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基本信息 | |||
| 图书名称 | 书艺丛谈 | 作者 | 龚鹏程 |
| 定价 | 58.00元 | 出版社 | 东方出版社 |
| ISBN | 9787506080729 | 出版日期 | 2015-05-01 |
| 字数 | 页码 | 428 | |
| 版次 | 1 | 装帧 | 平装 |
| 开本 | 16开 | 商品重量 | 0.4Kg |
| 内容简介 | |
一笔一画、这个字那个字、颜真卿、柳公权、黑黑白白,陪我度过了无数晴窗松影和静夜昏灯的时光,摩挲着宣纸棉纸毛边纸不平滑的表面,就像抚摸老友的手掌。这其中,有多少眷惜、多少温情!濡墨使笔,在纸上画来画去,墨痕映带出来的,不只是一个字一个字,更是一种心境、一幅画、一种感觉,裹着我深入悠远的记忆!我写字只是抒情,从不苦练,遂也不再有什么进境。“少习若天性”,那些点画使转,于我殆如本能,便如用筷子挟菜吃饭,随手搦管,如亲故人。写字写得玩,不必矜肃以对,也即因此而得孔子所说:“游于艺”之趣,而少了点俗气匠气。玩须有玩兴,且须有与生活搅和的热情。搅和不会成为艺术,但能使生活艺术化,不再刻板、不再紧张、不再装腔作势。 |
| 作者简介 | |
| 龚鹏程,1956年生人,台湾师范大学国文研究所博士。曾任淡江大学中文系主任、研究所所长、文学院院长、文学院院长,中正大学历史研究所教授,南华大学创校校长,佛光大学校长,中华道教学院副院长等教职;及国际佛学研究中心主任、世界道教研究中心主任、中国古典文学研究会理事长等职。著书四十余种。 |
| 目录 | |
| 书法艺术的品鉴 唐初书法史初探 孙过庭的书论 张怀瓘书论研究 袁小修论书画 傅青主的书学 刘熙载的书概 康有为的书论 佛道经典书帖考 书法与道教 书学与武学 女书 僧书 醉书 无名氏书 |
| 编辑推荐 | |
| 文摘 | |
| 写字,是我幼年学得的技艺,是跟玩家家酒、跳房子、打纸牌同一时期学会的。但学会之后,越练越熟,便渐渐荒疏了打纸牌之类的其他技能;且也在此技艺中获得了其他技能无法提供的快乐,以致玩耍至今。 写字当然需要练写。我学写字,是在面摊子上练的。其实也无所谓练不练。每天家父卖面,我就拉一条板凳,坐在面担子旁边学写字。爸爸通常总是用旧报纸写好一些字,供我在他卖面时照着摹写。这原是为了让我多识些字,兼防我趁机偷溜了去玩。可是我在摹写的过程中,对那些线条点画越来越感兴趣,觉得它们变化无穷。所以写得很起劲,墨渖淋漓,看在大人眼中不免误以为孺子可教。 待我上了学以后,老师见我能写字,又不免时时命我去写些海报、告示之类。而其实此刻写字仅是涂鸦,什么笔法都不懂。但人的毛病,就是受不得鼓励。「杀君马者道旁儿」,一获嘉许,便矜然自以为我是能写字的了。幸而小学一年级跳读三年级,导师黄灿如怜我寡学,才又教我正式学写了些字帖。 早先我亦曾临写过陆润庠等清末人的一些帖子,甚至还写过一两册何绍基。一个小娃儿,初入门,写这些,不是笑死人吗?但父亲卖面极忙,根本无暇指导我。他随便我写什么都好,只规定每天写好了几张报纸,就钉在木板墙上。夜里我睡了,他打烊回来看过,用红墨水毛笔批改圈点一番,依旧钉回墙去,让我起来自己看。我见他圈得多就高兴,批得多了就丧气,如此而已。 从前俞曲园《曲园自述诗》中载有「娇小曾孙爱似珍,怜他涂抹未停匀,晨窗日日磨丹矸,描纸亲书上大人」的诗,描写他教孙子俞平伯(僧宝)写字的情况。自注说:「小儿初学字,以朱字令其以墨笔描写,谓之描纸。『上大人孔乙己』等二十五字,宋时已有此语,不知所自始。僧宝虽未能书,性喜涂抹,每日为书一纸,令其描写」。我父虽然不是俞曲园那样的大学者,但对孩子怜爱之情,想无二致。我之涂抹,大概也与宋代以来直到俞平伯时代那些小孩子们接受到的写字教育相似。 不过黄老师觉得我这样乱学乱写颇不正宗,便命我仍以柳公权〈玄秘塔〉为主。但我其实并不甚懂得择帖,什么钱南园、黄自元也都曾胡乱学写过一阵。用笔也没个准,狼毫、羊毫、七紫三羊,抓着就用。而墨,是市面上通行的古梅园墨汁。当时流行的墨条,较廉价,为我们小孩子能用得起的是烟墨,号称「五百斤油」。但小孩子惮于烦劳,除非去比赛,大抵都用墨汁,谁也懒得磨墨。墨汁与磨的墨究竟有什么分别,亦甚为茫然。 