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史(第4卷):斯大林模式的形成

苏联史(第4卷):斯大林模式的形成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徐天新 著
图书标签:
  • 苏联史
  • 斯大林
  • 斯大林模式
  • 苏联政治
  • 苏联经济
  • 历史学
  • 20世纪史
  • 社会主义
  • 苏联
  • 冷战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人民出版社
ISBN:9787010095318
版次:1
商品编码:11336481
包装:精装
丛书名: 苏联史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3-09-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426
字数:451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斯大林模式的形成:苏联史(第4卷)》主要叙述了苏联1930年代斯大林模式形成的历史时期。本书利用档案史料,阐述了这一段的错综复杂的历史进程,剖析当时的经济状况,政治形势,党内的斗争,历史传统,民众素质,国际环境等客观条件,具体论述了斯大林一方面受客观条件限制,不能随心所欲地行动;另一方面又利用客观形势,依靠集中体制,有计划有谋略地推行自己的政策。

作者简介

  徐天新,1934年生。1954-1959年在苏联列宁格勒大学历史系学习,毕业后在北京大学历史系工作,任教授,博士生导师。指导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博士后研究人员共20余人。主持国家教委社科基金项目《欧洲统一的思想与实践》,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国际冷战中的大国战略关系研究》。先后获国家教委优秀教材奖,北京市高等学校教学成果二等奖以及北京大学科研奖、教学优秀奖和教材优秀奖。曾任中国苏联史研究会秘书长,中国大百科全书外国历史卷编委,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世界社会主义研究所特约高级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东欧中亚研究所苏联研究中心理事。
  著有《平等、强国的理想与苏联的实践》一书。主编出版了《世界通史·现代卷》、《世界通史·当代卷》、《365天中外名人大事辞典》、《外国历史常识——现代部分》、《欧洲的分与合》、《冷战前期的大国关系》。选译《世界史资料丛刊: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发表了论文30多篇。

内页插图

目录


主编的话
导言

第一章 斯大林最离领导地位的确立与农业全盘集体化
第一节 1929年——大转变的一年
第二节 全盘集体化运动的开展和对农民的全面打击
第三节 从消灭富农到消灭个体私有农民
第四节 集体农庄制度——控制农民的再版村社
第五节 国营农场的发展
第六节 集体化后的农牧业生产和集体农庄的情况

第二章 国家工业化的实施
第一节 有关工业化问题的争论
第二节 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制定和实施
第三节 行政命令体制的形成
第四节 第二个五年计划的制定与实施
第五节 被战争打断的第三个五年计划

第三章 20世纪30年代的社会文化生活
第一节 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
第二节 思想文化领域的批判斗争
第三节 文学艺术的发展变化
第四节 科学技术的进步
第五节 个人崇拜的盛行
第六节 居民的生活状况

第四章 斯大林体制的确立
第一节 1936年宪法
第二节 高度集中的政治体制
第三节 以俄罗斯族为主体的民族共和国联盟制
第四节 国家垄断的经济体制
第五节 官方全面控制的文化思想体制
第六节 斯大林模式的历史地位

第五章 20世纪30年代的大清洗
第一节 大清洗的准备
第二节 大清洗的前奏
第三节 基洛夫遇刺和对前反对派分子的镇压
第四节 对前反对派领导人的三次公开审判
第五节 对党政军干部的全面打击和镇压
第六节 大清洗的逐渐结束及其严重后果

第六章 对外政策的剧变
第一节 走出孤立,倡导欧洲集体安全
第二节 维护自身安全,反对日德侵略扩张
第三节 外交的转向——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签订

