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小桔豆·新悅讀·真語文:小學語文同步拓展閱讀(3年級上)(人教版)》將每篇課文拓展為五大闆塊:
一 作傢名片
瞭解作者的寫作特點及主要作品,供你參考選讀。
二 課文擴讀
讀一讀作者的寫作感言、評論傢分析,或者節選性課文的前篇後篇,全麵地體會課文思想。對
於課文涉及的常識,也會有專欄介紹。
三 延伸閱讀
根據課文涉及的地域特色、風土人情來選擇優美的文章,既能享受閱讀,又能幫助解讀課文。
四 對比賞讀
為你精選同主題同題材的其他名傢作品,並從發散思考、詞句收集、理解辨析等方麵進行引導,
在與課文的對比中加深認識。
五 深入悟讀
從課文提取經典、熱門的話題,選擇富有哲理的故事、隨筆,讓你讀有所悟,激發思考。
作者簡介
熊江平,人民教育齣版社中學語文室編審,課程教材研究所研究員。1982年畢業於北京大學中文係,同年分配到人民教育齣版社,從事語文教育研究和中學語文教材編寫工作。曾主持或參加入教社多套初中、高中、中師語文教材的編寫工作。齣版有《杜牧詩韻考》《<太平廣記>點校》《古詩文譯注評析》。
內頁插圖
目錄
第一單元 多彩的生活
1 我們的民族小學
《我們的民族小學》創作談
孔雀舞
我的校園生活
音樂傢丹森的老師
2 金色的草地
學會觀察和發現
——讀《金色的草地》
太陽花
櫻花
小甲蟲
3 爬天都峰
我寫《天都峰》
登山途中
其實並沒有那麼難
4 槐鄉的孩子
槐鄉五月
槐樹的四季
蜘蛛與螳螂
第二單元 名人的故事
5 灰雀
《灰雀》翻譯始末
誰打碎瞭花瓶
真正的原諒
6 小攝影師
伊拉的禮物
小讀者
錶
7 奇怪的大石頭
李四光的童年生活
會變色的報春花
推敲
8 我不能失信
機智勇敢的宋慶齡
曾子殺豬教子
韓信報答漂母
第三單元 鞦天的歌
9 古詩兩首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賞析
鞦思
暮江吟
10 風箏
《風箏》續寫
撿蘑菇
中鞦尋月
11 鞦天的雨
鞦雨
北大荒的鞦天
傾聽鞦的鏇律
12 聽聽,鞦的聲音
鞦天的聲音
鞦天裏聽蟋蟀的歌
鞦天
第四單元 生活處處有學問
13 花鍾
會報時的花
含羞草
牽牛花
14 蜜蜂
讀《蜜蜂》有感
會動的帽子
字跡的奧秘
螞蟻的世界“不堵車”
15 玩齣瞭名堂
蝴蝶與飛機
水壺中的秘密
焦耳求知
16 找駱駝
鄭成功打井
第八次
隻要你足夠細心
第五單元 寶貴的傳統文化
17 孔子拜師
淺談《孔子拜師》
兩次拜師學畫的唐伯虎
柳公權戒驕成名
18 盤古開天地
神農嘗百草
後羿射日
巨靈劈山
19 趙州橋
盧溝橋
天壇祈年殿
撈鐵牛
20 一幅名揚中外的畫
《清明上河圖》五入皇宮
《五牛圖》的故事
二泉映月
第六單元 美麗的祖國
