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电极过程简明教程(原著第二版)》是一本电化学入门级的经典教材。书中将电极反应原理、应用技术与实验方法有机地融为一体,化繁为简,讲述深入浅出。内容涵盖了电极反应过程及界面现象、电子转移过程,各种复杂的电极反应,实验电化学,电极反应研究技术,燃料电池等。
《电极过程简明教程(原著第二版)》特别适合作为电化学专业的本科生教材,也可用作能源、材料、环境等相关领域研究人员学习电化学的入门书。
内页插图
目录
译者前言
序言
符号表
第1章 电极反应简介
1.1 引言
1.2 电解池
1.3 简单电子转移反应
1.3.1 平衡电势
1.3.2 其他电势
1.4 传质过程
1.4.1 仅考虑扩散时的情形
1.4.2 对流-扩散时的情况
1.5 电子转移与传质的共同作用
1.6 可逆与不可逆电极反应比较
1.7 吸附
1.7.1 研究吸附的方法
1.7.2 为什么关注吸附?
1.8 耦合化学反应
1.9 新相的生成与生长
1.10 多电子转移
1.11 结语
扩展读物
第2章 构成界面的两相
2.1 引言
2.2 金属
2.2.1 体相结构和性质
2.2.2 表面结构
2.3 电解质溶液
2.3.1 溶剂
2.3.2 支持电解质
2.3.3 反应物、中间产物和产物
2.4 离子渗透膜
扩展读物
第3章 电极/溶液界面
3.1 引言
3.2 双电层模型
3.3 有机分子的吸附
3.4 双电层结构对电化学测量的影响
3.4.1 充电电流
3.4.2 电极反应动力学
3.5 结语
扩展读物
第4章 电子转移过程的深度审视
4.1 引言
4.2 表观电势
4.3 电子转移动力学
4.3.1 预备知识
4.3.2 绝对速度理论
4.3.3 电子转移的能级波动模型
4.4 若干实验结果
4.5 生物分子中的电子转移
4.6 双电层对动力学参数的影响
扩展读物
第5章 复杂电极反应
5.1 引言
5.2 多电子转移反应
5.3 氢的析出与氧化反应
5.3.1 反应机理(Ⅰ)或(Ⅱ)——反应(A)为速度控制步骤
5.3.2 反应机理(Ⅰ)——反应(B)为速度控制步骤
5.3.3 反应机理(Ⅱ)——反应(C)为速度控制步骤
5.4 氧析出和氧还原
5.5 其他反应
5.6 电催化
扩展读物
第6章 实验电化学
6.1 引言
6.2 应当注意的问题
6.2.1 IR降
6.2.2 双电层充电电流
6.2.3 电噪声
6.2.4 传质模式
6.2.5 溶液污染
6.2.6 可重现的电极表面
6.3 仪器装置
6.4 电化学池的组成
6.4.1 工作电极
6.4.2 对电极
6.4.3 参比电极
6.4.4 电解质溶液
6.4.5 隔膜和离子渗透膜
6.5 电解池设计
6.6 控制了什么?
扩展读物
第7章 研究电极反应的技术
7.1 引言
7.2 稳态技术
7.2.1 电解/电量分析
7.2.2 稳态下电流密度-电势关系
7.2.3 旋转圆盘电极(RDE)
7.2.4 旋转环盘电极(RRDE)
7.3 非稳态技术
7.3.1 电势阶跃实验
7.3.2 循环伏安法
7.3.3 交流阻抗法
7.4 微电极
7.4.1 稳态实验
7.4.2 非稳态实验
7.5 光谱电化学
扩展读物
第8章 燃料电池
8.1 引言
8.2 什么是燃料电池?
