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2年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大会,通过的《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它是具有国际效力的重要法律文件之一,目的是保护那些承载历史的文化遗产与濒危的自然环境。《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的目录包括930多处世界遗产,超过180个国家加入了这个公约。
《遗失的城市》将与读者一起踏上探索之旅,目的地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目录》中最重要的100出考古遗址,地点遍布五大洲。本书信息全面深入,配图丰富精美且皆出自顶摄影师之手,并附有可检索的地图。从那些有着重要的发展并且体现出这些发展的地区,到最负盛名的伟大文明的历史遗存,本书提供了一副古代文明发张的全景图。读者还能在书中看到埃及人那些巧夺天工、令人叹为观止的伟大遗迹,希腊和罗马古典时代的考古宝藏,亚洲地区丰富的古代遗产,还有哥伦布发现美洲大陆前的诸文化中那些令人激动不已的艺术杰作。
这100例世界文明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遗址,从欧洲的古罗马、奥林匹亚到非洲的萨布拉塔、阿卡库斯,从亚洲的波斯波利、阿旃陀到美洲的特奥蒂瓦坎、卡皮瓦拉,以及大洋洲上的卡卡杜国家公园,几乎覆盖了除南极洲之外的世界六大洲。《遗失的城市》展示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下的100处具有重要的历史和考古意义的古代文明遗址,讲述了人类历史及从人类诞生之初到近代人类文化的发展历程中,那些创造了杰出的艺术和文化遗产的辉煌灿烂的古代文明。
序言
导言
欧洲
非洲
亚洲
美洲
大洋洲
遗产地列表
索引
图片来源
欧洲
即使以最严格的地理标准来划分陆地边界,欧洲依然拥有书目众多的世界遗产。出于历史连贯性的考虑,地中海地区的许多中心,从摩洛哥到突尼斯,从中东到土耳其,也应包括在内,因为它们大部分是罗马帝国向东、向扩张的结果。
古希腊和古罗马的艺术整个欧洲的艺术风格浑然一体,以突出的、永久的纪念性的建筑为特征,例如雅典卫城以及古罗马历史中心;其他的典范还有特尔斐(Delphi)、奥林匹亚、提洛(Deelos)、阿哥里真托(Agrigento)、庞贝、赛哥维亚(Segovia)、梅里达(Merida)、阿尔勒(Arles)、和奥朗日(Orange)以及斯普利特(Split)。那里有戴克里先(Diocletian)建造的皇帝皇宫,以及哈德亮(Hadrian)为了把日耳曼人与野蛮人隔离,而在英格兰营建的巨大防御工程。在华丽的装饰风格中,大量圆柱、雕像、浮雕、辉煌的庙宇、豪华的别墅以及精致的镶嵌工艺,使得古希腊个古罗马艺术对旧大陆产生了任何其他文明都无法与之相比的影响,并且主宰了公元前各1000多年的历史
然而就算不经意的一瞥,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世界遗产目录》中,也还是能发现由那些敢于挑战雅典和罗马霸权的民族所兴建的遗址,例如:卡赞勒克(Kazanlak)与赛韦什塔利(Sveshtari)的色雷斯人(Thracian)墓地、罗马尼亚的大夏族(Dacian)堡垒、马耳他和塞浦路斯的地中海岛屿中几乎完全独立发展的诸多古代文明,已经早在青铜时代就由撒丁人(Sardinian)建立的独特的防御性圆锥形石建筑(nuraghi)等等。