附录
参考书目
主题索引
……

精彩书摘

  国联裁军会议安全委员会讨论了苏联的草案,同意了它的基本思想。但是裁军会议的组织者迟迟不把关于侵略定义的宣言草案提交全体大会最后通过。苏联政府决定采取外交行动使侵略定义具有国际文件的效力。1933年7月,苏联代表团在伦敦国际经济会议上向出席会议的国家提出缔结关于侵略定义公约的建议。7月3日至5日,苏联先后同阿富汗、爱沙尼亚、拉脱维亚、伊朗、波兰、罗马尼亚、土耳其、捷克斯洛伐克、南斯拉夫、立陶宛10国签订此项公约。1934年1月31日,芬兰也加入这一公约。
  苏联的外交活动显示出它的大国地位和作用。1933年5月和10月,日本、德国退出国联后,协约国特别是法国希望苏联进入国联,以增强对抗法西斯国家的力量。11月,法国外长保罗邦库尔向苏联驻法大使提出苏联参加国联的建议。斯大林抓住这一时机表明苏联对国联的态度。12月25日,他接见((纽约时报》记者时说,“尽管德国和日本退出了国际联盟,或者也许正因为如此,国际联盟才能够成为制止或阻止军事行动发生的一种因素。如果真是这样,如果国际联盟能够起微小的作用,哪怕只是使战争受到一点阻拦而在某种程度上促进和平事业,那么我们也就不反对国际联盟。是的,如果历史事变的进程将是这样,那么尽管国际联盟有很大的缺点,我们也不会不支持它”。[1]但是苏联拒绝按照常规手续申请,拒绝向国联递交入盟申请书。苏联长期被排斥在国联之外,现在要别国邀请才肯考虑加入问题。
  经过法国的倡议和推动,1934年9月15日,法、英、意、波、捷、中等30个国联成员国联名致电苏联政府,“邀请苏联参加国联并实行宝贵的合作”。当天,李维诺夫致电国联主席,表示“苏联政府一向认为组织和加强和平是自己外交政策的使命,对于有利于和平的国际合作的建议决不漠然置之。苏联认为向它发出的邀请,是国际联盟具有和平诚意的证明,表明国联承认有同苏联合作的必要”,苏联欣然接受这一邀请。苏联“保证遵守根据盟约第一条,国联会员国应负的一切国际义务和决定”,但不承担在它加入国联以前发生的事件所引起的任何争端提付仲裁或司法解决的义务。
  ……
以下是一份关于 《革命的年代:1917-1924》 的图书简介,该书聚焦于布尔什维克革命爆发至列宁逝世期间的俄国历史,旨在描绘一个充满剧变、理想主义与残酷现实交织的早期苏维埃政权建立过程。 革命的年代:1917-1924 序言:一个帝国的崩塌与新世界的黎明 历史的长河中,很少有哪一个时期能像1917年至1924年的俄国一样,在短短七年内经历如此剧烈的社会、政治和文化重塑。本书并非讲述一个既成事实的国家的成熟与巩固,而是深入剖析了苏维埃政权从一个激进的、未经检验的政治实验,艰难地蹒跚学步,最终在内战的烈火中确立其初步框架的过程。我们聚焦于“红色十月”的爆发,到弗拉基米尔·伊里奇·列宁于1924年溘然长逝的这一关键“创业”阶段。这是一个关于信念、牺牲、残酷选择和意识形态纯粹性的故事,它奠定了未来数十年苏联命运的基石,却也埋下了深刻的内在矛盾。 第一部分:火种的燃起——1917年的双重革命 本书首先详尽考察了导致罗曼诺夫王朝覆灭的深层结构性危机——从帝国主义战争带来的兵源枯竭、经济崩溃,到彼得格勒工厂区日益高涨的工人运动。我们不仅分析了二月革命推翻沙皇的偶然性与必然性,更着重探讨了随后出现的“二重权力”现象:资产阶级临时政府的软弱与苏维埃(工兵代表会)的日益强大之间的张力。 重点章节将梳理布尔什维克党如何在列宁的领导下,精准把握时局,通过“和平、土地、面包”的简洁口号,迅速将自身从边缘激进派推向了革命的主导力量。十月起义的军事部署、关键人物的抉择(如托洛茨基在军事革命委员会中的作用),以及夺权后最初几个月内颁布的法令——如《和平法令》和《土地法令》——如何迅速赢得底层民众的支持,都将得到细致的阐述。 