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启超与民国政治

梁启超与民国政治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张朋园 著
图书标签:
  • 梁启超
  • 民国政治
  • 政治史
  • 思想史
  • 近代史
  • 人物传记
  • 历史
  • 中国近代史
  • 民国史
  • 学术著作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上海三联书店
ISBN:9787542639882
版次:1
商品编码:11267450
包装:平装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3-06-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69
字数:21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梁启超与民国政治》共分为九章, 主要内容包括: 共和建设之道——梁启超的政治理论基础 ; 政党政治——梁启超与进步党和国民党 ; 中坚领导——梁启超与袁世凯及北洋军人的关系等。

内页插图

目录

萧公权先生序
自序
回归序
绪论
第一章 共和建设之道——梁启超的政治理论基础
一 拥护共和
二 强有力的政府:中央集权与保育政策
三 中坚阶级领导:政党内阁与二院制
第二章 政党政治——梁启超与进步党和国民党
一 进步党之组成与兴衰
二 进步党与国民党之隔阂和冲突
第三章 中坚领导——梁启超与袁世凯及北洋军人的关系
一 从联袁到讨袁:维护共和
二 研究系与北洋派之关系
第四章 国务大臣——梁启超与民初之财政、司法及外交
一 财政总长
二 司法总长
三 对德外交
第五章 新文化运动——梁启超退出政坛后的动向
一 引论
二 介绍新知的学会活动
三 春风化雨
第六章 社会主义与发展实业——梁启超欧游之后思想的变化
一 对社会主义的认识
二 发展实业——中国走向现代化之道
第七章 协同动作——梁启超退出官场后的政治生活
一 五四运动
二 国民制宪运动
三 联省自治运动
第八章 师友之间——梁启超的人际关系
一 康梁异趋与万木同学之累
二 青出于蓝的后起之秀
第九章 言论依归——梁启超在民国之言论影响
一 《庸言》、《大中华》
二 《国民公报》、《晨报》
三 《时事新报》、《改造》杂志
结论
参考书目