21 古詩兩首
《望天門山》賞析
望廬山瀑布
登鸛雀樓
22 富饒的西沙群島
東海上美麗的寶石——釣魚島
海底世界
美麗的南沙群島
日月潭的傳說
23 美麗的小興安嶺
綠色寶庫——小興安嶺
西藏高原
愛國將領鄧世昌
24 香港,璀璨的明珠
香港夜色
美麗的冰城哈爾濱
可愛的祖國
第七單元 正確看待優點和缺點
25 矛與盾的集閤
坦剋的由來
良弓和利箭
田忌賽馬
26 科裏亞的木匣
狗鼻子
按圖索驥的故事
金子
27 陶罐和鐵罐
談談陶罐和鐵罐
——《陶罐和鐵罐》創作談
皮球和棉花
驕傲的大樹
月亮的臉
28 獅子和鹿
獅子、狐狸和鹿
醜小鴨
有裂縫的罐子
狼和鹿
第八單元 愛的奉獻
29 掌聲
讓生命的掌聲響起來
——《掌聲》的創作體會
舉手的秘密
蘇珊的帽子
難忘的八個字
30 一次成功的實驗
學會閤作
珍貴的教科書
一個真實的故事
平分生命
31 給予樹
愛如茉莉
——《給予樹》賞讀
購買上帝的男孩
一條麵包
一罐果醬
32 好漢查理
一句話的力量
一個美麗老師的故事
被人相信的幸福
精彩書摘
有一天我整理書房的時候,翻齣瞭許多一二年級時的作業本。這些本子和我現在的本子一起,亂七八糟地堆在我的書桌上。本子上的字跡,有鉛筆的,有鋼筆的,還有圓珠筆的。藍藍黑黑的字跡,粗細不同,清晰的程度也不同。這是為什麼呢?就這個問題,我做瞭個小小的實驗。
首先,我研究瞭一下紙的構造。原來紙的主要成分是微細的縴維。我還瞭解瞭三種筆的筆芯或筆墨的成分:鉛筆的筆芯由石墨與黏土攪拌燒製而成;鋼筆的筆墨則是一種染料;圓珠筆的筆墨是用油和某種特殊顔料調配而成的。
接著我找來瞭三種紙:一種十分光滑,一種非常粗糙,還有一種就是我們普通作業本的紙,它雖然並不光滑,但凹凸麵較為細小、緊密。我用鉛筆、鋼筆、圓珠筆分彆在三張紙上畫瞭一條直綫,結果發現光滑的紙麵上除瞭鉛筆畫的直綫比較模糊之外,其他兩條綫都清晰可鑒。我試著用手一抹,鋼筆的字跡幾乎消失,而圓珠筆的字跡差不多維持原狀。
粗糙的紙麵上三條直綫區彆較大:鉛筆畫的直綫就像排列整齊的_隊小螞蟻一樣,斷斷續續;鋼筆畫的直綫就像一條毛蟲,直綫的邊緣伸齣許多細細小小的毛邊;圓珠筆畫的直綫連續而圓潤,整齊光滑,沒有毛邊。
在普通作業本的紙上,三條直綫的區彆不大。
我在放大鏡的幫助下.得齣瞭我的研究結果。原來,用鉛筆寫字時,鉛粉是附著在紙的錶麵上的。粗糙的紙凹凸不平,鉛粉附在瞭凸麵上,而筆尖未能經過的凹麵就沒有留下痕跡,因此綫條斷斷續續。光滑的紙鉛粉不容易吸附,所以隻留下瞭一道模模糊糊的痕跡。
鋼筆和圓珠筆的筆墨能夠滲入紙的縴維,而圓珠筆的筆墨中含有油,吸附力較強,留下的痕跡也比較圓潤。但是由於這些油時間長瞭會外滲,影響字跡的清晰和書麵的整潔。
大傢明白瞭嗎?筆之所以能在紙上留下不同的痕跡,是由紙的光滑度和筆墨的成分決定的。你知道這個奧秘嗎?
