知识人。然而,这种依附于实用主义和国家安全需求的教育模式,也为后来的知识体系独立发展埋下了结构性的张力。 第二部分:新文化运动中的科学主义与反思(1912-1927) 民国初建,科学被推上了文化改造的神坛,成为“赛先生”的重要组成部分。本部分聚焦于科学作为一种普世价值和指导思想,如何在知识界内部引发的巨大共鸣与随之而来的内部张力。 通过对《新青年》等核心刊物的文本分析,本书细致考察了“科学与人生观”论战的深层动因。这场论战表面上是唯物论与唯心论的交锋,实质上则关乎中国现代知识分子如何定位自身在世界知识谱系中的位置,以及如何处理科学理性与本土文化情感之间的矛盾。我们论证了,科学主义的过度推崇,往往是知识分子在寻求身份认同与建构现代性叙事时,对自身文化根基进行某种程度的“自我放逐”的体现。 此外,本部分还关注了新兴的大学体系(如北大、清华)中,不同学科的建立过程。化学、物理学等自然科学学科的系科化,标志着知识分子的专业化趋势,但也意味着传统书院式、通人式的教育模式的终结。 第三部分:知识体系的本土化尝试与学科的固化(1928-1949) 抗战的爆发与随后的国民政府建设时期,为中国现代科学的发展提供了不同于清末的机遇与挑战。本部分着重分析了本土知识体系的建构努力,以及学科分工的最终固化。 研究深入考察了中央研究院的建立及其在学科布局上的策略。中研院的成立标志着国家层面开始有意识地推动基础科学的研究与原创性知识的积累。我们分析了数学、生物学等领域内,一批留学海外的学者如何试图将国际前沿研究与中国本土的现实问题相结合,例如在农业科学和公共卫生领域的实践探索。 本书特别关注了社会科学(如社会学、历史学)在这一时期的发展。这些学科在试图援用西方理论工具的同时,也积极参与到对“中国问题”的定义与解释中。这种“引用—批判—重构”的模式,是现代中国知识生产最为活跃的领域之一。 最后,我们探讨了抗战时期,知识分子群体的迁徙、知识生产的中断与延续。在西南联大的特殊环境中,知识共同体展现出惊人的韧性,但也暴露了对外部资源依赖的脆弱性。 结论:现代知识建构的遗产 本书的最终结论认为,19世纪末至20世纪中叶,中国科学知识的建构过程是一个充满张力、断裂与适应的复合过程。它既成功地使中国融入了全球科学知识网络,也留下了知识来源单一、与本土文化深度融合不足的结构性问题。通过对知识引进、观念论战和学科建立的细致考察,本书为理解中国现代知识体系的成型机制提供了新的历史视角。 ---

用户评价

评分

读完导言,我立刻被作者那种近乎于“考古学家”的严谨态度所折服。他对待史料的挖掘和梳理,绝非蜻蜓点水,而是带着一种对历史真实性的执着探求。这种态度在当今快节奏的学术写作中,显得尤为珍贵。我能想象,为了梳理出这十几年(1992-2015)间学术思潮的演变,作者必然付出了巨大的心血,穿梭于浩如烟海的文献之间,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转折点。这种“随笔”的形态,没有传统专著的板正,反而更具一种思想碰撞的活力和亲切感,仿佛是和一位经验丰富的学者在茶余饭后进行一场高水平的对话,既有高度的理论深度,又不失趣味性。它更像是一本知识的“地图集”,指引我们认识学术地理上的重要坐标和隐秘的小径。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确实很吸引人,那种沉稳的色调和恰到好处的留白,一下子就把人带入一种需要静心阅读的氛围里。拿到手里,分量感十足,让人感觉这本书的内容也必然是经过了深思熟虑的。虽然我还没来得及仔细研读,但光是翻阅目录和前言部分,就能感受到作者在学术史这个领域的深厚积淀。那种行文的流畅感和逻辑的严密性,即使是瞥上一眼,也能体会到作者驾驭复杂史料时的那种从容不迫。我觉得这本书更像是一份精心准备的学术盛宴的请柬,它邀请我们进入一个由作者精心构建的知识殿堂,去探索那些可能被主流叙事所忽略的细微脉络。它的价值,不仅仅在于罗列史实,更在于提供了一种审视学术发展路径的独特视角,让人充满期待去深入挖掘其中的思想火花。

评分

从整体上看,这本书似乎旨在构建一个宏观的时间轴,去捕捉特定历史时期内学术理念的“呼吸”与“脉动”。我预感,作者在选取这些随笔时,必然是经过了精心的主题裁剪,使得不同时间点的论述能相互映照,共同描绘出一幅时代精神的侧影。这种跨越近二十年的梳理,本身就带有很强的时代感和批判性——它不仅仅是对“过去”的记录,更是一种对“现在”的审视。它要求读者跳出单一学科的限制,用一种更广阔的视野去看待知识的生产与传播过程,这种结构上的野心,让人非常期待它能带来的整体性认知提升。它不满足于提供答案,更致力于提出更好的问题。

评分

这本书的价值或许在于其“反思性”的重量。在如今学科壁垒日益森严的学术环境下,这种跨越不同研究领域的融会贯通的探讨,显得尤为可贵。我期待它能够揭示出不同学术领域间潜在的联系和相互启发的作用,而非仅仅是孤立地陈述各自的成就或困境。这种历史性的回溯,常常能让人对眼前的研究盲点产生警觉,从而激发新的研究方向或理论假设。它提供了一种“元认知”的工具,让我们能够跳出自己的研究圈子,去观察我们所处的知识生态是如何形成的,以及其中可能存在的结构性偏见,这对于任何一个严肃的思考者来说,都是一场精神上的洗礼。

评分

这本书的文字风格,有一种独特的张力,既有学术的精确性,又不乏文学的叙事美感。我特别欣赏作者在论述复杂理论或历史转折时,所使用的那些精准而富有画面感的词汇。它不是那种干巴巴的教科书式的叙述,而是充满了生命力的观察和思考。它让人感觉,历史并非是已经完成的、僵硬的陈列品,而是一个不断生长、充满辩论和活力的场域。这种写作方式,对于非专业背景的读者来说,也降低了进入学术史讨论的门槛,提供了一个非常友好的切入口。它成功地架起了一座桥梁,连接了深奥的学术议题与广大的知识爱好者,让人在阅读中不断被激发,产生“原来如此”的豁然开朗之感。

评分

可以

评分

嗯,一批文章,纪念性质,有主题,有情怀

评分

本书收录了葛兆光教授纪念晚清民国以来16位已故学人的随笔。

评分

非常好的书,还没细看。包装不错

评分

动荡的民国,却是学术大家扎堆的年代。一本有深度的民国学术随笔。

评分

读书使人充实,讨论使人机智,笔记使人准确,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使人善辩。凡有所学,皆成性格。 —— 培根

评分

正在看,普林斯顿的全球学者还真不错。

评分

不错的!速度快!

评分

葛兆光先生是当代思想史家的代表,其著作值得收藏。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