由于当时常参加一些国语文竞赛,学校觉得我是可以培养出去「为校增光」的,所以许多课或升降旗、打扫劳务之类都可以不必参与,只要去办公室练练字就好。后来更在医务室里为我放了一张桌子,我遇着不想上的课,便名正言顺地躲去那儿写字。整个医务室里根本没人,我独自在其间看小说、睡觉、闲闲练练书法。后来另有一位同学徐永昌亦来,我们又多了些聊天玩耍的乐趣,生活真是好不惬意。 这样写字,当然挣得了许多奖励,还得到机会代表台中市远赴台北去比赛。次坐光华号特快火车,赴台北游历,真是宛若驶往天堂,快慰欢畅极了。但「祸兮福所伏,福兮祸所倚」,成天玩耍不上课的结果,是数学一落千丈,差点儿考不上初中。 所以,初中以后,我对写字便再也热衷不起来了。虽然也仍去比赛,却几乎不再练字。心理上觉得已经练得够多了,何必再练?对于是否可由此成为一名书法家,亦完全没有概念,因此也无甚期许。初中时我仅见过的一名「书法家」是李世杰。他来学校表演拳指书法,我们都觉得很好玩;但知道他那些作品是要卖钱的以后,心理上总是觉得怪怪的。 也就是说,除了练过几年字以外,对于书学、书史、书坛状况,我一概不知,练字也难说有什么法度。举凡执管、用笔、结体、章法、行气、落款、使转,主要是靠自己从字帖子上去揣摩,包括写于右老的标准草书。故所得既浅,又可能不甚正宗。篆、隶更是根本没有碰过。 这种情形,一直维持到入大学。由于未再练字,因此也毫无进步。有点长进的,是高中认识了同学孙武曾,一同打拳作字,他喜欢写隶书,我才接触到这种书体。 如此学书经历,可说是极稚拙极浅陋的了。但幼年扎的一点童子功,也不能说是毫无作用。写字一道,对我而言,真如古人所说,叫做「童而习之,习与性成」「少习若天性」。那些点画使转,于我殆如本能。所以几乎从来不必复习,不用再去锻鍊,随手搦管,如亲故人。有时我看某些书法家写字,要先试笔、调息、敛气老半天,便暗惜其工夫毕竟不到。而书家作字,又往往太过矜慎,以此为「艺术创作」。我则因为太熟了,执笔写字,便如用筷子挟菜吃饭,常事也,本不必矜肃以对,所以也少了点艺术工作者的庄重气,同时也就可以比较不做作。 更重要的是,是对点画线条的亲切感。此乃少年玩伴,一笔一画、这个字那个字、颜真卿、柳公权、黑黑白白,陪我度过了无数晴窗松影和静夜昏灯的时光;摩挲着宣纸棉纸毛边纸不平滑的表面,就像抚摸老友的手掌。这其中,有多少眷惜、多少温情!濡墨使笔,在纸上画来画去,墨痕映带出来的,不只是一个字一个字,更是一种心境、一幅画、一种感觉。每一搦管,总不像手拈着笔杆,而彷彿手上面还有另一只手;黄老师胖胖的手正握住我的手在教我运笔。她手上的温度与力量,裹着我的手,也裹着我沈入悠远的记忆中! 因此我写字只是抒情,从不苦练,遂也不再有什么进境。大学读中文系,课程中虽有书法一门,我也率意对之。王久烈老师对我这般胡闹,大概觉得很可惜,开示了许多笔法,令我眼界豁然,才又开始写一写。 不过大学毕竟不同于小学。大学里人文荟萃,能使人对人文之美兴起具体的向往。书法与书家不再是纸上的东西,或遥远的、冷冰冰的历史生平记载,它们活生生地在周遭。正我如在《四十自述》中说的:「当时每位老师几乎都写得一手好字。申庆壁先生书如孙逸仙,浑朴厚实。丁龙垲、白惇仁两先生学颜鲁公,矜重古雅;白师的章程行稿,更是妙绝天下。王仁钧先生流丽婀娜,用笔至巧。戴培之先生,通和硬媚,亦不可多得。……其他如汪中、刘太希诸先生,诗书也都是久着盛名的。这些老师们授课,常用自写的毛笔手稿付印,文采烂然,墨渖淋漓。他们着长衫、啣烟斗,谈诗论艺,横案作字,我辈小子,望之皆觉其飘飘若云中仙人。上课时捧读其彩笺墨宝,翫其笔势,实在钦羡不已。偶于其黑板板书中,窥见其用笔之法,更觉欣欣然,若有所会。……如汪中(雨盦)先生讲诗,讲了什么,我全忘了。但我永远能感受到、能在脑海中浮荡起一个个诗的情境。檐前细雨灯花落,夜深只恐花睡去,宫灯教室里,黄暗的灯光,诗人曼声长哦,墨笺娟美,夜雾低迷。那一句句的诗语,都不是古人古书上的意象,而就是我们读诗时亲身体验的情境。灵魂于此,彷彿正彳亍于魏晋唐宋诗人之园林书案间,应目触心,理解即在当下。」 这是一个诗、文、书法以及具体人格风姿气象共同形塑的人文美感情境。在这个情境中,我们才能懂得古代文人写字抄经、飞笺斗韵、函札往返、题壁、墨戏、识跋等境况与感觉。跟书法相关的一些知识,例如评碑、论帖、选笔、择砚、用墨,乃至镌印、拓搨、装裱、鉴定等等,也都附着在或生存在这样一种情境中,令我们有了具体的了解。 