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审美文化史(元明清卷)(第3版)

中国审美文化史(元明清卷)(第3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王小舒 著,陈炎 编,王小舒著 译
图书标签:
  • 中国审美文化史
  • 元明清
  • 审美史
  • 文化史
  • 艺术史
  • 中国文化
  • 传统文化
  • 历史
  • 第三版
  • 学术著作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上海古籍出版社
ISBN:9787532569496
版次:3
商品编码:11300081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3-07-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55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中国审美文化史(元明清卷)(第3版)》作为中国审美文华史的开山之作,意义不凡。全书通过对我国古代大量文明遗产(包括各类工艺品、美术作品、音乐舞蹈作品、文学作品、建筑、器具、各类文献等)严谨详细地审视,透过古代各特定时期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信仰方式、思维方式等多重因素对这些审美对象的渗透和影响,以及这些审美对象自身发展演变的的规律(如自由与法则的关系、朴素与繁华的关系、通俗与典雅的关系、写实与写意的关系、壮美与优美的关系等)的考察和研究(详见《中国审美文化史(元明清卷)(第3版)》绪论),为我们清晰地展现和勾勒出中国古代审美文化史的演进轨迹。全书作为一部学术著作,文字通畅易懂,并配以大量插图,从而大大降低了接受难度。

目录

一、元代昌盛的舞台大观
1.百川归海:元杂剧在文化冲撞与交汇中诞生
戏曲成长的曲折历程
自诩为鬼的作家群落
身份卑贱的天才演员
2.“怨气如火”:以叛逆为主旨的元代悲喜剧
弱以抗强的悲剧冲突
惊天动地《窦娥冤》
社会型喜剧与伦理型喜剧
3.刚柔相济:南戏在北南大交流中成熟
南北乐曲的混合交融
对家庭和个人命运的关注
新型审美品格的产生

二、文人畸士的翰墨风骨
1.“荡人血脉”:背弃传统的新诗体——散曲
有别于宋词的蒜酪之趣
从冒犯神圣到嘲弄自我
游戏人生与以丑为美
2.挥写逸气:元代文人画的山水情结
走出院体传统
四大家的山水意趣
书画合体的有我之境

三、异族情调的雅俗交融
1.大漠之风:草原风俗与新的审美趋尚
以勇为美的蒙族习性
喜歌好舞的西部风尚
民族风情的万花筒
2.“藻而不华”:凝聚东方品格的艺术陶瓷
以白为关的枢府瓷
艳丽淡雅的青花瓷
从多元对立走向融通浑一

四、明代奇艳的市俗世界
1.“僭拟无涯”:对传统生活习规的全面冲决
以华为关的消费风尚
花虫之恋
放情纵欲
2.精美绝伦:突显创造激情和个人风采的工艺品
万紫千红在织造
大明五彩瓷
陶竹神韵

五、推尚情欲的明代小说戏曲
1.美在平凡:通俗小说由神向人的回归
两部英雄谱
《西游记》:平民的神话
市情小说里的情和欲
2.“情存理亡”:在冲突和较量中掘进的舞台艺术
深邈凄唳的昆山腔
传奇和杂剧的历史变革
浪漫热烈的临川派
六、探求更新的明代诗歌散文
1.呼唤汉唐:借亡灵重振士风的复古派文学
明初诗文与台阁体
“前后七子”与文学自救运动
唐宋派与平民文风
吴中风流
2.“独抒性灵”:标榜个性美的革新派文学
公安派的文化心态
向俗文学靠拢
竞陵派与明末小品文

七、清代典雅的末代文化
1.情系古人:以古雅为美的世俗风尚
文物之癖
好书之癖
嗜古情结的民间形态
2.气韵盎然:传统绘画在归宗复祖中走向集成
四王与南宗画派
山水精神的薪火相传
吴历与恽格
3.墨趣刀工:书法篆刻将古典美推向极致
帖学派
怪诞派
碑学派
篆刻印章
4.荟萃群英:工艺世界的复兴与集成
仿古瓷风
两种五彩瓷
珐琅与粉彩瓷
5.华夏丰碑:儒道精神在宫殿园林中的体现
故宫:有序化和对称性建筑的典范
凝固的音乐与绚丽的图画
江南私家园林
回归自然的审美追求
6.无限夕晖:传统诗文最后的辉煌
继宋之后的又-一座高峰
感伤美与神韵诗
清词的一片精彩
散文的复归

