俏皮东北话:东北歇后语大全

俏皮东北话:东北歇后语大全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肇恒玉,黄殿礼 著
图书标签:
  • 东北话
  • 歇后语
  • 方言
  • 幽默
  • 文化
  • 语言
  • 民俗
  • 东北文化
  • 趣味语言
  • 传统文化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财富出版社
ISBN:9787504745729
版次:1
商品编码:11222582
包装:平装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3-04-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48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俏皮东北话:东北歇后语大全》选取东北方言中常用的歇后语,进行一一解析,并配以例句及出处典故等,使人在轻松幽默中了解东北俗语。

内容简介

  《俏皮东北话:东北歇后语大全》为东北歇后语的收录与整理。以收录东北俏皮话为主,书中涉及东北人的生活、习俗、地理、服饰、语言文化和体育、游戏等方面的俏皮话,共收录词条4000余个。

作者简介

  肇恒玉,男,满族,研究生学历。恒生集团董事长、本山传媒副董事长。长江商学院EMBA十二期学员。曾参与创办《辽宁法制报》,主持《经济与法》的编辑工作。编辑出版过《民事经济诉讼指南》《行政法教程》。与黄殿礼合署出版过《魅力东北话》《东北话生活篇》《东北话民俗篇》《东北话事理篇》等图书。
  
  黄殿礼,男,满族,本科学历,1962年出生。1984年毕业于辽宁省政法干部学校后,曾从事公安一线工作,任民警,现供职于辽宁省凤城市检察院,为四级高级检察官。现为辽宁省凤城市作家协会会员,民俗研究学者、专家。曾与肇恒玉合署出版过《魅力东北话》《东北话生活篇》《东北话民俗篇》《东北话事理篇》等图书。

精彩书评

  东北话里含蕴着黑土地里肥沃的生机,洋溢着活泼泼的幽默。拿着这本小书念上几句,扑面而来的是那样朴素的热情、豁达,还有绘声绘色的快乐。
  ——于丹
  
  很少有地方像东北人那样说话一套一套的,把黑土地的厚重、纯朴用最轻松诙谐的言语呈现出来。听东北人说东北俏皮话,能给人带来睿智的启迪和像诗一样流畅的享受。这本《俏皮东北话》让我这个西北汉子爱不释手。
  ——朱军
  
  俏皮话有趣,有趣在于听者在思索、寻找俏皮话逻辑的过程中的感悟与回味,让人琢磨,引人玩味。这本书的集中整理,倒让我这个地道的东北人大开眼界了。这本书真真是为黑土地文化的保护、传承和发展做出了贡献。
  ——刘芳菲