所谓具体的了解,就是说它不同于抽象的、概念的、知识的、客观的了解。例如执笔法,读唐太宗〈笔法诀〉、韩方明〈授笔要说〉、林蕴〈拨镫序〉、卢携〈临池诀〉、李后主〈书述〉、陈绎曾《翰林要诀》等等,获得的理解是抽象知识概念的,我们具体见一师友用笔执管,便是具体的了解。一种执笔运笔法好不好,此刻便非知识理性问题,而是由看那个写字的人写得好不好来判断,或依你对那个人的观感与关系来判断。而一些书家之技艺,如落款、行气、附笔、题记、选纸、配色,亦非知识问题或常识问题,乃书法一道,在文人生活世界中逐渐形成的惯例以及雅俗择别之标准。从知识上讲,未必讲得清楚,需要由「见多识广」中养成此类识见。 我正是在这种情况下,大大增长了不少见识。纯由书艺上说,大学里卧虎藏龙,我是排不上名的。但我本来也就不准备以艺名家,故得此情境,反而更能恣情,亦更能增长我对书法的理解与涵养。后来我常写东坡语云:「退笔如山未足珍,读书万卷自通神」,基本上即得自这段时间的体会。 然而,读书万卷,谈何容易?一日一卷,须百年乃得三万六千卷,赵之谦曾为潘祖荫题书斋曰:「未读五千卷书者不得入此室」,标准虽已降低,却也得有二十年苦功才能达到这个指标。可见以读书万卷来增益书艺,原非懒惰人所能借口,工夫不比退笔如山者更为轻松。只不过,如此学书,其道迂而广。迂曲些,但也广阔些。比只是握一管笔苦苦杀纸耗墨汁,好像更圆通些,或更适合我这样的人的脾胃罢了。 虽然如此,我也并非全不练字。因此时眼界已开,故我喜欢去看别人写的字,每逢佳处,辄默忆于心,或移写于所带的簿本纸片上,尤其注意结体间架的问题。因为行气神韵难以摹习,字形体势则易于研拟。当时不但看近时名家,也看市招告示,什么都感到新奇,学得了不少窍门。 …… |
| 序言 | |
从我接触的不少关于书法艺术的书籍来看,很多往往陷入了要么过于学术化,晦涩难懂;要么过于浅显,缺乏深度。我希望《书艺丛谈》这本书能够打破这种“二八法则”,在保证学术严谨性的同时,又能做到通俗易懂,让像我这样的普通爱好者也能轻松阅读。我尤其关注书中能否通过一些生动的案例分析,来阐释复杂的书法理论。比如,在讲解“用笔”的技巧时,是否能选取一些具体名家的作品,详细剖析其用笔的特点、力度、速度的变化,以及这些变化所带来的艺术效果?在阐述“结体”的构成时,是否能用图示结合文字的方式,讲解不同字形、不同结构带来的视觉感受?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像一位耐心细致的老师,手把手地教我如何去观察、去体会、去欣赏一幅书法作品。如果书中能够提供一些关于书法练习的方法和建议,那就更贴心了。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成为我书法学习道路上的“启蒙之书”,能够点燃我对书法艺术的热情,并且为我后续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评分这本《书艺丛谈》,从书名看就透着一股子古朴和研究的劲头。我最近对书法艺术特别着迷,一直想找一本能系统性地梳理书法发展脉络、解析其艺术精髓的书籍。偶然间看到了这本书,龚鹏程这个名字如雷贯耳,他是当代重要的学者,涉猎甚广,对于传统文化的理解有着独到的见解,所以对这本书充满了期待。我希望它能不仅仅是枯燥的理论堆砌,更能让我感受到书法艺术穿越千年的生命力。我关注的是它能否深入浅出地讲解书法理论,比如历代书家如何创新,不同书体各自的审美特点,以及书法与时代背景、哲学思想之间的关联。而且,对于我这样初涉书法门径的爱好者来说,能否有一些实际的指导,例如如何欣赏一幅好的书法作品,如何辨别不同风格的优劣,这些都是我非常看重的。当然,如果书中能够配以精美的图例,那就更完美了,毕竟书法是一门视觉艺术,没有图文并茂的讲解,总觉得少了些什么。我希望这本书能给我带来一次沉浸式的书法艺术之旅,让我从更深层次理解“书为心画”这句话的真正含义,而不是停留在表面。