八、古典精神的自我批判
1.“人生如戏”:戏曲艺术与理性反思结缘
雅部与花部
苏州派
世情剧中的人兽观
2.“以曲为史”:两部名剧与两种价值评判
爱情与人生:《长生殿》的反思
兴亡与离合:《桃花扇》的悲愤
3.出入幻域:批判与憧憬并存的文言小说
由俗向雅的转化
用传奇法志怪:《聊斋志异》
异类之美
4.“忧患人心”:中国长篇小说最后的高峰
《儒林外史》:为一代文人写心曲
《红楼梦》:替两个世界唱挽歌
九、迎接现代的审美曙光
1.“以怪为美”:反叛传统、标榜自我的艺坛怪杰
八大山人与苦瓜和尚
扬州八怪
2.渴望风雷:封建末世的两位狂飙诗人
离经叛道的袁才子
骇世惊俗的龚狂人
3.“来日方长”:全面革新的近代审美文化
审美与启蒙
诗界革命
散文与小说
中西文化的交融
第三版后记(陈炎)

前言/序言


《中国审美文化史(元明清卷)(第3版)》 本书是“中国审美文化史”系列的重要组成部分,聚焦于元、明、清三个在中国历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朝代。这三个朝代不仅在政治、经济、社会结构上发生了深刻的变革,更在思想文化、艺术创作、生活方式等方方面面孕育了独具特色且影响深远的审美理念与实践。本书旨在系统梳理、深入剖析这一时期中国审美文化的发展脉络、核心特征及其在不同领域的具体呈现,为读者提供一个全面而深入的理解。 元代:草原的粗犷与江南的细腻交融 元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特殊的时期,由蒙古族建立的王朝,带来了不同于以往的文化元素。在审美上,元代呈现出一种粗犷与细腻并存的独特风格。草原民族的奔放、力量感以及对自然的敬畏,与中原地区长期积累的精致、含蓄形成了奇妙的融合。 绘画: 元代绘画是审美文化的重要载体。文人画在此时得到了极大的发展,以赵孟頫为代表的画家,在继承唐宋传统的基础上,注入了新的时代精神。他们追求笔墨的意趣,强调“书画同源”,将书法线条的韵律感引入绘画,创造出清雅脱俗的山水画和花鸟画。同时,蒙古族艺术家也带来了更具民族特色的题材和表现手法,如表现草原风光、狩猎生活等。青绿山水在元代虽有传承,但水墨写意逐渐成为主流,体现了更加自由、洒脱的审美追求。 书法: 元代书法名家辈出,如赵孟頫、鲜于枢、邓文原等。他们力图恢复晋唐古法,但又在此基础上有所创新,形成了端庄典雅、行笔流畅的书风。书法不再仅仅是记录文字的工具,更是个体情感和精神的表达,成为文人抒发胸臆、寄托情怀的重要方式。 文学: 元代散曲的兴盛是文学史上的一个亮点。关汉卿、马致远、白朴、郑光祖等元曲四大家,以其通俗生动、雅俗共赏的语言,塑造了众多鲜活的人物形象,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和人们的情感世界。曲的题材广泛,从爱情婚姻到历史故事,从社会风俗到人生哲理,都展现了元代人民丰富而复杂的情感和审美趣味。 戏曲: 元杂剧是中国戏曲的巅峰之一,其高度成熟的艺术形式深刻影响了后世。剧本的创作、唱腔的设计、表演的程式,都体现了精巧的匠心和高度的艺术追求。