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毛泽东研究三部曲:毛泽东与近代中国》论述了新民主主义时期毛泽东思想——新民主主义理论。以国情分析论为起点,就新民主主义革命论和新民主主义社会论展开论析,以哲学论作为终结。作者抓住救亡和发展这一中国近代史的主题,将毛泽东的理论和实践融入了中国近代历史中,把复杂的历史线索同新民主主义理论的逻辑展开统一起来,客观记录毛泽东思想发生发展的轨迹,又展现出毛泽东思想的内在逻辑,最后从哲学的高度概括总结。
作者简介
李君如,第十一届全国政协常委,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享受者。历任中共中央宣传部理论局副局长、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副主任、中共中央党校副校长。长期研究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专著、论文多次获中共中央宣传部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中国图书奖等国家级大奖。
精彩书评
★要了解当代中国,就要了解近代中国。
要了解近代中国是怎样发展到当代中国,并走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必须了解毛泽东。
李君如同志的《毛泽东与近代中国》《毛泽东与当代中国》《毛泽东与毛泽东后的当代中国》三卷著作,组成了“毛泽东研究三部曲”。这个构思很好,为人们了解中国革命胜利和发生历史性变化的原因,为人们了解毛泽东在人民群众中为什么有那么高的威望,作出了有说服力的解读。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原主任逢先知
★李君如同志所著“毛泽东研究三部曲”,是最能体现当代中国学术界毛泽东。研究水平的力著。该书从一个全新角度,展现了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奋斗历程,烘托出毛泽东是近代以来中国伟大的民族英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开拓者、领导中国人民彻底改变自己命运和国家面貌的一代伟人的独特历史一地位。该书的修订再版,适逢其时。
——求是杂志社社长、研究员李捷
★读李君如的“毛泽东研究三部曲”,感受到的是历史的厚重感、思想的敏锐性和现实的针对性。作者把毛泽东放在中国近代以来的历史大背景下观察,写出了毛泽东的功绩、失误及背后的原因,写出了毛泽东对中国和世界的深远影响。这一系列著作从最初出版至今已有十五至二十年之久,但一直是研究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的必读书。此次福建人民出版社将其修订再版,也反映了这一作品的生命力和影响力。
——中共中央党校中共党史教研部主任、教授谢春涛
目录
引论 一九四九年“毛泽东的胜利”
第一节 太平洋彼岸:“丢失中国”的震荡
第二节 东亚大国:“站立起来”的喜悦
第三节 理论指南:新民主主义理论
第一章 近代中国的基本问题与出路的选择
第一节 基本问题:救亡与发展
第二节 从魏源到孙中山:中国向何处去?
第三节 青年毛泽东的选择
第二章 国情分析论
第一节 逻辑的起点:国情分析
第二节 阶级结构
第三节 主要矛盾
第三章 革命战略论
第一节 从一个纲领到两个纲领
第二节 两个纲领的认识误区之一:“两次革命论”
第三节 两个纲领的认识误区之二:“毕其功于一役”
第四节 “两步走”的革命发展论
第四章 革命道路论
第一节 寻找道路:从民众运动到武装斗争
第二节 寻找道路:从“城市中心论”到“农村包围城市”
第三节 山沟里的马列主义
第五章 统一战线论
第一节 国情与统一战线
第二节 政治基础论