在向前追溯,欧洲考古学遗产也变得比预想中更加复杂多样,瑞典塔努姆(Tanum)岩画和挪威的阿尔塔(Alta)确定了青铜时代斯堪的纳维亚人的文明,尔丹麦耶灵(Jelling)的覆盖古代北欧文字的岩石题碑,则表明了北欧异教徒的文化习俗。比利时的斯皮耶纳(Spiennes)矿井,代表新石器时代最早矿物提取技术,而博因峡谷(Boyne Valley)和巨石阵(Stonehenge)则标志巨石建筑时代的伟大成就。
时间再向前推进到人类的原始起源时代,欧洲仍然不乏奇迹。阿塔皮尔卡(Atapuerca)的化石床保留了距今约100万年的原始人类的遗骸,虽然最近它失去了欧洲大陆最早的人类居住遗址的桂冠,但是在《世界遗产目录》中依然是重构人类迁徙历史的重要基础。此外,描绘早起现代人生活的欧洲岩画艺术,是地球上无可匹敌的财富。这些岩画包括意大利的梵尔卡莫妮卡(Valcamonica)以及葡萄牙的科阿河谷(Coa Valley)等地的岩画刻石。而西班牙的阿尔塔米拉和法国的拉斯科古代绘画岩洞,则均堪享有“史前时期的罗马教堂”的美誉。
……
塔努姆岩画
塔姆姆岩画(Tanum)是瑞典南部胡斯省最大的自治市,12000多位居民大多居住在北海沿岸的小渔村里。塔姆姆位于一处未遭破坏的自然区域内,那里有着极其富饶的海产资源,几乎是所有居民的生计所以。海岸线上布满光滑的岩石和伸展入海的广阔绿地,而内陆地区主要是静态农作物和一系列狭窄的山谷。这些山谷的交会处所形成的牧场,则是距今4000年的人类最早的居住地。
目前在这一地区,人们至少发现了350处岩画,共约1500种题材。这些岩画的年代在公元前1800年至公元前500年,分布在在49平方千米的范围内。尤其特别的是,考古学家在塔努姆发现的这个丰富的史前绘画收藏,可以分成13类主题,包括象形动物形象、人神同体形象、树木、足印和手印、古老的船只,甚至还有类似雪橇的图案。它们都以同样的绘画技巧表现出来:先用锐利的工具刻出轮廓,然后再裂纹里填出红色颜料。
在塔努姆这些作品中,最重要的作品包括:一个神同神的形象牵引俩只公牛的拉犁图、人蛇对抗图、俩个全副武装的人象格斗图,还有一船九人图,船上的似乎还在打着手势。有一块岩石画满了不同的图案,如海上生活的场景、手印旁的耕作场景,以及人神同体的形象等。这些都暗示着当时社会的复杂程度,表示当时早已达到了表现手法多样的重要阶段。总而言之,这些岩画提供了一个研究北欧时代先民生活的切入面。
现在塔努姆的岩画大都靠近海边,在海拔24-30米的高度上,而大海正是在几千年来对这一青铜时代艺术构成最大威胁的因素。含盐的海水、恶劣的天气,当然还有机械马达的废气,正在迅速危及这些岩画,使它们面临在短时期内消失殆尽的厄运。瑞典和挪威的专家正在尝试使用不同的技术,来防止这些岩画遭到进一步毁坏,特别是方式能溶解这些脆弱不堪的矿物的硫磺的酸雨沉积物的形成,并且还要防止海藻,苔藓和地衣在这些岩石上滋生。
与此同时,专家对这一地区的研究也在进行中。最近斯堪的纳维亚考古调查小组已经发现,布胡斯全部的村庄里都有炉龛和铺路,还有房址遗迹以及陶器碎片。为了更好地了解这一遗址的历史,1998年在维特里科(Vitlycke),这个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的世界遗产遗址的中心地区,建立了一个艺术博物馆。在那里,人们展开活跃的调查研究工作,还重建了一个青铜时代的村庄,用以展现当时人的日常生活......
