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室內空氣汙染與防治(第2版)》共分11章,主要內容包括室內空氣汙染概述、室內主要空氣汙染物的危害、室內空氣質量相關標準、室內空氣監測、室內裝飾裝修材料有害物質限量與測定、室內空氣質量的評價、室內空氣汙染因素的暴露評價研究、室內氡對健康的影響、室內物理性汙染與危害、室內空氣淨化技術、室內空氣汙染研究案例、室內環境相關標準(參考)等。《室內空氣汙染與防治(第2版)》涵蓋瞭室內空氣汙染的各種要素,基本反映瞭國內外空氣汙染研究的主要問題,對室內空氣汙染來源、檢測、暴露以及控製技術等進行瞭全麵的闡述並附有實例分析。
《室內空氣汙染與防治(第2版)》可供室內環境科研機構相關專業的研究工作者參閱,也可供高等院校本科生、研究生作為教材使用。
內頁插圖
目錄
第1章 室內空氣汙染概述
1.1 室內的定義
1.2 室內空氣汙染簡介
1.2.1 我國室內空氣質量的現狀
1.2.2 國外室內空氣質量現狀
1.3 室內空氣汙染源和汙染物
1.3.1 室內空氣汙染物來自於室內多種汙染源和室外空氣
1.3.2 目前主要汙染物的汙染特點
1.4 我國室內空氣典型汙染物
思考題
第2章 室內主要空氣汙染物的危害
2.1 室內空氣汙染物的危害
2.1.1 不良建築物綜閤徵和刺激作用
2.1.2 呼吸係統疾病
2.1.3 室內空氣汙染所緻過敏性疾病
2.1.4 室內空氣汙染對神經係統的毒性作用
2.1.5 室內空氣汙染對心血管係統的作用
2.1.6 室內空氣汙染的緻癌作用
2.2 甲醛
2.2.1 甲醛的來源
2.2.2 甲醛對人健康的影響
2.3 揮發性有機化閤物
2.3.1 室內揮發性有機化閤物的來源
2.3.2 揮發性有機化閤物的危害
2.4 氨氣
2.4.1 室內氨氣的來源
2.4.2 氨氣的危害
2.5 顆粒物
2.6 環境煙草煙霧
2.7 烹調煙霧
思考題
第3章 室內空氣質量相關標準
3.1 室內空氣質量定義
3.2 我國室內空氣質量相關標準研究的三個階段
3.2.1 起步階段
3.2.2 發展階段
3.2.3 規範管理階段
3.3 國傢標準及作用
3.3.1 國傢標準在控製室內汙染中的作用
3.3.2 控製室內空氣汙染的主要標準
3.4 國外室內空氣質量標準概述
3.4.1 空氣汙染物衛生基準
3.4.2 職業安全標準
3.4.3 公共場所室內空氣質量標準
3.4.4 居民住宅室內空氣質量指導標準
3.4.5 暖通空調(HVAC)的行業標準
3.4.6 室內甲醛濃度標準
3.5 我國室內空氣質量標準與國外標準的比較
3.5.1 發展過程
3.5.2 類彆和強製性
3.5.3 指標和標準值
3.6 建議
3.6.1 加強基礎研究
3.6.2 實行IAQ進行統一管理
3.6.3 區分不同的室內類型進行管理
3.6.4 從源頭控製室內汙染
3.6.5 加快研製快速監測儀器
3.7 展望
思考題
第4章 室內空氣監測
4.1 室內空氣監測標準
4.2 室內空氣監測采樣
4.2.1 采樣時間、位置的確定
4.2.2 幾種重要室內汙染物的采樣
4.2.3 采樣點布置、采樣點的數量
4.3 室內環境有害物質監測方法
4.3.1 甲醛的監測方法
4.3.2 苯、甲苯、二甲苯的監測方法
4.3.3 氨
4.3.4 苯並[a]芘
4.3.5 總揮發性有機物的檢測方法(熱解吸/氣相色譜法)
4.3.6 VOCs的生物監測
4.3.7 室內空氣中的細菌總數
思考題
第5章 室內裝飾裝修材料有害物質限量與測定
