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如何避免出丑,
如何选择最适合的西文字体?
如何做出更纯正的英文排版?
品牌要有国际竞争力,不懂西文字体绝对不行!
日本西文字体第一人
德国蒙纳字体公司字体设计总监 小林章
以亚洲人的视角,告诉你如何正确使用西文字体!
内容简介
在日本被誉为西文字体第一人的小林章先生,是日本和西方两个世界的字体大师,他通晓东西方文化、历史、近代书法和字体设计。常被聘请为国际字体设计大赛的评委,发现很多亚洲人不懂得如何正确使用西文字体,更不懂得如何将亚洲文字与西文组合在一起。
《西文字体》分为六章,分别从“字母的形成”、“认识西文字体”、“西文字体的选择”、“玩味西文字体”、“西文字体制作”、“致立志要学习西文的朋友”等几个方面,细致讲解了西文字体的发展背景,拉丁字母的构造,如何理解不同字形,以及西文字体的鉴别方式。书中还以图片的方式展示了很多正确使用西文字体的范例,以及不成功的设计效果,使读者能对西文字体有一个既感性又生动的认识。
作者简介
小林章,世界著名西文字体设计师,在日本被誉为“西文字体第一人”。毕业于日本武藏野美术大学视觉传达设计专业。1983 至1989 年在写研公司从事字体设计,1989 年起赴伦敦学习西文书法和字体排印约一年半。1990 年回到日本后,在字游工房参与了HIRAGINO 系列多款日文字体的制作。1993 至1997 年在TypeBank 公司担任该公司日文字体西文部分的设计。之后成为自由设计师,发表了数款西文字体,并在国际比赛中屡次获奖。2000 年与TypeProject 合作,担任制作该公司AXIS 字库的西文设计,2001 年就任德国莱诺字体公司(Linotype,2013 年公司改组为蒙纳字体公司Monotype)的字体设计总监,并定居德国。主要负责对字体产品进行品质管理,同时也进行原创字体制作,并与赫尔曼? 察普夫、阿德里安?弗鲁提格等著名字体设计师共同进行字体开发和旧字体家族的改良设计,以及开发企业定制字体等。在欧美、亚洲为中心进行巡回演讲和字体设计研讨会的同时,还在世界性的字体设计比赛中担任评审。
获的主要奖项:
美国U&lc; 字体大赛正文字体类一等奖、最优秀奖:Clifford(1998 年)
第三届Linotype 字体大赛正文字体类最优秀奖:Conrad(2000 年)
纽约TDC 字体设计大赛优秀字体奖:ITC Woodland(1998 年)、ITCJapanese Garden、ITC Silvermoon(1999 年)、FF Clifford(2000 年)、Linotype Conrad(2001年)、Palatino Sans(2007年、与察普夫共同制作)
目录
培养欣赏西文字体的眼力 赫尔曼·察普夫 4
如何融入西文字体的世界 阿德里安·弗鲁提格 5
推荐语 7
致《西文字体》中国版读者 小林章 11
第一章 字母的形成 13
1-1 最初的一步 15
1-2 尺规写不出罗马字 16
1-3 无法用理论解释的世界 19
专栏:字体设计总监的视角 —— 文字也是风景的一部分 23
第二章 认识西文字体 25
2-1 术语解释 27
2-2 数码字库的内容 36
2-3 值得信赖的基本款字体 42
2-4 没有坏字体,但有坏字库 52
2-5 各式加拉蒙、各式卡斯隆 54
2-6 避免出丑的排版规则 61
专栏:字体设计总监的视角 —— 身在德国 67
第三章 西文字体的选择 69
3-1 按年代选字体 71
3-2 按国家地区选字体 79
3-3 按气质氛围选字体 82
第四章 玩味西文字体 85
4-1 进阶用法 87
4-2 手写体运用自如 94
4-3 制作者和使用者的字间距微调 97
4-4 活用字体特点的方法 105
