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型本科(农林类)“十二五”规划教材:花卉学(第3版)

应用型本科(农林类)“十二五”规划教材:花卉学(第3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宛成刚,赵九州 编
图书标签:
  • 花卉学
  • 应用型本科
  • 农林类
  • 教材
  • 十二五规划
  • 第三版
  • 园艺
  • 植物学
  • 花卉栽培
  • 园林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13051684
版次:3
商品编码:11328604
包装:平装
丛书名: 应用型本科(农业类)"十二五"规划教材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3-08-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46
字数:546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应用型本科(农林类)“十二五”规划教材:花卉学(第3版)》主要叙述了花卉的分类、花卉与环境条件的关系、花卉栽培的设施、花卉栽培管理、花卉装饰应用、花卉生产与销售等,并对常见的有发展前途的500种花卉进行全面介绍。《应用型本科(农林类)“十二五”规划教材:花卉学(第3版)》可作为高等院校本科、应用型本科园林、园艺等专业的教材,也可作为高级花卉园艺师和花卉技师的培训教材。

内页插图

目录

0 绪论
0.1 花卉的概念及其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0.2 我国花卉栽培的历史和现状
0.3 世界花卉发展概况
0.4 今后的任务

1 花卉的分类
1.1 按生物学特性分类
1.2 其他分类方法

2 花卉栽培与环境条件的关系
2.1 温度
2.2 水分
2.3 光照
2.4 土壤
2.5 营养
2.6 气体
2.7 生物因素
2.8 环境条件的综合作用

3 花卉栽培设施
3.1 温室
3.2 现代温室
3.3 塑料大棚
3.4 其他栽培设施

4 花卉的繁殖与良种繁育
4.1 种子繁殖
4.2 常规营养体繁殖
4.3 组培繁殖
4.4 良种繁育

5 花卉的栽培与管理
5.1 露地花卉的栽培与管理
5.2 盆花的栽培与管理
5.3 温室花卉的栽培与管理
5.4 花卉的无土栽培
5.5 花期调控

6 花卉装饰和应用
6.1 盆花装饰
6.2 切花装饰
6.3 干燥花装饰
6.4 露地花卉与水生花卉的布置和应用

7 一、二年生花卉
7.1 概述
7.2 主要一、二年生花卉
7.3 常见一、二年生花卉
附表 其他一、二年生花卉简介

8 宿根花卉
8.1 宿根花卉的概念与特点
8.2 主要宿根花卉
附表 其他宿根花卉简介

9 球根花卉
9.1 概述
9.2 主要球根花卉
9.3 常见球根花卉
附表 其他球根花卉简介

10 多浆植物与仙人掌科
10.1 概述
10.2 多浆植物的类型与分类
10.3 多浆植物对环境条件的适应与需求
10.4 多浆植物的繁殖与栽培

11 室内观叶植物
11.1 室内观叶植物的概念及特点
11.2 室内观叶植物各论
附表 其他室内观叶植物简介

12 兰科花卉
12.1 兰科花卉的生物学特性
12.2 兰科花卉的繁殖方法
12.3 国兰
12.4 现代兰花

13 水生花卉
13.1 概述
13.2 水生花卉的繁殖与管理
13.3 水生花卉各论
附表 其他水生花卉简介

14 木本花卉
14.1 概述
14.2 我国传统木本名花
14.3 一般木本花卉
附表 其他常见木本花卉简介

15 花卉生产与贸易
15.1 花卉生产与管理
15.2 花卉贸易
实习指导
主要参考文献

前言/序言

  本书为高等院校本科、应用型本科园林、园艺等专业用教材,高等职业技术学院也可选用相关内容作为专业教材和参考书,同时也可作为高级花卉园艺师和花卉技师的培训教材,总学时为80~100。
  本书主要叙述了花卉的分类、花卉与环境条件的关系、花卉栽培的设施、花卉栽培管理、花卉装饰应用、花卉生产与销售等,并对常见的有发展前途的500多种花卉进行全面介绍。这500多种花卉既有我国传统名花,如牡丹花、腊梅花、山茶花等,也有近几年引进的、有较好市场的花卉,如蝴蝶兰、大花蕙兰等。各院校可根据课时安排及当地的市场要求选择教学内容。由于花卉学的内容涉及面较广,各地差异较大,且花卉事业发展迅速,为此,本书在编写过程中,力求做到内容充实,结合实际,注重科学性、知识性、实用性原则,并在每章后附有思考题,便于学生对章节内容更好地理解和掌握。为了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书后还附有实训指导,各地可根据具体情况选择8~10项进行实践性教学。
  本书由宛成刚、赵九州担任主编,具体分工如下:宛成刚编写绪论、第3章、第9章;赵九州编写第1章、第5章、第7章、第10章和第15章1、2节部分;夏重立编写第4章、第14章;刘薇萍编写第2章、第6章;朱翠英编写第8章、第13章、第15章第2节部分;张荣确、周玉卿编写第11章;贾春蕾、周玉卿编写第12章。全书由宛成刚统稿。书稿由南京农业大学园艺学院马凯教授审阅,特致谢意。书中插图采用了《中国高等植物图鉴》、《中国花经》、《花卉学》等书的附图,书中未标出处。在编写本教材过程中吸取了有关教材和论著的研究结果,得到了有关同行专家的协助和支持,在此表示衷心地感谢!