第二部分:意识形态的试验田与战争的洗礼 布尔什维克掌权后,立即面临着如何将理论付诸实践的严峻考验。本书深入分析了“战时共产主义”(War Communism)政策的起源、实施及其对社会经济结构的彻底破坏。这不是一个事先规划好的经济蓝图,而是被内战和外敌干预逼出的极端反应。我们探讨了余粮征集制(Prodrazvyorstka)的推行,国家对工业的全面接管,以及这种高压政策在理论上的正当性与在实践中引发的农民暴动、城市饥荒之间的巨大鸿沟。 同时,本书详细描绘了残酷的俄国内战(1918-1921)全景。红军的组建与早期领导、不同“白军”势力的政治分歧与地理分布、外国干涉军的介入动机,以及布尔什维克在后方建立契卡(Cheka)来执行政治镇压的必要性与后果。内战不仅是一场军事冲突,更是对布尔什维克意识形态纯洁性的残酷筛选,它催生了高度集中的、纪律严明的党国体制。 第三部分:理想的幻灭与务实的转向 随着内战的结束,新的危机爆发了。被战争和余粮征集制压榨的农民和城市工人阶级对红色政权产生了普遍的不满,喀琅施塔得水兵起义(1921年)成为了一个强烈的政治警钟。本书着重分析了列宁在这一关键时刻的战略调整——从“战时共产主义”向“新经济政策”(NEP)的痛苦而果断的转向。 新经济政策的实施标志着布尔什维克对市场经济的暂时性妥协。我们探讨了用粮食税取代余粮征集制、允许小规模私营贸易和租赁企业的复杂博弈过程。NEP在经济上带来了复苏,却在意识形态上引发了党内关于“退却”还是“前进”的激烈辩论,塑造了党内未来权力斗争的意识形态基础。 第四部分:国家的结构与思想的塑造 在政治层面,本书考察了早期苏维埃国家的制度建设。从最初的中央集权,到苏维埃联盟的正式成立(1922年),分析了联邦制原则是如何在中央的强力控制下被塑造和执行的。我们探究了布尔什维克对意识形态宣传(“苏维埃文化”)的初步投入,以及对社会生活各方面的全面渗透尝试。 此外,本书特别关注了这一时期知识分子、艺术家和少数民族群体与新政权的关系。早期的文化解放思潮如何与后来的“文化管制”趋势并行发展?不同民族自治运动的诉求是如何被纳入新生的苏维埃联邦框架之下的?这些早期的权力分配和文化政策,为后来的政治集权化埋下了伏笔。 结语:列宁的遗产与未来的阴影 最后,本书聚焦于列宁在生命最后阶段的健康状况、他与核心领导层(尤其是斯大林、托洛茨基、季诺维也夫和加米涅夫)的关系,以及他留下的《遗嘱》的政治影响。1924年列宁的逝世,标志着一个“革命的年代”的终结,但也开启了一个权力真空的时代。这个时期的成果——一个在战争中幸存、意识形态高度统一但经济基础脆弱的政权——成为了后继者们争夺的遗产。 通过对史料的细致梳理,本书旨在提供一个多维度的视角,理解布尔什维克党是如何在一个破碎的国家废墟上,以空前的速度和决心,强行催生出一个全新的、不可逆转的政治实体。这是一段充满乌托邦激情和现实主义铁腕并存的史诗。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叙事节奏处理得非常高明,它不像有些历史著作那样堆砌事件,而是像一部结构精巧的长篇小说,张弛有度。在我读到的部分,作者对于权力结构的演变有着近乎病态的关注,那种从集体领导逐渐向个人权威集中的微妙过程,被他用一系列看似微不足道的会议记录、私人信件和高层间的微妙互动串联起来,形成了一个无法逃脱的闭环。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是关于意识形态斗争的描写,那不仅仅是思想上的交锋,更是对国家未来走向的根本性分野。作者擅长捕捉那些决定历史走向的瞬间,比如某次关键投票的结果,或是某一份文件的最终措辞,这些细节的展示,使得宏大的历史叙事变得可以触摸、可以感知。这种深入骨髓的剖析,让我对那个特定历史阶段的复杂性有了全新的认识,它远比教科书上描绘的要混沌和充满变数。