元杂剧将文学、音乐、舞蹈、表演融为一体,创造出极具感染力的艺术体验,反映了广泛的社会生活和人民的审美需求。 建筑与工艺: 元代建筑在继承前代风格的基础上,更加注重规模和实用性。官式建筑如宫殿、寺庙,体现了宏伟壮观的皇家气派。江南地区的民居建筑则延续了精巧秀丽的风格。元代的陶瓷工艺也取得了显著成就,如元青花以其鲜艳的钴蓝色和精美的纹饰,成为世界陶瓷史上的瑰宝,展现了高超的工艺水平和独特的审美创造力。 明代:理性与情感的张力,世俗与雅逸的共生 明代在中国历史上承前启后,其审美文化呈现出更加多元和成熟的面貌。一方面,程朱理学的影响依然存在,强调内敛、含蓄的理性精神;另一方面,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市民阶层的兴起,也激发了更趋于世俗化、生活化的审美情趣。 绘画: 明代绘画领域百花齐放,名家辈出。沈周、文徵明、唐寅、仇英等吴门画派的代表人物,继承了文人画的传统,又各有创新,将山水、花鸟、人物画推向新的高峰。他们追求笔墨的韵味,意境的营造,展现了高雅的艺术格调。同时,以浙派为代表的宫廷画派,以及受到西方影响的版画艺术,也展现了不同的审美倾向。后期,董其昌等文人画家更是将笔墨理论化,强调“以书入画”,为后世绘画发展指明了方向。 书法: 明代书法呈现出复古与创新并存的局面。祝允明、王宠、文徵明等书法家,在继承晋唐宋名家法帖的基础上,力求创新,风格各异。晚明时期,书法更加强调个性解放,如徐渭、黄道周等人的作品,风格奔放、雄健,充满艺术张力。 文学: 小说在明代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金瓶梅》等四大名著的出现,标志着中国古典小说的成熟。这些小说情节曲折,人物形象生动,语言通俗易懂,深刻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人情世故和民众的审美趣味。同时,公安派文学主张“独抒性灵”,倡导“不摹古”,对后世文学产生了重要影响。 戏曲: 明代戏曲在元代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和完善。昆曲成为当时最流行的声腔剧种,以其细腻委婉、文雅流畅的唱腔和严谨的表演程式,成为中国戏曲史上的典范。同时,弋阳腔、梆子腔等地方戏曲也开始兴起,展现了更为鲜活、生动的民间审美。 建筑与园林: 明代建筑更加注重装饰性和艺术性。宫殿建筑更加宏伟壮观,如北京故宫的修建。园林艺术在此时也达到了新的高度,苏州园林以其精巧的布局、典雅的建筑、秀美的山水,成为了中国古典园林的代表,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以及精致的生活美学。 工艺美术: 明代的景德镇瓷器是中国陶瓷史上的又一高峰,青花、釉里红、五彩瓷等品种精美绝伦,纹饰图案丰富多样,体现了高超的工艺水平和精细的审美追求。玉器、漆器、织绣等工艺美术品也达到了极高的水平,充分展现了明代工匠的智慧和创造力。 