花卉学(第3版):探索缤纷世界,点亮绿色生活 《花卉学(第3版)》是一部系统、全面、深入浅出的著作,旨在为广大农林类应用型本科生提供一套扎实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实践指导。本书以花卉的栽培、繁殖、繁育、病虫害防治、园林应用以及产业发展为核心,内容涵盖了从基础理论到前沿技术的广泛领域,是学习和掌握花卉科学知识的理想教材。 第一部分:花卉的基础理论与生物学特性 本书的开篇,将带领读者走进花卉的微观世界,深入了解它们的生命奥秘。 绪论:首先,我们将探讨花卉在人类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追溯花卉栽培的历史渊源,并梳理现代花卉产业的发展现状与未来趋势。通过对花卉分类学、形态学、生理学等基础知识的介绍,帮助读者建立起对花卉学的整体认知框架。我们将重点阐述花卉作为观赏植物、经济植物的独特价值,以及在生态环境、文化传承、国民经济中的重要贡献。 花卉的分类与系统:花卉的世界千姿百态,种类繁多。本部分将详细介绍花卉的分类系统,包括植物界、被子植物门、双子叶植物纲、单子叶植物纲等基本划分,并重点讲解了花卉最常用、最科学的分类方法,如根据形态特征、用途、生长习性等进行分类。我们将列举大量常见花卉的代表性例子,如玫瑰、郁金香、兰花、牡丹、菊花等,并简要介绍它们的科属、主要特征及分布。同时,我们将探讨花卉的系统发育,以及分子生物学技术在花卉分类研究中的应用。 花卉的形态与解剖:深入理解花卉的形态结构是掌握栽培技术的前提。本章将细致地剖析花卉的根、茎、叶、花、果、种子的发生、发育与结构。我们将从宏观到微观,观察不同花卉的形态差异,例如叶片的形状、排列方式、花朵的组成(花萼、花瓣、雄蕊、雌蕊)、花序的类型以及果实的形态等。通过解剖学的视角,揭示植物组织和细胞的微观结构,理解不同结构在植物生命活动中的功能,例如维管束的输导作用,叶片的气孔调节功能等。 花卉的生理与生态:植物的生命活动离不开光、水、肥、气、热等环境因素。本部分将深入研究花卉的生长发育规律,包括光合作用、呼吸作用、蒸腾作用、矿质营养吸收与代谢、植物激素调控等关键生理过程。我们将详细阐述这些生理活动如何受到环境条件的影响,以及植物如何通过生理机制适应不同的生态环境。例如,我们将分析不同光照强度、温度、水分、土壤pH值等对花卉生长发育的影响,并介绍植物如何通过休眠、抗旱、耐寒等生理适应机制生存。 花卉的遗传与育种:遗传是花卉多样性的基础,育种是花卉产业发展的动力。本章将介绍花卉遗传的基本规律,包括基因的传递、变异的产生等。在此基础上,我们将系统阐述花卉的育种方法,包括传统育种技术(如杂交育种、诱变育种)和现代生物技术育种(如细胞工程育种、基因工程育种、分子标记辅助育种)的应用。我们将通过案例分析,展示如何通过科学的育种技术选育出花色艳丽、花型奇特、抗逆性强、适应性广的新品种,以满足市场需求和产业升级。 第二部分:花卉的繁殖与栽培技术 掌握科学的繁殖和栽培技术是实现花卉高效生产的关键。 花卉的繁殖方式:花卉的繁殖是延续生命、扩大种群的重要途径。本书将全面介绍花卉的营养繁殖和有性繁殖两大类繁殖方式。 有性繁殖:详细阐述花卉的有性生殖过程,包括花粉的萌发、受精,以及种子和胚的形成。我们将介绍种子处理技术,如催芽、层积、沙藏等,以提高种子的发芽率和幼苗的生长势。 营养繁殖:这是花卉繁殖中应用最广泛、最重要的一种方式。