评分

从文风上来说,这部作品体现了一种严谨的学者气质,但又没有陷入纯粹的学术枯燥。作者的行文流畅自然,尤其是在处理涉及大量人物和派系斗争的章节时,他总能巧妙地利用对比和排比,让读者在纷繁复杂的政治棋局中保持清醒。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引用原始材料时的那种克制与精准,他不是简单地罗列证据,而是将这些文献片段作为构建论证的砖石,使其有机地融入整体叙事之中。这种扎实的基础和高超的文字驾驭能力相结合,使得这本书不仅仅是一部严肃的学术著作,更是一次引人入胜的智力探险。读下去,你会发现,历史的真相往往隐藏在那些被忽略的角落和被淡化的细节里,而这本书恰恰擅长于此道,它引导你用一种更具批判性的眼光去审视那些被神化或妖魔化的历史人物和事件。

评分

这本书在探讨社会层面影响时,展现了超出预期的广度和深度。它没有将目光仅仅局限于克里姆林宫内的政治角力,而是深入到国家机器的每一个毛孔——工厂、集体农庄乃至知识分子的创作空间。我感觉作者对那个时代社会心理的描摹非常到位,那种普遍存在的焦虑感、被动服从中的一丝不驯,以及对未来不确定性的集体性恐惧,都通过生动的案例得到了体现。比如,书中对几次重要的“运动”在基层执行过程中的异化现象的描述,就揭示了上层意志如何在地方权力手中被扭曲和放大。这让我意识到,任何一种自上而下的改造,其最终的落脚点必然是活生生的人及其社会结构,而这本书精准地捕捉到了这种力量的相互作用与反噬,使读者能更全面地理解“体制”是如何具体地塑造和压制个体命运的。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真是让人眼前一亮,那种深沉的红色调配合着那个时代的标志性字体,一下子就把你拉回了那个风云变幻的年代。我尤其喜欢封面上那种略带磨损的质感,仿佛这本书本身就是从历史的尘埃中打捞出来的珍宝。翻开扉页,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作者对那个宏大历史进程的深刻洞察,他没有急于展示那些惊心动魄的事件,而是用一种近乎冷静的笔触,勾勒出早期布尔什维克政权在理论构建和实践探索中的挣扎与抉择。阅读过程中,我能感受到作者在梳理复杂思想脉络时所下的苦功,他没有用简单的二元对立来评价那个时期的所有决策,而是试图去理解每一个历史节点的必然性与偶然性是如何交织在一起的。比如,他对早期苏维埃国家经济政策转向的分析,就展现出一种罕见的细腻,那种在理想主义与残酷现实之间摇摆的张力,被作者描摹得入木三分,让人读后久久不能平静,深思那个时代领导者们所背负的沉重历史责任。

评分

阅读完这部分内容,我最大的感受是作者在构建历史图景时所展现出的那种平衡感和穿透力。他似乎总能找到一个独特的切入点,去解剖那个时代的核心矛盾。与以往我读过的相关书籍不同,这本书似乎更注重对“可能性”的探讨,即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哪些选择是被排除的,哪些选择又是被刻意推向了唯一的答案。作者对意识形态工具如何被转化为具体的、具有杀伤力的行政手段的分析,简直令人不寒而栗。这种对“权力运作机制”的细致解剖,让我意识到,我们今天所习以为常的许多政治概念,在那个特定历史环境下,都经历了痛苦的、甚至是暴力的重塑过程。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迫使你直面历史的残酷逻辑,思考在极端的环境下,人类社会自我约束与自我毁灭的边界究竟在哪里。

评分

1917***

评分

速度很快,包装也很不错。很愉快的购物

评分

斯***

评分

国内编纂的苏联史,材料丰富,作为研究参考输就可。

评分

一本好书

评分

挺好的,一个系列出来好几本,买回来慢慢看

评分

1917***

评分

事后来看,斯大林模式应该仅适于面临战争巨大威胁或实际损害的非常时期,类似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它在战后和平时期应立即加以根本变革,否则后患无穷。然而这只是事后诸葛亮,历史不能假设。在当时,作为欧洲几乎最落后的国家,又面临资本主义的包围、特别是法西斯的侵略,值此生死存亡关头,很难有比斯大林模式更好的选择;而一种国家制度一旦形成,想在短时间内根本变革谈何容易。无疑,斯大林模式的功过都很突出,这或许也正是历史的迷人之处。

评分

?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