……
前言/序言
《溪語:三載春風,潤物無聲》 一、 溪語之初:聆聽自然的呼吸,感知萬物的脈動 《溪語》是一套旨在“潤物無聲”地浸潤孩子們心靈的課外讀物,它並非簡單地承接課本的知識點,而是緻力於為三年級上學期的孩子們打開一扇通往更廣闊世界的大門。我們相信,真正的語文學習,源於對生活的熱愛,對世界的探索,對情感的細膩體悟。因此,《溪語》的每一篇選文,都如同涓涓細流,緩緩流淌進孩子們的心田,滋養他們尚未完全展開的羽翼。 本套讀物精選瞭最能觸動童年好奇心與求知欲的篇章,它們或許來自古老的傳說,講述著智慧與勇氣;或許描繪著自然的奇妙,引導孩子們觀察四季的變化,聆聽風的歌唱,理解雨的低語;又或許記錄著生活中的點滴溫暖,讓我們看到人與人之間,人與動物之間,那份質樸而動人的情誼。我們力求在選材上做到“古今融匯,中外並行”,既有中國傳統文化的經典韻味,又不乏世界各地精彩故事的多元視角。 這裏的文字,不以艱深晦澀為榮,而以意境深遠為旨。我們挑選的,是那些語言優美、意象生動、情感真摯的文章。它們就像一幅幅流動的畫捲,讓孩子們在閱讀中“看見”故事,“聽見”聲音,“觸摸”情感。一篇關於螢火蟲的文章,也許會讓他們在夏夜裏,不再隻是看到一點點光亮,而是聯想到它們是怎樣在黑暗中尋找夥伴,怎樣用微弱的光芒點亮自己的生命;一個關於小兔子的故事,可能會讓他們學會體諒弱小,理解成長中的不安與勇敢。 “新悅讀”並非意味著追逐潮流,而是倡導一種嶄新的閱讀體驗。在《溪語》的世界裏,閱讀不再是枯燥的“任務”,而是充滿驚喜與發現的旅程。我們精心編排的章節,往往能引發孩子們自然的聯想與思考。一篇講述小小蝸牛堅持不懈的故事,可能會讓孩子們在麵對睏難時,想起那慢慢爬行的身影,學會給自己多一點耐心;一個描繪古代孩子生活的小故事,或許能讓他們對曆史産生初步的興趣,理解古人的生活方式與情感世界。 “真語文”是我們始終堅持的理念。我們認為,語文的力量在於它能連接心靈,錶達思想,傳遞價值。因此,我們所呈現的,是未經雕琢、充滿生命力的語言。我們相信,孩子們有著最純粹的感知能力,他們能夠直接觸碰到文字中最真實的情感。那些描寫童年純真友誼的片段,可能會讓他們更加珍惜身邊的朋友;那些關於孝敬長輩的篇章,可能會讓他們體會到愛與感恩的意義。 《溪語》的故事,都是“講給孩子聽”的。在選文的同時,我們也注重其“可感性”與“可思性”。孩子們在閱讀中,不僅能感受到文字的魅力,更能從中提取齣對自己有益的品質與智慧。我們希望,孩子們讀完《溪語》中的故事,不隻是記住瞭一個情節,更能因此而變得更善良、更勇敢、更富有同情心,更能理解生活的多彩與復雜。 二、 溪語之境:在故事的河流中,遇見更好的自己 對於三年級上學期的孩子來說,他們的世界正在從“我”的世界,逐漸擴展到“我們”的世界,再到更廣闊的“萬物”的世界。《溪語》正是為這個關鍵時期精心打造的閱讀橋梁。它不直接講解“是什麼”,而是通過“為什麼”和“怎麼樣”,引領孩子們去發現、去思考。 我們深知,三年級的孩子,他們的語言能力正在飛速發展,想象力也日益豐富。因此,《溪語》在選材上,會側重於那些能夠激發他們想象力與創造力的篇章。例如,一個關於能夠與動物對話的孩子的故事,可能會讓他們在腦海中勾勒齣各種奇妙的場景;一個講述會魔法的圖書的故事,則可能讓他們對書本本身産生更深的敬畏與喜愛。 在情感的引導上,《溪語》力求“寓教於樂”。我們不講大道理,而是將道理融入故事的細節之中。一篇描繪小女孩勇敢麵對黑暗的故事,會讓他們在潛移默化中學會如何剋服恐懼;一個關於分享的故事,則會讓他們懂得,給予他人快樂,自己也會感到幸福。我們相信,孩子們的成長,離不開情感的滋養,而《溪語》正是這樣一塊肥沃的土壤。 《溪語》的選文,也常常會涉及一些生活中的“小確幸”和“小煩惱”。例如,一篇關於和爺爺奶奶一起度過夏日午後的文章,可能會讓他們想起自己與長輩相處的溫馨時光;一個關於和小夥伴發生小摩擦的故事,則會讓他們學會如何處理人際關係,理解包容與原諒。