本书将系统介绍各种营养繁殖技术,如扦插(嫩枝扦插、硬枝扦插、叶插)、嫁接(枝接、芽接)、压条(高压、低压)、分株、鳞茎、球茎、根茎、块根等。对于每一种繁殖技术,我们将详细介绍其原理、操作步骤、适宜的植物种类、关键技术要点以及在实际生产中的应用。例如,在扦插部分,我们将详细讲解不同植物对扦插基质、插穗类型、生根激素处理、湿度和温度的要求。在嫁接部分,我们将阐述砧木与接穗的亲合性、嫁接时期、嫁接方法以及成活后的管理。 花卉的栽培管理:成功的栽培管理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花卉的生长潜力,提高产量和品质。 育苗技术:从种子萌发、幼苗移栽到苗期管理,我们将详细介绍不同花卉的育苗技术要点。重点关注幼苗期的环境控制、病虫害防治以及营养供给。 土壤与基质:土壤是花卉生长的重要载体,基质则为盆栽花卉提供必需的生长环境。本书将深入探讨不同类型土壤的特性、改良方法,以及各种栽培基质(如泥炭、珍珠岩、蛭石、椰糠、松树皮等)的组成、特性、优点和缺点。我们将指导读者如何根据花卉的种类和生长需求,选择和配制适宜的栽培基质。 营养管理:花卉的生长发育离不开各种矿质营养。本书将详细介绍氮、磷、钾等宏量元素和铁、锰、锌等微量元素的生理功能,以及各种肥料的种类、特性、施用方法和时期。我们将重点介绍化学肥料、有机肥料和生物肥料的科学施用,以及如何根据花卉的生长阶段和土壤养分状况,制定合理的施肥方案。还将探讨水肥一体化技术在现代花卉生产中的应用。 水分管理:水分是生命之源,也是影响花卉生长的重要因素。本书将分析不同花卉对水分的需求差异,介绍浇水的时机、水量、方法,以及滴灌、喷灌等节水灌溉技术的应用。我们将强调避免过度浇水或缺水对花卉造成的危害,并指导读者如何根据天气、土壤湿度和花卉生长状况,灵活调整浇水策略。 光照与温度管理:光照和温度是影响花卉光合作用、呼吸作用、开花等生理活动的关键环境因子。本书将介绍不同花卉对光照强度、光照时数的需求,以及如何通过遮阳、补光等措施进行调控。同时,我们将深入分析花卉对温度的反应,包括生长温度、开花温度、休眠温度等,并介绍温室、大棚等设施在温度控制方面的应用。 生长调控:通过人工干预,可以优化花卉的生长形态和开花时间,提高观赏价值和经济效益。本书将介绍植物生长调节剂的应用,如促进生根、控制株高、诱导开花等。还将探讨修剪、摘心、打顶等物理调控措施,以及它们在整形、促分枝、调节花期等方面的作用。 第三部分:花卉的病虫害防治与病理生理 病虫害是影响花卉生产的重要限制因素,有效的防治措施是保障花卉健康生长的关键。 花卉病理学基础:本部分将深入探讨引起花卉产生病害的各种病原体,包括真菌、细菌、病毒、类菌原体等,以及非侵染性病害(如生理失调、环境胁迫等)的发生原因。我们将重点介绍常见花卉病害的发生规律,病原体的侵染途径、传播方式以及在植物体内的代谢活动。 花卉病害的诊断与防治:本书将详细介绍各类花卉病害的症状表现,包括叶斑病、白粉病、霜霉病、锈病、根腐病、茎腐病、枯萎病等。我们将教授读者如何准确诊断病害,并在此基础上,系统介绍各种防治技术,包括农业防治(如轮作、清除病残体、加强通风)、物理防治(如高温消毒、紫外线杀菌)和化学防治(如杀菌剂的选择、使用方法、注意事项)。同时,我们将重点强调生物防治的应用,利用天敌、拮抗微生物等抑制病原体生长。 花卉虫害与螨害:本书将介绍对花卉造成危害的常见害虫,如蚜虫、螨虫、白粉虱、蓟马、潜叶蝇、鳞翅目幼虫等,以及它们的形态特征、生活习性、为害症状和发生规律。 