4-5 没有字的字体:Pi字体和花边 112
专栏:字体设计总监的视角 —— 作为企业形象的定制字体 115
第五章 西文字体制作 117
5-1 对名作精益求精 119
5-2 字体设计总监的思考 126
5-3 介绍我制作的字体 129
专栏:字体设计总监的视角 —— 给字体起名是一件难事 137
第六章 致想学习西文字体的朋友 139
6-1 日本人做西文字体设计? 141
6-2 去参加字体研讨会吧 144
6-3 动手制作一下西文字体吧 146
作者后记:为读者服务的字体排印 148
后记 149
参考文献 150
字体名索引 154
人名、公司名索引 156
术语索引 158
精彩书摘
第一章 字母的形成
1-1 最初的一步
您是否曾经在国外因看到莫名其妙的日文手册或指示牌而暗自发笑过?或者看到这样的进口产品的说明书之类的。即使语句本身没有什么错误,但总觉得字体的设计看上去怪怪的,或者因标点在奇怪的地方出现,也一样会导致阅读困难等等。
搬到德国之后,我经常可以看见那些为了体现“异域风情”而误用的日语,还有博物馆宣传册里奇怪的排版。但反过来,日本国内的西文排版又怎么样呢?说到西文字体,一想到日本国内也是同样的状况,我可就笑不出来了。实际上在日本,倒不一定是那些廉价的传单,反而有些装帧精美的小册子里常常出现奇怪的文字排版。
2004年纽约TDC(Type Directors Club,字体指导俱乐部)年度评审会上,我作为字体部门的评审之一,看到了一些像是日本过来应征参赛的作品。这些作品往往在视觉表现、印刷、纸张方面都独具匠心,却偏偏在传达信息最为关键的文字排版方面被判定为“外行水平”而落选。之后,我就开始在《设计的现场》杂志连载文章里,撰写一点儿西文的基本规则,也有一些警示之意:“外行水平可是一眼就能看出来的哦!”欧美的排版规范有着悠久的历史,而大众读者从孩提时代就开始习惯这些规则,报纸、杂志等标准出版物也是按照排版规范制作的。在这样环境里,不懂规矩的家伙就会特别显眼。
认为“西文只是单纯的装饰”的年代已经一去不复返。现在是向海外介绍推广我们日本产品和文化的时代。从全球范围来看,日本的设计水平也算是处于世界前列,因此我们若要向世界传递信息,西文的用法也应该要达到世界通用的水平。话虽如此,这本书里并没有多少难懂的词句,西文也并不是一座不可逾越的高山。关键是,如何迈出第一步。
在阐述排版规则、用法之前,我想要先讲一下字母是如何形成的。方格纸、圆规之类的都不需要。字是人写出来的,其实很简单。你有平头笔吗?没有也不要紧,拿两支铅笔就行。
字体设计总监的视角
文字也是风景的一部分
假设我被瞬间移动到一个未知的国度,我只要看看街头的文字,也许就能大概猜出来自己是在什么地方。因为各国或者各地都会有其独特的文字造型。通常,通过手写文字更容易感受到这一点,但就算是以数码形式流传于世界各地的电脑字体,其中也有很多能表现出其各自的地域特征,我会在之后的第三章具体介绍其中的一些代表。这种国别地域特征,单靠看书和字体样张是不够的。你必须走出去,到街头巷尾看看手绘招牌的文字和广告才能慢慢理解。
比如这个美式装饰艺术风格,怎么看都应该是在美国的芝加哥(上图)。这类笔画圆润却没有粗细差别的无衬线字体在芝加哥是随处可见的。
这块法国啤酒馆的招牌并不是手工绘制,而是使用了几款现成的手写体风格的字体(中图)。细字用的是Mistral, 粗字用的是Choc。Mistral虽然也被广泛用于世界各地,但还是用在法国最能体现它的法国味。
这是德国某个小镇里的一家纪念品商店(下图)。估计外国游客很难一下就认出招牌上写的字是“Hessenstube Lenz”(海森斯特伯?伦茨)。即便认不出来,它依然会让人觉得“里面可能会有一些传统的德国货”。而实际上,这家店里卖的是当地特产的陶器,还有很多传统的手工艺品。
作者后记:为读者服务的字体排印