精彩书摘

  第一章 共和建设之道
  ——梁启超的政治理论基础
  政治家的政治行为,本于一定的信仰和方针。要想了解某一政治家的政治行为,亦当以了解其信仰为人手之道。
  梁任公在民国政治中,虽仅两次短暂出任阁员,然其与政党政治、讨袁护国、反对复辟、社会文化运动等均有密切关系。尽管康有为批评他“个性流质”,自己亦尝“以今日之我攻昨日之我”,然而在这些事件中他均有一定的立场。有时固然不免于利害之权衡,内心深处仍有一向服膺的基本理念。因此,探讨任公的政治理论基础,实属必要。
  (一)拥护共和
  辛亥革命爆发后,梁任公曾附和其师康有为,发表“新中国建设问题”一文,主张虚君共和,仍旧是君主立宪主义者。〔1〕及至南北议和达成清帝退位及实行共和之协议,任公即不再坚持原先的主张,反而进一步积极表示支持共和。其首次公开拥护共和之言论。见于“中国立国方针商榷书”。这篇长文系以共和建设讨论会的名义发布,任公为该会领袖,可以看出他的拥护共和态度。他说革命之后,当行共和;能行君主立宪,即能行共和政治;有行共和政治的意志,必能使共和政治成为事实。
  若夫悲观者流……谓共和政体万不能行于我国,至
  并以咎革命之非计,此其暗于事理,抑更甚焉。夫共和是否决不能行于我国,此非可以空言折人口也,必有待于他日之试验.此勿深论。然问国家之敝,极于前清时代,不行政治革命,庸有幸乎?欲行政治革命,而不先之以种族革命,为道果克致乎?今虽新政治之建设,茫乎未有端倪也,而数千年来恶政治之巢穴,为国家进步之一大障物者既已拔去.此后改良政治之余地,较前为宽,其机会较前为多,其用力较前为易。夫岂无新魔障之足以为之梗者,然其根据绝非如旧魔障之深远,未足引为病也。夫谓共和不能行于中国,则完全之君主立宪,其与共和相去一间耳。……若我国民而终不能行共和政治也,则亦终不能行君主立宪政治。若是,则吾洵劣种,宜永为人役者也。既认为可以行君主立宪之国民,自应认为可以行共和之国民。闻诸,眇不忘视,跛不忘履;虽审不能,犹当自勉,而况于我之挟持本非无具者也。夫今日我国以时势所播荡,共和之局,则既定矣,虽有俊杰,又安能于共和制之外别得活国之途?若徒痛恨于共和制之不适,袖手观其陆沉,以幸吾言之中,非直放弃责任,抑其心盖不可问焉矣.夫为政在人,无论何种政体,皆以国民意力构造之而已。我国果适于共和与否?此非天之所能限我,而惟在我之自求。〔1〕
  ……
《民国风云:政治风暴中的时代巨擘》 序言 民国,一个承载着深沉历史重量的词语,它不仅仅是一个时间段的标识,更是一段跌宕起伏、充满变革与探索的激情岁月。在这片古老土地上,帝制的余晖尚未完全散尽,现代化的浪潮已然汹涌而至,孕育出无数思想的火花,也锻造了一批批投身于国家命运洪流的时代巨擘。本书《民国风云:政治风暴中的时代巨擘》,并非要详尽地梳理某一位人物的生平事迹,亦非要逐一分析某个具体的政治事件,而是力图从一个更宏观的视角,勾勒出那个风云变幻的时代,那些在政治风暴中闪耀的巨擘们,他们所面临的挑战、他们的思想碰撞、以及他们为国家未来所付出的努力与代价。我们将目光投向那个转型期的中国,探寻其政治肌理的变动,解读那些塑造了中国近代史走向的关键力量。 第一章:帝制的挽歌与共和的曙光 在本书的开篇,我们将时间轴拉回到清末,彼时,积贫积弱的旧中国已是风雨飘摇。洋务运动的浅尝辄止,戊戌变法的昙花一现,都未能阻止列强的铁蹄踏入中华腹地。辛亥革命的炮声,犹如一声惊雷,震碎了延续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将共和的理念播撒在中国的大地上。然而,革命的成功并非一蹴而就,推翻一个旧制度,建立一个新政体,其间的艰难与曲折,绝非易事。 我们在此将探讨的是,在那场波澜壮阔的革命浪潮中,涌现出的那些关键的政治人物。他们或是革命的策划者、组织者,或是新思想的传播者、鼓吹者。他们的行动,他们的言论,他们的策略,都在深刻地影响着时代的走向。我们将看到,共和的理念是如何一步步深入人心,又如何在实践中遭遇重重阻碍。从早期维新派对君主立宪的期盼,到革命党人对暴力推翻帝制的决心,再到辛亥革命后对共和制度的初步探索,这个过程充满了理想主义与现实主义的交织,也充满了进步与反复的螺旋。 这一章节,将不局限于某个具体的人物传记,而是着眼于那个时代知识分子群体对政治变革的集体思考。他们如何看待国家的前途?他们希望建立一个怎样的国家?他们又为之付出了怎样的努力?从早期的保皇派到后来的革命党,他们的思想光谱如何演变?他们之间的论战又体现了怎样的时代症结?我们将透过历史的缝隙,捕捉那些足以改变中国命运的思想火花。 第二章:北洋的阴影与军阀的割据 辛亥革命后,中国进入了一个名义上是共和,实则充满动荡的时期。以袁世凯为代表的北洋集团,一度掌握了国家政权。他们试图在共和的框架下,重建一个强有力的中央政府,然而,其背后的权力斗争、以及复辟帝制的野心,最终导致了国家的进一步分裂。 本章将聚焦于北洋政府时期,中国政治舞台上的主要参与者。他们不仅仅是简单的“军阀”,更是在特定历史条件下,掌握着军事、经济乃至社会资源的政治势力。我们将分析他们的崛起逻辑,他们的政治运作方式,以及他们之间的权力博弈。从北洋三杰的恩怨纠葛,到各地方实力派的崛起,再到中央政府的虚弱与失能,这个时期中国政治的混乱与破碎,为后来的革命埋下了伏笔。 我们还将深入探讨,在军阀割据的混乱局面下,普通民众的生活状况,以及他们对政治的态度。军阀的统治,往往意味着战乱、赋税的沉重,以及社会秩序的崩溃。在这种背景下,新的政治思潮,新的救国路径,开始在民间孕育和传播。知识分子、青年学生,以及新兴的社会力量,都在思考如何打破这种割据的局面,如何建立一个真正统一、独立、富强的中国。 