5.1 主要建築裝飾裝修材料分類簡介
5.1.1 木質裝飾材料
5.1.2 地毯
5.1.3 塑料地闆
5.1.4 金屬裝飾材料
5.1.5 石材
5.1.6 水泥
5.1.7 石膏和石膏製品
5.1.8 內牆塗料
5.1.9 建築裝飾用陶瓷製品
5.2 室內裝飾裝修材料人造闆及其製品中甲醛釋放限量與測定
5.2.1 人造闆材及其製品中甲醛的來源
5.2.2 人造闆及其製品中甲醛釋放限量
5.2.3 甲醛含量的測定方法
5.3 塗料中有害物質限量與測定
5.3.1 室內塗料中的主要汙染物
5.3.2 溶劑型的木器塗料限量
5.3.3 室內塗料中有害物質測定方法
5.4 膠黏劑中有害物質限量與測定
5.4.1 膠黏劑中有害物質限量
5.4.2 膠黏劑中有害物質的測定方法
5.5 木器傢具中有害物質限量與測定
5.5.1 木器傢具中有害物質限量
5.5.2 木器傢具中的有害物質測定方法
5.6 壁紙中有害物質限量值與測定
5.6.1 壁紙中的有害物質限量
5.6.2 壁紙中的有害物質測定方法
5.7 聚氯乙烯捲材地闆中有害物質限量與測定
5.7.1 聚氯乙烯捲材地闆中的有害物質限量
5.7.2 聚氯乙烯捲材地闆中的有害物質測定方法
5.8 地毯、地毯襯墊及地毯膠黏劑中有害物質限量和測定
5.8.1 地毯、地毯襯墊和地毯膠黏劑中的有害物質限量
5.8.2 地毯、地毯襯墊及地毯膠黏劑中的有害物質測定
5.9 混凝土外加劑中釋放氨的限量與測定
5.9.1 混凝土外加劑中釋放氨的限量
5.9.2 混凝土外加劑中釋放氨的測定
5.1 0建築材料放射性核素限量與測定
5.1 0.1 建築材料中天然放射性核素限量
5.1 0.2 建築材料中天然放射性核素測定
思考題
第6章 室內空氣質量的評價
6.1 室內空氣質量評價的概念
6.2 室內空氣質量評價的必要性
6.2.1 人們關心室內空氣質量的最終目的
6.2.2 室內環境檢測的局限性
6.2.3 人們對室內空氣質量方麵的要求不斷提高
6.3 室內空氣質量評價與室內環境檢測的關係
6.4 室內空氣質量評價的分類
6.4.1 預評價
6.4.2 現狀評價
6.4.3 預評價和現狀評價的關係
6.5 室內空氣質量評價所涉及的要素
6.6 室內空氣質量評價的一般方法
6.6.1 評價方法
6.6.2 用多區域方法進行評價的基本程序
6.7 評價舉例――室內空氣汙染物對健康影響的危險度評價
6.7.1 健康危險度評價的基本概念
6.7.2 汙染物理化特性和構效關係資料
思考題
第7章 室內空氣汙染因素的暴露評價研究
7.1 暴露評價
7.1.1 暴露評價的基本概念
7.1.2 定量估算暴露量的方法
7.1.3 暴露與劑量的關係
7.1.4 潛在劑量與呼吸速率
7.1.5 室內外空氣中甲醛濃度的測定研究
7.1.6 室內外空氣中CO的暴露量和潛在劑量
7.2 暴露評價內容
7.2.1 環境汙染物的暴露情況
7.2.2 暴露人群特徵的確定
7.2.3 外暴露量的計算
7.3 內暴露的評價
7.3.1 內暴露、吸收量、生物有效劑量及其推算
7.3.2 劑量□□關係評定
7.3.3 關鍵研究和關鍵效應的選擇
7.3.4 用NOAEL(LOAEL)和UF推導參考劑量
7.3.5 不確定性係數的選擇
7.3.6 修正係數的選擇
7.3.7 基綫劑量法(Bench Mark Dose,BMD)
7.3.8 無閾化學物質的劑量□□關係評價
7.4 危險特徵分析
7.4.1 對前三階段結果的綜閤分析
7.4.2 危險度分析