目录

A





B





































C











































穿















D








































E


饿





F












G




































H

























怀











J





























轿

















K




















L






















































绿






M
























N












尿



P












Q
























R





S






















使




寿











尿


T























W


















X
西



































Y








































Z





































精彩书摘

  拉草丢绞杆——越紧越松
  绞杆:也叫“绞杆棒子”,其作用如同工业用绞盘。绞杆为圆柱形木头,一头呈尖锥形,一头为扁平型,横凿一孔。拉草时,将绞杆套住车下端绳索,锥头插入草垛中用于固定;上端捆草车的绳子穿过绞杆另一头的凿孔,然后用棒子(绞杆棒)上端的草绳在绞杆上旋转扭动拉紧绳子,使草垛在车上固定。在车拉货物,特别是拉草时,绞杆是否固定、插牢是关键。如果绞杆没固定好或半途丢了,无论你怎么使劲去紧,都不起作用。故俗语说:“拉草丢绞杆——越紧越松”。意思指因为没有抓住主要的,导致事情适得其反。
  拉旱船的瞧活——往后看
  拉旱船:也称跑旱船、推旱船,是东北民间秧歌的一种。一个人扮作新媳妇“坐”在船里,一个老汉在后面推,一个青年在前面拉船,称拉旱船。
  瞧活:本指拉船的人回头看他拉的船的动作——往后看。
  拉屎不唤狗——抓了
  过去东北农村有个习惯,就是小孩子在室外大便时,有的大人会拿个铁锹把大便撮走,但不是每个人都这样,更多的是小孩拉屎后,直接把狗唤来让狗吃掉。甚至有的懒媳妇见小孩把屎拉在炕上,也直接唤狗吃掉。因为如果收拾屎尿的动作晚了,不懂事的孩子就会伸手去抓,那后果就更不可想象了。
  抓了:也叫抓瞎了,指毫无办法,无法应对出现的事情。
  拉不出屎怨地球没引力——净找借口
  拉了秧的黄瓜——耷拉着脑袋
  拉屎顶掉帽子——各使一股劲儿
  各使一股劲儿:术业有专攻,各有各的专长,各有各的打法或各有各的做事风格的意思。
  拉屎攥拳头——暗中使劲儿
  拉屎攥拳头——劲儿用得不是地方
  拉屎攥拳头——要的就是这股劲儿(老太太吃麻花——要的就是这个劲儿)
  拉着胡子坐摇车——装孙子
  摇车:即东北的摇蓝。也叫“悠车”。其状如现在家用的浴盆,筐状,无梁。车帮以柳木薄片围成,底部铺数块横木板,车帮两边用四根绳子将摇车吊起来,一般固定在屋内房梁上。用时将小孩放入摇车平躺,再推动摇车在半空中前后摆动。故南方人称此“养活孩子吊起来”。婴儿睡在摇车里,母亲一边哼小曲摇孩子,一面还可以做些针线活计,像锥鞋底纳鞋帮儿等。
  满族孩子睡摇车的习俗,是满族先人过渔猎生活形成的,把孩子放在地上睡觉不安全,便挂到树上,逐渐演变成摇车。
  拉着胡子坐摇车——装孙子:摇车本来是小孩子坐的,长着胡须的人还坐摇车,那不是装孙子是什么!
  拉着胡子叫爹——认贼作父
  胡子:这里的胡子非上一条里的胡子,正常的胡子是指胡须的意思,而这里的“胡子”是指东北人对土匪的称呼。读者记得可别弄混淆了,否则会闹出笑话。
  笔者出生的堡子有个老张头,解放前是有钱的地主。大家知道,有钱人家就怕胡子打劫。有一年冬天,同堡子的老鄂头来他家串门,一开门进来就对正在炕上火盆边上烤火的老张头说:“冰把胡子都围上了。”老张头听的是“兵把胡子(土匪)都围上了!”那还了得!再等一会儿就能打起来,吓得他一高蹦下地,穿上鞋开门就往外跑。他这一跑,把大家弄得都懵了,问:“你跑什么,要上哪去?”老张头收住脚步回头看他的家里人和老鄂头还四平八稳地在炕上烤火呢!他疑惑地问老鄂头:“你不说国军把胡子围住了吗?”老鄂头这才弄明白是老张头把话听错了,就指着自己下巴上结了一层冰霜的胡子说:“你看,我这不是霜吗?”老张头心有余悸埋怨说:“你就说霜得了呗,说什么冰,看把我吓的。”
  由于东北冬季天气特别寒冷,滴水成冰,老鄂头来的路上胡子(胡须)上结了冰,所以才说:“冰把胡子都围上了。”老张头儿是错把“冰”听成“兵”,而具有土匪意思的“胡子”一词与具有胡须意思的“胡子”同字同音不同义,故而闹出笑话。
  拉着耳朵擤鼻涕——有劲使不上
  邋遢兵败阵——连滚带爬
  邋遢兵:也叫“邋遢鬼”,指不利索、不整洁的人。
  东北人读邋遢的“邋”时,经常念lē音,且与勒混用,勒单独使用也是代表不利索、不整洁的意思。如:这个人真勒,房间都脏了一个星期也不打扫。
  蝲蛄——往后捎
  捎:音shào,向后倒退(多指骡马等牲口)。如:你把车往后捎一下,我这车就能从胡同出去。又如《乡村爱情故事》赵四说:“我就简单往后捎一步,捎一步海阔天空。”
  蝲蛄的习性,就是在行走时,特别是遇到紧急情况时,靠尾部迅速向后逃离跑掉。称往后捎。
  往后捎:比喻对某事不积极主动靠前,回避,躲着走的意思。
  ……

