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力行业标准(DL/T 5461.4-2013)·火力发电厂施工图设计文件内容深度规定 第4部分:运煤》根据《国家能源局关于下达2013年第一批能源领域行业标准制(修)订计划的通知》(国能科技[2013]235号)的要求,标准编制组经广泛调查研究,认真总结火力发电工程的设计实践经验,结合火力发电厂施工和运行的需求并考虑设计手段的发展,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制定本标准。
内页插图
目录
1 总则
2 施工图设计文件
2.1 设计范围
2.2 设计文件组成
2.3 卷册图纸目录
3 施工图总说明及卷册目录
3.1 设计内容
3.2 内容深度
4 标识系统设计说明
4.1 设计内容
4.2 内容深度
5 设备与材料清册
5.1 设计内容
5.2 设备清册
5.3 材料清册
6 系统流程及平断面布置
6.1 设计内容
6.2 系统流程图
6.3 系统总平面布置
6.4 断面图
7 系统设计说明
7.1 设计内容
7.2 内容深度
8 设备布置安装图
8.1 设计内容
8.2 内容深度
9 管道布置安装图
9.1 设计内容
9.2 内容深度
10 石灰石处理系统
10.1 设计内容
10.2 内容深度
11 加工订货图
11.1 特殊加工制造图
11.2 通用典型图
附录A 典型工程运煤部分施工图卷册目录
附录B 典型设备清册表
附录C 典型主要材料清册表
本标准用词说明
引用标准名录
精彩书摘
2施工图设计文件
2.1设计范围
2.1.1火力发电厂运煤部分的设计范围指卸煤(石灰石)、贮存、筛分破碎及运输系统、附属系统及相关辅助车间(系统)。
2.1.2从工艺系统的角度划分,施工图设计文件应涵盖以下范围:
1卸煤系统,包括卸煤、给煤设备及设施的布置和安装等;
2储煤系统,包括储煤设施、给煤、取煤设备布置和安装等;
3筛分破碎系统,包括筛分破碎车间、筛分破碎设备布置和安装等;
4转运站,包括转运站、转运设备布置和安装等;
5带式输送机,包括带式输送机及相关附属设备布置和安装等;
6辅助系统,包括计量设备、采样设备、除铁设备等设备布置和安装;
7系统设计说明,包括工程概况、设计依据、设计原则、系统配置、运行方式、施工运行注意事项等;
8水冲洗系统,包括排污泵及管道、冲洗水管道、冲洗器等设备布置和安装等;
9石灰石处理系统,包括石灰石卸料设备及设施、储存设备及设施、转运设备、石灰石粉制备设备及设施、辅助系统、排污泵及管道等设备布置和安装等。
2.2设计文件组成
2.2.1运煤部分施工图设计文件应以图纸卷册的形式出版,应包8设备布置安装图
8.1设计内容
8.1.1设备布置安装图应按每个车间或功能设计成一个卷册,表达运煤部分各系统区域内的设备、建(构)筑物和其他相关设施的布置情况。
8.1.2设备布置安装图应包括室内部分和室外部分,从室内至室外设备或构筑物轮廓线外Im为界限。
8.1.3图纸张数及卷册的划分可根据具体项目布置特点作相应调整。
8.1.4运煤部分各系统的设备布置安装图应包括以下图纸:
1卸煤系统设备布置安装图;
2储煤系统设备布置安装图;
3筛分破碎系统设备布置安装图;
4转运站设备布置安装图;
5带式输送机设备布置安装图;
6辅助设施设备布置安装图;
7水冲洗系统设备布置安装图;
8石灰石处理系统设备布置安装图;
9设备明细表、材料明细表。
8.2内容深度8.2.1基本要求应符合下列规定:
1设备布置图应根据划分区域的实际情况用一张或多张图纸进行绘制;
2设备布置位置应根据工艺流程确定,布置流畅合理;
括施工图总说明、设备清册、材料清册、标识系统说明等文件。