清代:集大成与渐变的时代,精细与雅玩的并存 清代是中国封建王朝的最后一个时期,其审美文化在继承前代的基础上,呈现出集大成与渐变的双重特征。一方面,对前代的典范进行了继承和发扬,另一方面,也孕育了新的变化和趋势,尤其是在晚期,中西文化的交流对审美产生了微妙的影响。 绘画: 清代绘画流派众多,名家辈出。早期,有追摹明代遗韵的“四王”(王鉴、王翚、王时敏、王原祁)为代表的“正统派”,他们强调笔墨的传统功力。同时,扬州八怪(如郑燮、金农、李鱓等)以其个性鲜明、不受拘束的创作风格,打破了传统画坛的格局,展现了更加自由、野逸的审美趣味。晚期,随着西方绘画技法的传入,一些画家开始尝试中西合璧的创作手法,如宫廷画师郎世宁等,带来了新的视觉体验。 书法: 清代书法更加强调帖学,碑学也逐渐兴起。如刘墉、王文治等名家,继承帖学传统,风格各异。晚期,金石学的兴盛,带动了碑学的复兴,包世臣、赵之谦等书法家,从金石碑刻中汲取营养,形成了雄浑、朴拙的书风,与帖学形成鲜明对比。 文学: 清代小说在明代的基础上,继续发展。《红楼梦》、《聊斋志异》等作品,以其深刻的思想内涵、精湛的艺术技巧和丰富的人物塑造,将中国古典小说推向了新的高度。《红楼梦》以其对人情世态的细腻描摹和对女性命运的深刻关怀,成为中国古代小说的巅峰之作。同时,文学创作也呈现出更加多元化的趋势,如章回小说、笔记小说、戏曲等都得到了长足发展。 戏曲: 清代戏曲更加繁荣,皮黄腔(京剧的前身)在乾隆年间形成,并逐渐成为最具影响力的戏曲声腔。京剧以其融合性、程式化和浓郁的民族特色,成为了中国戏剧的代表。此外,昆曲、梆子腔等剧种也依然有其发展空间。 建筑与园林: 清代建筑风格在继承明代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精细和装饰。宫殿建筑更加辉煌壮丽,如圆明园(虽然毁于战火,但其设计和艺术成就依然值得研究)。园林艺术在清代依然保持着很高的水准,如承德避暑山庄,将南北园林风格融为一体,气势恢宏。江南地区的私家园林也更加精巧雅致,体现了文人高雅的生活情趣。 工艺美术: 清代的陶瓷、漆器、玉器、牙雕、珐琅器等工艺美术品,都达到了极高的水平。景德镇的粉彩、珐琅彩瓷器,色彩艳丽,工艺精湛,深受皇家和贵族的喜爱。玉器雕琢精细,纹饰繁复,充满了吉祥寓意。漆器制作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也出现了新的技法和风格。这些工艺美术品不仅是实用器,更是承载着当时审美情趣和文化观念的艺术品。 《中国审美文化史(元明清卷)(第3版)》通过对元、明、清三个时期在绘画、书法、文学、戏曲、建筑、园林、工艺美术等多个维度的细致考察,展现了中国审美文化在不同时代背景下的演变轨迹和独特魅力。本书致力于揭示隐藏在这些艺术形式背后的思想观念、社会生活和文化精神,帮助读者更深入地理解中国传统审美的丰富性、复杂性和持久生命力。本书的修订更加关注学术前沿的最新研究成果,力求在史料考证、理论阐释和图像分析等方面有所突破,为相关领域的学者和爱好者提供一份更为权威、详实的研究参考。