前言/序言

  俏皮话,让生活更有温度
  白岩松
  刚刚面对这些文字,就在瞬间想到了我的成长,那些在黑土地上的遥远记忆,竟在文字的刺激下扑面而来。那些记忆或快乐或痛苦,或热闹或尖锐,可从未平淡过,如同东北的语言,尤其是那些歇后语一样。
  我虽是内蒙古人,但那是后来的事儿了。我出生时,我的家乡还在行政上归黑龙江管。我的家乡完全是一种混搭的局面,如同东北的很多地方一样,有草原有农田,有蒙古族有汉族,吃朝鲜小菜啃苏联面包。不过有两点似乎是明确的:草的下面或谷物的下面是黑土地;日常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大多是碴子味的东北话。
  话语是日常的,可对于一个孩子的成长来说,歇后语有些醍醐灌顶的开启意义,这让我至今难忘。可能也正是因为如此,在进入本书正文之前,记忆才会把我拉到从前。
  “外甥打灯笼——照旧(舅)”,好像是我记忆中知晓的第一个歇后语,恰恰来自我舅舅对我的启蒙。它一下让我感受到语言的幽默、鲜活,也因此让我第一次感受到语言丰富变化的可能。
  “猪鼻子插葱——装象”,让我呵呵一乐,然后知道语言竟可以如此形象、生动,原来说话,不仅仅是交流的工具,还可以让自己让他人开心。在之后就多了,“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类似这样的歇后语,又帮我打开了文化的门,周瑜是谁?黄盖是谁?语言极其有力地拉拽着一个少年,向更有趣的领域前行。更何况,还不仅于此。歇后语,是东北人日常生活的常用语,它潜移默化地提醒着我:语言要生动、有趣、形象、直接。你有权保持沉默,但如若张嘴,在黑土地上,在时常冰天雪地的季节里,你必须有义务,为生活加一些温度。拒绝平淡,是生存环境的要求,是东北人性格的体现,更因此,早就成为这块土地上必有的一种生活方式。
  在黑土地上,歇后语体现着东北人性格中的直率和尖锐,一切都别藏着掖着,常常是上半句一出,大家已等着下半句的过瘾和到位。如同东北的小烧白酒,一口下去,流到哪儿都知道,火辣无比,但就是过瘾。不过这种刺激,在窗外白雪和零下二十度的环境中,就合适;拿到江南的曲水流觞中,就可能唐突,不那么合适。正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而语言,正是这水土和人的产物,当然,也是水土和人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但如果只认为东北人是简单的直率和尖锐,又似乎不够全面。其实,歇后语的大量运用,也证明了东北人时常是宽厚并懂得化解的。
  有些话,如用平常的语言,反而有时让被批评、被讽刺、被提醒的人很难下得了台面,但用了歇后语,表面上更尖锐,可由于其幽默感,反而让听者松弛下来。更何况,人多的场合,东北人还擅长只说歇后语的上半句,下半句不必说了,大家又都清楚,于是,表达也到位了,却又留了余地,很多尴尬也就因此化解。这或许是歇后语的另一个特性。当然,这也与东北人的特性紧密相关:外表有时冷,内心却是热的,什么事儿都可用幽默化解一下。幽默,也正是在严酷大自然环境中,东北人善待自己、善待别人、善待生活的一种方式。一年之中,大半年的时间,窗外的颜色都是单调的,再不让语言、服装、性格浓烈并热闹一些,生活岂不成了苦役?歇后语,正是这热闹中,在语言领域,相当艳丽而有特色的一笔。
  时代在变,黑土地也在变,由歇后语想到自己的成长过程中,也不免会有些伤感和担心:记忆散落了,很多美好的东西,会不会只停留在记忆中,一切都不会重来了?
  比如歇后语,在一个互联网的快节奏时代里,它还有多少生存的空间?年轻人还运用它吗?它会不会像文物一样,渐渐边缘化,并和记忆一起散落?在这种担心中,就愈发感受到这本书的重量,它不仅是种打捞,是种整理与文化分析,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从记忆到现如今的生活,再到未来。
  这正是肇恒玉与他的同学黄殿礼在琐碎的收集整理中,积下的巨大功德。时间越向后,越能知道他们工作的重量,从某种角度说,过去这些年,他们关于东北语言的几本书,正把黑土地的生活变成黑土地的文化,并成为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部分。东北话,正大踏步地走进未来中国文化的主流殿堂中,而不再仅仅属于相对遥远的白山黑水。这一切,与赵本山们的二人转有关,也同样与肇恒玉、黄殿礼他们寂寞的收集和整理有关。