花卉害虫的诊断与防治:我们将教授读者如何识别不同的害虫及其为害症状,并在此基础上,系统介绍各类防治措施,包括农业防治(如清除杂草、合理密植)、物理防治(如诱杀、防虫网)、生物防治(如天敌保护和利用、苏云金杆菌等)和化学防治(如杀虫剂的选择、使用方法、安全间隔期)。我们将特别强调综合防治(IPM)的理念,提倡多种防治手段的结合,以达到最佳的防治效果,同时最大限度地减少对环境和人类健康的影响。 第四部分:花卉的园林应用与产业发展 花卉不仅具有观赏价值,更在园林景观设计和现代产业发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花卉在园林绿化中的应用:本书将探讨花卉在城市绿化、风景名胜区、道路绿化、庭院绿化等不同园林场景中的应用原则和技术。我们将介绍不同类型花卉(如观花植物、观叶植物、观果植物、芳香植物)的园林配置技巧,如色彩搭配、高低层次、季相变化等,以及如何根据场地条件、功能需求和设计风格,选择适宜的花卉种类。我们将举例说明,如何通过花卉的组合应用,营造出丰富多彩、意境优美的园林景观。 花卉的盆栽与观赏:盆栽花卉是家居装饰和室内绿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本书将详细介绍常见观赏盆花(如君子兰、蝴蝶兰、杜鹃、盆栽玫瑰、室内观叶植物等)的盆栽技术、日常养护管理、病虫害防治以及繁殖方法。我们将指导读者如何选择适宜的盆器、基质,如何进行合理的浇水、施肥、修剪,以及如何通过合理的摆放和搭配,提升室内空间的观赏价值。 花卉的切花与鲜切花生产:切花花卉是花卉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生产技术直接关系到市场供应和经济效益。本书将介绍主要切花花卉(如玫瑰、康乃馨、百合、郁金香、非洲菊等)的生产技术,包括品种选择、繁殖育苗、栽培管理、采后处理(如保鲜技术)以及病虫害防治。我们将探讨如何通过优化栽培条件和采后管理,延长切花的观赏期,提高产品质量。 花卉产业的现状与发展:本书将对我国及国际花卉产业的发展现状进行深入分析,包括生产规模、产业结构、市场格局、贸易情况等。我们将探讨花卉产业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如科技创新、品牌建设、绿色发展、可持续性等。同时,我们将展望花卉产业的未来发展趋势,如休闲农业、观光农业、花卉电商、花卉文创等新兴业态的崛起。 花卉产业的经济效益与可持续发展:本书还将关注花卉产业的经济效益分析,包括成本核算、市场营销、利润空间等,为读者提供创业和就业的参考。更重要的是,我们将强调花卉产业的可持续发展理念,包括生态环境保护、资源节约利用、社会责任履行等方面,引导读者树立绿色、环保、可持续的花卉生产和经营意识。 结论 《花卉学(第3版)》不仅是一本教科书,更是一扇通往奇妙花卉世界的窗口。本书内容丰富,图文并茂,深入浅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旨在培养读者掌握扎实的花卉学理论知识,具备较强的花卉生产、管理和应用能力,为我国农林业的发展贡献力量。通过学习本书,读者将能够更好地欣赏花卉之美,更有效地栽培花卉,并有望在花卉产业中开创属于自己的一片天地,用绿色和芬芳点亮我们的生活。