3设备布置图中表达的内容不限于运煤部分,而应全面表达相关部分主要设备及设施的布置情况;
4对于分期建设的项目,公用系统设备相关布置安装图应示意预留设备的布置;
5对于扩建工程,如果老厂与新厂的运煤设施相连,应在平面图中表示新、老厂连接处的布置情况;
6当布置安装图不能完整地表达布置内容时,应根据图面表达的要求合理增加剖视图;
7布置图应按比例绘制,图纸幅面宜不超过A1标准图幅宽度,长度方向可根据需要按照现行行业标准《电力工程制图标准》DL5028的规定加长。图面的比例可根据具体情况合理选取,图线、图形符号的使用和引线标注、字体和文字书写和图样画法等要求应按照《电力工程制图标准》DL5028的规定执行。
……
前言/序言
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力行业标准(DL/T 5461.4-2013)·火力发电厂施工图设计文件内容深度规定 第4部分:运煤
深入解析火力发电厂施工图设计的核心领域:从燃料接收到锅炉燃烧的全面规范 图书名称: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力行业标准(DL/T 5461.4-2013)·火力发电厂施工图设计文件内容深度规定 第4部分:运煤 引言 火力发电厂的建设与运行,其基础在于安全、高效地将原煤转化为稳定的热能。煤炭作为最主要的燃料来源,其从卸载、储存、破碎、输送至最终进入锅炉燃烧系统(即“运煤”环节)的过程,是整个电厂设计中最复杂、涉及环节最多、对后续运行可靠性影响最为深远的系统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力行业标准(DL/T 5461.4-2013)·火力发电厂施工图设计文件内容深度规定 第4部分:运煤》,正是针对这一关键环节,为确保设计成果的完整性、规范性和可实施性而制定的权威性指导文件。 本书籍的价值,在于其对“运煤”系统在施工图设计阶段应达到的深度和广度进行了明确的、操作性的界定。它并非简单描述运煤系统的功能,而是聚焦于如何将设计意图转化为可供施工和验收的图纸和文件。本书的编写严格遵循了国家及电力行业在工程设计深度方面的最新要求,是电力设计院、工程公司、设备制造厂以及项目业主进行运煤系统设计评审和验收的必备参考工具。 --- 第一部分:标准化的基石——设计深度与技术要求的统一 本书的首要核心职能,是统一行业内对运煤系统施工图设计深度的认知。在工程实践中,设计深度的不一致往往导致签证增多、工期延长和投资失控。本标准明确界定了不同阶段(如初步设计、技术设计、施工图设计)下,运煤系统各子项所需提供的图纸类型、详图比例、计算书的完整性以及技术参数的确定依据。 1.1 基础数据与前提条件的确定 设计深度的起点是对现场条件的精确掌握。本标准详尽规定了在进行运煤系统设计时,必须在施工图阶段最终确定的基础数据。这包括: 煤质分析的最终确定: 明确要求提供具有法律效力的年平均、高低热值、灰分、硫分、水分等关键参数,这些参数直接决定了输送设备选型、防腐等级和除尘系统的设计参数。 场地布置与接口定义的细化: 明确了煤场界限、堆取料机(堆取煤机)的占地红线、卸料站与厂区主干道的连接关系,以及与化水、灰渣系统的接口位置和标高必须被锁定,不得在施工中随意变更。 1.2 施工图设计文件的构成要素 针对运煤系统,本书详细列举了施工图设计阶段必须包含的所有图纸系列。这远超出了简单的平面布局图,而是涵盖了系统运行的每一个细节: 工艺流程图的再深化: 流程图需标明所有关键设备的型号、规格、驱动功率、额定输送能力、缓冲仓容积计算依据,以及所有转运点的具体布置高度和防尘措施的细节。 