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公权先生序
自序
回归序
绪论
第一章 共和建设之道——梁启超的政治理论基础
一 拥护共和
二 强有力的政府:中央集权与保育政策
三 中坚阶级领导:政党内阁与二院制
第二章 政党政治——梁启超与进步党和国民党
一 进步党之组成与兴衰
二 进步党与国民党之隔阂和冲突
第三章 中坚领导——梁启超与袁世凯及北洋军人的关系
一 从联袁到讨袁:维护共和
二 研究系与北洋派之关系
第四章 国务大臣——梁启超与民初之财政、司法及外交
一 财政总长
二 司法总长
三 对德外交
第五章 新文化运动——梁启超退出政坛后的动向
一 引论
二 介绍新知的学会活动
三 春风化雨
第六章 社会主义与发展实业——梁启超欧游之后思想的变化
一 对社会主义的认识
二 发展实业——中国走向现代化之道
第七章 协同动作——梁启超退出官场后的政治生活
一 五四运动
二 国民制宪运动
三 联省自治运动
第八章 师友之间——梁启超的人际关系
一 康梁异趋与万木同学之累
二 青出于蓝的后起之秀
第九章 言论依归——梁启超在民国之言论影响
一 《庸言》、《大中华》
二 《国民公报》、《晨报》
三 《时事新报》、《改造》杂志
结论
参考书目
说实话,翻开这本书,我首先被吸引住的是作者对那个时代背景的描绘。作者并没有直接跳到梁启超本人的叙述,而是花了相当的篇幅去铺垫晚清民初那个复杂动荡的政治土壤。这种铺陈,我个人觉得非常到位,因为脱离了时代背景,任何人物的活动都显得苍白无力。书中对于当时各种政治派别、思想潮流的梳理,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都写得相当细致。我尤其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在描述康梁变法失败后的梁启超,是如何在一个充满压抑和无奈的政治环境中,继续寻找救国图存的出路的。他从日本流亡,接触了更广泛的西方思想,这种经历对他后续的思想转变和政治理念的形成,到底有多大的影响?书中对此的阐释,让我觉得非常具有启发性。我一直在思考,在那个“共和”概念刚刚被引入,但其内涵和实践都充满争议的时代,梁启超的“共和”观,究竟是一种怎样的形态?是照搬西方模式,还是有所改良?他对中国国情的认知,又如何体现在他对政治制度的设计上?这本书,我认为在这方面给了我很多思考的空间,它让我意识到,理解一个政治人物,绝不能仅仅看他说了什么,更要看他在什么环境下,是如何思考和行动的。
评分这本《梁启超与民国政治》的书,我拿到的时候,其实是抱着一种探索的心态。我对梁启超这个人,一直都有着模糊的印象,知道他是近代中国一位非常重要的启蒙思想家,对新文化运动和后来的政治格局都产生过深远的影响。但具体到他对民国政治的参与和塑造,我总觉得隔了一层纱,看得不太真切。这本书的书名,直接点明了核心,让我觉得非常有希望能够深入了解这位历史人物在那个风云变幻的时代所扮演的角色。尤其是我对民国初期的那段历史,一直有着浓厚的兴趣,那个时代既有改革的呼声,也有旧势力的羁绊,充满了各种矛盾和可能性。我想知道,在这样的背景下,梁启超这位集学者、政客、改革家于一身的人物,是如何一步步走向历史舞台的中央,又是如何用自己的思想和行动,去试图影响那个时代的走向的。他对共和的理解,他对君主立宪的态度转变,他对民主的探索,这些在我看来都是非常具有研究价值的点。我期待这本书能够为我揭示出一个更立体、更生动的梁启超,一个不仅仅是书本上的名字,而是一个活生生参与到国家命运洪流中的个体。我特别想知道,在那个大变革的时代,他的个人选择和政治抱负之间,是如何权衡和抉择的,他的理想主义和现实主义之间,又产生了怎样的碰撞。