7.5 室內化學汙染的控製對策
7.6 室內空氣汙染物對健康影響的危險度評價
7.6.1 危險度評價的內容
7.6.2 危害鑒定
7.6.3 汙染物理化特性和構效關係資料
7.7 城市人群VOCs的健康風險評價
7.7.1 監測方法
7.7.2 分析儀器
7.7.3 標準麯綫的製作
7.7.4 具體采樣方案
7.7.5 問捲調查
7.7.6 數據的分析與統計
7.7.7 室內外空氣汙染的個體暴露和潛在劑量的計算
7.7.8 VOCs健康風險評估
思考題
第8章 室內氡對健康的影響
8.1 自然界的氡均來自天然放射性衰變係列
8.1.1 有關放射性和氡及其子體的特定單位
8.1.2 錶示氡及其子體的特定名詞和單位
8.2 氡的測量方法
8.2.1 雙濾膜法
8.2.2 固體徑跡法
8.2.3 駐極體電離室氡探測器
8.2.4 閃爍瓶法
8.2.5 活性炭吸附法
8.2.6 氡的連續測量法
8.3 室內、外的氡濃度水平
8.4 居室空氣中的氡暴露與居民肺癌發病率關係研究
8.5 降低室內氡濃度的措施
思考題
第9章 室內物理性汙染與危害
9.1 室內空氣物理性因素汙染研究
9.2 室內物理因素暴露限值存在的問題
9.3 室內噪聲汙染與健康
9.4 室內通氣速率與健康
9.5 室內電磁輻射汙染與健康
9.5.1 EMR的熱效應
9.5.2 EMR的非熱效應
9.5.3 EMR與癌癥
9.5.4 EMR暴露的安全限值
9.5.5 心髒起搏器與RF
9.6 居室內的放射性水平
9.6.1 居室放射性對健康的影響
9.6.2 氡與肺癌
9.6.3 有關室內放射性的標準
9.6.4 建築材料放射衛生防護標準
9.6.5 天然石材産品放射防護分類控製標準
思考題
第10章 室內空氣淨化技術
10.1 室內空氣汙染淨化的重要性
10.2 室內空氣汙染的特點
10.3 室內空氣淨化技術
10.3.1 室內空氣淨化技術分類
10.3.2 汙染物分類淨化法
10.3.3 納米光催化技術的應用
思考題
第11章 室內空氣汙染研究案例
11.1 國內外民用建築室內氨汙染研究
11.1.1 我國室內氨汙染調查
11.1.2 室內氨的來源
11.1.3 建築裝飾裝修材料中的氨釋放規律
11.1.4 室內氨汙染對人體健康影響
11.1.5 室內氨汙染控製
11.1.6 室內氨汙染控製技術
11.1.7 國外室內氨汙染研究進展
11.1.8 國內外對室內氨研究的特點
11.1.9 室內氨對人體健康影響
11.2 應用環境艙研究室內混凝土牆體中氨的釋放規律
11.2.1 研究意義
11.2.2 研究方法
11.2.3 結論
11.2.4 討論
11.3 氨氣暴露評價
11.3.1 時間活動模式調查
11.3.2 調查錶的設計和發放
11.3.3 統計結果
11.3.4 氨氣的暴露量和劑量估算
11.3.5 模型的建立
11.3.6 模型的驗證
11.4 過氧乙酸消毒劑對人體健康影響的調查及其室內濃度變化規律研究
11.4.1 過氧乙酸消毒劑對人體健康影響的調查研究
11.4.2 室內空氣中過氧乙酸消毒劑濃度變化規律研究
11.5 室內塗料揮發性汙染物的健康影響和排放規律研究
11.5.1 室內塗料揮發物的室內空氣質量標準和限量標準
11.5.2 室內塗料中揮發性汙染物排放規律的研究方法
11.5.3 室內塗料揮發性汙染物排放規律實例研究
11.5.4 結論
11.6 大學生使用電腦及受其電磁輻射汙染狀況的調查
11.6.1 調查目標和方法
11.6.2 大學生宿捨內使用電腦類型的調查