最近,字体排印方面的书籍在日本也逐渐多了起来。这和以前相比可算是一大进步,似乎日本的字体排印也达到了能和国外一较高下的水平。但在另一方面,却没有一本书能细致地讲解排版的基本规则和字间距调整。这是很奇怪的。字体排印发展如此迅速,而最重要的基础部分如果不扎实地打牢,怎么可能积累成果呢?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本用日文撰写的书能够回答大多数字体用户日常的一些疑问。
正如第六章所提到的,其实我自己也没有接受过系统的字体排印教育。我也是在制作字体过程中,碰到问题自己调查学习开始的,比如这个符号怎么用,怎样看起来才最理想等等。刚认识一些欧美著名的字体设计师时,向他们问了很多现在想起来都很羞愧的问题,但是他们每个人都非常认真地回答我。这本书的内容包括从我对西文字体开始产生兴趣,到赴英国留学、成长,以及能够在德国与字体设计界大师共事的这15年里,从他们身上所学到知识的集大成。
单纯把知道的东西流水账般地摆出来是不成系统的。在和《设计的现场》的编辑宫后优子女士探讨之后,我决定优先地写一些设计师们在实际工作中最想知道的东西。另外,我也很注重解释说明是否易懂,因此一些地方修改了很多遍。我想,这是因为“字体排印学”不是为了做研究的学者而存在,而是为了连“字体排印”这个词都没有听说过的、包括老人小孩在内的各界读者而服务的。我所学过的英文的字体排印专业书里,除了一些术语,其他都是平易的文字。我也希望本书能达到这种程度。
如果您能感到本书清晰易读,我要非常感谢排版的立野龙一先生的建议。因为我对写文章并没有很大的自信,所以就拿图版补充说明,这又为排版平添了很多麻烦。他对本书的内容也提出了很多积极的意见,本书的构成也与我最初的方案有大幅度的改动。
当然,我之所以能成为字体设计师,为我打好基础的,不仅有武藏野美术大学时代的诸位老师,还有热爱文字而同时又对品质严格要求的写研、字游工房和TypeBank的诸位。我想在此一并表示感谢。另外,还有很多帮我打下基础让我能成为西文字体设计师的人,虽然在此只能提到很少的几位,他们当中哪怕缺少一位,就没有今天的我,以及不惜牺牲自己宝贵时间而回答我那些无聊的问题的诸位。让我意识到学习西文必须动手书写的《关于字母》一书的作者、字体设计师赫尔曼?察普夫先生,在伦敦带我参加工艺家聚会的萨利?鲍尔女士,让我用平头笔书写罗马正体大写字母的碑刻家戴维?霍尔盖特先生,为我提供了从15世纪到现代的活字字体资料的、英国湖区旧书店的巴里?麦凯先生,教给我寄席文字余白之美和带我进入落语世界的已故橘右近师父,以及以橘右龙为首的橘氏门徒的诸位,还有让我把在伦敦学到的东西得以消化的嘉瑞工房的高冈重藏先生和高冈昌生先生,非常感谢大家。最后,虽然和本书没有直接关系,我还要在此特别感谢教给我动手制作乐趣的父亲,放任让我做自己喜欢的事情而一直在背后关心我的母亲,在德国这样一个异国他乡每天支持我的妻子,充满活力并带给我新鲜发现的两个儿子。
还有那些我无法直接提问,但在数百年前已经给予我答案的字体设计师斯韦恩海姆、潘纳尔茨、威尔逊、迪多等等诸位“老朋友”们。
—— 小林 章
……
西文字体:字体的背景知识和使用方法 中信出版社 (此为图书名称,以下内容为不包含此书内容的图书简介) --- 《设计中的色彩心理学:解码视觉语言的无声力量》 作者: [虚构作者名] 出版社: [虚构出版社名] 字数: 约 450 页 开本: 16 开 装帧: 精装 / 函套 内容简介: 色彩,是人类视觉体验中最直接、最强烈的元素,它不仅仅是光波的物理现象,更是一种深刻的心理符号和文化载体。在设计领域,对色彩的运用能力,往往是区分优秀作品与平庸之作的关键分界线。《设计中的色彩心理学:解码视觉语言的无声力量》并非一本停留在色谱理论或软件操作层面的工具书,它旨在深入剖析色彩与人类情感、认知、乃至社会行为之间复杂而微妙的联系。 