评分我是一个非常注重书籍的“可读性”的读者,即使是学术性的书籍,也希望它能够以一种引人入胜的方式呈现。《书艺丛谈》这本书,从书名上看,似乎是偏向学术研究的,但我依然抱有期待,希望它能做到“寓教于乐”。我希望作者能够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将抽象的书法理论讲解得清晰明了。我尤其希望书中能够穿插一些书法史上的有趣故事、轶闻趣事,或者作者对某些名家作品的个人感悟,这样能够让阅读过程更加轻松有趣。如果书中能够提供一些如何“入门”学习书法的建议,比如从哪些碑帖入手,如何练习笔画,如何临帖等,那就更完美了。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成为一本既有学术深度,又不失趣味性的书法读物,能够让我爱不释手,并且在阅读的过程中,感受到书法艺术的魅力,激发我学习书法的热情。
评分我一直对中国传统文化有着浓厚的兴趣,而书法艺术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自然是我关注的焦点。《书艺丛谈》这本书,从其书名和作者的身份来看,无疑是一本具有很高研究价值的著作。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帮助我更深入地理解书法艺术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我尤其关注书中是否能够探讨书法艺术与中国人的审美情趣、思维方式、精神追求之间的内在联系。例如,书法中的“节奏感”、“韵律感”是否与中国音乐、舞蹈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书法中的“留白”艺术,是否体现了中国哲学中的“虚”、“无”等概念?我希望这本书能够从更宏观的文化视角,来解读书法艺术,让我认识到书法不仅仅是一门技艺,更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体现。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成为我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一扇窗口,让我能够从更深层次感受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
评分我对《书艺丛谈》这本书的期待,很大程度上来自于作者龚鹏程先生的名气和他在文化学界的地位。我一直认为,能够成为一位备受尊敬的学者,其思考必然是深刻且独到的。我希望这本书能够不仅仅停留在对书法技法的分析,更能深入到书法艺术背后的精神层面。我关注书中是否能够探讨书法与中国传统哲学思想,例如道家、儒家、佛家思想之间的深刻联系。书法中的“虚实相生”、“中和之美”,是否都与这些哲学理念息息相关?我希望作者能够用他独到的眼光,为我们揭示书法艺术在中国文化精神中的独特地位。同时,我也期待这本书能够引发我对当下书法创作的一些思考。在现代社会,书法艺术面临着哪些挑战?我们如何在传承传统的同时,又能融入时代精神,创造出具有当代价值的书法作品?我希望《书艺丛谈》能够给我提供一些关于这些问题的启示,让我能够更全面、更深入地理解书法这门艺术。
评分我是一个喜欢从多角度、多层面去认识一门艺术的人。《书艺丛谈》这本书,从书名和作者来看,都具备了足够的研究价值。我希望这本书不仅仅是对历代书法史做一个简单的罗列,而是能够提炼出一些贯穿其中的、具有普遍意义的艺术规律和审美范式。我特别希望作者能够从“书艺”这个角度出发,强调书法作为一种“艺术”的独特魅力。比如,在分析不同书体和不同风格时,是否能着重挖掘其内在的逻辑和审美追求?是否能揭示不同时代、不同地域的书法风格是如何相互影响、又如何各自发展的?我期待这本书能够帮助我建立起一套相对完整的书法审美体系,能够让我更清晰地辨别和欣赏不同书法作品的艺术价值。如果书中能够引用一些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艺术理论,来与中国书法进行对比和阐释,那就更具启发性了。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打开我的视野,让我认识到书法艺术的博大精深,以及它在中国文化中的独特地位。