11.6.3 大學生宿捨內電腦的使用及其電磁輻射汙染情況調查
11.6.4 統計結果分析
11.6.5 討論
11.6.6 結論
11.7 化學汙染物釋放規律研究
11.7.1 實驗裝置和儀器
11.7.2 采樣和分析方法
11.7.3 塗料中苯係物的釋放規律
11.7.4 細木工闆甲醛釋放規律研究
思考題
附錄室內環境相關標準內容節選
參考文獻
精彩書摘
第1章室內空氣汙染概述
1.1室內的定義
從廣義上講室內包括辦公室、會議室、教室、醫院等室內環境和賓館、餐館、影劇院、圖書館、商店、體育館、網吧、候車室、候機室、托兒所、養老院等各種室內公共場所以及交通工具(如小汽車、公共汽車、地鐵、火車、輪船和飛機)內等閉閤空間。健康的室內環境主要是指無汙染、無公害、有助於消費者身體健康的室內環境。室內的建築、設計和裝飾,不僅要滿足人的生存、審美的需求,還要滿足人的健康和安全需求。由國傢質量監督檢驗檢疫局、國傢環保總局、國傢衛生部製定的我國第一部《室內空氣質量標準》,明確提齣“室內空氣應無毒、無害、無異常嗅味”。
1.2室內空氣汙染簡介
近年來,隨著我國經濟的高速發展,工農業現代化水平的不斷提高,人們生活水平也得到瞭很大程度的改善,特彆是在居住條件方麵,人均居住麵積大幅度增加,室內裝潢也越來越講究。但久居室內的人卻齣現瞭頭痛、咳嗽、疲倦等多種不適癥狀,嚴重者甚至産生瞭多種疾病,研究發現這與室內空氣汙染有相當大的關係。許多地方室內空氣中的汙染物濃度要高於室外2~5倍,而城市人群每天有70%~90%的時間是在室內度過的。因此,重視室內空氣質量,防範室內空氣汙染,檢測治理室內空氣汙染成為大眾關注的焦點。
國際上一些環保專傢已將“室內空氣汙染”列為繼“煤煙型”、“光化學煙霧型”汙染之後的第三代空氣汙染問題。室內環境易受到各種物理、化學和生物因素的汙染,汙染程度比室外還要嚴重,尤其是位於城市交通主乾道兩側的建築物、辦公樓、商場及住宅等典型場所。美國加州空氣資源部(CaliforniaAirResourcesBoard)監測發現,室內汙染要比室外高25~62個百分點。室內空氣汙染已列為影響公眾健康的世界最大危害之一,世界衛生組織在《20O2年世界衛生報告》中明確將室內空氣汙染、高血壓、高膽固醇以及肥胖癥等共同列為人類健康的10大威脅。據統計全球近一半的人處於室內空氣汙染中,室內環境汙染已經引起超過1/3的呼吸道疾病,超過1/5的慢性肺病和15%的氣管炎、支氣管炎和肺癌;報告中特彆提到居室裝飾使用含有有害物質的材料會加劇室內的汙染程度,這些汙染對兒童和婦女的影響更大。國際有關組織調查後發現,世界上30%的新建和重建的建築物中,存在著對身體健康有害的室內空氣。兒童、孕婦是室內環境汙染的最大受害者,傢中有孕婦、兒童以及準備懷孕的夫婦要格外重視室內環境問題。
……
好的,這是一份關於《室內空氣汙染與防治(第2版)》之外的圖書簡介,內容詳實,力求自然流暢。 --- 《建築環境控製與健康設計:可持續人居空間營造》 【書籍核心理念與定位】 本書深入探討瞭當代建築環境中,人居空間的質量與可持續發展之間的復雜關係。它不再僅僅關注單一維度的空氣質量問題,而是將建築設計、環境工程、人體生理學以及能源效率等多個領域融會貫通,旨在提供一套係統性的、前瞻性的健康建築設計與運營策略。本書的核心目標是指導讀者超越傳統的“汙染控製”範式,轉嚮主動“健康營造”的實踐。 【第一部分:當代建築環境的復雜性與挑戰】 本部分首先對現代建築環境進行瞭全麵的剖析。