第三章:五四的呐喊与新思想的涌流 五四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个划时代的里程碑。它不仅仅是一场学生爱国运动,更是一场深刻的思想解放运动,它标志着新文化运动的勃兴,以及各种新思潮在中国土地上的传播与碰撞。在这一时期,马克思主义、共产主义、无政府主义、国家主义等等,都成为了知识分子和青年人热烈讨论的对象。 本章将把目光聚焦于五四时期前后,那些活跃在中国政治和思想领域的重要人物。他们有的积极倡导科学与民主,有的则开始探索社会主义的道路。他们的思想,他们的著述,他们的组织活动,都在为中国的未来描绘不同的蓝图。我们将看到,新文化运动是如何挑战传统的价值体系,如何呼唤思想的自由与解放。 这一章节,将着重于分析不同政治派别和思想流派的形成与发展。他们如何看待中国的问题?他们提出的解决方案有何异同?他们之间的论战,又如何预示着未来中国政治格局的走向?从早期的社会主义者,到后来的共产主义者,再到国民党内的不同派系,他们的思想和行动,都在深刻地影响着中国的发展方向。我们也将探讨,在西方思想的涌入与中国本土传统的张力下,中国知识分子如何进行艰难的自我定位与选择。 第四章:国民革命的潮涌与分化 国民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规模宏大、影响深远的政治运动。它在初期以“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政策,实现了国共两党的合作,并取得了初步的胜利。然而,随着北伐战争的推进,国民党内部的矛盾逐渐激化,最终导致了国共分裂,以及中国政治格局的重塑。 在本章中,我们将深入分析国民革命的进程,以及在这场革命中扮演关键角色的政治人物。我们将看到,国民党是如何从一个革命党发展成为一个执政党,其内部的派系斗争和权力结构是如何演变的。同时,我们也将审视中国共产党在国民革命中的作用,以及其从早期弱小走向成熟的过程。 本章的重点在于,探讨导致国共合作破裂的深层原因。是意识形态的差异?还是权力利益的冲突?抑或是外部势力的干涉?我们将尝试从多角度解读这一历史事件,并分析其对中国政治格局造成的长期影响。从南京国民政府的建立,到各地军阀的残余势力,再到新生的共产党组织,中国政治舞台上的力量对比,在国民革命后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第五章:抗日战争的烽火与民族的凝聚 日本侵华战争,是中华民族历史上最为惨痛的一页,也是中华民族凝聚力最强的时期。在这场生死存亡的斗争中,各种政治力量被置于严峻的考验之下。国共两党再次携手合作,共同抵抗外敌入侵,展现了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精神。 本章将聚焦于抗日战争时期的政治格局。我们将分析,在民族危机面前,各个政治派别是如何调整其策略和行动的。国民政府是如何组织全国抗战的?共产党是如何在敌后建立抗日根据地的?我们也将审视,在战争的熔炉中,中国人民是如何展现出强大的民族凝聚力和牺牲精神的。 我们还将探讨,抗日战争对中国政治发展的影响。战争的胜利,极大地提升了中国的国际地位,也为战后中国政治格局的走向埋下了伏笔。同时,战争的残酷也使得中国社会各阶层对国家命运的思考更加深刻。在抗战胜利的曙光中,关于中国未来道路的选择,变得更加迫切和复杂。 第六章:国共重庆谈判与内战的阴影 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面临着一个决定国家命运的关键时刻。国共两党就战后中国的政治前途展开了激烈的博弈。以重庆谈判为代表的和平努力,最终未能阻止内战的爆发。 本章将重点分析,抗战胜利后,国共两党各自的政治目标和战略考量。我们将探讨,为何来之不易的和平努力最终功亏一篑。从政治谈判的桌面上,到军事较量的战场上,中国政治舞台上的力量博弈,进入了一个白热化的阶段。 我们还将审视,在内战爆发前夕,中国社会各界对国家未来的普遍忧虑和期待。知识分子、民主党派、以及普通民众,都希望能够避免一场新的浩劫。然而,历史的进程,却走向了另一条道路。本章将勾勒出内战爆发前夕,中国政治的复杂图景,以及各个政治力量的动向。 第七章:新中国的诞生与历史的启示 随着解放战争的结束,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告成立。一个新的时代,在中国土地上拉开了序幕。旧中国的政治势力,也随之被历史的车轮所淘汰,或被整合,或走向了新的境遇。 本章将简要回顾新中国成立的历史背景,以及其对旧中国政治格局的颠覆性影响。我们将不再深入探讨新中国成立后的具体政策和发展,而是将目光聚焦于,从民国时期走过来的政治人物和政治力量,他们在历史的巨变中所扮演的最后角色。 本书的最后,我们将回归到对整个民国政治历史的整体反思。那些曾经叱咤风云的政治巨擘们,他们所经历的时代,他们所做出的选择,他们留下的遗产,都值得我们深入思考。民国的历史,是中国近代史上一部跌宕起伏的史诗,它充满了理想的追求,也充满了现实的无奈;它孕育了伟大的变革,也带来了深刻的教训。通过对那个时代政治风云的梳理,我们希望能为理解当代中国,提供更深厚的历史视角。 结语 《民国风云:政治风暴中的时代巨擘》,试图以一种宏大叙事的方式,勾勒出民国时期波澜壮阔的政治画卷。它并非要为您提供一份详尽的人物年表,或是一系列精确的事件分析,而是希望您能够从中感受到那个时代的气息,理解那些在历史洪流中,为国家命运而奔走呼号、运筹帷幄的政治人物的复杂与伟大。他们的功过是非,他们的选择与担当,都已凝固成历史的印记,值得我们去细细品读、深刻反思。