评分这本书给我最大的感受,就是梁启超这个人,他身上有着一种非常“现代”的特质,即使放在今天来看,也是如此。作者在书中,反复强调梁启超的“变”,他的思想的“流变”。从最初的维新变法,到后来的拥护共和,再到对国家治理的各种建言献策,他似乎总是在不断地学习、反思、调整。这一点,我觉得非常难能可贵。不像很多历史人物,其思想和政治立场相对固定,梁启超的这种“流动性”,恰恰反映了他对时代变迁的敏感和对国家前途的焦虑。我特别想知道,是什么促使他在政治立场上做出如此重大的转变?是外部环境的倒逼,还是内心思想的进化?书中的分析,让我看到了他作为一个思想家和政治家的矛盾与挣扎。他既追求理想中的现代化国家,又不得不面对现实的残酷。我对他在袁世凯称帝时期的态度,尤其感到好奇。作为曾经的改革者,他是如何看待袁世凯这种行为的?他又是如何在新旧势力之间斡旋的?这本书,让我看到了一个更加复杂、更加有人性化的梁启超,一个不是简单符号化的历史人物。
评分读《梁启超与民国政治》,我感觉自己仿佛置身于那个民国初年的政治大舞台,亲眼见证了无数次的角力与妥协。作者在叙述中,展现了梁启超在不同时期,与不同政治人物的互动,以及他在权力漩涡中的周旋。这不仅仅是个人传记,更是一幅生动的民国政治画卷。我被书中对梁启超参与制宪、推动教育改革等具体事件的描写所吸引。他并非一个空谈理论的学者,而是积极地试图将自己的思想付诸实践。然而,在那个缺乏成熟政治土壤的环境下,他的许多努力似乎都遭遇了难以逾越的障碍。这让我不禁思考,一个真正有远见的政治家,在缺乏根基的社会中,应该如何施展抱负?这本书,让我看到了梁启超的局限性,也看到了那个时代变革的艰辛。我特别关注他在“护国运动”期间的角色,以及他对北洋政府的态度。他对共和的理解,究竟是侧重于形式上的共和,还是更强调实质上的民主?书中对这些细节的深入挖掘,让我对那个时代的政治生态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评分从这本书中,我获得的不仅仅是对梁启超个人政治生涯的了解,更重要的是,我对民国初期政治发展的脉络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作者以梁启超的视角,串联起了当时中国社会面临的诸多挑战:从共和初期的政治动荡,到军阀割据的混乱局面,再到对现代化道路的探索。梁启超作为其中的一位关键人物,他的思考和行动,在某种程度上折射出了那个时代的普遍困境。我特别欣赏作者对于梁启超思想的分析,他能够清晰地梳理出梁启超思想的演变,并将其与当时的政治现实联系起来。比如,他对“政党政治”的看法,以及他对国家主权的担忧,都体现了他作为一个知识分子深沉的忧国忧民情怀。这本书让我看到了,在那个变革的年代,知识分子在政治舞台上扮演的角色是多么重要,但也多么艰难。他们既要引领思想,又要参与实践,还要在复杂的政治斗争中保持清醒。我对书中关于梁启超对宪政的理解,以及他对国民素质提升的重视,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本书,让我看到了一个时代巨变的缩影,也看到了梁启超这位历史人物的独特魅力。
评分⑨人生中那些美好
评分二 进步党与国民党之隔阂和冲突
评分4.价值观实践上的一致是人际关系的保证较著名的研究如G.奥尔波特等人的价值观研究、M.莫里斯的生活方式问卷、M.罗基奇的价值调查表等。 价值观研究奥尔波特-弗农-林赛量表(1931,1951,1960),用以测量6种基本价值观的相对力量。该测验是根据德国哲学家E.施普兰格尔区分的 6种理想价值型编制的。它们是:理论的(重经验、理性)、政治的(重权力和影响)、经济的(重实用、功利)、审美的(重形式、和谐)、社会的(重利他和情爱)及宗教的(重宇宙奥秘)。施普兰格尔认为,人们的生活方式朝着这6种价值观方向发展。6种价值观念的绝对划分并不表示有这6种典型人物存在,分类只是为了更好地理解。事实上,每个人都或多或少地具有这6种价值观,只是核心价值观因人而异。
评分二 青出于蓝的后起之秀
评分结论
评分二 发展实业——中国走向现代化之道
评分等级分类
评分三 对德外交
评分三 《时事新报》、《改造》杂志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