第三节 领导权论
第四节 策略论
第六章 党的建设论
第一节 国情、党情与党建
第二节 党内斗争论
第三节 着重从思想上建设党
第四节 “伟大的工程”及其四大建设
第七章 民主政治论
第一节 “新民主”社会
第二节 民主政权论
第三节 党政关系论
第八章 经济建设论
第一节 发展的选择:新民主主义经济
第二节 资本主义命运的思考
第三节 从“耕者有其田”到“合作社”
第四节 经济建设构想
第九章 文化建设论
第一节 救亡与发展的呼唤:新文化
第二节 革命文艺论
第三节 人民教育论
第四节 知识分子问题得失析
第十章 哲学论
第一节 “结合”的哲学
第二节 哲学研究与党的思想路线
第三节 实践规律的探索
第四节 中国的社会变革和毛泽东的方法论思想
第五节 毛泽东哲学与斯大林哲学的关系
参考文献
后记
再版后记
精彩书摘
《毛泽东研究三部曲:毛泽东与近代中国》:
孙中山对近代中国寻找救亡与发展的真理的历史性、革命性的贡献,表现是多方面的,其最主要的有两点:
一是在向西方学习的过程中,努力从中国的实际出发,提出了“三民主义”的救亡与发展纲领。
我们注意到,同盟会成立时的宗旨具有某种历史的局限性。比如“驱除鞑虏”就有排满兴汉的旧会党的影响,把推翻封建专制主义的统治,归结为同满洲人的斗争显然有问题。孙中山很快就注意到了这个问题。1905年10月在同盟会的机关刊《民报》发刊词中第一次用“三民主义”这一概念来解释同盟会的宗旨,说:民族主义就是“驱除鞑虏,恢复中华”,民权主义就是“建立民国”,民生主义就是“平均地权”。1906年在《民报》创刊周年庆祝大会上又指出:“兄弟曾经听见人说,民族革命是要尽灭满洲民族,这话大错。”②到1924年,孙中山接受共产国际和中国共产党的帮助,改组国民党时,又重新解释了“三民主义”,指出:民族主义,是要免除帝国主义之侵略,求得中国民族之真正自由与独立,对内实现各民族一律平等;民权主义,要建立为一般平民所共有,非少数人所得而私的民主政治;民生主义,其最要之原则为平均地权和节制资本。因此,历史上称原来的“三民主义”为“旧三民主义”,重新解释的“三民主义”为“新三民主义”。“新三民主义”克服了“旧三民主义”的许多历史局限性。孙中山提出“三民主义”的意义,在于中国爱国的先进的知识分子在向西方学习、寻找真理的过程中,到达了一个新的阶段,这就是不只是简单地学西方,而且把西方的各种政治学说,择其优者,运用于解决中国的问题上来。尽管孙中山当时这样做的时候,对于西方流行的各种“主义”,有的也未必十分精通,比如认为社会主义就是民生主义,但能够从学习、借鉴中形成解决中国问题的“主义”,这在近代中国是第一回。“主义”是一面旗帜,是一个纲领。“三民主义”的提出,尤其是进一步把“旧三民主义”改造为“新三民主义”,表明近代中国在寻找救亡与发展的真理问题上,进入了历史的转折点。
二是在总结历史的经验中,努力用“共和”取代“立宪”,百折不挠地进行了建立民主共和国的革命尝试。
孙中山在从资产阶级改良主义向革命派的立场转变的过程中,深深感到救亡图强不能靠君主立宪制,而要建立独立富强的民主共和国。早在章太炎《驳康有为书》中,就已经展开过这一争论。康有为说:“中国只可立宪,不可革命。”章太炎抨击道:“人心之智慧,自竞争而后发生,今日之民智,不必恃它事以开之,而但恃革命以开之。”①革命派认为,革命必须“建设共和政体”。同盟会成立后,革命派与立宪派之间在《民报》与《新民丛报》上进行过一场激烈的辩论。辩论的中心问题,即是要不要用革命的手段推翻清政府,建立一个民主共和制的国家。孙中山的“三民主义”,民权主义的目的就是要建立民主共和国,即他所说的“中华民国”。他领导了一次又一次武装起义,百折不挠地为之而奋斗,直到1911年10月10日辛亥革命推翻清朝政府的腐朽统治,1912年1月1日成立以孙中山为临时大总统的中华民国。
……
前言/序言
毛泽东研究三部曲:毛泽东与近代中国 电子书 下载 mobi epub pdf tx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