用户评价

评分

说实话,翻开这本书,我首先被吸引住的是作者对那个时代背景的描绘。作者并没有直接跳到梁启超本人的叙述,而是花了相当的篇幅去铺垫晚清民初那个复杂动荡的政治土壤。这种铺陈,我个人觉得非常到位,因为脱离了时代背景,任何人物的活动都显得苍白无力。书中对于当时各种政治派别、思想潮流的梳理,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都写得相当细致。我尤其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在描述康梁变法失败后的梁启超,是如何在一个充满压抑和无奈的政治环境中,继续寻找救国图存的出路的。他从日本流亡,接触了更广泛的西方思想,这种经历对他后续的思想转变和政治理念的形成,到底有多大的影响?书中对此的阐释,让我觉得非常具有启发性。我一直在思考,在那个“共和”概念刚刚被引入,但其内涵和实践都充满争议的时代,梁启超的“共和”观,究竟是一种怎样的形态?是照搬西方模式,还是有所改良?他对中国国情的认知,又如何体现在他对政治制度的设计上?这本书,我认为在这方面给了我很多思考的空间,它让我意识到,理解一个政治人物,绝不能仅仅看他说了什么,更要看他在什么环境下,是如何思考和行动的。

评分

这本《梁启超与民国政治》的书,我拿到的时候,其实是抱着一种探索的心态。我对梁启超这个人,一直都有着模糊的印象,知道他是近代中国一位非常重要的启蒙思想家,对新文化运动和后来的政治格局都产生过深远的影响。但具体到他对民国政治的参与和塑造,我总觉得隔了一层纱,看得不太真切。这本书的书名,直接点明了核心,让我觉得非常有希望能够深入了解这位历史人物在那个风云变幻的时代所扮演的角色。尤其是我对民国初期的那段历史,一直有着浓厚的兴趣,那个时代既有改革的呼声,也有旧势力的羁绊,充满了各种矛盾和可能性。我想知道,在这样的背景下,梁启超这位集学者、政客、改革家于一身的人物,是如何一步步走向历史舞台的中央,又是如何用自己的思想和行动,去试图影响那个时代的走向的。他对共和的理解,他对君主立宪的态度转变,他对民主的探索,这些在我看来都是非常具有研究价值的点。我期待这本书能够为我揭示出一个更立体、更生动的梁启超,一个不仅仅是书本上的名字,而是一个活生生参与到国家命运洪流中的个体。我特别想知道,在那个大变革的时代,他的个人选择和政治抱负之间,是如何权衡和抉择的,他的理想主义和现实主义之间,又产生了怎样的碰撞。