《俏皮东北话:东北歇后语大全》图书简介 在中国广袤的东北大地,语言的土壤中孕育出了无数生动、幽默、富有智慧的表达方式。其中,歇后语以其独特的“前半句说事,后半句点题”的结构,如同精心酿造的陈年老酒,越品越有味,越嚼越有劲。它不仅仅是一种语言现象,更是东北人民性格、生活方式、历史文化以及思维模式的生动缩影。《俏皮东北话:东北歇后语大全》便是这样一本集结了东北地区最富特色、最接地气的歇后语的宝典,旨在为读者打开一扇了解东北风土人情、感受东北人民幽默感和智慧的窗口。 本书内容包罗万象,从日常生活中的点滴琐事,到历史典故的巧妙化用;从人情世故的洞察,到对自然万物的生动描绘,无不体现在这些凝练而富有想象力的歇后语中。它们如同颗颗珍珠,串联起东北人民的喜怒哀乐,记录着这片土地的时代变迁。 一、 紧贴生活,妙趣横生 东北人民的生活,粗犷而真实,充满了朴素的智慧和乐观的精神。本书收录的歇后语,很多都源自于他们日常生活的观察和体验。例如,“大姑娘上轿——头一回”形象地描述了初次经历某事的紧张与不知所措,充满了生活气息。“老太太吃黄瓜——一顺儿牙”则以一种幽默的方式,描绘了东西非常好,非常对胃口。“鼻子上扎绳——提溜个(lāo)”生动地刻画了被完全控制、任人摆布的境况。 这些歇后语,往往以最朴实的语言,最直观的比喻,将抽象的情感或状态具象化,让读者能够瞬间心领神会。它们不追求华丽的辞藻,却有着最强大的穿透力,直击人心。阅读这些歇后语,如同走进了一个充满烟火气的东北家庭,与淳朴善良的东北人民进行一场场诙谐有趣的对话。 二、 智慧结晶,洞察入微 东北歇后语不仅仅是逗乐的工具,更蕴含着深厚的为人处世之道和生活哲学。它们是东北人民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通过实践和反思,提炼出的智慧结晶。 例如,“老鼠钻进面袋——白高兴一场”警示人们不要过早乐观,以免希望落空。“猪八戒照镜子——里外不是人”则深刻地揭示了夹在中间、两面不讨好的尴尬境地。“偷油老鼠——只顾打洞,不管油”讽刺那些只顾眼前利益,不顾长远后果的行为。“猫捉老鼠——假正经”则调侃那些表面上正义凛然,实际上别有用心的人。 这些歇后语,教会我们如何观察世事,如何辨别真伪,如何处理人际关系。它们用最精炼的语言,道出了人生的种种哲理,让我们在会心一笑的同时,也能获得启迪。 三、 地域特色,文化烙印 东北,这片黑土地,承载着独特的历史文化。从闯关东的艰辛,到工业基地的辉煌,再到如今新时代的变革,都深深地烙印在东北的语言之中。本书中的歇后语,很多都带有浓厚的地域特色,反映了当地的地理环境、风俗习惯、历史事件,甚至是一些只有本地人才懂的俚语和典故。 