本书的撰写基于跨学科的研究基础,融合了实验心理学、神经美学、社会人类学以及应用艺术史的最新洞察,为读者构建了一个关于色彩认知的全面框架。我们不再将红色简单地等同于“警示”或“激情”,而是探究不同文化背景下,红色所激发的多层次生理反应和文化脚本。 第一部分:色彩的生物学基础与感知机制 本书首先将读者带入色彩感知的微观世界。我们将详细解析人眼结构与大脑皮层处理视觉信息的过程,探讨光照条件、视觉适应性对色彩感知的即时影响。这一部分着重于科学证据,解释了为什么某些颜色组合能带来和谐感,而另一些则会引发视觉疲劳或冲突。我们引入了“色彩恒常性”的概念,并讨论了数字化屏幕与印刷介质在色彩重现方面存在的根本差异,为后续的应用探讨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 第二部分:跨文化语境下的色彩符号学 色彩的意义并非普适的。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地理区域,同一种颜色可能承载着截然相反的寓意。本书的第二部分是一次宏大的色彩漫游。我们将对比西方社会对“白色”的纯洁定义与东方文化中其代表的哀悼之意;分析伊斯兰世界中“绿色”的神圣地位,以及在现代市场营销中如何利用“蓝色”建立信任感。深入研究这一部分,能帮助设计师避免在国际项目或多元文化传播中因色彩误用而导致的沟通失败。我们特别设立了章节,探讨了后现代主义思潮对传统色彩象征的解构与重塑。 第三部分:情绪驱动的设计:色彩与用户体验(UX/UI) 在数字时代,色彩是用户体验设计中无声的指挥家。本书着力探讨色彩在引导用户行为、建立品牌情绪以及提升可用性方面的实战策略。我们通过大量的案例分析,揭示了如何利用饱和度、明度、色相的细微变化来影响用户在网站、App 或交互界面中的决策路径。例如,按钮的颜色如何影响点击率?界面背景的冷暖色调如何调节用户的专注度和等待时间?此外,书中还探讨了可访问性(Accessibility)设计中,如何确保色盲或色弱用户能够无障碍地理解信息,强调了色彩在包容性设计中的责任。 第四部分:品牌识别与色彩策略的构建 品牌的核心价值往往通过其专属的色彩系统得以具象化。本部分聚焦于商业应用,指导读者如何从零开始建立一个稳定、有效且具有辨识度的色彩品牌识别系统(CI)。我们将分析可口可乐的红色、蒂芙尼的蓝色等经典案例,剖析其色彩选择背后的商业逻辑和长期维护策略。更重要的是,本书提供了一套严谨的“色彩情绪地图”构建方法,帮助设计师将抽象的品牌个性(如“创新”、“可靠”、“奢华”)转化为可量化的色彩参数,确保从包装、广告到实体空间,品牌的声音始终如一。 第五部分:艺术史中的色彩革命 色彩不仅仅是工具,它也是艺术史演进的驱动力之一。从文艺复兴时期对颜料稳定性的追求,到印象派对瞬时光影的捕捉,再到野兽派和抽象表现主义对色彩情感的极致释放,本书将梳理出一条清晰的艺术脉络。理解这些历史上的色彩“革命”,能激发设计师超越既有范式,将艺术灵感融入当代应用。我们探讨了炼金术、中世纪手稿以及工业革命带来的新型染料如何重塑了人类的视觉世界。 《设计中的色彩心理学》 是一本面向专业设计师、市场营销人员、品牌顾问以及所有对视觉沟通有深度兴趣的学习者。它不仅仅告诉您“使用什么颜色”,更关键的是阐明“为什么使用”以及“如何最大化其效用”。阅读本书,您将学会倾听色彩背后的故事,掌控其无声的力量,从而创作出既美观又富有说服力的视觉作品。 --- 《建筑结构与材料的未来形态:可持续性、仿生学与智能系统》 作者: [虚构作者名] 出版社: [虚构出版社名] 字数: 约 680 页 开本: 大 16 开 装帧: 锁线胶装,配有大量高清工程图和剖面图 内容简介: 面对气候变化和资源约束的挑战,当代建筑设计正处于一个关键的转型期。