用户评价

评分

《中国审美文化史(元明清卷)(第3版)》给我最大的启发,是它让我看到了中国古代审美观念中,对于“生活美学”的极致追求。我特别被书中对明清时期园林建筑和家居陈设的描述所打动。作者不仅仅罗列了建筑的风格和布局,更重要的是,它深入挖掘了这些空间设计背后所体现的中国人对于“宜居”、“舒适”、“雅致”的生活美学的理解。我常常在阅读时,仿佛置身于那些曲径通幽的园林之中,感受着微风拂过水面的涟漪,闻着淡淡的花香,体会着那种“天人合一”的意境。书中对于明清时期家具、器皿的设计,以及插花、品茶等生活方式的描写,都展现了中国人将日常生活提升到艺术层面的独特智慧。我过去以为“审美”只存在于高雅的艺术作品中,但本书让我认识到,在中国古代,审美早已渗透到日常生活的每一个角落。这种对“生活美学”的关注,让我对中国古代社会的精神面貌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让我反思当下我们对生活品质的追求。

评分

翻开《中国审美文化史(元明清卷)(第3版)》的清代部分,我立刻被卷入了一股更为复杂多样的审美潮流之中。作者并没有将清代审美简单地归纳为某种单一的风格,而是细致地展现了其内部的多元化和时代特征。从康乾盛世的雍容华贵,到晚清的内忧外患下出现的新的审美诉求,书中的分析鞭辟入里。我尤其关注书中对清代宫廷艺术和民间艺术的对比研究,那种官方推崇的宏伟、精致与民间追求的朴实、生动,形成了鲜明的反差,却又共同构成了清代丰富多彩的审美图景。书中对于清代小说、戏剧的深入剖析,更是让我耳目一新。那些曲折的情节,生动的人物,以及其中所折射出的社会现实和人们的情感世界,都在作者的解读下变得更加鲜活。我惊叹于作者能够从宏观的历史背景出发,细致入微地观察到艺术作品中那些微妙的审美变化,并将其与当时的社会思潮、政治经济紧密联系起来。书中的例子信手拈来,却又都恰到好处,例如对清代园林中“移步换景”的处理,以及对清代服饰纹样的象征意义的解读,都让我对那个时代的审美有了更直观的认识。这本书让我看到了清代审美文化的厚重底蕴,以及其在时代洪流中的独特表现。

评分

在阅读《中国审美文化史(元明清卷)(第3版)》的过程中,我被书中对中国古代器物审美的细致描绘所深深吸引。作者并没有将器物仅仅看作是功能性的物品,而是深入挖掘了它们在造型、纹饰、材质等方面所体现出的审美理念和文化内涵。我尤其对书中对明清时期瓷器、玉器、漆器等艺术品的精美阐释颇为感动。那些精巧的设计,细腻的工艺,以及富有寓意的纹饰,都展现了中国人对于“实用性”与“艺术性”的完美结合。我脑海中不禁勾勒出那些在皇家宫廷、文人雅士家中出现的精美器物,它们不仅仅是生活用品,更是那个时代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缩影。书中对于不同时期器物审美的演变,也让我看到了中国古代手工艺的精湛技艺和不断创新。我曾经认为器物的美在于其自身的形态,但通过本书的解读,我才意识到器物的美更在于其背后所承载的文化信息和情感价值。这种对物质文化审美的深入挖掘,让我对中国古代的物质生活有了更具象化的认识。

评分

这部《中国审美文化史(元明清卷)(第3版)》在探讨中国古代戏剧审美变迁时,展现了令人惊叹的深度。我尤其被书中对元代杂剧和明代昆曲的细致比较所吸引。作者不仅仅描述了两种戏剧形式在表演、唱腔、情节上的差异,更重要的是,它深入分析了这些差异背后所折射出的时代背景、观众心理以及审美趣味的变化。我曾经对中国戏曲了解不多,但通过本书的解读,我仿佛看到了那个时代的达官贵人、市井百姓是如何被这些跌宕起伏的剧情所吸引,又是如何通过欣赏不同的剧种来满足他们的精神需求。书中对于元杂剧“通俗俚俗”而又“气势磅礴”的特征,以及对明代昆曲“典雅细腻”而又“韵味悠长”的刻画,都让我对这两种艺术形式有了生动的感知。我仿佛能听到元代街头巷尾传来的市井歌谣,也能感受到明代士人沉醉于昆曲婉转悠扬的唱腔之中。这种将艺术与社会、历史紧密结合的解读方式,让我对中国古代戏剧的艺术魅力有了更深的理解。

评分

我必须说,《中国审美文化史(元明清卷)(第3版)》在对元明清时期服饰审美演变的描述上,给我带来了极大的惊喜。作者并没有将服饰仅仅看作是物质的载体,而是深入挖掘了其背后所蕴含的社会等级、文化观念以及时代风尚。我尤其对书中对明代服饰的细致分析颇感兴趣,那种从官服的繁复规制到民间服饰的朴素大方,再到文人阶层的雅致追求,书中都进行了详尽的梳理。我脑海中不禁勾勒出那个时代穿着各类服饰的人物形象,他们的身份、地位以及审美偏好,都在服饰的细节中一览无余。书中对于清代服饰,特别是满汉服饰融合的讨论,也让我对那个时代的文化碰撞有了更直观的认识。那些精美的刺绣、别致的款式,都不仅仅是视觉上的享受,更是那个时代历史变迁的缩影。我曾经认为服饰只是简单的蔽体之物,但通过本书的解读,我才意识到它所承载的文化信息是如此丰富。这种跨领域的解读,让我对中国古代文化的整体性有了更深的体会。