例如,“东北虎打喷嚏——要下大雪”将对自然现象的观察与当地最具代表性的动物结合,充满地域风情。“苞米茬子打舌头——(bāo mǐ chā zi dǎ shè tou)——说不上话,磕巴了”则直接使用了当地的食材和生活场景。“傻狍子进城——俩眼发直”描绘了东北特有的野生动物在陌生环境下的反应,也隐含了对某些人初到大城市时的迷茫和不适。“土豆不扒皮——(tǔ dòu bù bá pí)——省事了”则体现了东北人民的实在和精打细算。 通过这些歇后语,读者不仅能领略到东北话的独特魅力,更能感受到东北地区丰富多彩的文化内涵。它们就像一把把钥匙,开启了通往东北内心世界的门。 四、 语言幽默,情感宣泄 东北话以其豪爽、直接、幽默的风格闻名全国,而歇后语更是将这种幽默感发挥得淋漓尽致。本书中的歇后语,常常采用夸张、比喻、拟人等手法,将生活中的尴尬、无奈、不公,用一种轻松诙谐的方式表达出来,具有强大的情感宣泄功能。 例如,“二踢脚——炸糊了”形象地形容事情办砸了,比直接说“失败了”要有趣得多。“泥菩萨过河——自身难保”用一种夸张的比喻,表现出处境的危险。“烙饼卷馒头——不中不洋”则调侃了不伦不类、四不像的状态。“狗咬耗子——多管闲事”则以一种辛辣的口吻,批评了爱管闲事的人。 这些歇后语,让人们在面对生活中的不如意时,能够找到一种排解的方式,以一种积极乐观的态度去面对。它们是东北人民乐观豁达性格的体现,也是他们与生活搏斗的智慧武器。 五、 传承经典,丰富内涵 《俏皮东北话:东北歇后语大全》不仅仅是一本简单的字典或词典,它更是一部生动的东北语言文化史。它收录了大量经典歇后语,并力求解释的准确、生动、易懂。对于一些口语化较强、可能稍有地域偏僻的歇后语,本书也会进行详细的阐释,帮助读者理解其背后所蕴含的文化信息和生活经验。 本书的编排也力求清晰明了,方便读者查阅和学习。读者可以通过主题、字母顺序或随机翻阅的方式,发现那些令人拍案叫绝的歇后语。无论是对东北文化感兴趣的研究者,还是想了解东北朋友的普通读者,亦或是希望丰富自己语言表达的语言爱好者,都能在这本书中找到属于自己的乐趣和收获。 六、 结语 《俏皮东北话:东北歇后语大全》是一本充满智慧、趣味和文化底蕴的书。它以东北歇后语为载体,展现了东北人民的性格、生活、智慧和幽默感,为读者提供了一个了解和体验东北独特魅力的绝佳平台。通过阅读本书,您不仅能掌握一套充满个性的语言表达方式,更能深入理解东北这片土地上人民的精神世界,感受那份独有的粗犷、热情与幽默。这不仅仅是一本关于语言的书,更是一扇通往东北心灵深处的窗口,一场与东北人民的亲切对话。