评分读一本好书,就像结交一位良师益友。而《书艺丛谈》这本书,从它的定价策略(满58包邮)来看,就预示着它不是那种高高在上、遥不可及的学术巨著,而是试图以一种更为亲民、开放的态度,与更广泛的读者进行交流。我期待它能像一位老友,娓娓道来,将书法的奥秘一点点展现在我面前。我特别希望这本书能够打破一些传统书法理论的僵化模式,用现代的视角去审视和解读古老的书法艺术。比如,在讲解碑学与帖学之争时,是否能更加立体地分析两者的渊源、发展以及各自的贡献,而不是简单地褒此贬彼。我更关心的是,在浩如烟海的书法理论中,这本书能提炼出哪些真正具有启发性的观点,能够帮助我建立起自己对书法艺术的理解框架。它能否引导我欣赏书法作品时,不仅仅看到笔画的工整与否,更能体会到其中蕴含的情感、意境和作者的精神世界?此外,对于当下书法创作面临的挑战和机遇,书中是否有所探讨?是否能为我们这些热爱书法的人提供一些前行的思路和借鉴?我对这本书的期望,是它能成为我书法学习道路上的一座灯塔,照亮我前行的方向,让我能够更自信、更有趣地探索书法艺术的魅力。
评分我一直认为,一本真正的好书,是能够触动人心,引发共鸣的。而《书艺丛谈》这本书,仅从其书名以及作者的声望来看,我就觉得它具备了这样的潜质。我期望这本书能够在我阅读的过程中,不仅是信息的传递,更是一种精神的对话。我特别希望它能在那些看似枯燥的理论讲解背后,挖掘出书法艺术所承载的文化基因和民族精神。例如,在分析篆书的起源和演变时,是否能将其与古代社会形态、文字发展和思维方式联系起来?在探讨行书的灵动飘逸时,是否能与其所处的时代背景下人们追求自由、奔放的情感诉求相结合?我对这本书的期望,是它能够帮助我理解,书法不仅仅是写字,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是几千年历史长河中智慧和情感的凝结。我希望它能带领我走进书法家的内心世界,去感受他们创作时的心境,去体会他们笔尖流淌出的情感。如果书中能够穿插一些动人的书法故事,或者引用一些发人深省的文学典故,那就更添一份色彩了。我期待这本书能成为一本有温度、有厚度的著作,让我读来既感到启发,又倍感温暖。
评分我通常不会轻易购买非专业书籍,除非其内容确实能够引起我的强烈兴趣。而《书艺丛谈》这本书,凭借其作者的学术声望,以及“书艺丛谈”这个书名所蕴含的学术探讨的意味,确实让我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我希望这本书能够为我提供一种更为系统、更为深入的书法理论研究视角。我特别关注书中是否能够对历代书法理论家提出的重要观点进行梳理和辨析,并且在此基础上,提出一些新的见解。例如,关于“笔法”、“墨法”、“结体”等关键概念,书中是否有更具原创性的解读?是否能将这些抽象的理论,与具体的作品分析相结合,让理论更加具象化?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成为我进一步深入研究书法艺术的“敲门砖”,能够为我提供一个扎实的理论基础,并且引导我进行更深入的思考。它应该是一本能够让我反复研读,并且从中不断获得新知的“工具书”。
评分我是一个非常注重书籍内容深度和广度的读者。对于《书艺丛谈》这本书,我抱有很高的期待,希望它能提供一种全新的视角来解读书法艺术。我希望作者龚鹏程先生能够以其深厚的学养,对书法史上的重要流派、代表人物以及关键性的理论进行一次系统性的梳理和辨析。我特别关注书中能否对一些长期存在的学术争议,比如不同书体之间的演变关系、某些书家风格的形成原因等,提出一些独到的见解,甚至能够“拨乱反正”,为我们提供更清晰的认识。而且,我更希望这本书能够超越单纯的艺术评论,能够深入到书法与哲学、历史、社会学等多个学科的交叉领域。比如,书法中的“气韵生动”到底是如何在笔墨之间体现的?书法艺术的审美标准在不同时代是如何演变的?这些问题如果能得到深入的探讨,那将非常有价值。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成为一本真正意义上的“丛谈”,能够集纳各家之说,又能够自成一家之言,为书法研究提供一个坚实的基础。它应该是一本能够让我反复阅读,每次都能获得新启发的宝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