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兆奎(1917—2003),江苏沭阳人。1943年毕业于中央大学史地系,后执教于重庆南开中学、中央大学、湖北师范学院、东北人民大学、北京大学。主要从事历史地理、经济地理、外国地理的教学与研究,著有《清代黑龙江流域的经济发展》、《历史地理与地名研究》、《徐霞客名山游记选注》、《中国古代地理学简史》(合著)等书,并任《北京历史地图集》(*一集)*一副主编。发表论文数十篇。
韩光辉,1947年生,山东泗水人。1982年毕业于山东师范大学数学系。1987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地理系,获博士学位并留校任教,北京大学教授,主要研究领域为历史人口地理、历史城市地理,著有《北京历史人口地理》、《历史地理学丛稿》、《从幽燕都会到中华国都——北京城市嬗变》、《宋辽金元建制城市研究》、《应用历史地理研究》等书。在《历史研究》、《中国史研究》、《文史》、《地理学报》、《地理研究》、《历史地理》、《中国历史地理论丛》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百余篇。
地名概述.
第一章 远古及先秦时期的地名.
一 传说中的两个最早的地名
二 刻在龟甲兽骨上的地名
三 铸在青铜器上的地名
四 商周时期的方国与封国地名
五 春秋战国时期的郡县地名
六 先秦货币上的地名
七 战国秦图中的地名
八 《禹贡》等书中的九州及“地名”术语的出现
第二章 秦汉时期的地名
一 秦郡、长城与驰道等地名
二 西汉的都城、王国、侯国、州、道与西域
三 新莽时期地名的混乱
四 东汉的都城、州与属国
五 汉代地图与汉简上的地名
六 《汉书·地理志》地名特点与地名研究
七 几部有关地名的字书
八 应劭等人对地名命名规律的探讨
第三章 三国南北朝间的地名
一 赤壁与三国分立
二 吴魏的地名重复与虚封中的地名
三 东晋十六国时期地名的混乱
四 东晋侨置的州郡县及双头州郡地名
五 南北朝时期州郡地名的猛增
六 北魏洛阳城的坊市
七 北朝时期出现的双附郭县地名
八 地名的著作和研究
第四章 隋唐五代时期的地名
一 隋代的郡与州
二 隋代的运河
三 唐代的两京、道、都及总管府
四 唐代边疆地区的府
五 唐代的藩镇
六 五代与十国
七 渤海、契丹、南诏与吐蕃
八 隋唐地名要籍及地名研究
第五章 宋辽金夏时期的地名
一 两宋都城的厢坊
二 宋代的路与军、监和羁縻州县
三 辽五京五道与“十六州”
四 辽代北迁的中原地名
五 金朝的六京六府和十九路
六 金代警巡院、录事司、司候司
七 南宋的路与西夏、大理的政区
八 有关宋代地名的著作及地名探讨
第六章 元明时期的地名
一 蒙古四大汗国与成陵
二 元代的上都和大都及都城警巡院
三 元代省与行省及其下辖政区
四 元代路府城市录事司
五 元大都的水运与大运河
六 明代两京及九边、九镇
七 明代政区中的省府州县和都市卫所地名
八 元明时期的土司与羁縻都司、卫、所
九 元明一统志及其他地名要籍
第七章 清代的地名
一 清代的盛京与北京及城属
二 京郊园林与承德离宫
三 省府州县与厅、盟、旗地名
四 清代的满城及其名称
五 清代木兰围场的数字地名群
六 清代后期的割让地与租借地
七 清代地名图书及地名研究成就
第八章 民国时期的地名
一 北洋政府时期的地名变化
二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地名
三 日伪占领区的一些地名
四 民国时期有关地名的一些著作
后记
我个人认为,这套“典藏版”的价值,很大程度上体现在它对“消逝的”地名的尊重和记录上。在现代城市化进程加速的今天,太多富有历史韵味的小地名正在被高楼大厦和新的规划所取代,它们的记忆正在被迅速抹去。这本书就像一个细心的守护者,抢救性地记录下了那些正在模糊的记忆碎片。每一则关于地名由来的阐释,都仿佛是对逝去时光的一次深情回望。我尤其留意了那些与古代水利工程、盐运、茶马古道相关的地名,它们见证了古代经济动脉的兴衰沉浮,其叙述充满了沧桑感。阅读完后,我不再能以看待一个普通名词的眼光去看待任何一个中国地名了,它们都带着厚重的过往,每一个音节都可能隐藏着一段跌宕起伏的故事。这本书不仅仅是一部地理史著作,它更像是一部关于“时间如何固化在空间之上”的哲学思考,非常值得反复品读和收藏。