评分

这本书给我最大的感受,就是梁启超这个人,他身上有着一种非常“现代”的特质,即使放在今天来看,也是如此。作者在书中,反复强调梁启超的“变”,他的思想的“流变”。从最初的维新变法,到后来的拥护共和,再到对国家治理的各种建言献策,他似乎总是在不断地学习、反思、调整。这一点,我觉得非常难能可贵。不像很多历史人物,其思想和政治立场相对固定,梁启超的这种“流动性”,恰恰反映了他对时代变迁的敏感和对国家前途的焦虑。我特别想知道,是什么促使他在政治立场上做出如此重大的转变?是外部环境的倒逼,还是内心思想的进化?书中的分析,让我看到了他作为一个思想家和政治家的矛盾与挣扎。他既追求理想中的现代化国家,又不得不面对现实的残酷。我对他在袁世凯称帝时期的态度,尤其感到好奇。作为曾经的改革者,他是如何看待袁世凯这种行为的?他又是如何在新旧势力之间斡旋的?这本书,让我看到了一个更加复杂、更加有人性化的梁启超,一个不是简单符号化的历史人物。

评分

读《梁启超与民国政治》,我感觉自己仿佛置身于那个民国初年的政治大舞台,亲眼见证了无数次的角力与妥协。作者在叙述中,展现了梁启超在不同时期,与不同政治人物的互动,以及他在权力漩涡中的周旋。这不仅仅是个人传记,更是一幅生动的民国政治画卷。我被书中对梁启超参与制宪、推动教育改革等具体事件的描写所吸引。他并非一个空谈理论的学者,而是积极地试图将自己的思想付诸实践。然而,在那个缺乏成熟政治土壤的环境下,他的许多努力似乎都遭遇了难以逾越的障碍。这让我不禁思考,一个真正有远见的政治家,在缺乏根基的社会中,应该如何施展抱负?这本书,让我看到了梁启超的局限性,也看到了那个时代变革的艰辛。我特别关注他在“护国运动”期间的角色,以及他对北洋政府的态度。他对共和的理解,究竟是侧重于形式上的共和,还是更强调实质上的民主?书中对这些细节的深入挖掘,让我对那个时代的政治生态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评分

从这本书中,我获得的不仅仅是对梁启超个人政治生涯的了解,更重要的是,我对民国初期政治发展的脉络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作者以梁启超的视角,串联起了当时中国社会面临的诸多挑战:从共和初期的政治动荡,到军阀割据的混乱局面,再到对现代化道路的探索。梁启超作为其中的一位关键人物,他的思考和行动,在某种程度上折射出了那个时代的普遍困境。我特别欣赏作者对于梁启超思想的分析,他能够清晰地梳理出梁启超思想的演变,并将其与当时的政治现实联系起来。比如,他对“政党政治”的看法,以及他对国家主权的担忧,都体现了他作为一个知识分子深沉的忧国忧民情怀。这本书让我看到了,在那个变革的年代,知识分子在政治舞台上扮演的角色是多么重要,但也多么艰难。他们既要引领思想,又要参与实践,还要在复杂的政治斗争中保持清醒。我对书中关于梁启超对宪政的理解,以及他对国民素质提升的重视,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本书,让我看到了一个时代巨变的缩影,也看到了梁启超这位历史人物的独特魅力。

评分

⑨人生中那些美好

评分

二 进步党与国民党之隔阂和冲突

评分

4.价值观实践上的一致是人际关系的保证较著名的研究如G.奥尔波特等人的价值观研究、M.莫里斯的生活方式问卷、M.罗基奇的价值调查表等。 价值观研究奥尔波特-弗农-林赛量表(1931,1951,1960),用以测量6种基本价值观的相对力量。该测验是根据德国哲学家E.施普兰格尔区分的 6种理想价值型编制的。它们是:理论的(重经验、理性)、政治的(重权力和影响)、经济的(重实用、功利)、审美的(重形式、和谐)、社会的(重利他和情爱)及宗教的(重宇宙奥秘)。施普兰格尔认为,人们的生活方式朝着这6种价值观方向发展。6种价值观念的绝对划分并不表示有这6种典型人物存在,分类只是为了更好地理解。事实上,每个人都或多或少地具有这6种价值观,只是核心价值观因人而异。

评分

二 青出于蓝的后起之秀

评分

结论

评分

二 发展实业——中国走向现代化之道

评分

等级分类

评分

三 对德外交

评分

三 《时事新报》、《改造》杂志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