隨著高能效建築(如被動房和零能耗建築)的普及,建築圍護結構的密閉性顯著增強,這在降低能耗的同時,也帶來瞭新的環境控製挑戰。 熱濕負荷的精細化管理: 探討瞭在不同氣候區下,如何精確計算和應對建築內部産生和外部傳入的熱量與濕度負荷。重點分析瞭濕熱氣候區中,除濕與降溫的耦閤控製技術,以及如何避免冷凝水導緻的結構損壞和微生物滋生。 能源係統集成與優化: 詳細介紹瞭先進的暖通空調(HVAC)係統,包括熱泵技術(如地源、水源熱泵)、全熱交換新風係統(ERV/HRV)以及輻射供冷暖係統的設計原理、運行特點與能效評估標準。書中特彆闡述瞭如何通過智能化控製係統(BMS)實現多係統間的協同運行,以達到最優的室內環境舒適度與最低的能源消耗。 非傳統汙染源的識彆與控製: 區彆於傳統的揮發性有機物(VOCs)和顆粒物關注,本部分拓展至更隱蔽的環境因素。例如,探討瞭建築材料中潛在的放射性氡氣來源與遷移路徑;分析瞭低頻噪聲和次聲波對人體健康的影響及其在設計階段的聲學緩衝措施;以及探討瞭建築照明對人體晝夜節律(Circadian Rhythm)的影響,並提齣瞭基於生物節律的動態照明係統設計指南。 【第二部分:人居健康與生理反饋機製】 本部分是本書的理論基石,它從生命科學的角度審視建築環境對居住者的影響。 室內環境參數的生理閾值: 基於最新的醫學和環境心理學研究,詳細列舉瞭溫度、濕度、氣流速度、光照強度及光譜分布對人體熱舒適區、認知能力和情緒狀態的具體影響模型。引入瞭預測平均投票(PMV)模型的高級應用,並結閤自適應舒適模型(Adaptive Comfort Model)在自然通風建築中的適用性分析。 微生物群落與建築空間: 這是一個新興的研究熱點。書中探討瞭室內“微生物組”(Microbiome)的概念,分析瞭暖通管道、地毯、室內水係統等潛在的微生物棲息地。內容包括真菌、細菌的檢測方法,以及通過優化氣流組織和錶麵材料選擇來調節有利的微生物環境,促進健康的室內生態平衡。 氣流動力學與汙染物擴散模擬: 利用計算流體力學(CFD)工具,直觀展示瞭不同送風方式(如上送風、下送風、射流)在復雜室內空間中的氣流組織效果。通過三維模擬,精確預測瞭汙染物的生成點、傳輸路徑以及人體暴露水平,為優化送風口位置和風速提供瞭科學依據。 【第三部分:可持續性與韌性建築的設計實踐】 本部分側重於將理論知識轉化為可實施的工程實踐,尤其強調建築在生命周期內的可持續性錶現。 綠色建材的選擇與生命周期評估(LCA): 提供瞭係統的材料選擇指南,重點評估瞭材料的“搖籃到大門”(Cradle-to-Gate)環境影響。討論瞭低碳水泥、再生木材、以及低遷移性內飾材料的應用標準,並提供瞭如何評估材料的耐久性和維護需求的方法。 集成化被動設計策略: 深入解析瞭如何通過建築形態設計(如朝嚮、遮陽係數)、自然通風策略(如煙囪效應、文丘裏效應)和地道輻射降溫等被動手段,最大程度減少對機械設備的依賴。書中附有大量案例分析,展示瞭如何在不同地理位置應用這些策略。 建築的韌性與適應性維護: 探討瞭建築係統在麵對極端天氣事件或長期運行衰減時的可靠性。內容包括:係統冗餘設計、易於維護的結構節點、以及遠程監測技術在早期故障預警中的應用,確保建築環境質量的長期穩定。 【適用讀者對象】 本書適閤於建築師、結構工程師、暖通空調工程師、城市規劃師、環境科學與工程專業的學生及研究人員,以及所有緻力於推動綠色建築和健康人居環境發展的專業人士。它不僅是理論參考,更是指導高品質、可持續建築項目實施的實用手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