传统的、高能耗的建造方式已难以为继。《建筑结构与材料的未来形态:可持续性、仿生学与智能系统》 是一部前瞻性的专业著作,聚焦于驱动下一代建筑革命的核心技术与哲学理念。本书聚焦于结构工程学、材料科学与环境责任的交汇点,旨在为结构工程师、建筑师、城市规划师及工程专业学生提供一套全面的、面向未来的知识体系。 本书摒弃了对既有规范的简单重复,而是深入探讨了如何从根本上重塑建筑的“骨骼”与“皮肤”,实现真正的低碳、高适应性和长久生命力。 第一部分:可持续性设计的结构基石 本部分着重于“去碳化”的结构策略。我们详细分析了传统混凝土和钢材的隐含碳排放问题,并系统介绍了替代性解决方案。其中包括: 1. 工程木材(Mass Timber)的复兴与深化: 重点解析胶合木(Glulam)、交叉层压木材(CLT)的力学性能、防火等级以及大型化应用的结构设计规范。探讨木结构如何通过固碳作用,使建筑从碳排放源转变为碳汇。 2. 低碳与零碳材料的创新: 剖析地聚合物混凝土(Geopolymer Concrete)、生物基复合材料(Bio-based Composites)的配比设计、现场施工挑战及其在不同气候带的适用性。 3. 结构效率最大化: 探讨超高性能混凝土(UHPC)在减少构件截面尺寸、实现更轻盈结构中的应用,以及如何通过结构优化设计(如拓扑优化)减少材料用量。 第二部分:仿生学:向自然学习的结构智慧 自然界经历了数百万年的演化,形成了在强度、韧性与材料效率上近乎完美的结构。本书的第二部分将仿生学原理系统地引入结构设计流程。 我们首先解构了不同生物形态的力学原理:从骨骼的微观分层结构如何实现抗压与抗弯的平衡,到植物茎干和叶脉的柔性支撑系统。随后,我们将这些原理转化为可操作的工程方案: 晶格与多孔结构: 模拟蜂巢、海绵和骨小梁结构,设计出具有高强度重量比的模块化填充结构和壳体结构。 自适应与柔性系统: 借鉴藤蔓和树木的生长策略,探讨如何设计在地震或强风荷载下能进行动态调整的结构框架,减少结构失效的风险。 皮肤表面的气候响应: 研究松果和某些植物的开合机制,设计能根据日照和湿度自动调节遮阳、通风效率的动态幕墙系统。 第三部分:智能材料与响应式建筑 未来建筑的结构将不再是被动的承载体,而是能够感知、计算并响应环境变化的“活的系统”。本部分深入探讨了集成传感和作动功能的智能材料。 1. 自修复材料: 介绍微胶囊技术和细菌诱导的钙化过程,如何使混凝土和涂层具备自我修复微裂缝的能力,从而大幅延长结构寿命并减少维护成本。 2. 形状记忆合金(SMA)与可变结构: 分析SMA在构建可快速重构空间、消能减震系统中的潜力,以及其在应对极端荷载时的快速响应机制。 3. 能源中和立面系统: 结合光伏(BIPV)和热能转换技术,探讨如何将建筑表皮转变为高效的能源生产和储存界面。内容包括透明太阳能电池的集成难度、相变材料(PCM)在墙体中的热缓冲应用。 第四部分:数字化建造与参数化设计 未来的结构设计离不开先进的数字化工具。本部分强调了参数化建模在实现复杂几何形态和结构优化中的决定性作用。我们将探讨如何利用有限元分析(FEA)与生成式设计(Generative Design)软件,在满足多重约束(如材料、成本、能耗)的前提下,快速迭代出最优的结构拓扑。此外,书中还详细介绍了增材制造(3D打印)技术在建筑结构领域从原型到大规模构件生产的应用前景、技术挑战及其对供应链的颠覆性影响。 《建筑结构与材料的未来形态》 旨在激励读者跳出“框定式”思维,将结构设计视为一个动态、多目标优化的过程。通过对科学前沿和历史智慧的融合,本书提供了一个清晰的蓝图,指引建筑行业迈向一个更安全、更高效、更具生态责任感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