在出版专门介绍自然与建筑遗产尔《艺术的殿堂》(Treasures of Arts),以及专门介绍自然景点的《自然的奇迹》(Nature Sanctuaries)的同时,我们推出本系列的另一本书。本书以图文结合的方式介绍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遴选为具有历史和考古价值的地点。
本书与另外俩册一样,借助高品质的文字和卓越的摄影技术,用人类初始到最近代所创造的杰出艺术和文化遗产,来诉说人类的历史与文化。
从欧洲文明发展出来的著名的拉斯科山洞(Lascaux)、阿尔塔米拉山洞(Altamira),和其他无数个人类在演化开端时所栖居的神奇地点,到佛教及前哥伦布时代雕像,吴哥窟及婆罗浮屠塔(Boroburdur),以及文化摇篮和文化交会之处的伊拉克城市哈特啦(Hatra),这本书宛如一趟令人神迷的旅程,专门搜寻对人类演化有贡献的古迹。
1972年在巴黎签订的《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现在已经获得188个国家批准,至今仍是这个领域中最重要的国际协定。他保护这些古文和文化遗留下来的遗产,好让我们再传给下一代。公约所列的名单成为我们“实质的回忆”,他所记载的地点都已成为各个政府、组织和个人的义务与责任。
面对日渐全球化的世界,以及可能因此产生的标准文化,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积极插手干预,保护所有的文化,让它们具有同等的地位,并让它们的舒切性与丰富性得以互相呼应。
我还要在补充说明,除了1972年的公约,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最近也通过并采用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国际公约》,并已着手研究制订保护文化多样性的条例。
最后,这本专门讨论伟大文化的书,希望能提升世人对不同文明的认知,进而加以尊重。和其他俩本书一样,它将会激起更多人的兴趣。他们不仅是重要读者,也会成为世界文化、自然、物质及非物质遗产的保护者。
意大利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常驻代表
弗朗切斯科.卡鲁索(Francesco Caruso)
这本书最成功的地方在于,它模糊了神话与历史的界限,达到了令人信服的“可信的虚构”的境界。作者没有试图用现代科学去“解构”那些古代的奇迹,而是选择了另一种更具诗意的方式:让这些奇迹自然地存在于故事的逻辑之中。例如,关于那座悬浮于山谷之上的建筑,它并非通过什么反重力装置来实现,而是被描述为“在特定星象周期下,被当地人的集体信仰所‘托举’起来的实体”。这种将信仰力物化处理的想象力,既保留了古代文明的神秘感,又为其在故事中的存在提供了内在的合理性。阅读时,你不会质疑这种设定的荒谬性,反而会为其逻辑的自洽而折服。它探讨了“相信的力量”如何能够塑造现实,这远比单纯描述一座被挖掘出来的遗迹要深刻得多。它让人在掩卷之后,忍不住抬头望向星空,思考那些我们已经习惯性地定义为“迷信”的东西,是否在另一个层面上构成了另一种真实。
评分我必须说,这本书的文学性远远超出了我的预期。它与其说是一部关于古代文明的小说,不如说是一篇关于“语言的局限性”的长篇散文诗。作者对词语的选择极为考究,他似乎刻意避开了所有陈词滥调,转而创造出一种全新的、带着异域回响的词汇和句式。例如,描述光线穿过洞穴时的句子,读起来与其说是视觉描述,不如说是一种听觉上的“闪烁”。角色的对话很少直奔主题,他们说话总是绕着弯子,充满了隐喻和暗示,这使得每一次简单的交流都充满了张力,仿佛双方都在试探着对方语言的底线。这种高度风格化的表达,使得阅读过程变成了一种沉浸式的、近乎冥想的状态。当你完全沉浸其中时,你会发现自己看待日常事物的角度也悄然发生了变化,对“意义”和“表达”有了更深层次的敬畏。它不是那种读完就扔的书,它会像一种特殊的声波,在你脑海中久久回荡,让你不自觉地重新审视自己熟悉的语言。