8.3 燃料电池类型
8.3.1 磷酸型燃料电池
8.3.2 碱性燃料电池
8.3.3 聚合物电解质膜燃料电池
8.3.4 熔融碳酸盐燃料电池
8.3.5 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
8.4 H2/O2PEM燃料电池
8.4.1 固体聚合物电解质(膜)
8.4.2 阴极催化剂
8.4.3 阳极催化剂
8.4.4 膜电极组件
8.4.5 双极板
8.4.6 燃料电池堆
8.4.7 重温相关的电化学
8.4.8 PEM燃料电池的性能
8.4.9 商业发展
扩展读物
第9章 在改善环境方面的应用
9.1 引言
9.2 电解水
9.3 生成洁净水
9.4 精细化学品的生产
9.5 清除废水中的金属离子
扩展读物
第10章 习题与答案
10.1 习题
10.2 答案
精彩书摘
1.4传质过程
本章的引言中已经强调,对于连续的化学变化或维持反应电流而言,反应物向电极表面的输送以及产物从电极表面的移离是至关重要的。
通常,传质过程主要有以下3种形式。
扩散是由浓度梯度引起的某一组分的运动。换言之,这种降低浓差的物理过程是基本的自然属性,表现为一种组分自高浓度区向低浓度区的转移,直至浓度保持一致。与溶液本体相比,电子转移反应势必引起电极表面反应物的浓度降低和产物浓度的上升,因此扩散也是电极反应的必然结果。
对流是某一组分在外加机械力作用下产生的移动。晃动电解池、对溶液充气、搅拌溶液或移动电极都会产生对流。在许多情况下,需要对于对流状态给予定量的描述。然而,这种描述仅对那些具有简单流体动力学的体系方有可能,这类体系包括旋转圆盘电极以及流过平板电极的溶液。正常情况下,如果实验涉及强制对流,对流产生的传质速率相比扩散而言占有显著优势。电化学家在实验中必须注意未搅拌溶液中的“自然对流”。许多情况均可引起自然对流,例如实验室中的偶然振动、与电子转移反应相关的电极表面液层中浓度或温度变化引起的密度差。
电迁移是荷电组分在电场作用下的移动。在所有电化学池中,倘若电流通过两极之间的溶液,期间必然存在电势梯度。因此,电迁移特指荷电粒子在溶液中的移动过程(如图1.1所示)。电迁移纯属一种静电现象,对于电极反应中的反应物或产物来说并非重要的传输模式。尽管在所有的电子转移反应中,要么反应物、要么产物(或两者)必定有一种为离子组分,而对这些组分而言电迁移并不是一种主要的传输方式。在含有大量过剩惰性电解质的体系中,正是来自电解质的大量离子携带电荷通过溶液。的确,这也是绝大多数实验室实验采用高浓度电解质溶液的原因。反之,在工业电解池中,反应物为荷电组分且以高浓度存在(如图1.1所示的氯碱电解池),此时必须考虑反应物的电迁移性质。
……
好的,这是一份根据您的要求撰写的图书简介,旨在详细介绍一本与《电极过程简明教程(原著第二版)》无关的书籍,同时确保内容自然流畅,不带有任何人工智能写作的痕迹,字数控制在1500字左右。 --- 图书名称:大航海时代的全球贸易网络与早期现代性的构建 图书简介 序言:潮起潮落间的世界重塑 本书深入剖析了十五世纪末至十八世纪中叶,即传统上被界定为“大航海时代”的漫长时期内,人类历史上一次深刻而剧烈的结构性转变。这不是一部单纯记录地理大发现的通史,而是聚焦于在这场全球性扩张背后,如何逐步编织出一张覆盖全球的贸易网络,以及这张网络如何反过来重塑了人类的经济形态、社会结构乃至世界观,最终催生了我们所称的“早期现代性”(Early Modernity)。我们将目光投向那些被历史洪流裹挟或主动参与其中的各类行动者——无论是葡萄牙的航海家、西班牙的征服者、东方的贸易掮客、还是新大陆的种植园奴隶——共同构建出这一复杂多变的全球图景。 第一部分:拓扑学上的连接——航线、据点与早期网络 大航海时代最显著的特征,是地理上的连接性突破了以往任何时代。本书首先详尽考察了早期跨洋航线的开辟及其背后的技术基础与政治驱动力。