设备基础详图的深化: 针对堆取料机基础、带式输送机廊道基础、破碎站基础等,要求提供详细的开挖深度、地基处理方案(如适用)、配筋图以及与厂区其他地下管线避让的最终坐标定位。 --- 第二部分:核心工艺系统的精细化管控 运煤系统是一个多设备串联的复杂链条,本书对链条上的关键节点提出了极为严苛的设计深度要求,确保系统在不同负荷、不同气候条件下的稳定运行。 2.1 煤炭接收与储存系统设计深度 卸煤设施(如翻车机、卸煤坑)和原煤堆场是运煤系统的源头。标准要求: 卸煤设备选型与性能验证: 施工图需附带设备供货商提供的详细机械和电气参数表,并明确其与轨道交通、消防系统的联动逻辑。 堆场设计与环境控制: 堆场的平面布置必须考虑长期堆煤的稳定性和自燃风险。深度要求包括:防渗导流系统的详细构造图、堆料高度的最终确定依据(受当地规划高度限制)、以及洒水除尘和抑尘系统的喷雾点位布置图与药剂配比计算。 2.2 破碎、筛分与一次输送系统 煤炭进入厂区后,需进行破碎与输送。本书强调了机械设计与结构设计的深度融合: 破碎设备选型与振动隔离: 针对破碎机和筛分机的巨大冲击载荷,要求提供详细的减振和隔振设计图纸,明确减振垫的材料型号及安装精度要求。 带式输送机系统的详尽设计: 这是贯穿全标准的核心。深度规定涵盖了: 输送带选型: 根据煤质、运行速度和环境温度,明确指定耐磨、阻燃等级的最终型号。 驱动与制动: 明确驱动站的布置、减速机型号、制动器的响应时间计算书,以及在断电或紧急情况下,输送带防逆转装置的结构详图。 廊道结构设计: 明确要求提供输送机托辊的间距、超高段的坡度过渡设计、以及防风、防雨、防盗的结构细节。 --- 第三部分:辅助系统与安全联锁的全面覆盖 一个成熟的运煤系统不仅依赖于核心机械,更依赖于完善的辅助和安全保障系统。本标准对这些“看不见”的部分提出了极高的设计深度要求。 3.1 煤粉系统与锅炉接口的衔接 虽然锅炉制粉系统有其独立标准,但运煤系统设计必须确保与制粉系统的无缝对接。本书明确了: 煤仓进料口的细部构造: 需提供防串料、防架桥的挡板或导流板的结构图,以及料位计的安装位置和检修空间预留。 气力输送(如涉及)的参数验证: 如果采用气力输送,则要求在施工图阶段完成气源压力、输送气量与煤量匹配的最终核算报告。 3.2 电气、自控与安全联锁设计深度 在施工图阶段,电气和自动化设计必须达到可直接指导现场安装的精度: 保护与联锁逻辑的固化: 明确要求提供所有关键保护动作(如皮带跑偏、温度超限、堆料堵塞、烟雾报警)的电气原理图和逻辑框图,并对各级联锁关系进行文字说明,确保设计意图在编程前被完全锁定。 仪表和传感器选型定位: 明确要求在图纸上清晰标示出所有关键检测仪表(如速度开关、拉绳开关、称重传感器)的安装点位、高度、以及必要的防尘、防爆等级要求。 3.3 职业健康与环境保护的深化体现 现代电力设计标准高度关注环保与职业健康。运煤环节产生粉尘是主要矛盾,本书对此提出了具体的设计深度要求: 除尘系统的集成化设计: 要求提供各除尘点(如卸料口、破碎站、转运点)的集尘罩几何尺寸、风量计算书、以及除尘管道的最小坡度、防堵塞弯头设计等。 消防与应急系统的详尽布置: 针对堆场的火灾风险,要求提供详细的自动或半自动水灭火系统的管路走向、阀门布置、以及满足规范要求的消防水池容积计算书。 --- 结语 《DL/T 5461.4-2013》的第四部分:运煤,是确保火力发电厂“燃料血液”能够安全、连续、高效流动的蓝图。它将运煤系统的设计从概念推向了可施工、可验收、可量化的阶段。本书的详细规定,极大地减少了项目实施过程中的设计模糊地带,是火力发电工程建设领域,特别是涉及复杂大宗物料处理的工程项目中,不可或缺的质量控制依据。掌握并严格执行本书标准,是实现电厂项目投资控制和确保长期稳定运行的关键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