评分

终于捧着这本《中国审美文化史(元明清卷)(第3版)》翻阅了几天,才敢动笔写下一些零散的感受。不得不说,这是一本厚重的书,不仅仅是它本身的篇幅,更是其中承载的历史信息和文化积淀。我尤其被书中对元代审美趣味的探讨所吸引,作者细致地梳理了元代在接受了草原民族的奔放与粗犷之后,如何在绘画、戏曲、建筑等领域展现出一种既有传统底蕴又不乏创新活力的面貌。例如,书中对于元代山水画“笔简意远”的阐释,以及对于元曲“杂乱而有致”的描写,都让我对那个时代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那种在时代变迁的大背景下,审美意识如何流动、融合、碰撞,最终形成独特风格的过程,在作者的笔下栩栩如生。我脑海中不禁浮现出那个时代壮丽的风景,以及在市井街头传唱的动人曲调。书中不仅列举了大量的艺术作品作为例证,更重要的是,它试图去解读这些作品背后所蕴含的社会结构、哲学思想以及文人士大夫的情感寄托。读来仿佛穿越回那个风云激荡的时代,与古人一同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一同品味他们对于美的追求。这种沉浸式的阅读体验,是许多学术著作难以给予的。此外,书中对于不同地域、不同阶层审美差异的分析也十分到位,让我看到了中国审美文化的多元性和复杂性。

评分

这部《中国审美文化史(元明清卷)(第3版)》给我最深刻的印象,便是它对明代审美流变的精辟分析。作者以一种抽丝剥茧的方式,层层深入地揭示了明代文人审美意识的转变。从早期承袭元代遗风,到中期出现对雅致、细腻、讲究形式感的推崇,再到晚期文人生活方式的演变如何反哺艺术创作,形成一种更为闲适、甚至带有些许颓废的审美倾向。我特别欣赏书中对于明代园林艺术的解读,那种“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境界,以及其中蕴含的哲学思考,都被作者娓娓道来。不仅仅是视觉上的美感,更是背后所代表的士大夫阶层对自然、对人生的态度。书中的例子也极其丰富,从绘画、书法到服饰、家具,都展现了明代审美独特的韵味。例如,对于明代瓷器上青花纹饰的演变,作者不仅仅描述了其图案的变化,更是将其与当时社会经济、文化交流紧密联系起来,使得对艺术品的赏析上升到了对历史的解读。读完这部分,我对明代文人的生活情趣和审美追求有了更为具象化的认识,仿佛能触摸到那个时代精致的生活气息。这种将艺术与生活、历史紧密结合的写作方式,让我觉得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学术著作,更是一部生动的文化画卷。

评分

《中国审美文化史(元明清卷)(第3版)》带给我的,不仅仅是对艺术作品的认知,更是一种对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与审美情感之间内在联系的深刻理解。我尤其被书中对明代文人审美趣味与理学思想之间关系的分析所吸引。作者详细阐述了在宋代理学思想的深刻影响下,明代文人如何在艺术创作中追求一种“格物致知”的审美体验,以及这种追求如何体现在他们的绘画、书法甚至日常生活的点滴之中。我曾经对理学与艺术之间的关联不甚明了,但本书通过大量的史实和艺术作品分析,为我揭示了其中的逻辑。例如,书中对于明代山水画中“静谧”、“清雅”风格的解读,便能与理学中追求“天人合一”、“内省自省”的思想相契合。这种将艺术创作置于更广阔的哲学背景下进行解读的方式,使得对艺术的理解更加深入和全面。我仿佛能看到,那些艺术作品不仅仅是形式上的美,更是承载着创作者对宇宙人生深刻的思考。这种思辨性的解读,让我对中国古代文化的理解上升到了一个全新的高度,也让我对“文人”这一群体有了更深的敬意。