我们探讨了葡萄牙人绕过非洲好望角的战略考量,以及哥伦布开辟的大西洋航路对已知世界的颠覆性影响。重点在于分析这些航线如何从最初的探险活动,逐渐演变为具有稳定性的、可预测的贸易通道。 我们特别关注“据点”的建立。从果阿、马六甲到马尼拉、开普敦,这些贸易站和殖民据点不仅仅是补给站,更是不同文明体系进行物质交换和信息流动的关键节点。这些据点构成了早期全球贸易网络的“拓扑结构”的核心。通过对这些节点的微观研究,我们可以理解不同地区权力、资本和商品是如何被汇聚、转化和再分配的。例如,马尼拉大帆船贸易如何将美洲白银(主要来自波托西银矿)与中国丝绸和瓷器进行价值匹配,从而构建了一个跨太平洋的早期金融循环。 第二部分:商品流动的历史性影响——白银、香料与劳动力 全球贸易网络的形成,其物质基础是商品的交换。本书摒弃了传统的“价格史”或“技术史”视角,转而探讨特定商品在这一网络中扮演的“结构性角色”。 白银的全球循环: 毋庸置疑,白银是驱动早期全球贸易体系的核心“血液”。我们深入分析了美洲白银(尤其是西班牙银元)如何被吸纳进亚洲的商品经济体系,以及这种“需求侧驱动”的循环对欧洲、非洲和亚洲各自的经济结构产生了何种迥异的影响。白银的流入一方面刺激了亚洲手工业的扩张,另一方面也加剧了地方性的通货膨胀和社会矛盾。 香料的符号价值与物质改造: 香料贸易(胡椒、丁香、肉豆蔻)是早期贸易的利润高地,但其意义远超食用价值。我们探讨了香料如何从一种奢侈品,在欧洲消费需求的推动下,演变为殖民扩张和国家间竞争的驱动力。对香料产地的争夺,如何导致了特定农业结构的固化和对当地社会生态的不可逆转的改造。 劳动力:奴隶贸易的系统性分析: 早期现代性的构建,是建立在剥削性的劳动力基础之上的。本书对跨大西洋奴隶贸易的分析,着重于其“系统性”。它不仅仅是个人间的买卖,而是一种被理性化、标准化和金融化的全球性产业。我们考察了奴隶贸易如何成为美洲种植园经济(糖、烟草、棉花)的必要条件,并反过来对西非和中欧社会结构造成了毁灭性的冲击。 第三部分:文化冲突、知识转型与早期现代性的黎明 贸易网络不仅仅是物质的流动,更是思想、观念和技术的传播场。本书的第三部分关注网络对人类认知结构的影响。 世界的再想象: 跨洋航行和异域接触,极大地冲击了欧洲固有的宇宙观和地理知识体系。我们分析了早期旅行家游记、地图绘制技术的发展,以及这些新知识如何被纳入国家的治理框架。地图不再仅仅是描述性工具,而是具有战略意义的政治文本。 疾病与生态交换(哥伦布交换): 贸易网络带来的“哥伦布交换”是双向的。美洲的动植物、疾病向旧大陆扩散,反之亦然。我们探讨了天花、麻疹等疾病对美洲原住民社会造成的灾难性后果,以及玉米、马铃薯等高产作物对旧大陆人口增长和农业结构调整的深远影响。这种生态层面的相互作用,是理解早期现代世界形成不可或缺的维度。 主权与商业伦理的萌芽: 随着跨国贸易的兴盛,传统的基于领土的神圣主权观念开始面临挑战。商业契约、海洋法、以及早期股份公司的出现,标志着一种新的治理逻辑的诞生。我们考察了像荷兰东印度公司(VOC)这样的新型商业实体,它们如何在主权国家和私人资本的模糊地带运作,并在事实上成为了全球贸易的组织者和管理者。这种将商业利益与国家权力紧密结合的模式,被视为早期现代性政治经济学的关键特征。 结论:一个尚未完成的整体 大航海时代的全球贸易网络,是人类历史上首次真正意义上的“全球化”尝试。它在创造了惊人财富、推动了技术进步的同时,也奠定了深刻的结构性不平等的基础。本书试图表明,早期现代性并非是欧洲单向输出文明的必然结果,而是一个由无数相互依赖、充满张力的区域性实践共同塑造的、复杂且充满矛盾的全球性建构过程。理解这个过程的物质基础和拓扑结构,对于我们今天审视现有全球体系的起源至关重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