评分这本书的叙事结构堪称鬼斧神工,充满了后现代主义的碎片化和非线性叙事技巧。它不是按照时间顺序推进的,而是通过不同时代、不同人物的视角进行交叉剪辑,营造出一种时间的迷宫感。我必须承认,最初的五十页阅读起来非常具有挑战性,我像是在拼凑一幅被风吹散的巨大壁画,每一个章节都是一块色彩斑斓却意义不明的碎片。然而,一旦你适应了这种跳跃和重复的主题,那些看似随机的片段便开始相互呼应、互相印证。比如,某个章节中提到的一个奇怪的建筑布局,在另一个相隔数百页的章节中,通过一个流亡者的记忆被赋予了完整的意义。这种精妙的设计,极大地增强了“遗失”的主题——读者必须主动参与到“重建”这个城市和历史的过程中。它考验的不是读者的耐心,而是读者的联想能力和模式识别能力。最终的顿悟时刻,不是作者直接给出的答案,而是读者自己将所有碎片严丝合缝地拼合起来时,内心深处迸发出的那种震撼。
评分这部作品的笔触细腻得让人仿佛置身于那个失落的文明的中心。作者没有选择那种宏大叙事的平铺直叙,而是通过一位年轻考古学家的私人日记和零散的考察笔记,构建起一个层层剥开的谜团。我尤其欣赏他对环境细节的捕捉,无论是雨林深处潮湿的空气中弥漫的腐殖土气息,还是那些被藤蔓半掩的巨大石雕上,阳光以一种近乎神谕的方式洒落下来的光影,都刻画得入木三分。叙事节奏把握得极佳,时而缓慢而富有哲思,探讨着文明兴衰的必然性,时而又因发现了一块未曾见过的铭文而陡然加快,充满了探险的紧张感。角色塑造上,主角的挣扎与执着让人感同身受,他并非一个无所不能的英雄,而是个会被幻觉困扰、被过去的阴影纠缠的普通人,这使得他的每一次成功都显得尤为珍贵和真实。读到后半部分,那种对“失落”本身的敬畏感油然而生,仿佛真正触摸到了历史的脉搏,感受到时间洪流冲刷后留下的静默的回响。这不仅仅是一部关于寻宝或考古的冒险故事,更是一部关于人类精神不朽与遗忘的深刻冥想。
评分说实话,这本书给我的感觉非常“冷峻”。它不像那些通俗易懂的探险小说那样,处处充斥着夸张的动作场面或戏剧性的冲突。相反,它更像是一部经过严谨考证的学术论文,只不过包裹上了一层小说叙事的薄纱。作者似乎对所描绘的古代社会结构、宗教信仰体系以及天文历法有着近乎偏执的钻研。阅读过程中,我不得不频繁地停下来查阅相关的历史背景资料,才能完全跟上作者构建的那个复杂的世界观。他对那些晦涩难懂的符号系统和仪式流程的描述,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细致。这带来的阅读体验是双重的:一方面是知识量的极大丰富,另一方面则是阅读过程中的巨大挑战。我能感受到作者试图传达的“知识即力量,但知识的获取过程必然伴随着痛苦与牺牲”的主题。全书的基调是沉重的、带有宿命论色彩的,即便在结尾处揭示了些许线索,那种文明最终消亡的悲剧感依然挥之不去。对于喜欢硬核、注重细节和逻辑推演的读者来说,这无疑是一次酣畅淋漓的精神洗礼。
评分一直喜欢在jd买各种东西,好东西不必多说q
评分编者偏心,对于这么大的东方古国说提很少!
评分世界遗产分为:自然遗产、文化遗产、自然遗产与文化遗产混合体(即双重遗产)、文化景观4类[1] 。国际文化纪念物与历史场所委员会等非政府组织作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协力组织,参与世界遗产的甄选、管理与保护工作。[2]
评分正版好书,送货快,活动价格也很划算。
评分好!!!!!!!!!!!!!!!!
评分书很好,有图有介绍,易解
评分东西很好!电商,我一直信任京东!
评分活动买的 一直想要收藏的书
评分不断进步,不断体验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