评分

阅读《中国审美文化史(元明清卷)(第3版)》的过程,更像是一次与中国古代艺术灵魂的对话。本书对元明清三代审美文化的梳理,并非简单的史料堆砌,而是充满了作者深刻的洞察力。我尤其对书中关于“意境”这一审美范畴的探讨印象深刻。作者在梳理元代山水画的笔墨趣味时,反复强调了“意境”的重要性,指出这种追求“言有尽而意无穷”的审美特质,是如何贯穿于整个元代艺术创作之中。我常常在阅读时,想象着作者是如何在浩瀚的史料中,捕捉到那些能够体现“意境”的艺术作品,并将其转化为清晰易懂的文字。书中对于明代文人画中“逸笔草草”的解读,更是让我领略到了那种超脱于形似之外,追求神韵的艺术境界。我曾经以为“意境”是一种抽象的概念,但通过书中丰富的艺术例证,我才真正体会到它在不同艺术形式中的具体体现。从一幅水墨画的寥寥数笔,到一段婉转的曲词,再到一座精巧的园林,都蕴含着中国人对于“意境”的独特追求。这种对抽象审美概念的具象化阐释,是本书最成功的地方之一。

评分

《中国审美文化史(元明清卷)(第3版)》在对中国古代书画艺术的阐释上,给我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我特别被书中对明代文人画中“逸格”的追求所吸引。作者不仅仅描述了那些画作的笔墨技巧和构图安排,更重要的是,它深入挖掘了这些“逸格”背后所蕴含的文人阶层对于自由、超脱、不羁的精神诉求。我曾经对书画的鉴赏仅停留在技法的层面,但本书让我认识到,在中国古代,书画不仅仅是技巧的展现,更是创作者内心世界和精神追求的载体。书中对于元代书画的“雄浑”与明代书画的“秀雅”之间的对比,也让我对不同时代审美趣味的演变有了清晰的认识。我常常在阅读时,脑海中会浮现出那些在宣纸上挥洒自如的书画作品,感受着笔墨在纸上留下的生命轨迹,体味着创作者的心情。这种对书画背后精神内涵的解读,让我对中国古代艺术的理解上升到了一个全新的高度,也让我对“笔墨情趣”有了更深的感悟。

评分

评分

好不容易买齐了

评分

艺术思想著作,内容丰富,观点新颖,但价位过高!!!!

评分

譬如说,以往按自然时间顺序描述的中国审美文化史主要是通史,即便有断代史也是在通史中的断代。今后是否可以考虑做独立的断代史,甚至做年代史?我们能否在审美文化史研究中尝试写出像黄仁宇《万历十五年》那样的著作,或者像历史纪录片《公元1644》那样的文本?

评分

正品

评分

一、按照自然时间顺序,将各种审美文化现象进行排列组合,分别给予阐释、分析和论证。一般的写法就是按照先秦、两汉、魏晋、隋、唐、宋、元、明、清的顺序进行铺排,以上论列的几种中国审美文化史著作基本上都是采取这一写法。

评分

二、按照文化层次来展开论述。一般将文化分为器物、制度、观念三个层次,这也为审美文化的分层提供了一个基本框架。但是也有变通处理,对文化的层次作了一些重新分类,例如陈炎将影响审美文化这种民族“情感方式”的主要因素分为“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信仰方式”、“思维方式”等四个方面。周来祥将审美文化分为五大内容:一是历代重要的美学家、美学著作的美学思想,这是理性形态的审美文化;二是各种类型的文学艺术现象,这是典型的感性形态的审美文化;三是人类生产、生活等物质性文化中包含审美因素的文化;四是人类社会生活的节庆文化、风尚习俗文化中的审美情趣;五是富有审美性的典章制度和伦理政治文化等其他人类文化。

评分

好不容易买齐了

评分

好不容易买齐了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