用户评价

评分

从一个资深园艺爱好者的角度来看,这本书在知识的广度和深度上达到了一个很好的平衡点,尤其是它对不同科属花卉的形态特征描述,精准而细腻。我对比了其他几本参考书,这本教材在描述某些小众或地方特色花卉时的详尽程度,明显更高一筹。这说明编者团队显然拥有丰富的野外考察和分类学研究经验。比如,在描述兰科植物的异花授粉机制时,文字描述得非常到位,辅以清晰的解剖图,即使是非专业背景的人也能大致理解其精妙之处。然而,我发现教材在某些非主流的园艺应用,例如芳香植物的精油提取或者花卉在生态修复中的作用,这些跨学科的应用场景的篇幅相对较少。尽管本书的核心任务是“花卉学”,但现代园艺的边界正在不断拓宽,如果能在这些交叉学科领域再增加一些拓展阅读或思考题,或许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总体而言,它在“认识花卉”这个核心任务上做得无可指摘,非常扎实。

评分

我对教材的语言风格和学术严谨性非常看重,这直接影响到我是否能快速进入学习状态。这本《花卉学》的行文风格可以说是教科书式的典范——清晰、客观,逻辑链条极其严密。它很少使用过于花哨或主观的描述,而是采用精确的术语来定义和解释复杂的生物学现象。对于需要通过考试和建立专业术语体系的学生来说,这种风格是极其友好的。每一章的结构都遵循着“定义—原理—分类—应用”的稳定模式,极大地降低了阅读的认知负荷。我特别欣赏其对拉丁学名的规范使用和注释,这对培养学生的国际化学术视野非常有帮助。不过,有时候这种过度的严谨性可能会让一些刚刚接触花卉学的初学者感到略微枯燥。如果能在引入新概念时,穿插一些生动有趣的历史典故或者著名植物学家的故事,用“软性”知识来调剂一下“硬性”的科学内容,读起来可能会更加引人入胜,不至于让人感觉像在啃一本纯粹的学术论文集。

评分

这本教材在教学辅助材料的设置上,体现了“十二五”规划对提高教学效率的重视。书本中设置的“知识点回顾”、“思考与讨论”以及“实践操作指导”等模块,设计得非常具有针对性。特别是“思考与讨论”部分,它们提出的问题往往不是简单的事实回忆,而是需要学生进行综合分析和批判性思考的开放性问题,这对于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至关重要。例如,书中要求对比分析两种不同园林风格中对特定开花时序花卉的选用策略,这明显是在引导学生进行设计思维的训练。但作为一本教材,我发现它在配套的数字资源方面似乎还有提升空间。例如,如果能提供高质量的3D模型展示复杂花朵结构,或者提供可下载的植物识别图谱数据库链接,那将极大地增强其作为现代教学资源的价值。单纯依靠纸质书本,在展示动态过程和海量信息时总归存在局限性。总体来说,本书的纸质内容基础非常牢固,但其数字化生态系统的完善,将是决定它在未来几年内教学影响力的关键因素之一。

评分

初次接触这套教材时,我最感兴趣的是它对实践案例的侧重程度。毕竟“应用型本科”的定位决定了,理论知识必须能够落地到实际生产和研究中去。这本书在这方面确实没有让人失望,它在介绍特定花卉类群时,往往会穿插一些田间管理、病虫害防治或者新品种选育的案例分析。我特别喜欢其中一些图文并茂的环节,它不仅仅是告诉你“是什么”,更重要的是解释了“为什么”和“怎么做”。比如,在讨论不同光照条件对月季开花的影响时,教材不仅给出了光谱要求,还配上了不同光照强度下的植株照片对比,这对于依赖视觉经验的农林专业学生来说,是非常直观和高效的学习方式。然而,如果能将这些案例与当前最新的物联网技术或精准农业的概念结合起来,也许能让教材的“应用性”更具时代感。目前的案例虽然经典且实用,但略显传统,期待未来版本能更多融入现代信息技术手段,让学生在学习传统花卉知识的同时,也掌握面向未来的工具。但就目前的内容而言,它确实提供了坚实的实践基础。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和装帧质量给我留下了相当不错的初步印象,那种沉稳又不失活力的色彩搭配,很符合农林类专业的教材应有的气质。我尤其欣赏它在细节处理上的用心,比如清晰的字体排版和合理的留白,长时间阅读下来眼睛不容易感到疲劳。当然,对于一本“十二五”规划教材来说,它的知识体系的框架感是非常重要的。我翻阅了几章,发现它在宏观结构上把握得相当到位,将花卉学的各个分支,从基础理论到实际应用,进行了一个有机的串联。这种结构上的严谨性,对于初学者建立完整的知识地图至关重要。它没有简单地罗列知识点,而是尝试构建一个从细胞到生态系统的层次结构,这一点让我觉得它不仅仅是一本工具书,更像是一份系统的学习指南。不过,我也注意到,虽然理论框架扎实,但在某些前沿的分子生物学或者园艺新技术方面,似乎还有进一步深化的空间,毕竟时代在发展,教材的更新速度也需要跟上步伐,但这不妨碍它作为核心教材的地位。总而言之,从物理形态到内在骨架,这本书给人的感觉是:可靠、专业,并且为学习者铺设了一条清晰的路径。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