评分这本《中国地名史话(典藏版)》,我拿在手里的时候,首先被它的装帧设计深深吸引住了。厚重的封面,带着一种历史沉淀下来的质感,仿佛能透过指尖触摸到那些古老地名的脉络。我一直对历史地理类的书籍情有独钟,尤其是那种能够把宏大的历史叙事与具体地点的变迁结合起来的书。记得小时候读历史书,那些地方的名字总是那么枯燥,而这本书显然不是那种教科书式的堆砌。它更像是把地图册和民间故事集揉合在一起,用一种近乎于讲故事的方式,娓娓道来一个又一个地名的诞生、演变乃至消亡。比如,它对一些著名古城地名的起源考证,那种细致入微的考据,让人不得不佩服作者的功力。我特别喜欢书中那些关于地名背后蕴含的文化符号的解读,很多我们习以为常的名字,背后竟然藏着那么多关于古代风俗、宗教信仰甚至是战争遗迹的线索,读起来让人大呼过瘾,感觉每翻开一页,都像是在进行一次深入的考古发掘。这本书的排版也很精良,字体大小适中,阅读起来非常舒适,即便是这样厚重的一本书,也让人爱不释手,甚至愿意花上几个小时沉浸其中,细细品味那些文字中流淌出的历史烟云。
评分说实话,我刚开始翻阅这本书时,心里其实是抱着一丝怀疑的态度的,毕竟“史话”这个词有时候意味着趣味性大于严谨性。但很快,我的顾虑就被打消了。这本书在展现趣味性的同时,对史实的把控是相当到位的。它没有那种故作高深的学术腔调,却在关键的历史节点上,引用了大量的可靠文献作为支撑,这让整个阅读体验既轻松又扎实。我特别关注了书中关于一些少数民族地区地名变迁的章节,那部分的处理尤其细腻和富有同理心。它不仅仅是记录了汉字音译或改名,更是尝试去还原那种文化冲击和融合的过程,这一点对于理解中国多元一体的地理人文格局至关重要。我感觉作者在编写过程中,一定是投入了巨大的心血去踏访和查阅那些尘封已久的档案,才能将这些原本散落在不同史料中的碎片,串联成如此清晰而富有生命力的历史长卷。对于那些热衷于“寻根问祖”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无疑提供了一个绝佳的视角,去重新认识我们脚下的这片土地,以及那些伴随着我们成长的地名。
评分作为一名地理爱好者,我最欣赏这本书的逻辑构建方式。它没有完全遵循严格的朝代顺序,而是采取了一种更具探索性的结构,比如可能按河流流域划分,或者按文化圈来组织章节,这使得阅读过程充满了惊喜,避免了传统历史书籍的刻板。比如,一个地名,可能在第一章作为某个古代行政单位的组成部分被提及,在后续的章节中,又会以一种完全不同的身份——比如某个重要战役的发生地——再次出现,这种多维度的交叉呈现,构建了一个立体化的地名网络。这让我意识到,地名不是孤立的符号,它们是活着的历史档案,记录着千百年来权力、贸易、战争与信仰的复杂交织。这本书的文字风格变化多端,时而如学者般沉稳,时而又像说书人般诙谐,这种风格上的跳跃,反而让原本可能略显枯燥的考据变得生动活泼,保证了即便是对历史不甚熟悉的人也能轻松进入状态,并从中汲取到知识的乐趣。
评分这本书的阅读体验,简直就是一场跨越时空的旅行。我通常是晚上在台灯下阅读,但这本书的魔力在于,它能让你完全忘记时间。我记得有一次我读到关于某条古河道改道后,沿岸城镇地位如何随之兴衰的段落,简直就仿佛亲眼目睹了那条河流的怒吼和村落的迁移。作者对于地理环境与人类社会互动关系的描摹,达到了很高的文学水准。他不是简单地罗列“A地变成了B地”,而是深入剖析了这种变化的驱动力——是气候变迁、是军事战略调整,还是经济重心的东移西迁?这种宏观的视角和微观的细节相结合的方式,极大地拓宽了我对中国历史地理学的认知边界。而且,书中穿插的一些老地图的影印件(如果典藏版包含的话),更是极大地增强了代入感,那墨迹斑斑的图样,比任何文字描述都更有说服力,让人对那些“失落的”地名产生一种莫名的怀旧之情。
评分嘉靖二十八年四月二十八日至十一月十六日:陈凤 (籍贯不详)
评分学习了解一下,物流很快,优惠活动力度大。
评分蛮好的啊,价格实惠的啊
评分价格便宜的凑单书,值得一看。
评分发货快,印刷好
评分好,满意!
评分嘉靖二十一年:李蓁 (籍贯不详)
评分一年在京东要买上万的书。海桐这锅你一定要背!这些书非常棒,印刷十分精美,孩子很喜欢。现在在京东买书上瘾,只要一有活动,就想囤书。
评分很有意思的书籍,值得购买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