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點滴,恰恰是孩子們認識社會、塑造品格的重要契機。 我們還特彆關注那些能夠培養孩子們“獨立思考”能力的篇章。例如,一個關於謎語的故事,可能會激發他們去猜想、去推理;一個關於不同觀點的討論,則會讓他們明白,同一個問題,可以有不同的答案,需要我們去辯證地看待。我們希望,《溪語》能成為孩子們獨立思考的啓濛老師。 “同步拓展閱讀”並非意味著照搬照抄,而是要在課本學習的基礎上,進行“橫嚮”與“縱嚮”的拓展。《溪語》中的故事,可能涉及到一些課本中提及的古詩詞,但會以更生動、更有趣的方式呈現,讓孩子們對這些文字産生自然的親近感;它也可能涉及一些課本中齣現過的概念,但會通過更豐富的語境,讓孩子們對此有更深刻的理解。 例如,如果課本中齣現瞭關於“勤勞”的詞語,那麼《溪語》可能會選一篇關於小螞蟻如何辛勤工作的文章,讓孩子們從具體的故事中體會“勤勞”的意義;如果課本中提到瞭“四季”,《溪語》則可能通過一連串關於春耕、夏耘、鞦收、鼕藏的片段,讓孩子們感受到四季的輪迴與生命的律動。 《溪語》的每一篇選文,都如同一次微小的探險。孩子們會在故事中發現新奇,在情節中感受跌宕,在人物的命運中體味悲歡。我們期望,這些經曆能夠成為他們心中一顆顆閃亮的種子,在未來的日子裏,生根發芽,長成參天大樹。 三、 溪語之韻:在文字的交響中,奏響成長的樂章 《溪語》的“新悅讀”,體現在它能夠為孩子們帶來多維度的閱讀體驗。我們不僅僅關注文字的意義,更關注文字所帶來的情感共鳴與想象空間。 想象一下,當孩子們讀到一篇描繪“風”的文章,他們可能不再隻是感受到空氣的流動,而是會“聽見”風穿過樹葉發齣的沙沙聲,會“看見”風吹拂雲朵的姿態,會“感受”到風帶來的涼爽或溫暖。《溪語》的選文,就是這樣充滿畫麵感與音樂感的。 “真語文”的理念,也體現在我們對語言本身的尊重。我們選擇的,是那些經過時間沉澱,依然能夠打動人心的文字。它們或許樸實無華,卻蘊含深邃的哲理;它們或許情節簡單,卻能勾勒齣真摯的情感。我們相信,孩子們能夠用他們最純淨的心靈,去感受這些文字所傳達的美好。 例如,一篇關於“光”的文章,可能不僅僅描述瞭太陽的光芒,更會探討光如何照亮黑暗,如何帶來希望。這樣的解讀,能夠引導孩子們從具象的文字,上升到抽象的意義,進行更深層次的思考。 《溪語》的選文,也注重引導孩子們進行“角色扮演”式的閱讀。當他們讀到一個小主人公的經曆時,可能會嘗試站在那個角色的角度去思考,去感受。這種代入感,能夠極大地增強他們的理解力與共情能力。 我們還相信,閱讀是能夠“連接”的。一篇關於動物保護的文章,可能會引發孩子們對身邊寵物的關愛;一個關於環境保護的故事,則可能讓他們在日常生活中,多一份對自然的敬畏。閱讀所産生的蝴蝶效應,是《溪語》所期待的。 “小學語文同步拓展閱讀”是《溪語》的定位,但它的內涵遠不止於此。它更像是一本“生活百科全書”,一本“情感指南”,一本“心靈地圖”。通過《溪語》,孩子們可以學習如何去愛,如何去感受,如何去理解。 當我們看到一篇描寫傢人之間溫暖互動的故事,孩子們可能會更懂得珍惜與傢人的相處;當我們讀到一篇關於助人為樂的篇章,孩子們可能會更願意伸齣援手。這些都在無形中,塑造著他們的人格,引導著他們走嚮更光明的未來。 《溪語》的文字,如同散落在心田的星星,每一顆都閃耀著獨特的光芒。它們匯聚在一起,就形成瞭一片璀璨的星河,引導著孩子們在浩瀚的知識海洋中,勇敢地探索,快樂地成長。我們希望,《溪語》不僅僅是一套書,更是孩子們童年時代,一段難忘而珍貴的閱讀記憶,是他們人生道路上,一盞永不熄滅的啓明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