用户评价

评分

我得说,这本书简直是为我这种“语言学习困难户”量身定做的“作弊器”。我以前学方言总是记不住,因为感觉太陌生了。但《俏皮东北话》厉害的地方在于,它把那些生僻的方言词汇,巧妙地用我们都能理解的日常情境串联起来。比如,讲到“黄鼠狼给鸡拜年——没安好心”,这个画面感是不是一下子就出来了?你根本不需要去查字典,你的大脑会自动构建出那个场景,从而牢牢记住这个表达的含义。这本书读起来节奏感很强,适合碎片化阅读,通勤路上翻几页,就能get到一个新的“段子”。我强烈推荐给所有想提升情商和幽默感的朋友们。它不仅是学习东北话的工具书,更像是一本关于如何更生动、更富有人情味地进行日常交流的指南。这本书的成功,在于它真正做到了让语言“活”起来,让你在学习的过程中,由衷地感受到东北人民的热情和乐观。

评分

这本“俏皮东北话:东北歇后语大全”真是让我眼前一亮,完全超出了我对一本方言书的预期。我原以为它会像很多同类书籍一样,枯燥地罗列词条和解释,但翻开之后才发现,这简直就是一本充满生命力的文化活字典。它不仅仅是记录了那些“嘎嘣脆”的东北话,更是把这些话背后的生活哲学和幽默感给挖掘出来了。比如,书里讲到“拉稀的给穿裤子的——多此一举”,我第一次听到的时候就觉得特别形象,那种在特定场景下,东北老乡那种直爽又带着点自嘲的表达方式,被这本书原汁原味地保留了下来。我特别喜欢作者在每个歇后语后面进行的简短的文化背景介绍,这让我这个外地人也能瞬间get到那种“埋汰人”或者“整点实在的”的精髓。书中的排版也很舒服,字里行间透着一股子豪爽劲儿,拿在手里翻阅,感觉就像是坐在炕头上听着老叔老姨唠家常一样亲切。对于想了解东北文化,或者仅仅是想在朋友聚会时抖个新包袱的人来说,这本书绝对是必备良品,它让语言学习变成了一种享受,而不是任务。

评分

作为一个对语言学略有涉猎的“老学究”,我对这本书的学术严谨性和趣味性之间的平衡把握得非常好感到非常惊喜。它既有足够的资料广度和深度,又不失作为大众读物的可读性。与其他只关注“骂人”或“开玩笑”类歇后语的书籍不同,这本书对那些富有哲理性和生活智慧的表达也给予了足够的重视。比如,有些关于时间观念和勤俭持家的歇后语,读起来让人肃然起敬,体会到东北人民在艰苦环境中磨砺出的坚韧性格。我注意到,作者似乎花了大量精力去考证一些歇后语的起源,这使得书中的解释更有说服力,而不是凭空臆测。而且,这本书的装帧设计也很有品味,那种略带磨砂质感的封面,加上内页那种略微泛黄的纸张,给人一种仿佛在阅读一本老相册或者家族手稿的感觉,充满了怀旧的温暖。

评分

说实话,我买这本书的初衷是想纠正一下我那半生不熟的东北话口音,但读完之后,我发现我收获的远不止是语言上的纠正,更像是一次深入灵魂的文化洗礼。这本书的魅力在于它的“烟火气”。它不像教科书那样刻意拔高,而是扎根于东北大地最真实的生活场景。比如,书中对那些描述天气和农忙的歇后语的收录,简直是神来之笔。读到“下雪天往河里扔石头——没个准儿”,我立马就能联想到东北漫长冬季里,人们对未来不确定性的那种带着点宿命感的调侃。更绝的是,作者似乎特别懂得年轻人的“梗”,很多看似老掉牙的歇后语,通过作者的解读,又焕发出了新的生命力,让人忍不住想在社交媒体上试着用一下。我发现,掌握了这些歇后语,看东北的影视作品都直接提升了几个档次,很多以前觉得莫名其妙的对白,现在一下子就明白了其中的深意和笑点所在。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成功地把一种地方性的语言现象,转化成了一种普适性的幽默艺术。

评分

我一直认为,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而东北话的魅力,恰恰在于它那种毫不矫饰的直率和浑然天成的幽默感。这本《俏皮东北话》做到了对这种魅力的精准捕捉和系统梳理。我特别欣赏作者在内容组织上的匠心独运,它不是简单的字母顺序排列,而是似乎按照场景和情绪进行了隐形的分类。比如,有一组专门描述人际交往中那些“弯弯绕绕”的歇后语,简直是职场生存的“潜规则速查手册”。我试着在工作场合不经意地用了一句书里教的“大姑娘放臭屁——外响里松”,立马就引来一片会心的大笑,那种掌控全场气氛的感觉,真的挺爽的。这本书的另一个亮点是它的“可操作性极强”。它不是让你去背诵,而是让你去“用”。每一条歇后语都配有清晰的语境分析,让你明白在什么时候,对什么样的人说,效果最好,这对于我们这些想融入当地文化的外来者来说,太重要了。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